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境域中桃源瑜伽焰口手势的艺术特征探究

2023-03-12 16:24段曌
艺术评鉴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专业化特征艺术

段曌

【摘   要】“桃源瑜伽焰口手势”作为湖南地域首批省级非遗项目的传统舞蹈,正处于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时代视域下,其独特的手舞特质成为生存于当代传承时空的重要优势,因未能被广泛关注亦是遗憾。本文基于桃源瑜伽焰口手势手舞特征,透过“民间”与“专业”两者不同却又关联的视域,从“源”中追溯其本体“舞”之特征,繼而探究艺术专业化视域中可共通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专业化  艺术  特征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2-0038-06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作为非遗类的民间传统舞蹈,是湘西北地域与民相生相伴、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资源。其本体优势与当代时空融合中发生转变,而继亘古延续于今未被动摇的是以手势为主的表演形式,这一形式在民间以及艺术专业领域亦有“手势”“手诀”“手舞”等称谓。今时“桃源瑜伽焰口手势”的表现形态在嬗变中早已不见原始样貌,传播方式跳脱原始生存场域,表演过程亦缺失原生宗教语境,无法促使参与者精神上与原生时空产生共鸣。随之受众人群发生变化,且人群内在的审美需求愈浓、文艺素养主观提升意愿愈烈,直接引发了新时代非遗舞蹈如何“持守与发展”之时代命题的考验。

原始时空中“桃源瑜伽焰口手势”主要特质是以舞达愿,满足人的内在精神需求,历经传延逐渐蜕变至以外部形态给观众带来表演与欣赏,冲击视觉感受,形成了兼容民间传统舞蹈与舞蹈艺术专业之特色的指尖舞蹈表演形态,这种独特的手舞特质成为生存于当代传承时空的重要优势。当前“桃源瑜伽焰口手势”还未被模块化、系统化地提炼、加工,并没有形成舞蹈艺术,虽不能以舞蹈艺术的专业标准以之要求,但其不脱离“舞”的属性,在非遗民间舞蹈向专业化进一步发展中,存在较大的多样化形态开发和利用空间。透过民间场域中手舞的“根”,传承湖湘特色非遗传统舞蹈文化,传递出湘西北地区民众对生活独有的美好愿望;再从艺术专业化境域中探寻可转化的专业特质,使其在艺术专业场域中发挥价值作用,助力湖湘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一、入境桃源,初识“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湘西北地域的常德桃源是“桃源瑜伽焰口手势”的文化腹地,素有“滇黔孔道”之称,是多元文化交汇地。域内文化生态从巫道佛文化圆融互通到和合而生的文化变迁,一千三百余年里“桃源瑜伽焰口手势”传衍受其熏陶发生变化,生存形态与民事民俗仪式相伴而生,向手势表演与美育文化互促互展之转变。

(一)初见:“舞”姿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源于佛教“瑜伽行派”焰口仪式中的核心环节,后因与桃源本土巫道文化元素的杂糅,表演形态多元且包容。传统表演中手势表演形式是伴随着宗教仪式活动进行的,多以一人表演手势为主要形式,也有二人对舞、三人齐舞、五人同舞的形式。依据主题变化、仪式规模即可调整,手舞出现是在掌坛师口念咒诀,双手随行腔节奏,不停搓摸,末尾句结束时即献手诀。

手诀的手姿造型奇特、形态神秘,且受宗教观念和民间文化信仰的影响,表现形态讲究平衡对称的度量:如单一动作内在结构平衡的横向扩张式、纵向对抗式;又如同一样式动作有左式右式、上式下式、正式反式的样式对称。手舞动态表演诀窍讲究沉静收敛、灵动飞扬、干净利落、目的明确。表演风格则柔中见刚、韧中求脆,变幻巧妙、亮相惊奇,律动细腻不甚束肃,舞韵婉转兼糅霸蛮,这一特征正与桃源域民俗性格相吻合。

(二)初见:“乐”色

手舞中表演共同体的音乐特色亦是在围绕舞蹈表演进程之余,展示了与文化腹地相呼应的乐音表达。一是受到湘楚文化、湘西北民风民俗的熏染,吸收了如《小放牛》的民间小调,借鉴了一唱众和的民间音乐形式。二是其活动腹地是淮河以南的湘西北地区,而该地方言属北方语言体系,“南北对决”其音乐风格亦是南北兼容,既有高亢、质朴,又含细腻、委婉。

