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粮化” 还是 “非粮化”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农业种植结构时空分析

2023-03-17 01:41支晓娟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组合型播种面积江苏省

王 超, 支晓娟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京 211100)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乎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键, 保障好区域粮食安全是稳定经济、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坚实基础。为保障区域粮食稳定安全, 实现农民的收入稳定增加等目标, 各地区因地制宜, 对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与优化[1]。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是一个种植地区或生产单位对粮食作物种植的组成结构, 即对各类粮食作物种植区域进行安排与布局的形式。在粮食种植结构安排环节进行合理的布局, 对后续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结构合理性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例基础, 能够在政策的调整与提出上给与更多的参考依据[2]。在当前城镇化发展与土地流转等因素推进的背景下, 农户主体作为种植的选择与决策者, 为实现利益最大化, 通过衡量自身生产种植条件与现实情况来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收益最大的作物, 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了耕地 “非粮化” 现象, 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在人口总量又不断增长的背景下, 农产品的供给环节必然不能出现问题, 尤其是满足人们基本生存的重要农产品。农业种植结构演变和调整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 调查粮食种植结构时空特征与其存在的变化发展特点规律等指示要求在《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 年)》等众多规划文件中也曾作为重点指出。因此, 在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 分析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与时空变化特征, 研究其中变化发展规律, 实现各地区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 解决农业发展矛盾的要求, 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研究主要利用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卫星图像等探究土地利用和变化情况、农田和自然植被变化以及分析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3];从比较优势角度、制度方面、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角度研究种植结构的变化与调整[4];耕地保护研究上较早就提出了有助于推进耕地保护的办法[5], 如保护耕地的基本面积, 保证农民各项收益等。国外的耕地保护政策与制度开始较早, 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很成熟, 但以县域为单位研究农业种植结构变化相关问题的还不多。国内研究者对农业种植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侧重关注农户收入、农产品供需问题以及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等方面。如:董晓霞[6]以环北京市为例, 研究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农民种植业收入与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影响;丁泽[7]针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困境提出了政府应做好长远规划引导农民种植, 建设好农业产品产业链等建议;刘珍环等[8]采用约30 年作物种植面积相关数据, 利用SPAM-China模型研究了东北地区种植结构类型与时空变化, 获得了该地区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规律, 在宏观层面上为东北地区的农业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总体来看, 研究数据通常使用的是统计数据[9]、卫星图像遥感数据[10]等类型;研究尺度上大多偏宏观, 全国范围或几省组成的区域范围、特定区域范围等, 近年研究趋势从宏观层面转向微观层面, 从全国范围向更加具体化的省域或县域转变[11];常见的研究方法有数理统计分析法、构建地区粮食优势度指数模型、RS 和GIS 技术等[12]。

近年来农业种植结构变化的研究以江苏省为对象较少, 地区农业种植条件与情况也各不相同。同时, 少有研究从区域种植结构变化角度考虑粮食安全及关注 “非粮化” 与 “趋粮化” 问题。因此, 本研究以江苏省县域为研究尺度, 以1990—2019 年江苏省各县域的农业统计数据为基础数据, 利用GIS 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农业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 明确了农业种植结构动态变化与静态状况, 并对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出一些建议。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江苏省是中国主要粮食生产区之一, 处于以淮河-灌溉总渠一线为界的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 淮河以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 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型季风气候。全省自然条件状况满足了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生存条件[13]。2019 年江苏省粮食产量为3 729.1 万t, 居全国第7 位,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为17.1:1。江苏省所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薯类;经济作物的种类主要有棉花、油菜、花生、芝麻, 人均粮食产量460 kg, 居全国第12 位。2015—2020 年, 粮食产量在全国占比逐渐下降。江苏省粮食供需仍存在突出的品种结构矛盾, 省外购进量和进口量增多的状况[14]。另外, 江苏省资源等各类生产要素禀赋不足,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 人均耕地面积不足600 m2,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耕地质量问题频繁出现, 例如常见的土壤板结、地力减弱等情况, 也存在普遍的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等问题。2015—2019 年江苏省从事农业人数逐年减少, 截至2019 年末, 江苏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734.51 万人, 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5.5%,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占42.4%、42.1%。

