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衣鬓影——数字智能结合传统,引非遗服饰走向世界

2023-03-10 10:01张雨梦杨荞萌李超超陶雨萌张昊
互联网周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张雨梦 杨荞萌 李超超 陶雨萌 张昊

摘要:现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经济和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生活节奏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一些传统文化的发展已逐渐跟不上新时代的变化。其中,非遗服饰文化虽然前后有故宫国潮、古法制作的兴起,但还是难以在国人日常生活中产生较高的影响力。近年来,受新思想中文化自信的影响和指导,有关非遗服饰的传承和发展被广为关注。为了提高非遗传统服饰文化的影响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深挖,充分开发非遗服饰的内在潜能,在传承传统非遗服饰文化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非遗服饰,引领非遗服饰走向广阔的市场,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中国传统非遗服饰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关键词:数字智能;传统文化;非遺服饰

1. 数智化的概念

最初的数智化被理解为数字智慧化与智慧数字化的合成。随着人们的不断尝试和探索,现在数智化可以理解为云计算的算法,相当于在大数据中加入了人的智慧,从而大幅度提升和开发了大数据的效率和功能,同时人的智慧也被集中管理起来。此外数智化的特征可以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使得人工智能通过整理组合好的大数据进行深度的学习,人再从大数据中得到自己想要了解的资源和知识,形成结合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精密运算的人机一体的新生态。这让非遗服饰的传承有了最优解,数智化的管理可以很好地将非遗服饰文化储存整合。未来的数智化有无限的延展空间,5G和元宇宙的提出,也在证明着这一点。数智化将会被人们不断地去挖掘其深度,非遗服饰也会因此得到最大化的传承和发展,将数智化注入非遗服饰的传承发展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2. 数智化赋能非遗服饰的意义

数智化赋能是指利用数字化的知识让原本单一的非遗服饰供给和客户对其需求多样性之间的不平衡得到更好的调解。消费者的行为会被大数据捕获并统计分析、输出,使得生产厂家对消费者的需求有更加精准的把控,非遗服饰的设计方向更加明确。同时海量的知识储存让非遗服饰有着庞大的创新资源库,资源的组合更新会以最快的效果呈现出来,更多的选择样式能让消费者更好地接纳非遗服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生产间的矛盾,促进非遗市场供求关系的合理化。此外,利用数智化可以将非遗服饰的资源进行档案数字化储存,再通过新媒体对外进行宣传,如非遗服饰平台、直播间带货、微信微博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展宣传和推广,借助3D动画、3D建模、动态捕捉、VR等技术将非遗服饰展现出来,让消费者拥有直观的体验和感受。非遗服饰的传播、推广渠道将会得到扩展,极大提高了非遗服饰的影响力[1]。

3. 数字智能结合非遗服饰的现状

我国对非遗服饰文化的重视起步晚,非遗服饰专业性不强,专业技术人才稀缺,知识体系尚未完善,缺乏多维度、立体化的思考和方式方法。加上传统非遗服饰的制作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多用于自产自销,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导致非遗服饰生产规模不大,在市场上生存困难,从而难以形成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品牌。保护过于单一也是非遗服饰现状惨淡的一大原因。大部分服饰保存方式仅限于文献记载和口口相传,导致一些信息因为没有及时被收录而永久失传。近几年,国家对非遗服饰的传承和发展予以高度重视,数字智能结合非遗服饰助力其发展的一些观念也相继被提出。虽然在数字智能结合非遗服饰方面还缺少足够多的经验,能否找到保护和发展非遗服饰的方法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但非遗传统服饰文化振兴的机遇也随之到来[2]。

4. 数字智能结合非遗服饰存在的问题

4.1 外来文化冲击,保护和传承意识相对淡薄

现代文化的蓬勃发展,加上互联网的快捷性、即时性和全球性,以及短视频的出现和兴起,网络文化、西方文化等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国人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改变。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与冲突也在逐渐增加,不少传统文化受到了影响。

非遗传统服饰因其更新迭代速度慢,设计元素转换方式简单,优秀的设计作品少,因此原有的市场和受众范围小。再加上中国非遗服饰多为有着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特点的少数民族的服饰,缺乏集中且有效的传播渠道,稀少的宣传量使得人们对于非遗服饰的保护和传承意识相对淡薄。与此同时,缺少发现和购买渠道也使得大部分人不再考虑穿戴或了解传统非遗服饰。时代的快节奏让人们更加青睐简洁利落的服饰,思想的解放、女性地位的提升,也使得广大女性客户选择能展现其魅力的现代服饰。在这些变化的影响下,现代服饰逐渐成了人们最终的选择对象。现代服饰文化的强烈冲击和传统非遗服饰自身缺乏跟上时代步伐的经验方式,使得非遗服饰逐渐被市场和消费者所忽视,不断下降的关注度对其传承和保护带来严峻的挑战。