音乐形态延续了传统瑜伽焰口诵、念、吹、打的音声系统,通过行腔调、打板口配合乐器铛、法铃、木鱼、鼓,以及笙箫、笛管、胡琴等伴奏进行表现。按字行腔时,给人一种似唱似说的听感,加之气韵隽永绵长,又给人曲径通“桃源”之秘境感。乐与舞协作微妙,且有秩序,讲规矩,其一,唱念时不舞,唱腔闭、伴奏乐器起调同时配合肢体动作,做手势需与节奏吻合,同步表演;其二,舞动时依音互润,器乐击打时节奏快慢、律动强弱需与表演者的形态、情感相融通,并能够反向激发表演者的二度表演创造,赋予表演场域浓厚的神秘观感氛围。

二、鉴于“本体”视域“溯”桃源瑜伽焰口手势的手舞特征

从“桃源瑜伽焰口手势”本体视域出发,必然将聚焦点着落于探析民间时空可觅见的“手舞”特征上,追溯“原生—流变”进程中的外化表现,挖掘其艺术潜质可为进一步专业化夯实基础。

(一)浅识民间原生时空之表现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原是仪式中与神沟通、信息交流的一种特殊语言,是仪式达成圆满的关键“窍门”,亦称“诀法”。手势涵盖三百余式,动作中佛道巫元素交融尽显厚韵,虽是宗教舞蹈的遗存,亦是湘西北桃源地域民间舞蹈及戏曲等肢体艺术的“动作原型库”之一,在湖湘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整体特征为招式甚多且内容多元、造型奇特且技术繁杂、巧捷万端且指法藏意,在指掌快速转换间以手之舞蹈描绘出大千世界,传递出某种无形的精神力量,透出神秘与传奇的色彩。伴随其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宗教仪式活动原始功能的生态繁衍环境已经缺失,当前逐渐演化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态,成为有“指尖秘语”“指尖舞蹈”民间美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

(二)综观手势舞动蕴藏之特点

手势出现在仪式核心环节,由掌坛师运用十指与掌、腕部位配合进行手舞表演。通过手部的绕、击、勾、翻、旋、拧、掐、捏、握、屈、伸、按等运动操作,结成特定造型或姿势的手势,继而在原生时空起到祈愿呈意、请神赐力、超度亡灵、驱鬼摧邪等作用。手舞在“原生—流变”中较为鲜明的特性体现在引导、隐喻两方面。

其一,引导性的表现。由于佛教文化因素的沁润,多以劝导、引领的方式传递人生哲理,传授修行方法,而手诀的内容外化行为正是基于此因素得以展现。如典型的“五方神偈”,其手势为:“东方世界阿閦佛,其身青色放光明,手印执持金刚杵,众等志心称赞礼,南方世界宝生佛……手印执持摩尼宝……手印执持妙莲花……手印执持轮相交……手印执持千辐轮……”蕴意为东南西北中五方佛土的主持能成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等一切佛智,能净色、受、想、行、识之五蕴。诸如此类,虽手势运作方式各异,但在精神上则是引导人们向上向善,给予反思自悟的智慧空间。

其二,隐喻性的表现。乔治·莱考夫指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是通过具体事物所在的源域向抽象事物所在的目标域进行的映射过程。”通俗理解为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桃源瑜伽焰口手势的隐喻特性需要依据显现的内外双因素来观之。

1.内因:受文化本体制约而产生

受佛教内部制度约束,瑜伽行派在佛法传播过程中,为保障经书及咒诀等教派内部“机密”不被随意泄露,选择音译方式传承核心内容。虽减少翻译经文咒语时外泄的隐患,但也一定程度上阻拦了学习者直接体验文化、获得身体经验,文化内涵的认知受到限制。传承者与学习者两个群体无法在同一个概念系统中进行顺畅的思维交流、行动交际。基于“机密”传承过程的客观困境,手势“语言”便成为传递机密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指掌姿势变化舞出特定形状的传法语言,隐晦表达出抽象事物,以此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佛教文化。

2.外因:受文化传承需求而持续

手势在桃源民间宗教语境中意为“诀窍”“秘语”,佛教传承者希望使其在桃源本土传延,一面寻求融合桃源本地道巫两教文化的路径来建立可持续的传承空间,另则强化观、演共同体的表演行为,进而较好地保存内蕴,又使其得以顺畅传承。“诀窍”的表演与生俱来给人营造神秘而婉约的秘境氛围,掌坛师实施“诀窍”时,不只指挥仪式进程和掌控发展趋势,更是透过强弱有度的手部动势变幻,以及手部抽象形态的动作来示意某种抽象事物,牵引观、演共同体中的参与者(或学习者)获得思想和精神启发,手势隐喻意蕴能够被理解,隐喻的文化内涵变得“可视化”,同时参与者(或学习者)身心直接获得体验,使得以手势为载体的隐喻文化传承现象更易被人们认可和受到尊崇。

