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点苔的技法应用与审美特征分析

2023-03-06 03:54刁叶霞
参花(上) 2023年2期
关键词:画作技法山水画

◎刁叶霞

一、引言

点苔是中国画的技法之一,用毛笔作出直、横、圆、尖或破笔等,表现山水画中的苔藓杂草及峰峦上的远树等,在山水画的构图经营中广为应用。本文主要分析中国画中点苔的技法应用与审美特征,希望能为点苔技法的创新应用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参照作用。

二、中国画中点苔的技法应用

(一)历史记载

点苔技法被历代画家所重视,从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的“古画有全不点苔者,有以苔为皴者。疏点密点,尖点圆点,横点竖点及介叶水藻点之类,各有相当,斟酌用之,未可率意也。”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说:“画不点苔,山无生气。昔人谓‘苔痕为美人簪花’,又谓‘画山容易点苔难’”。整合现代潘天寿的“点上积点之法”观点,引出醒目点、糊涂点、错杂纷乱点的三种点法,促使点苔技法的理论依据更加完善。

(二)技法要求

点、线、面是一幅画的基本构成要素,其中“点”是笔墨的造型手段与整体画面的组成部分,不强调局部的艺术效果,更不能脱离整体造型之外,须与整体造型美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避免点苔的松散与凌乱感。自然景象的皴法等画法不同,苔点的技法应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应积极适应整体画法的变化。点苔不能脱离造型之外,虽然“点”属于造型的一种手段和一个部分,须密切整合线与面,促使其更富于变化和实际意义。从点苔的功能、历史发展入手分析,其是山水画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技法,与线皴、线描等共同构成了山水画的主要笔墨表现形式,也是一幅画作中最小的形象单位,经过组合积累可以成线,但与线也存在明显的不同。点的平列水墨交融可以成面,但与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点在一幅画中主要围绕艺术造型的要求,去有效补充和配合线、面。艺术规律取决于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又取决于美学规律。因此,要想点好苔点,还须加强对美学规律的探索与认知。

(三)作用

山水画的苔点是画面的重要构成元素,散发着自己独有的艺术魅力,虽然苔点很小,但有“四两拨千斤”之力。苔点的语言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应合理利用苔点去补充和丰富自己的作品,用苔点拯救作品。画家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同时,也需要拓宽自身的视野,加强对苔点艺术审美价值、功能作用的理解,大胆创新设计出更多内涵丰富、优秀前卫的画作。在山水画中石嘴山脊处的点苔,有强调结构关系的作用;山巅石隙处的点苔有显示阴阳向背起伏的作用;山水交互处的点苔有突出层次变化的作用;界线未清处的点苔有划分空间层次的作用;在分界凹凸处的点苔有提醒脉络转折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可丰富画面,达到主题突出、层次醒目、气势贯通、气氛苍茫、精神显露、墨气生动等目的。二是“分合聚散”的作用,根据稠密、疏朗的画面布局现象,在稠密处注重点的分散,在疏朗处注重点的聚合,达到疏朗处疏而不空、稠密处密而不挤的整体画面感,呈现分中有合、聚中有散的疏密关系。三是连接续断的作用,巧于用“点”可将画面中支离破碎的物象之间做到气脉相接,使其较为整体,能使诸物之间富于变化,减少堵塞与臃肿的视觉感受。四是区别前后层次和虚实的作用,“点”在画中有突出主体的作用,可用点强调某一部分,以此增强画面中的视觉效果。利用“点”去增强明暗对比,更利于突出画面的活泼与精神。五是画面补充的作用。当某一部分显得单调乏味,或是当山石的皴擦不足而又不能再皴时,可利用点苔去补充,促使画面感更加丰富。六是调节画面节奏与渲染画面气氛等作用,画面中的打点,可突出抑扬顿挫的韵律感、轻重疾徐的节奏感,促使画面的表现力和情趣感更强。

