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综合主题特色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绿水青山”和“小剧大成”课程为例

2023-03-13 11:47孟青李文平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7期
关键词:密云绿水青山校本

●孟青,李文平

在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等系列政策发布后,普通高中学校如何以校本课程建设为核心持续深化课程改革,探索校本课程建设新形态,是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以下简称“密云中学”)以综合主题特色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为突破口,通过构建多元融合的科学综合主题“绿水青山”课程和人文综合主题“小剧大成”课程,促进了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推进了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本研究以这两个课程为例,探讨在课程构建与实践中所形成的高中综合主题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一、综合主题特色校本课程的构建思路

(一)明确地位作用,在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中构建特色校本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学校应依据国家课程设置要求,结合办学目标、学生特点和实际条件,制订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实施规划。因此,在构建特色校本课程时,学校必须首先做好整体课程规划,要立体动态地综合考虑各层面要素来整体规划和设计学校课程,做到既有整体也有部分,层次分明,线索清晰,易于操作,才能确保课程做得实、落得细、扎得深。特色校本课程不是独立于学校体系之外的单打独斗,而是根植于学校整体课程框架之中建构的。没有规划好学校的整体,校本课程做得再多,也会失去依存的土壤,难以形成合力,更无法有效提升其品质。

根据校本课程建设的这一要求与思路,密云中学结合学校的地理优势、历史优势与师资优势,在整体规划学校课程的基础上,开始系统谋划学校综合主题的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密云中学坐落于北京市密云区,基于首都教育和密云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在分析校情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自主教育”的办学理念,即激发每个人的生命潜能,鼓励每个人的实践探究,促进每个人的持续发展。基于萤火虫自发光、善求索、生命力强等特点,以“萤火虫”为学校文化标识,以“萤火”精神引领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以培养学生成为品德高尚、智慧生长的现代“萤火青年”为育人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学校三层、五领域的“格·智”课程体系(见图1),即面向全体学生设置的基础性课程、面向学生的多元需求设置的拓展性课程、面向有天赋有专长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创新性课程,每一层课程又从五个领域,即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数理与科技、语言与人文、艺术与鉴赏具体设置,据此进行课程实施与评价。

图1 北京密云中学的“格·智”课程体系

在此基础上,学校明确了综合主题特色校本课程的位置(见图2)。我们所开发的两门校本课程均是贯穿三个课程层级的综合性课程,分属不同领域,并以不同学科为基础。“绿水青山”课程是以生物学学科为基础,隶属“数理与科技”领域;“小剧大成”课程以语文和英语学科为基础,隶属“语言与人文”领域。二者都是在充分梳理主学科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拓展、创新形成的多元融合的综合主题课程。

图2 北京密云中学“小剧大成”和“绿水青山”课程在学校整体课程中的位置

(二)基于实际问题,确定综合主题作为特色校本课程的构建方向

在构建特色校本课程时,还必须基于学生和学校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来明确课程构建的方向。同样的校本课程,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可能最终形成的课程完全不同,也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课程构建之初,我们深度研究了目前高中课程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和学校的现实学情。我们认为,高中课程改革的根本,在于促进全体教师从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走向全面的学科育人。但长期以来,高中教育应试化倾向严重,学科教学以知识教学和解题能力训练为主,单靠课堂中的教学很难实现学生在学科价值观、必备品格等方面的培养。必须还原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真实情境的体验、探究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有可能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因此,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必须选择综合性的主题,以实践为导向,超越传统课堂。同时,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与访谈,对本校学生进行了综合评估,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在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亟待提高,在知识视野、眼界格局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在个性化发展、兴趣专长方面缺少发展平台等。

基于上述分析,为解决校内资源不足,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单一,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我们开发构建了综合主题的“绿水青山”课程。通过深度开发北京市密云地区的绿水青山生态资源,变熟悉的乡土为综合性主题的学习资源,发挥了生态涵养区的育人优势。挖掘密云地区在环境、产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可供实践研究的资源,引领学生到绿水青山间进行水质检测、自然景观调查、贡梨研究、精油提取等科学研究,从选题、论证、调研、实验、观察、测量,到论文撰写、课题答辩,都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积极提炼成果,所形成的相关研究成果获北京市中学生科学建议奖,真正发挥了课程在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还引导学生形成了用科研实践参与家园建设的意识、志向与基础性能力等。

另一方面,为解决学生眼界格局不足、自信心不足、自主发展能力不足、个性化发展缺少平台等问题,我们还开发了综合主题的“小剧大成”教育戏剧课程。相比于城区内优质高中开设的以部分学生专业化舞台表演为特色的戏剧课程而言,我们的教育戏剧课程坚持开放性和全员性的原则,不追求演得像不像,而是重在让学生开放自我,获得深度体验和探究,在综合性的戏剧课程中,与人物对话,与自我对话,与世界对话。学校只提供表演的舞台,但演戏的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我们注重在综合课程中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力求做到“人人参与,班班有戏”,促进每一个孩子的自主发展。