三、鉴于“表演”视域“观”桃源瑜伽焰口手势的摹拟特征

(一)“表演”视域的专业化可行性

舞蹈是视觉艺术,传情达意,以及具备某种功能,归根结底要通过人的形体运动来体现,并通过直观来感受和认识。桃源瑜伽焰口手势遵循舞之特质,围绕“手”表现“舞”的典型动作,展示出鲜明的舞蹈形象特征,以“手舞”表征出舞蹈文化蕴藏的特殊意义与内涵,基于上述舞蹈专业化理论舞蹈形态的观察分析方法,其舞的特征符合从民间形态凝练进入专业化视域开发与利用的先导条件。如何挖掘和研究以桃源瑜伽焰口手势为代表的,以手为核心载体且具有小众性及独特性的传统舞蹈现象的特征?“学院派”研究者刘岩的《手之舞之——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为专业化视域的“手舞”认知提供了相应参考,对非遗传统类舞蹈手势研究有重要意义。在刘岩的研究中,其以“基本手型”为单位,提炼佛教手印和中国戏曲舞蹈手势动作,查找手印与舞蹈艺术手势的造型关联及动作,提炼加工转为专业境域手舞的路径。其中以古典舞派系手势动作“单指”“平掌”,戏曲梅派五十二式“剑诀式”“弹泪式”等作为手舞微观形式的案例分析,加以证实传统手印或传统姊妹艺术手舞在舞蹈专业化的可行性。桃源瑜伽焰口手势原生自民间的传统舞蹈,其手势中“太上天罡诀”“莲花掌手印·仲思必”“小金刀诀”“觉花”与上述案例分析的手势造型有较高相似度或表现形态完全吻合,为在专业化舞蹈“表演”视域“观”其典型特征夯实了基础。

(二)“表演”视域摹拟特征的表现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依靠手姿外部形态展现,通过对寓意表述对象进行直接模仿或间接摹拟,可表达宗教语境中的寓意,亦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其人文心理观念及文化腹地基色,体现出浓郁的地域舞蹈风格,传递出人们在客观世界中的实际体验和意识形态。这一直指意涵的路径能够直接冲击视觉,产生“表演主体—表演受体”的共鸣,具有良好的表演效果。在文化多彩的桃源域,人们青睐以各种艺术途径或手段表现对生活、自然之态度。桃源瑜伽焰口手势亦是受其熏染,显现出鲜明的摹拟特性,这一对客观事物摹拟的艺术性表演优势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

1.对器的摹拟

对神器的摹拟。此类手势主要是围绕神灵身份符号、赞颂神佛美德、示意驱妖邪斩恶鬼的象征法器进行模仿。代表性的“银灯、哑噜吉·金灯、手印执持金刚杵、大金刀诀、金枪诀、铜叉诀、铁叉诀”等手势,“哑噜吉·金灯”动作用双手食指、中指夹住大拇指成握拳状,掌心相对,双臂横向张开,如间隔有距的灯。“手印执持金刚杵”的动作需用右手伸掌合指微微按压,从左至右划平圆,以示神威笼罩,而左手中指伸直,大拇指按住小指,无名指按住中指背第三关节,食指压住无名指第一关节,左手中指尖顶住右手掌心,摹拟金刚杵坚不可摧的支撑力量。“大金刀诀”的造型中双手大拇指弯曲,四指并拢伸展,塑造出大镰刀的形态,而双手掌交叉掌心向斜外,双手臂向左右撑架开的形态又具有挥刀斩下的视角动感。再如“太上四圣印”,是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神印的摹拟;“双剑诀”,双手掌心相对,双手食指、中指直伸相合,余指弯曲重叠,大拇指压住无名指与小指指尖,借用手势幻化出神物双剑的形态。

2.对物的摹拟

对山岳意象的間接摹拟。源自桃源域人们对上古山神的崇拜,朝拜圣地五大神山,以手势对其形态、地貌、意象进行模仿,欲表现雄、险、秀、奇、峻之特点。如“五嶽平山诀、五嶽勾山诀、五嶽河山诀、五嶽尖山诀”等手势,其中“五嶽尖山诀”的造型中双手无名指相勾,双手其余四指稍弯,左手位置在外、掌心朝上,小指压右手无名指、中指勾住右手食指,右手食指插进左手掌心,用指的配合展示出崇山的错综复杂之态;而左手拇指、食指直伸,右手大拇指、中指、小指直伸,又凸显出尖山之高奇的形态。再如“泰山诀、五嶽诀”等,喻摹拟山拔地而起万丈高如金刚般能够压倒千邪、拯救亡灵。