(四)画法

山水画中的点苔有表示远山上隐约可见的树木、山间溪畔的灌木丛、山石缝隙中的杂草等作用。

一是从形状上,点苔的形状主要包括平点、圆点、竖点三类,近似于点叶法中的尖头点、平头点、胡椒点等。圆点式是“点苔法”中最常用的技法,有着灵活性、广泛性等特点。也细分为大圆点、小圆点,用中锋点取其圆厚,笔法有形态、快慢、松紧、虚实等方面的变化。如董源、展子虔等画家常用此种“点苔”技法。横点式也被称作是扁点,由较平整的短线组成,通常与披麻皴的结合形式出现。横点式可增强山石苍浑的质感,如黄公望、倪瓒等画家常用此种“点苔”法,也包括米氏父子所创的“米氏云山”。垂点式也被称作是直苔,是由中锋用笔形成的较短竖点,与藤本植物叶子的形状类似,在用笔技法方面,也被细分为上平下尖的钉头点、上细下粗的计尖点两种。由于垂点式的苔点在画面中的灵活度不足,因此在画面中比较少见。杂点式是指如泥里拔钉点、破墨点等各式点法。破墨点指施加多遍笔墨的墨点,可浓破淡或淡破浓,多用中、侧锋。泥里拔钉点与钉子的形状近似,多用中锋点之,有粗细、浓淡、干湿等方面的变化。点苔法丰富多彩,不同的点苔效果也多有不同,任何形式的苔点都须经过“点苔法”的布局与组织,形成抑扬顿挫的节拍,以求内在的旋律感,促使画面的感染力、张力更强。二是在用笔上,对起笔、行笔、收笔都极为讲究,要求点苔的笔触轻,有如蜻蜓点水的轻巧感,或如高山坠石,快速下笔和提起。三是在用墨上,画点宜活不宜板,落点须谨慎。用墨的变化与内容相对丰富,尤其是苔点密集的部位要做到疏密相宜。浓如墨漆的苔点更利于起到提神等作用,如黄宾虹的宿墨与焦墨的苔点,更利于起到为整幅画添彩的作用。再如潘天寿之酣畅淋漓,李苦禅之苍劲含蓄,吴冠中则更注重探索苔点的形式美感。

后人对传统绘画中各种点法的用笔方法、外形特征等方面,赋予了不同的名称。单一树的点法有密集排列表示某一特征,具有一定特征的象征意义包括大小密聚组成的混点、八点组成菊花、五点组成梅花、四点组成“介”字、三点组成“个”字等。以点命名的皴法包括豆瓣皴、芝麻皴、雨点皴、钉头皴等。宋徽宗时期的米芾与米友仁,受山水精神的启发影响,参照北宋董源画法,创造了“米点”的水墨渲染方法,主要用圆浑重墨的横点错落排列,构成树木与山体等形象。借助“凭点缀以形式”破线为点,连点成片,大点作皴,来表现“山骨隐现,林梢出没”的风雨微茫意境,突出画面的神韵,不拘成分大胆创新,米派山水对开启元明的写意画派影响较大。

(五)技法要点

点苔的技法应用不能主观随意,不可轻易下笔,须做到审时度势。首先,审视在画中该不该点,有的画作即使不着一点苔,也能有神韵悠然的整体画面感,得益于画勾与皴都的精到之处。有的画作苔点密集,甚至“以点代皴”令人倍觉生机。因此,在画作中点苔的多少,还要根据整体画作的协调性去决定与考虑。其次,要做到置陈布势。全面安排苔点技法的应用,避免东点西擢的主观随意。在画作中渗透“意在笔先”的原则,要求点苔分布做到聚散得宜。最后,要做到气脉连贯。何处该聚、该散以及气脉如何连贯等方面,都应事先制定周密的计划。沿山势脉络有曲折、有起伏的点苔,更能够突出画面的气势感。在峰峦的交接处或山石的重叠处层层加点,更利于凸显景色的幽深感。恰当的点苔有益增妩媚的视觉效果,这就需要绘画者充分把握点苔的时机,可在着色之前或是之后,主要由画的意图决定。在着色之前点苔,与点、皴密切整合,笔墨之迹交融,更利于产生淋漓浑化的视觉效果。在着色之后的点苔,纸面为水色胶结,着色处变为熟纸,再用浓墨点苔,能够达到提神醒目的效果。

随着先进绘画技术的不断涌入,在与中国传统绘画的交织下,衍生了大量新的点苔绘画形式,绘画的风格更加新颖独特。如北京画家张仁芝的《金色年华》、山西画家张明堂的《晓色初动》等,中青年画家对点苔的表现更富有神秘化、个性化、意象化、符号化特点。善于利用连接点苔法、交叉点苔法、集墨点苔法等,将苔点点成斑波状、鱼鳞状、波纹状、沉积状等,画面的苍茫感、浑厚感突出,为点苔的使用开辟了新径,将点苔的表现力升华为另一高度的艺术境界。