(三)彰显育人价值,挖掘综合主题特色校本课程的多方面育人功能

在构建特色校本课程时,还必须挖掘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明确具体的课程目标。可以从三个层面,即宏观的时代发展与国家政策、中观的学校建设与育人目标和微观的学科课程本质等进行思考。

从宏观层面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课程建设就是要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也就是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当今时代发展对未来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要提高这样的能力,单靠在课堂上学习做题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基于综合性学习主题,在复杂、多维、综合的场景中真实地体验做事、学会做人,才能发展核心素养,提高处理复杂事务的综合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对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要求更加明晰,并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落到实处,才能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多方面育人功能。

从中观层面看,学校确立培养学生成为品德高尚、智慧生长的现代“萤火青年”的育人目标,即使学生成为有内驱力的人、能自觉做事的人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实现自尊自信、自主实践和自我认知。这一目标要求我们要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强、有实践体验机会、能激发创新的课程,让他们在实践中点亮自我,成为真正的现代“萤火青年”。

从微观层面看,我们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并充分挖掘了“绿水青山”和“小剧大成”的育人价值,形成课程独特的育人目标。密云的生态资源和戏剧剧目本身就承载了丰富的育人内涵,将其作为综合主题的校本特色课程构建的重要内容,就是以规范的课程建设方式盘活这些育人资源,发挥这些资源的育人功能。“绿水青山”课程,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走进乡土、参与社区、理解文化,使家国情怀深入学生的内心;同时在行走与实践中,亲历科学研究过程,真正体验、形成和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核心素养,做到知行合一。从我校的实践情况看,学生经过自己的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经过转化成为科学建议、政协提案或科普宣传等,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参与社会、参与家乡建设,落实了责任担当,培育了家国情怀,真正助力学生实现了以课程参与家乡建设和培根铸魂的目标。

“小剧大成”课程,通过剧目的选择,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家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据此强化了校本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剧目主题选材主要来自四大主题:名著经典、红色经典、密云文化和学生生活。这种引领往往是隐性的,需要学生浸润其中,慢慢体悟,超越了传统的说教式、口号式的教育方式,有利于让学生在浸润体验中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从校本特色课程开设的效果看,这些课程的持续推进,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提高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为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了优质课程保障。全体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合作式的实践创作,充分发挥了创造力。多年来累计有近万名学生参与到戏剧课程中,师生累计创作剧本达360 多个,其中《英雄母亲邓玉芬》《那山那水那情》等反映密云文化历史的剧目,还在区域内乃至全国得以推广。

二、综合主题特色校本课程的内容组织

(一)纵向层面:整合各层级课程内容

在内容组织方面,可基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分层组织内容,即按照纵向层级来组织。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兼顾课程的进阶与贯通逻辑,设置纵向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下面以“小剧大成”的课程内容设计与组织为例做具体说明。

我校的“小剧大成”课程分为四大课程模块和相应的课程主题(见图3),这些模块相互呼应,形成了课程内容的内在发展逻辑。

图3 北京密云中学“小剧大成”教育戏剧课程结构图

基础性课程,主要由经典阅读模块和戏剧赏析模块构成。这是全体必修模块,全员参与。经典阅读模块包括语文、英语学科的课堂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相关课程内容,分为名著阅读、小说戏剧阅读和家乡文化考察等方面,为戏剧创作奠定基础。戏剧赏析模块主要是戏剧入门课程,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戏剧的一般知识并初步赏析经典戏剧,激发兴趣,包括戏剧概论、名剧赏析、英文剧赏析等。

拓展性课程主要由戏剧创作与表演模块、全体学生选修模块构成。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在戏剧展演的不同角色中择其一进行深入学习实践,包括“剧本创作、表演基础”等九大不同主题。

创新性课程主要是戏剧展演模块。这是全体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在班级内必须完成一次戏剧展演,择优进行年级展演,选拔表现优秀的部分学生进行戏剧节公演,最后进行全体学生的反哺提升课程,促进对整个戏剧学习过程的反思、提升、迁移和应用。

(二)横向层面:跨学科综合主题设计

在内容组织方面,还可以基于综合主题组织内容,即按照横向层面来组织。以国家课程为主线,依据实际研究的问题进行综合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根据研究的需要,调用不同学科知识共同解决问题,往往需要打通学科边界,形成跨学科课程内容。下面以“绿水青山”课程的内容设计与组织来做具体说明。该课程首先对应了学校课程的三个层级,体现了一定的纵向层级设计。如既有高一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课程,也有高二阶段针对选考生物的学生设置的拓展性课程;在后期,还有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实验类创新性课程。但该课程更突出了横向的综合主题跨学科设计,以研究主题为内容组织课程。该课程虽然隶属于“数理与科技”的课程领域,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不只限于该领域。