1.2 数据来源

研究所需农作物数据来源于1990—2019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1990—2019 年的《江苏统计年鉴》以及统计年鉴网站整理数据等。主要统计数据包括江苏省13 个市所辖区县的农业统计数据。江苏省13 个市被分为南部、北部和中部地区, 其中, 南部地区包括5 个市, 分别为南京、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中部地区包括3 个市, 分别为南通、泰州和扬州;北部地区包括5 个市, 分别为连云港、盐城、徐州、淮安和宿迁。地理数据包括2019 年江苏省96 个县(市、区)矢量格式shp 地图等。

1.3 研究方法

1.3.1 种植结构类型划分 根据文献[15], 将某类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占4 类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作为划分种植类型的分类标准。在4 类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中, 当a类作物种植面积所占比重大于50%, 则确定研究区域为a类作物主导类型;若a类作物种植面积的比重大于30%且小于50%, 那么将研究区域确定为a类作物主导类型, 或者划分为比重最高的两类作物组合类型;若某一研究区域中各类型作物的比重都小于30%, 则确定研究地区为比重最高的3 类作物组合类型。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式(1)中,Wij为i县j作物的某年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Vij为i县j作物的播种面积;Vi是某年i县所有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

1.3.2 非粮化率计算公式 借鉴文献[16], 利用 “非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 指标来表示 “非粮化” 水平, 用 “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 来表示 “趋粮化” 水平, 非粮化率计算公式为式(2)所示。

式(2)中,Ni为i年农业非粮化率,Ci为i年农作物播种面积,Qi为i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趋粮化率计算公式同理。

1.3.3 种植结构变化的空间聚集 局部空间自相关用于评价空间自相关的局部异质性(非平稳性), 即能够表示研究区范围内局部区域的空间自相关状态, 用Local Moran’sI表示局部空间自相关值的大小, 其计算公式如式(3)所示。

式(3)中,Ii为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 值域为(-1, 1), 当I>0 时, 表示正的空间自相关, 当I<0 时, 表示负的空间自相关, 当I趋近于0 时, 无空间自相关, 即完全空间随机过程;xi为变量x在空间位置i上的属性值, 表示某县(市)的某类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粮食作物总种植面积的占比为变量x的均值;n表示观测值的总个数, 也是观测值所对应的空间单元的总个数, 表示县域单元个数;wij为空间权重矩阵, 指空间位置权重,wij一般为基于邻接或距离的二元邻接矩阵, 如果空间单元i与j相邻, 规定wij=1, 否则wij= 0。

2 结果与分析

2.1 “非粮化” 状况与农作物种植面积时空变化

据《国家统计年鉴》数据调查显示, 2019 年江苏省非粮化率(27.7%)在全国13 个粮食主产省[17]中居第5 位, 低于全国非粮化的平均水平(30.1%)。近5年来江苏省非粮化率较低且在逐年下降, 趋粮化水平较高并且在逐年上升。2019 年苏南、苏中、苏北3个地区非粮化率分别为41.35%、27.16%、25.50%。近5 年苏南地区非粮化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呈上升趋势, 非粮化状况明显, 而苏中与苏北地区趋粮化率较高并处在上升态势, 趋粮化明显。

从图1 可以看出, 江苏省农作物总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 30 年内下降9.89%。经济作物在2010 年后呈快速下降趋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990—2005年下降幅度较大, 2005—2015 年缓慢上升, 2015—2019 年略有下降趋势。1990—2019 年江苏省粮食作物与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动趋势基本趋于一致,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4%~77%, 始终保持中等偏上水平。

