浅析新时代下桂北红色文化漆艺文创产品设计*

2023-03-06 02:47王巍衡
大众文艺 2023年2期
关键词:桂北漆艺湘江

王巍衡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6)

一、广西桂北红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概述

广西的“桂北红色文化”中的“桂北地区”,在广义上,首先自古以来广西的首府都是著名的旅游名城-桂林,总所以简称是“桂”,而通常意义的桂北地区指的就是位于桂林北部地区,贺州以及柳州一带。而狭义上是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北部区域的兴安、全州、灌阳、龙胜、资源县等地区。在20世纪三十年代,桂北大地曾经爆发着一场关系新中国命运,悲壮又激烈的战役-湘江战役。

在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历尽千辛万苦,历经无数战斗,长征途中突破了国军的重重围堵,转移过程中途径桂北地区,遭遇了国民党军布下的第四道封锁线,大战一触即发,鏖战数日,战况十分惨烈,在与地方兵力对比弱势的一方,红军最终在兴安与全州一线艰难突破了国民党军所设下封锁,突围成功并且强渡湘江,粉碎了蒋介石集团在广西围歼中央红军,掐灭革命火种的企图。此次战役为革命留下了火种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遵义会议的召开,从此,中国革命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但与此同时,中央红军部队指战员们的浴血奋战,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八万多人减员至三万余人。在这场悲壮的战役中,铸就了无数革命先烈用牺牲和鲜血凝结成的历久弥新伟大的革命精神-长征精神,湘江战役所给我们留下的精神力量和革命情感也深深融入了长征精神中,成了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1],广西各地方政府对湘江战役纪念地遗址等进行了持续性、抢救性的保护和修缮,至今至少有四十三个单位被列为“湘江战役系列”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而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就坐落于兴安县的狮子山上,由主碑,大型群雕和湘江战役纪念馆共同组成。位于灌阳县的新圩阻击战遗址等众多文化遗址也都是桂北红色文化资源,湘江战役的相关介绍与爱国教育宣传也同样陈列在新圩阻击战陈列馆内。

2018年9月,《广西桂北红色旅游联合体合作框架协议》[2]的签订标志着以“湘江战役”为核心的桂北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以基本成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桂北五县-兴安、全州、灌阳、龙胜、资源的多样化旅游资源的重新整合,也就是“古色、绿色、红色”,将革命精神、民族风俗与自然风光相融合,最大化发挥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功能和价值,全面推动桂北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二、桂北红色文旅品牌建设与相关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

兴安、全州、灌阳等桂北大部地区作为湘江战役发生的地方、并且作为广西军民联合革命和抗战的主战场,流传下来了无数动人的红色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区位优势十分的明显,极具又红色文旅品牌建设的价值。无论是在广西桂北的大部地区还是桂北五县的位置,都是桂北红色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有为缅怀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所修建的许多革命纪念场所和红色遗址,如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新圩阻击战陈列馆等,集中了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实物资源于一身。与此同时,桂北地区不仅流传下来了湘江战役精神,还具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民俗文化。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对建立桂北红色文旅品牌的政策改革制定,经济持续投入和文旅项目立项等多个方面给予了引导和持续性的关注,桂北各个地区也都将红色文旅经济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优先发展,并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作为桂北红色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旅纪念品和其他衍生的文创产品作为桂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得益于当地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滋养,并且肩负着传播和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使命。桂北红色文旅产品不同于其他普通旅游纪念品,它不仅反映湘江战役主旋律的革命牺牲精神,还要结合桂北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更是沉淀着游客在观摩湘江战役遗址、瞻仰烈士陵园,了解长征精神时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心境与感触[3]。

在设计桂北红色文化文创产品时,我们需要考虑产品是否符合文旅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且要多将其文化经济属性结合起来思考。要将桂北地区的革命历史与红色文化精准地凝结在产品当中,让游客直观地从产品中感受到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的伟大湘江战役精神,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八桂大地上军民一衣带水,水乳交融的拥军精神,让旅客认识到这一精神品质也是属于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所设计的文创产品也理应具有极高的艺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作为该旅游地独有的特色商品,在旅游市场上具有独占性。旅游纪念品及文创产品应具有三个较为显著的特征,这里我们以桂北红色文化为例[4],首先是文化性,即反映桂北地区的地域人文风情与红色文化特质。桂北地区分布有壮、侗、瑶、苗、彝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将当地民族文化符号融入桂北红色文创产品设计当中,增强作品的民俗性和独创性。桂北红色文化的独创性使该文创产品与其他产品产生差异,民俗性又增强了自身独有的辨识性,这样的文创作品也能唤醒桂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红色记忆,肯定桂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在湘江战役等为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的战斗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稳定、促进民族和谐。