学校在充分挖掘“绿水青山”资源的课程价值后,确定了四大研究主题,即围绕密云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所涉及的文化、农产品(业)、生态、新农村建设等作为课程内容。但在每一个主题下,具体研究什么内容,则由学生自主确定。以黄土坎鸭梨项目为例,该项目的发起人是学生,因该学生生于黄土坎地区,触发了研究兴趣。学生们讨论后,设计了文化挖掘组、生长因子分析组、科技种植组及营销组等研究小组,从四个不同角度入手确定了选题,通过探究实践、走访调研、撰写报告等,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论文《密云黄土坎地区富含麦饭石土壤的孔性、肥力状况及蚯蚓对其的趋避性评价》《关于黄土坎鸭梨营销策略的调查研究》《多糖涂膜对密云特产鲜切梨保鲜效果的研究》等,均获各级各类奖项(见表1)。这些研究均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的方式进行问题解决与探索,涉及多个学科知识内容,体现了综合主题组织内容的思路。

表1 黄土坎鸭梨研究项目情况

三、综合主题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回归生活:构建综合的生活场域

校本课程的实施必须设法回归生活,只有促进高中各学科必备知识的“知”与生活实践的“行”的“合一”,实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但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与空间布局较为单一,难以为学生经历高阶思维、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供情境和环境的支持。因此,特色课程的实施,可以从学习空间的角度寻求突破。唯有超越课堂,通过改变学习空间环境寻求育人方式变革之路,才可能促进知行合一。我们从学习的本质出发,对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型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聚焦“生活实践”,经多年实践检验,提炼出了“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过程的W 模型”[1](见图4)。

图4 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W 模型

基于该模型,学校系统设计了综合的生活实践场域,通过改变学习场域撬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融通各类资源,拓展学习空间,通过改变学习环境、氛围、资源来建设课程,构建了涵盖课堂、校园生活、密云生态生活、社会生活的高中生活实践场域的结构框架,力求打造开放性、综合性强的实践场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研究性与生成性。例如“绿水青山”课程,就是引导学生到密云生态生活场域中开展项目式、研究性的综合性主题活动,围绕密云水库水质、贡梨之乡、潮白河等形成了若干研究课题。学生到密云水库进行水质调研与采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了调研报告、实验报告、论文等。这样的综合主题课程,触发了他们实验探究的兴趣和参与家乡建设的责任担当,近两年学生向各有关部门提出的科学建议达106 项、所撰写的报告和论文共获市区级奖36 项。同时,参与过该课程学习的学生,有不少还将生命科学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志愿继续进行深造探究。

(二)真实情境:聚焦综合问题解决

校本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创设真实情境,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展综合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教育戏剧就是通过“戏剧节”这一情境任务,驱动整个学习过程,以剧目的选择实现价值引领,完成学校展演(班级—年级—校级展演)的目标,引发一系列实践体验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角色赋予,即在一台戏剧演出中自主选择不同的角色(包括剧本创作、表演、主持、道具、舞美灯光、海报设计、后期制作等),在不同角色中开展个性化学习,以浸润体验的方式,投入到深度学习中。在每一场展演中实现团队的协同创造,同时在展演后通过反思进一步促进内省修身和自我实现,且在整个戏剧学习过程中,实现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核心素养的培育。

再如“绿水青山”课程,也是以密云的生态环境作为真实的生活情境,为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情境,使知识还原于情境,在情境中应用知识,实现知行合一。学生围绕密云水库开展了不同学科视角的实践研究和学习。地理通过水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问题;政治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语文通过让学生在水库周边进行访谈实践,让学生体验访谈的方法,并融入家乡文化学习主题……教师围绕密云水库开发了覆盖全学科和校本课程的生态文明主题课程群,拓展了实践场域与教材在情境上的边界,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发展了核心素养。

(三)反哺课堂:促进学科育人

校本课程的实施必须回归与反哺课堂主阵地。尽管我们倡导以综合实践的方式打通课内与课外,连接课堂与生活,以此提高综合实施课程的水平;我们也主张,普通高中要尽可能拓宽校本课程的内涵,丰富校本课程的形态,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对传统育人方式进行大胆探索,但这并不意味着校本课程可以完全脱离国家课程的教学,更不能把国家课程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建设视为两张“皮”,而应充分重视校本课程对课堂的反哺作用。

在具体实施中,可采取“校本课程—学科课堂”互动循环、相互促进的策略促进学科育人,力求在校本课程与传统课堂之间形成学习迁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小剧大成”课程的最后,设计了反哺提升模块,其目的之一是促进从校本课程到学科课堂的反哺与迁移。在较长的实践周期里,学生通过不同角色分工的浸润式体验,在与他人的协同创造中形成了核心价值,自信心在戏剧舞台上被点燃。课程最后应回归课堂,引导学生对整个戏剧学习进行回顾反思,通过进一步回顾、讨论、反思、写作等方式促进内省提升,激发他们将实际获得的成果进一步予以迁移与巩固,在日常学习中加深实践,真正促进知行合一,提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密云绿水青山校本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密云职工勠力同心再战疫
密云区总工会慰问防疫一线人员
大棚开直播 密云“新农活”
绿水青山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密云区部分古树健康评价
绿水青山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