图1 1990—2019 年江苏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

对比江苏省3 个地区2013—2019 年农作物播种面积, 苏南地区与苏中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了26.97%、5.79%, 苏北地区增加了1.59%, 截至2019 年苏南、苏中、苏北3 个地区粮食播种面积比例为1:2.31:6.96。根据农业年鉴数据统计, 1990—2019 年在粮食作物面积占比最高的4 类作物分别为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如图2 所示, 小麦与水稻作为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始终处在主导地位。小麦种植面积在2005 年前呈下降趋势, 2005后逐渐上升, 增幅为39.33%。1990—2010 年水稻播种面积在4 类农作物中占比最高。2015 年开始, 小麦代替水稻成为种植面积最高的粮食作物。玉米种植面积在2005 年降到最低(37.02 万hm2)后开始有所增长, 2019 年已增长至50.42 万hm2, 增幅为36.2%。江苏省的大豆种植面积始终处于低位, 所占比重在5%以下, 近10 年无明显变化。这主要是由江苏省对大豆进口的依赖性高、种植比较益相对较差、播种面积不稳定等因素所导致的[18]。

图2 1990—2019 年江苏省4 类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

经济作物中棉花种植面积占比从1990 年的7.50%到2019 年被压缩至0.16%。其他经济作物如甘蔗、烤烟等种植面积均处于较低的水平, 花生种植面积近4 年内增加了0.27%, 经济类作物的地位大幅度缩减。

2.2 农作物种植类型结构变化

江苏省粮食作物种植类型共有小麦主导型、水稻主导型、玉米主导型、大豆主导型、玉米-大豆组合型、小麦-玉米组合型、水稻-小麦组合型、水稻-玉米组合型、水稻-玉米-大豆组合型、水稻-小麦-玉米组合型和其他型11 种类型。2005—2019 年江苏省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较大改变, 结构类型与其比率可见表1。2005—2019 年水稻-小麦组合型增加3 处, 增幅为7.69%, 成为江苏省粮食种植类型中的首要类型。12 个地区水稻主导型减少, 减幅为26.67%, 占比34.38%, 属于江苏省次要类型。小麦主导型是增幅最大的类型, 研究期内小麦主导类型增加了8 处, 占比提升了8.34 个百分点。玉米主导型与小麦-玉米组合型及玉米-大豆组合类型数量较低且具有稳定特征, 仅有1~2 处。水稻-小麦-玉米组合型2010 年有10 处, 后逐渐萎缩。水稻-玉米组合型仅2005 年时有1 处, 大豆主导型仅2010 年有1 处, 10 种类型中大豆与其他作物组合型的数量也不占优势, 很明显江苏省大豆种植处于劣势。由此可见, 对江苏省种植结构变化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水稻和小麦与其组合类型的变化。

表1 2005—2019 年江苏省种植结构

2.3 主要农作物种植空间集聚变化

对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2005 年、2010 年、2015 年、2019 年大豆Moran’sI指数分别为0.523 7、0.508 9、0.515 8、0.391 1, 水稻Moran’sI指数分别为0.340 4、0.256 1、0.280 9、0.278 9, 小麦Moran’sI指数分别为0.666 3、0.436 3、0.513 5、0.285 2, 玉米Moran’sI指数分别为0.585 4、0.569 3、0.571 6、0.381 2, 指数值均为正, 表明江苏省4 类作物存在空间集聚性, 并且空间集聚性变化较明显。为能更准确地观测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空间依赖性, 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 利用GeoDa 软件中的计算局部Moran’sI的功能, 并绘制Lisa 集聚图, 结果可划分为5 种类型, 分别为HH 型(高-高)、LL 型(低-低)、HL 型(高-低)、LH 型(低-高)和NS 型(非显著)。

