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肺癌患者胸腔镜不同术式术后肺功能、预后及LCQ评分对比

2023-03-09 11:10高建平王辉王淑萍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楔形肺叶胸腔镜

高建平 王辉 王淑萍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1胸外科,北京 102600;2重症监护室)

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1〕。这种现象可能与社会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和低剂量CT肺癌筛查项目普及有关〔2,3〕。约有半数患者在确诊为肺癌时,年龄超过70周岁〔4〕。不需要考虑患者年龄,手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病灶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5,6〕。在基础疾病复杂,重要脏器功能受损的老年患者中,手术仍然一直被推荐作为首选治疗方式〔7〕。但对非小细胞肺癌而言,手术切除范围一直存在争议〔8〕。肺叶切除术被广泛接受为治疗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方法〔9〕。但由于更小的肺组织损伤和更低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也有研究支持对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更有限的切除〔10,11〕。本研究旨在比较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和楔形切除对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入组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行胸腔镜下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组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组,每组8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不少于2年的随访。入组标准:(1)年龄≥60周岁;(2)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或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者;(3)术后病理提示为非小细胞肺癌;(4)病理分期为Ⅰ期,包括Ⅰa期和Ⅰb期;(5)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术前已经接受其他方式的抗癌治疗,包括化疗、放疗、中医治疗、免疫治疗等;(2)合并其他部位原发肿瘤者;(3)合并患有重要脏器衰竭者;(4)合并患有精神类疾病,丧失完全行为能力;(5)术中更换手术方式;(6)存在慢性肺部非肿瘤病变者。在随访过程中,肺叶切除组失访4例(5.00%),肺楔形切除组失访2例(2.50%)。两组年龄、体重指数(BMI)、性别比例、吸烟史、饮酒史、病理分期、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n(%)〕

1.2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肿瘤病理分期、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在患者术后第5天和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包括肺总量、用力肺活量、残气量、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最大通气量;比较两组6 min步行距离(6MWD)结果。在患者术后第5天和术后1年,使用斯特咳嗽问卷(LCQ)〔12〕评估患者咳嗽症状。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术后第5天肺功能比较 术后第5天,肺楔形切除组肺总量高于肺叶切除组,残气量低于肺叶切除组,FEV1、肺活量、分钟最大通气量高于肺叶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两组6MW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两组术后第5天、1年LCQ评分比较 术后第5天,肺楔形切除组LCQ量表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评分显著高于肺叶切除组。术后1年两组LCQ量表3个维度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3。

2.3两组术后1年肺功能比较 术后1年,两组肺总量、残气量、FEV1、肺活量、分钟最大通气量及6MW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两组术后第5天肺功能比较

表3 两组术后第5天、1年LCQ量表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术后1年肺功能比较

2.4术后2年两组预后比较 术后2年,肺楔形切除组局部复发比例〔14例(17.95%)〕显著高于肺叶切除组〔5例(6.58%);χ2=4.601,P=0.032〕;远处转移患者比例〔6例(7.69%)、5例(6.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46,P=0.284);肺楔形切除组死亡比例〔15例(19.23%)〕显著高于肺叶切除组〔6例(7.89%);χ2=4.200,P=0.040〕。

3 讨 论

本研究表明,胸腔镜下肺组织切除的不同术式会在短期内影响患者肺功能。从远期效果看,接受这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患者肺功能和LCQ评分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但术后2年,肺楔形切除组局部复发率和死亡率高于肺叶切除组。

既往研究〔10〕认为,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对患者损伤小于肺叶切除术。该研究认为肺楔形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相比,在应激反应指标、免疫学标志物及肺功能方面都具有优势。陈国标等〔11〕研究认为,肺楔形切除术优于肺叶切除术后和肺段切除术。该研究认为,肺楔形切除术后患者肺功能优于其他两种手术方式,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水平低于其他两种手术方式。在3种手术治疗后1年,患者预后没有展示出差异。3组中均无死亡和肿瘤复发。但这两项研究仅观察了手术方式对患者的术后短期影响,忽略了远期影响和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Zhang等〔13〕研究认为,在年龄≥75周岁的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肺叶切除术可以使患者获得更长的总生存期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期。但在年龄≥85周岁的老年肺癌患者中,这种生存期差异消失了。该研究建议在心肺功能允许的情况下,75周岁以上的老年肺癌患者应该接受肺叶切除术治疗。孙静等〔14〕比较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和肺楔形切除术对肺部小结节患者的疗效。该研究结果表明,肺叶切除术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包括更低的局部复发率和更长的生存期。肺楔形切除术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张秀强等〔15〕研究认为,对于70周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而言,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治疗的患者预后显著优于其他手术方式治疗者。但在Ta1期患者中,肺叶切除和楔形切除术治疗的患者预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存在一些缺陷。首先样本量较少,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其次,本研究对患者随访时间短,需要延长随访时间,获得更加可靠的预后数据。最后,本研究需要进一步对患者进行分层,如年龄和肿瘤大小,从而获得更加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结论。

综上,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的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功能在术后短期内优于肺叶切除术治疗的患者。术后1年,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的患者肺功能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对于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在肺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进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

猜你喜欢
楔形肺叶胸腔镜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History of the Alphabet
钢丝绳楔形接头连接失效分析与预防
Eight Surprising Foods You’er Never Tried to Grill Before
内科胸腔镜术后留置细引流管的利弊分析
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30例
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效果对比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