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以“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理论创新为思想指导[5]。文创衍生品在设计之初就应具备一定的故事性,即文创产品本身应具有纪念价值与文化内涵。桂北红色文创产品向需要如何向旅客传递革命精神,如何激发旅客的购买热情,以及购置后他是否会和亲友展示该文创产品将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传递下去,这些都与文创产品设计本身有关。而在以湘江战役精神作为核心红色文化的桂北地区,同样流传下来许多令人动容的革命传奇故事。如三十四师长陈树湘因腹部中弹不幸被捕,为了兑现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宁死不屈地从伤口处掏出自己的肠子,用力绞断后壮烈牺牲;新圩阻击战中,为了掩护中央军委两个纵队过江,红三军团第五师几乎全军覆没,他们坚持执行了掩护中央军委过江的断后的狙击任务,在面对数倍于自己穷凶极恶的敌人的围堵,毫无惧色,慷慨赴死,这次阻击战中红军部队伤亡近两千余人...如此多的英雄事迹,都应在桂北红色文创产品中有所体现,桂北红色文创产品应具备丰富的红色革命特质,讲好桂北红色文化故事的基本能力。[6]

最后是实用性,也就是文创产品去除文化与创意等设计因素所剩下的作为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绝大多数旅客消费过的文创产品或者旅游纪念品拿回家基本上都逃不过“吃灰”的下场,在一个角落中逐渐被遗忘,这是因为大多数的旅游衍生纪念品只有欣赏价值,不具备太多的使用价值。作为意见产品或者商品与生活之间需要长期产生关联和交集,应当成为一个被日常经常使用和被记起的事物。文创产品所产生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会被人们在日常使用中有效传播起来,这才是旅游纪念品及文创品的价值与意义。

三、桂北红色文化漆艺文创产品设计

漆工艺是我国历史悠久,独具魅力的一门民族文化遗产,是一种最具东方特色的自然材料,而我们中国正是世界漆艺文化的发源地,漆艺作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朱漆木碗算起,已经走过了七千载的光阴。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民间漆艺匠人的坚持和高校漆艺专业的创立使得中国当代漆艺正大踏步的向前迈进。近年来,随着艺术观念、媒材和技术的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漆艺逐渐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大漆由于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元媒介和元语言,发展至今,大漆艺术也面临着在当代语境下与现代社会与艺术的融合与变革,将漆工艺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也是现代信息时代与产品经济发展对当代艺术发展方向的基本要求之一。

漆艺同样是广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广西的地域性民俗文化,古代民族的迁移也为广西带来了大量的民俗文化,这其中就包括彝族的漆器。在古代广西的彝族部落在古代因为战乱等原因从滇黔地区陆续迁至广西隆林地区,不仅带来了彝族的部落,还带来了彝族特有的民俗文化,火把节、跳公节、铜鼓舞等,还有彝族的漆器,保留了中国传统漆器最原始和淳朴的样子,是中国传统漆工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据传,彝族漆器起源于四川凉山州喜德县依洛乡,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彝族漆器这一民间手工技艺已有了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史。

桂北地区作为湘江战役的发生地,除了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外,还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了建设桂北红色文化文旅品牌,也应深度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讲好“革命故事”的同时也要讲好“民族故事”。如壮族的绣球、铜鼓等艺术符号、花山崖中的民宿壁画风格,瑶、苗、瑶族的民族服饰特点,侗族的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符号与意向,彝族的火把节传统以及各种民族舞蹈形式,用舞蹈形式创作民族服饰舞蹈艺术形象,将民族服饰与民族舞蹈相融合等种种要素都可以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去。用自然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架构完整、模式清晰、主题明确的复合式红色生态旅游产业链,所以,引用彝族漆艺作为桂北红色文化文创产品的架构也是创建新时代桂北地区红色旅游品牌的基本要求。