在4 类作物中水稻的集聚性最低, 2005—2019年HH 型县(市、区)从11 个减少为8 个, 该类型主要分布于苏南地区南京市高淳区, 常州市溧水区、溧阳市、金坛区, 句容市等, 苏南地区是江苏省传统的水稻单产优势地区, 这个区域县(市、区)水稻播种面积都处在较高位置;LL 型增加了1 处, 该类型主要分布在徐州市鼓楼区、铜山区等。小麦集聚性较低, HH型数量变化突出, 从2005 年的24 个县(市、区)减少至2009 年的1 个, 减少了23 个县(市、区), 该类型主要分布于徐州市铜山区、连云港市东海、灌云县, 宿迁市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豫区等苏北城市。小麦生长耐寒喜旱, 最适宜于在春雨较少的黄河中下游和黄淮海平原种植, 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以及淮安市部分县(市、区)是省内小麦主产区与高产区, 因而在这些地区播种面积也较高。小麦集聚性LL 型从2005 年的14 个县(市、区)减少至2019 年的8 个县(市), 该类型主要分布在南京市江宁区、雨花台区等地区。大豆种植HH 型集聚性特点明显, 主要分布在南通市通州区、海门市、启东市。中国大豆生产与发展水平已经远落后于世界, 江苏省大豆育成品种产量仅高于全国平均值[17], 大豆种植比较效益低, 是一类土地密集型农作物[19], 因此江苏省大豆主要种植地域处在沿海地区的一些国营农场, 如南通市的部分地区, 这些农场有集中种植、方便管理、操作统一、种植生产难度小等特点。大豆种植LL 型数量从2005 年的13 个县(市、区)增加至2009年的16 个县(市、区), 该类型主要分布在苏州市吴江区、无锡市等地区。玉米种植HH 型地区增加了6处, 该类型主要分布在海门市与启东市、徐州市铜山区等地区。江苏省玉米生产分为徐淮夏玉米区和通扬沿海春玉米区[20], 徐州市、盐城市与南通市是江苏省玉米主要生产市。玉米种植LL 型数量有所减少, 减少了5 处, 该类型主要分布在扬州市宝应县、高邮县、江都区, 泰州市高港区、泰兴市、靖江市、苏州市与无锡市部分地区。4 类作物LH 型与HL 型集聚的县(市、区)数量很少, 相比较下同类集聚状态较强, 粮食生产的县域分布清晰, 4 类作物的空间集聚性均有降低的趋势。

2.4 主要农作物种植分布时空变化

为探索主要农作物的时空变化, 进一步分析江苏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空间格局, 利用ArcGIS 软件生成不同阶段的空间可视化地图(图3、图4), 显示江苏省不同时期的农作物种植结构, 分析种植结构的演变特征。

图3 2005 年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类型空间分布

图4 2019 年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类型空间分布

苏南地区长期以来以水稻主导型为主, 各地区种植类型的变化受到小麦影响, 水稻主导型种植区范围在逐渐向江苏中部收缩, 向苏中、苏北地区逐渐扩散。2005—2019 年水稻主导型有5 处(滨湖区、惠山区、锡山区、新吴区、清江浦区)转变为小麦主导型, 4 处(浦口区、宜兴市、新北区、扬中市)转变为水稻-小麦组合型。苏中地区以水稻主导型与水稻-小麦组合型为主, 长期以来没有突出变化, 南通地区种植类型变化较频繁, 启东市由玉米主导型转为玉米-大豆组合型, 如皋市和如东县由水稻主导型转为水稻-小麦组合型。苏北地区以水稻-小麦组合型种植为主, 种植类型变化受到玉米和小麦种植的影响较大, 受到小麦影响更明显, 有5 处(高港区、泗洪县、灌南县、沭阳县、淮阴区)从水稻-小麦组合型转为小麦主导类型, 有1 处(建湖县)从水稻-小麦组合型转为水稻主导。

2005 年共计6 种种植类型, 水稻主导型种植分布在全省46.9% 的地区, 水稻-小麦组合型占40.6%, 调整后种植结构类型逐渐多样;2019 年共计8 种类型, 水稻-小麦组合型占42.7%, 水稻主导型占34.3%。水稻是江苏省传统的粮食作物类型, 播种面积与产量在粮食作物中占一定优势。2005 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为220.933 万hm2, 2019 年水稻播种面积为218.429 万hm2, 略有下降。苏南地区水稻播种面积比重逐渐减少, 从65.96%降至53.19%, 减少了12.77 个百分点, 苏中和苏北地区同时期只减少了3.69 与4.28 个百分点。小麦在江苏省也是一种栽培历史悠久的粮食作物。2005—2010 年, 小麦种植逐渐由苏北地区向苏中地区扩散, 2019 年苏北地区种植结构已经转变成多类型组合结构, 如小麦与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组合种植结构。