三、中国画中点苔的审美特征

(一)意境美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意蕴和境界,画家将表现的物象作为胸中之意表现的宣泄口,在绘画中融入自身对山水的情感,丰富作品的内涵,与观赏者形成情感共鸣。苔点在中国山水作品中作用突出,不仅体现在状物方面,更体现在达意等方面。如董源的《潇湘图》,山石细密的苔点,清雅淡润的用墨与柔和的用笔,将江南云雾朦胧、空气湿润、水色江天的自然深幽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体画面平淡自然的又有北宋画家巨然,利用焦墨破笔在山体上掷下错落有致的苔点,有力的破笔配以浓淡干湿的层次变化,促使画面苍郁清雅、枯润相生、雅俗共赏之感呼之欲出。尤其是圆点式的运用,结合披麻皴、雨点皴、用墨清润,干笔、湿笔、破笔交相辉映,云雾显晦的自然风貌和意境幽深的画面感呼之欲出。又如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用解锁皴去绘制山石,用浓淡相宜的墨点去渲染林茂景深,运用多种山石树木点苔方式,墨法与笔法交织互用,配合解锁皴繁密的画面感,促使作品滋润华秀的景象、苍茫深厚的气势呼之欲出。再如石涛的《万点恶墨图》,将皴法与洋洋洒洒的点进行整合,突出画面磅礴之气的同时,自由地表达了画家的心境。

(二)节奏感

舒缓或急切、深沉忧郁、轻快愉悦的节奏感,不仅体现在音乐中,也体现在画作中。中国山水画中的苔点对节奏感的营造,有如反复变化的舞蹈动作、紧张与抒情交替的戏剧情节等艺术要素,能够给人以强烈和明显的节奏感。中国山水画中的苔点技法,主要通过大小相间、有聚有散、或浓或淡的搭配去增添画作中山水景色的神韵。与乐曲中的虚实、缓急、距离、强弱、高低等元素互通,利用分合聚散的苔点起到调节章法布局的作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苔点技法,更利于增强画面的韵律感,促使作品富有生机和活力。如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巧妙运用苔点技法去营造冬景,苔点以“个”字铺排与“介”字密攒,高低、急缓、虚实的合理搭配,减少了画面的萧条感,画面灵动不杂乱,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感与韵律感,使画作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中国画对疏、密极为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也是绘画的常用品评标准。画面中的点与线条互补,产生了较强的节奏感,丰富画面的本身。如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借用节奏缓急、疏密关系去表现画面的山石与花叶。除此之外,借助“点苔法”与浑厚的笔墨,促使画面的雄壮之气呼之欲出,整合壮丽的自然山水景色与沈周的“林泉之志”,充分反映出其宽广的胸怀。如南宋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创作的“米氏云山”有代表性的作品,《潇湘奇观图》中的树木、山石运用淡墨层层累加,虚实、浓淡、枯湿的变化,在以横笔为主的苔点上,促使沧润的江南水乡景色特点呼之欲出。

(三)空间感

苔点的大小、疏密、浓淡、干湿、虚实的变化,会促使画面产生较为明显的空间层次感。在山水画中近处的点大且浓而实,远处的点小并淡而虚,借助笔墨的丰富变化增加画面整体空间的错落感。通常利用较重的墨色点与笃定流畅的笔法,去强调画面的某一物象或某个部分,以此突出其视觉冲击力。可用较淡和渐变的墨色点去达到虚化某一部分的目的。由此可见,其主要利用虚实与浓淡变化的笔墨去塑造空间感。黄宾虹“山水打点,似人物画点睛。点非微不足道,点之得当,山水精神倍增”的观点,表示巧妙的用点更利于起到为画面添彩的作用。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点”应用巧妙,善于利用宿墨、焦墨作点,用焦墨枯笔配合润湿的变化,避免画面的用墨太枯,赋予画面更多的纹理层次和气韵,呈现出“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妙感。同时,善于利用破笔、湿笔、散笔去逐层加点,促使点苔之处呈现浑厚华滋、苍郁茂朴之感。在黄宾虹的山水画中,寥若晨星、密如雨丝的点巧妙搭配,夹杂着点皴结合、以点作皴的技法,犹如冰雹夹雨,给人掷地有声的画面感。黄宾虹画中的点繁而不乱,层次复杂多变,整体画面的重点突出且脉络清晰,促使空间的深度得以充分呈现出来。

中国山水画中常用平远、深远、高远的“三远法”来表达画中的空间感。如龚贤的《溪山无尽图》,其主要借助墨色深浅的变化突出画面的层次感。除此之外,龚贤善于利用“积墨法”去处理山峦上的“苔点”,方点、圆点的巧妙搭配使用,确保了用笔的统一。尤其是在处理草丛时,利用单纯竖点代之加强变化,在山石上反复点苔,积墨有力,促使画面的层次感更强。让整幅画面的墨气更加丰富,充满湿润与活力的山水画风格呼之欲出。

四、结语

点苔在传统山水画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并在山水画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艺术魅力。历代画家对点苔技法的运用也多有不同,促使山水画的绘画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点苔作为画面中的调和剂,可充分表达画家的绘画需求。

猜你喜欢
画作技法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精通拍摄技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行走的时髦画作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