对动物形态的直接模仿。手势以指掌配合,试图模仿灵禽神兽的外部形象、模拟出威严势态。此种以肢体模仿为主的舞蹈表现方式,可促使表演者观察物的形象,以此增强对形态的捕捉能力。如“九牛诀”,中指弯曲至掌心,大拇指第一个指节按住中指指甲,无名指向内弯曲,三指形成一个圆拱造型,摹拟出牛头的形态,而其余二指中食指、小指伸直,形成一副牛角。“牛头诀”,其形态源自楚地先民祭祀观念,以牲牛数量表明对神明敬畏程度,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乙亥卜争,贞,求于咸十牛”可以考证。再如“鹤诀”,源于飞鸟崇拜,对仙鹤形态的模仿,表示骑鹤仙渡;“鸡头诀”,模仿鸡头形态,体现鸡能噤蝎的生活经验;“神虎诀”,手势运用不同指部形态塑造黄斑卧虎的脑袋、眼睛、上下颌、尾巴,寓意召神虎天将临坛,降狗、狐狸之类精怪。

四、鉴于“技术”视域“探”桃源瑜伽焰口手势的训练特征

舞蹈动作建立在人体结构的可能性上,是一种技巧性的人体运动形式,但这种技巧性却不是为了在高难度上翻新出奇。舞蹈技巧的一切难度要求都必须为造成美的形式感服务,并使形式感直接指向情感的表现。桃源瑜伽焰口手势动作完成难度系数大,对表演者表现能力要求极高,在仪式核心环节表演时,只有技艺顶尖且资深望重的掌坛师方能驾驭。其手部姿态塑造繁琐复杂,指、掌、腕融一体,于合拧、旋翻、勾握、曲绕中自如地穿梭、流畅地换转形成造型。掌握这一高难度的动作表演需要依靠师傅传授后自我勤加修习,才能逐渐熟练表演。正如英国学者戴斯蒙·莫里斯对动作的解读,“在他人指导下学习得来,或经由自我分析式的观察和练习后,所表现的动作,就称为训练型动作。”桃源瑜伽焰口手势显现的高难度、复杂的手指技巧动作属于训练型综合性动作,不仅对表演者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表演要求,同时亦能给观赏者提供灵动的视觉动态感,为手势表演遮上神妙的面纱。

如何运用桃源瑜伽焰口手势动作的训练特征,规范技术技巧,使之为专业化舞蹈提供服务?笔者梳理了近三百式手势,从手势动作元素的整体表现中发现,以徒手表现为主,持器表现为辅,且手势元素的表演方式皆具开发表演者肢体、提升表演能力的重要價值。

(一)徒手手势的训练性表现

单掌曲指式动作:要具备较好的肢体柔韧度,完成动作时需要一定的对指间位距的控制力,及指尖末梢的收缩内卷力。如“太上王叩宝诀”,五指弯曲,将大拇指、无名指、小指向掌心弯曲至贴合,无名指位上方盖住大拇指,食指、中指反向张力与三指保持距离,做抠物状。

左右对称式动作:此类元素的结构为横向扩张,并保持对抗力,可锻炼手臂与上身在水平线的平衡感,增强身体探知空间、方位的主动性。观“如佛者”手姿,两手腕相靠掌心相对,手心稍拱圆,无名指指尖弯曲指背相靠,虎口紧合,双手其余指尖伸展,小指指尖触拢,形成动作,同时展现出视觉的对称美。

前后纵向式动作:此类元素结构呈现手位的一前一后形成纵向竖线有冲力的动势,可为动作主动冲击中准确把握方向感打下基础。如“五嶽诀”的做法,双手无名指相勾,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经过左手扑势向外翻过右手同步做翻转,形成右手食指插进左右无名指之中,左手中指弯曲于掌中勾住右手食指,左手小指勾住右手中指指尖,大拇指、食指直伸成“八”字形,右手大拇指、中指、小指直伸,其余手指呈稍弯状态。

交织复合式动作:其造型复杂,难于多指间的穿插,要求快速且流畅地形成,“流畅地造型”是为了以更完美的舞蹈形式塑造形象和表达情感,同时整个表演过程中需要表演者有极其敏捷的思维组织能力方能不乱,准确安排动作出场顺序,复合肢体动作与表演者思维配合对综合能力有较好的训练意义。如“麒麟诀”的做法,双手五指虚展掌心向内,双手大拇指与中指指尖相捏,双手食指钩住无名指指尖相交叉,小指指末叠靠,右指在外。