2.5 主要农作物种植比例时空变化

为进一步了解江苏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空间变化特点, 对2005 年与2019 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播种面积比例的差值进行计算与分析, 其中水稻和小麦的计算结果见图5 和图6。2005—2019 年, 有69 个县(市、区)水稻播种面积比例减少, 减少值在0.04~72.97 个百分点, 是4 类作物中县(市、区)减少数量最多的一类, 其中水稻主导型减少的有39 个, 减少的县(市、区)中有23 个县(市、区)播种面积减少并未影响其水稻主导种植类型的改变, 水稻主导型在江苏省粮食作物种植类型中比重仍占据高位;10 个县(市、区)转变成水稻-小麦组合型或水稻-玉米-大豆组合型;6 个县(市、区)完全转变成了小麦主导型与玉米主导型。小麦播种面积比例有65 个县(市、区)提升, 23 个县(市、区)减少, 是4 类作物中增加县(市、区)数量最多的一类, 增加县(市、区)中有10 个县(市、区)由其他类型转变成小麦主导型, 27 个县(市、区)转变为水稻-小麦组合型, 25 个县(市、区)转变为水稻主导型, 另外存在转变为其他类型的县(市、区)。玉米播种面积比例有63 个县(市、区)增加, 有33 个县(市、区)减少, 增加的程度很大部分在3.50~22.94 个百分点, 并不足以使玉米主导型增多,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种植类型转变成玉米与其他作物的组合类型。大豆播种面积比例64 个县(市、区)减少, 只有32 个县(市、区)呈增长态势。大豆的增减幅度都过低, 不足以影响其他类型向大豆主导种植类型或其他类型的转变。2010年启东市以大豆主导型为主, 在2019 年已变成玉米-大豆组合型。长期以来大豆种植基数小, 且受水稻与小麦的影响, 在种植类型中并没有地位。

图5 2005—2019 年江苏省水稻种植结构空间演化

图6 2005—2019 年江苏省小麦种植结构空间演化

3 讨论

研究期内江苏省农作物中粮食作物长期占主导地位, 经济作物占比低且在逐年减少。非粮化现象在江苏省总体上不突出也不显著, 苏南地区 “非粮化” 现象较为明显, 苏中与苏北地区 “趋粮化” 现象明显。区域非粮化态势与经济、政策、资源等多种要素相关, 根本原因是粮食种植经济效益低[21]。普通小规模农户考虑到高额种植成本与规避市场风险等会做出相对理性的种植选择, 往往会种植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等。此外, 中国土地流转政策不够完善, 存在着过程不合规、流转渠道不畅通等问题, 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为农地利用趋向 “非粮化” 提供了机会与空间。此外, 考虑到成本和市场利益, 工业和商业资本以及其他参与农业生产的人一般会选择种植经济作物。社会资本的出现导致了土地转让趋势的增加, 反过来又减少了粮食生产的回报, 降低了农村农民群体大型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甚至转而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 从而加剧了农业用地的 “粮食荒漠化” 。在农村地区, 这一趋势反映在半农半工家庭对粮食作物的偏好上, 其受到家庭结构、生产成本、收入结构、生计结构和其他因素的影响[22]。农业机械化保证农产品供给的需求, 在农业稳定生产上是不可或缺的, 能够很大程度上为农户节约农业生产成本, 增加生产效益, 为农户选择种植粮食作物并获利带来机会。另外, 农户根据家庭劳动力与种植需求等选择不同经营方式, 小农户由于自身条件有限, 倾向于遵循劳动强度最小化原则, 选择从事粮食种植, 在非农就业上实现收益最大化。规模经营户自身已具备成熟的生产条件, 有一定的经营规模等, 在较好的生产资源禀赋条件下, 他们将为达到家庭经营收益最大化来安排种植, 即会出现 “非粮化” 向 “趋粮化” 的现象。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社会化服务出现, 土地托管、农机供给等服务产生, 解决了农业内部分工的问题, 部分农户可以放心地从事非农生产, 通过这类生产模式, 有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化与规模化。