结合了漆艺的桂北红色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又应具备以下设计原则,第一,文创产品设计本身就属于艺术创作一种,并且要结合的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与文化,那么中国传统艺术最将就的是意境之美。无论是在中国古代山水画还是雕塑当中,以桂北文化为主体的漆艺文创产品,在不同的器型上可以附着独具广西彝族漆器独有的纹样,以表现广西桂北地区独有的地域性民俗特点及自然风光,结合传统山水画的艺术风格,用水墨意境表现山水文化,用漆艺语言表达红色精神。第二是要赋予寓意。在将红色文化元素加入漆艺文创产品设计中时,可以按照相关产品功能的需要,赋予产品相应的寓意。国人有品茗论道的传统爱好,我们作为设计者可以设计漆艺的茶台与茶具,在茶具上雕漆或者用镶嵌的方式描绘“湘江战役精神”或“长征精神”等句子,以表达对于革命烈士的深切缅怀之情,大力弘扬“身处险境、不怕牺牲、勇于战斗”的伟大斗争精神,吃水不忘挖井人,要珍惜当今的美好生活。第三,还要融合与转换,一件文创产品不应该只具备观赏功能,还应具有实用价值,要根据产品的设计准则找出地域文化、制造工艺与实用价值的平衡点。广西独有地貌特征形成长久以来的山水文化,少数民族聚居融合构建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桂北漆艺文创产品应该符合日常使用需求和地域性特征的相对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文创产品中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双重需要。

桂北红色文化元素在漆艺文创产品设计中有以下几种应用方式与场景。首先是拼接,拼接就是要表达出文创产品索要体现的逻辑关系,将某个物体的象征性符号直接放到另一个物体上。比如将彝族特有纹饰、湘江战役纪念馆和纪念碑的轮廓作为抽象符号,或者广西独有山水艺术符号融合进漆艺文创产品当中。

其次是器型。现代漆艺的器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罐、杯,盘等生活用具,或者只有欣赏功能的摆件,文创产品的限制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创作出如大漆屏风、家具等大型漆艺作品。所以作为文创产品的漆器应具备小巧、精致且便于携带,展示等这样的特点,根据现代漆工艺产品设计参考,如漆工表盘的手表、漆工艺钢笔、漆面精致封皮的笔记本等等,只要是可以以木质结构构成的小型工艺文创产品,且髹漆后不会影响其使用功能的都可以作为漆艺文创产品器型创作的多重选择。

再次是嫁接。也就是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要素相结合产生出新的效果,不论是艺术元素与文化,还是材料与艺术要素,或者是三者的共同结合能创造书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和文化形象,让旅客买到这一物品就能感受到设计者的巧思以及所传递出文化精神。例如可以将竹片进行漆艺加工雕刻做出红色革命文化卡通人物的冰箱贴,书签,漆艺立体手办等等,既体现了红色文化的主题,又保留了传统漆艺工艺的艺术风格。

最后是融合。“工艺源于生活需求,和地域文化、生活习俗密切相关。”所以把地域文化元素和现代产品融合在一起,让现代文创产品寓于传统内涵当中才是当下文创产品设计的主导方向。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当今人手一部的科技产品就是手机,随着手机的不断发展,手机壳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手机壳不仅仅能起到保护手机的作用,还能起到装饰手机的作用。这就让桂北红色文化主题的漆艺手机壳成了现实,让现代科技也包装上传统工艺和革命精神的外衣,看着手机壳也能感受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明史和近代中华民族为了争取民族独立百年斗争的精神鼓舞,也起到了文创作品传形写意的商品价值。

结语

当下各个地区尤以红色文化为基调的红色文旅发展如火如荼,但是桂北红色文化以其特殊的红色精神、民俗资源以及自然风光相接结合的特性还是能够发展出具备其在地性红色文旅品牌,而以漆工艺为主体形式的桂北红色文化文创产品也一定要肩负起文化传播,精神传承的历史使命,将湘江战役、长征精神发扬、传承下去。广西的传统漆艺文化可以借助桂北红色文化文创产品声名远播,为当代中国漆艺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型漆工艺的融入与装饰都会让桂北红色文化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上体现出更大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桂北漆艺湘江
廖煜玲
湘江渡
悠然湘江上
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
从桂北地区石器遗址文物挖掘初探史前人类生活状况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奇妙的漆艺之旅
桂北乡贤所撰《资深集》及《资深集补篇注释》相关问题述略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青年漆艺师夫妻的幸福生活:悠闲着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