(二)持器手势的训练性表现

持实物式手势动作,体现在肢体与道具间的接触、配合,以及运作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是建立在有良好且熟练的身体与道具长期磨合的基础之上,必须获得特殊的训练方法,以及经历一段时间的实际操练方能展示。表演过程中需运用指尖、指根、掌心等手的部位触碰、轻掐、承托或捏握器具,实现道具与手部的协调配合,达到提高表演综合能力的目的。

单手持器侧重单手势与器具的配合,如“收水诀”,双掌平摊指尖做造型,同时一手掌心端小水杯;“净坛诀”,左手三指伸直向中心聚收,做出“凹槽状”捏住水杯底座,右手大拇指中指相捏,余指屈伸;“洒净诀”与“净坛诀”的持器法相似。此类手势的训练难度相对双手同时持器再加手势表演的动作较易,单手与器具等道具配合与完成适宜有一定手势掌握基础且初期接触道具的学习者。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肢体技术教授传统规律,单手持器手势的训练位置处于完整体系综合能力训练的初级阶段,为进一步提升双手持器动作训练根植基础。

双手持器侧重双手相互持握器具,并完成手部动作的配合,关注手与器同频向内聚力,融合一体进行表演,如:捧简诀、拈香诀手势相同,都是掌心相对手相靠,小指、无名指、中指弯曲于掌中相靠,区别在于捧简诀双手食指与大拇指捏握朝简,拈香诀双手食指稍弯与大拇指捻住香束。此类手势在视觉上更具观赏性,一是道具同时由双手烘托,增强了肢体与物体一体化的外现效果;二是在此基础上加上手势动作的配合,动作完成难度系数、舞姿形态复杂等方面,给观赏者技术性强的认知观感。然舞蹈是由内至外的表演艺术,反之外现的技术难度更需要内在的高要求训练,需要强化学习对象的肢体协调性,提升表演者的肢体灵动性,以及动势规律的节奏把控力。由此,双手持器手势比单手持器手势训练性更强,训练位置处于完整体系综合能力训练的中高级阶段。

综观之,桃源瑜伽焰口手势本体的原生“舞”之特质为艺术专业化的“表演”场域和“技术”视域创造了艺术拓展的可行性,手势舞动的摹拟特征赋予舞蹈表演原生的感染力,训练特征则渲染出传统文化传承中舞蹈外现行为强有力的生命力,以及本体舞蹈资源转化利用融入专业领域的实施优势。此外,其“手舞”艺术特征在专业化境域中还有较大的延展空间,在桃源地域本土艺术中,如:地花鼓、汉剧、傩戏等可寻见密切关联。桃源瑜伽焰口手势“双剑诀”“左剑诀”“右剑诀”“天上天下诀”与汉剧“剑指”的手势造型如出一辙;一末生角的“叉腰式”动作又似“无有诀”;“外内莲花”启式手势与地花鼓“小舞花”“云手”“手绢绕花”“扇挽花”的手部动式极其相似;桃源傩戏的正神、地方神表演中端持道具的手势与“十方世界诀”亦是异曲同工,桃源瑜伽焰口手势动作的动式与动态在本土表演艺术间互生关联、相互影响借鉴,进而推动了桃源民间表演艺术肢体类趋势的发展。

五、结语

历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今时桃源瑜伽焰口手势已经跳脱出求福解厄的单一仪式,亦不单是原始宗教与民间信仰互通相生而形成的湖湘地域手诀文化遗存。在新时代非遗文化“持守—发展”中,近三百式手势为湖南民间舞蹈储备了宝贵动作原型,耕耘播种本土舞蹈文化艺术,突破民间生存的艺术特质,逐渐向舞蹈专业化的各类表演形式开始转变。活态传承载体对人物有较敏锐的捕捉模仿能力,在手势动作创作过程中,反映出当时人民的精神发展趋势,以及对生活永葆美好的希望,且能够以“舞”体现出桃源地域湘楚人的浪漫情怀与睿智内蕴,以舞动的柔韧、巧妙及视觉的隽逸、驰掣充分展现出湖湘非物质文化瑰宝的艺术魅力,同时为非遗传统舞蹈在艺术专业领域发挥价值作用,以发掘可转化的专业特质助力湖湘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资华筠,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8.

[2]刘岩.手之舞之——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00-207.

[3]黄宗贤.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232.

[4]戴斯蒙·莫里斯.观人术——由人类的动作姿势了解人类[M].郭轩盈,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3.

[5]洪霁.傅兆先的舞蹈语言观[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2(02):33-42.

猜你喜欢
专业化特征艺术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纸的艺术
抓住特征巧观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