4.2 缺少专业技术和人才,难以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

目前,数字智能结合非遗服饰相关的研究文献较少,专业人才极为稀缺。非遗服饰本身的特殊性也使得社会参与程度较低,主要是通过政府来包办实现非遗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由于非遗服饰的传统传承方式,让民间的传统手艺人很难快速地将自己的经验和做法与时代科技相融合,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更新知识资源。因此,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凸显。数智化结合传统服装设计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较晚,而且专业相对冷门,师资力量不够雄厚,相关人才培养少,导致非遗服饰在数智化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没有足够的技术和人员支撑,非遗服饰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上举足艰难,且很容易被不断创新、发展的市场淘汰。此外,昂贵的人工成本和复杂的制作工艺也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所必须面临的问题。没有完整的生产体系和良好的市场环境,非遗服饰就得不到推广,形成不了一种趋势,吸引不了更多的人才投入这个行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4.3 数智化是否会给非遗服饰本身带来冲击

将数字智能与非遗服饰相结合,是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但是数智化本身会不会像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那样给非遗服饰新增了压力[3],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在非遗服饰的保护、传承和振兴中,传承和振兴有多项具体措施,但如何保存非遗服饰的生命力却很容易被忽略。在结合数智化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快速地融入市场和大众的生活,非遗服饰的创作和设计会不会被迫舍弃部分精华向现代服饰靠拢,未来非遗服饰走向世界产生的大量订单所带来的产品质量问题等也值得关注。在大数据强大的收集整理功能中,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流,是否会给非遗服饰的多样性带来冲击,传统手艺人在非遗服饰大部分生产被机器取代又该何去何从,还有非遗传统服饰专利权的归属问题等,都是将要面对的挑战。非遗服饰能否抓住数字智能带来的机遇,是否及时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探索。

4.4 数智化结合非遗服饰成本高,融资困难

数智化运用于服饰的现实案例成功较少,目前大多数设想还停留在纸上。其中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数智非遗产生的成本高昂,数智非遗首先就需要可以进行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需要精密的设备设施,设备设施维护又会产生很高的成本。非遗服饰最开始的信息收集和整合因为分散不均匀,知识体系极不完善,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相关人才资源的缺失以及小范围的分布特征,也使得参与数字非遗的人员少,大部分人会选择更稳定高薪的工作,因此,能否留住专业人才,资金方面是个大问题。

对外融资方面,因为现在市场上还没有完全成型的非遗服饰生产销售体系,想要建立就需要花费高额的成本。再加上最开始形成可观规模的销售厂家为了盈利,定价高昂数量稀少,导致大部分人产生误解,对高昂的价格避之不及,因此用户量和需求极少,所以大部分企业不会专门针对非遗服饰进行投资。由于得到的支持资金较少,融资困难,要想建立大规模的生产经营体系难上加难。

5. 互联网时代数字智能结合非遗服饰的挑战

5.1 加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遗传统服饰

文化自信源于传承、守护与创新。在更多的时候,人们是以旁观者、圈外人的身份对非遗服饰进行观赏。随着数智化的进步,非遗文化传统的独特传播推广模式可以在互联网时代产生影响从而吸引大众目光,达到宣传非遗文化的作用。可以通过开展非遗文化主题文化站、打造非遗联动游戏进行文化传播、短视频记录非遗工艺等方式传播。通过短视频记录非遗服饰的制作过程,同时配上非遗工艺的旁白讲解让大众快速地理解,加上元宇宙空间的沉浸式参与感,使得互联网带来了比传统非遗传承与传播更深层次的沉浸式体验的同时,大众也能体验到基于智能媒体的非遗体验的便捷性[4]。非遗服饰未来将借助数智化把非遗服饰文化更好地宣传出去,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和主动发扬非遗文化,这些都将成为未来非遗服饰及其工艺与保护发展的新趋势。