农村地区生产资料价格上升, 劳动力价格也在不断上升, 种植粮食作物的成本将越来越高。中国98%以上的农业部门是由小农家庭组成的[23], 小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 农民在其他行业就业机会众多, 江苏省内经济较为领先的苏南地区, 农民从事非农行业现象更普遍, 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种植, 种田劳动力年龄偏大, 种植技能偏低。苏南地区受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负面影响, 粮食总产、单产与人均粮食面积均明显削弱。为确保粮食安全, 促进优质农业和农村发展, 江苏省加快实施建立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社会服务体系等项目, 并通过现代化改造, 使农民通过粮食生产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据中国农业农村部网统计, 江苏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工作进展良好, 机械化率近80%, 部分市实现了生产粮食的全程机械化, 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机械化在支持食品工业和促进优质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 江苏省农业生产格局日趋明显, 粮食主产区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 苏南成为粮食主销区。

4 小结

1)对1990—2019 年江苏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 4 类粮食作物中, 小麦播种面积变化情况最突出, 自2015 年起超过水稻, 成为粮食作物中播种面积最高的作物。农作物种植类型上在不断调整与增多, 单一作物主导型的地区数量减少, 种植结构逐渐多样化。水稻主导型和水稻-小麦组合型是最主要的两类种植类型。4 类作物同类集聚状态较强, 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布清晰。以水稻种植为主导的苏南地区在逐渐向苏中、苏北地区扩散, 研究期内苏中、苏北地区种植类型均受到小麦种植不同程度的影响。相比2005 年, 2019 年人均粮食安全情况向好转变。农业种植结构受不同方面因素的影响, 近30 年江苏省农业种植结构变化也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气候是影响农作物种植结构的一项重要因素, 水稻是江苏省的主要粮食作物[24], 生长期内容易遭受高温、洪涝、病虫等灾害, 其中高温热害导致产量降低风险极大[25]。1980—2020 年江苏省平均气温升高[26], 作物生产的热量条件提高有利于作物单产提高, 高温时常在苏南地区发生, 苏北地区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27], 水稻种植的重心由苏南向苏北移动趋势明显。另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2016—2017 年中国耕地减少了6.09 万hm2, 城镇化影响农户对耕地利用行为与农户对耕地利益预期, 带来重利用而不重视养地等后果。有效粮田和耕地面积处于不断削弱趋势, 苏北地区耕地面积下降了1.9%, 相较苏南、苏中地区耕地资源较充足。

2)苏南地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引起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等, 导致了该地区水稻等粮食种植优势的逐步削弱;苏中和苏北地区降水量的增加、气温的上升、农民对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的重视以及全省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实施等促进了苏中与苏北地区粮食种植地位的提升。江苏省在地理位置上南北跨度大, 南北地理区位基本不同, 历史、环境、人文景观有明显的异同, 这也造成江苏省3 个地区不同程度的发展水平与工业化, 特别是南北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初始状态不同, 发展速度存在差异, 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进而形成农业种植结构变化、食物消费结构变化、非农业就业的吸引力与耕地面积变化等实际差异。不同地区对政策的反应也不同, 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现为粮食生产时空变化上, 目前政策应考虑到区域差异, 调整种植模式和其他问题, 确保江苏省粮食供需平衡, 在农作物种植等问题的安排布局上因地制宜。

3)为应对 “非粮化” 与降低种植粮食作物成本, 应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指导地方政府将项目资金用于发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帮助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另外,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经营, 保证环节的合理合法、有序性, 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 统一土地流转市场。提供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 如土地托管, 以弥补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在江苏省, 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单位发展迅速, 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以稳量增收为重, 同时注重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保证并促进农业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组合型播种面积江苏省
土库曼斯坦土豆播种面积创纪录
2021年俄罗斯油籽播种面积或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巧用“分割”解组合型物理计算题
江苏省交通图
美国大事和玉米播种面积将提高
组合型新材料作文例谈——以2019年高考作文为例
江苏省政区图
2017年玉米播种面积将减少
江苏省纪委
江苏省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