5.2 传承到传播的变化,打破空间和人才局限

传统文化是非遗服饰流传至今的根本动力,花虫鸟兽的样式中蕴含了人们最美好的寓意,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而非遗服饰及其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需要历史的沉淀,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去钻研,世世代代的薪火相传。这些局限性导致很多圈外人对非遗服饰的传承望而却步。因此,为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从传承非遗服饰到传播非遗服饰,是一条必经之路。首先传播非遗服饰让圈外人了解到非遗服饰,而不是对其一无所知。了解到非遗服饰的制作过程、工艺巧思,让它变得不再神秘。同时,数智化时代的到来,任何人都是媒体人,短视频的风靡流行,给传播非遗服饰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一个几分钟的短视频就可以让大众了解到非遗服饰,使其“大众化”,打破与圈外人的壁垒,这就是传播的作用。在不断地宣传和加强互联网记忆的作用下,时间会沉淀这些,让更多的圈外人了解到非遗服饰的文化,吸引感兴趣的人来传承非遗服饰及其传统的工艺。通过互联网的快捷性和广撒网的宣传方式,吸引更多人加入,以此弥补传承人才的不足。

5.3 合理利用数智化,坚守非遗服饰传承本心

文化融合、文化拼接等现象是非遗服饰利用数智化走出国门所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数字网络世界给人们所展现的往往只有事物的一部分,短视频在传播时也只是几分钟的片段,这可能会导致非遗服饰在走出国门时会有“刻板印象”,例如经典的红配绿、大红镶金边等。所以在对外传播的时候,我们要抓住非遗服饰重点介绍,凸显重点来避免误解,提升专业性和可靠性,合理利用数智化。数智化其中典型的短视频传播具有娱乐性。传播非遗服饰,为提升非遗服饰的影响力以及知名度,适当地添加趣味性的元素,但是要坚守传播、传承非遗服饰的本心,不可贪图流量本末倒置。打破非遗服饰和圈外人的壁垒,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值得肯定,结合时代大背景,对非遗服饰进行合理的文化融合,让非遗服饰重新注入新鲜的活力,可以更好地融入当今的市场和社会。但是创新不等于魔改,非遗服饰的内核还是非遗工艺,在创意融合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守非遗服饰传承本心。

5.4 完善非遗服饰产业链,探索专属盈利模式

非遗服饰也是服饰的一种,探索非遗服饰所能带来的各种经济效益,也是传承和传播非遗服饰的一方面,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其中。

5.4.1 非遗服饰文化展

传统的文化展依托于线下的近距离实景观看,或者投影PPT等形式。随着数智化的进步,全息投影、元宇宙、线上展览等技术的兴起,参与互动、沉浸式体验给了大众更好的文化展模式,最主要的是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在无形之间扩大了受众群体的范围,更好地达到了传播非遗服饰的目的[5]。

5.4.2 非遗服饰IP联动

联动在服装领域、游戏领域、动漫领域等都是很常见的方式。那么,非遗服饰也可以和各IP合作,达成合作共赢的局面。非遗服饰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差异的美之集合体,在现代各类数智化技术的加成下,可以焕发与众不同的吸引力,利用非遗服饰自带的美学属性与其他IP之间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创造属于非遗服饰的经济价值。

结语

我国在传统服饰方面的非遗传承如今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社会环境对于非遗传统服饰的认同度以及在社会中的传播范围,相较于西方服饰是比较窄的。根据现在的外来文化与我国文化相融合的现状可以看到,我国的传统服饰在这个融合过程中所占比重较少,如果仍然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下去,我们传统服饰的传承以及发扬将会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而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发扬,仅有民间组织以及个人的努力是杯水车薪。我们必须要从思想、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加强文化认同感,让群众从心底认为中国传统非遗服饰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是不输西方服饰的。同时,借助数智化的浪潮让中国传统服饰更好地走出国门、迈向世界,让世界看到独属于中国的美。

参考文献:

[1]熊红云.服饰图案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J].纺织科学研究,2016,(1):92-94.

[2]王宇晓.基于云技术的民族服饰传承与创新资源库建设[J].山东纺织经济,2021,(11):36-38.

[3]李西熙.基于非遗数字化的柳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和服装设计课程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 50(6):161-162,170.

[4]吳承笃,王颖.让非遗“活”起来:元宇宙与我国非遗发展新思[J].阅江学刊,2022,14(3):148-157.

[5]王佳春,曹磊.基于非遗主题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12):324-331.

作者简介:张雨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数智化结合非遗服饰。

基金项目: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华衣鬓影——数智科技赋能非遗服饰,让中国传统服饰面向世界”(编号:S202211798010)。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