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微纪录片的叙事现状与策略分析

2023-03-21 16:41
今传媒 2023年2期
关键词:纪录片

张 昕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430)

一、引 言

融媒体时代,媒介产品的传播形式正在不断更新,“微”形式的媒介产品能够适应人们对信息碎片化的接收方式,从而使微电影、微视频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微纪录片作为新兴的纪录片形式,凝练简洁和短小精悍的传播特征使它能在短时间内向观众传达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是传播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非遗微纪录片的叙事特征

(一)独特的叙事手法

微纪录片有着独特的三大叙事手法:叙事视角集中,注重与主题紧密联系;故事表达凝练简洁,叙事节奏快;着重对人物、故事进行戏剧性刻画,还经常借由镜头表达自然界中某个微小生命成长的过程、还原人类社会个体生活的原貌、刻画某一处生存环境的细节等[1],以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

微纪录片十分注重对事物细节的描写,经常会由事物的小细节作为故事的切入点,并以此深入挖掘故事的情节。例如在 《指尖上的传承》第一集 《金漆木雕》中,影片开头设计了20秒的空镜,随后影片展开了对人物和事件的叙述,之后才是对金漆木雕的介绍。又如“二更视频”创作的微纪录片 《守艺之路》,以金坛剪刻纸艺术中心总监杨兆群走访保护剪纸艺人的过程为切入点,以杨兆群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讲述了自2010年以来,杨兆群走过中国10个省,走访了54位剪纸艺人,保护了剪纸作品4万多幅的生动故事。

(二)以平民人物为叙事对象

无论是微纪录片还是传统的纪录片,人物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传统纪录片不同的是:微纪录片的人物选取大多是老百姓,以平民化的视角展开故事的讲述,反映出老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所思所想。

非遗微纪录片多是以民间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借助多元化视听元素的表达,展现了非遗传承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并以此达到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例如微纪录片 《了不起的匠人》,不仅再现了精湛的传统工艺,也让被社会逐渐淡忘了的“传统手工艺人”群体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该片通过镜头和音效的创造性表现记录了匠人们的生活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传统手工艺人内心深处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传播了工匠精神。

(三)叙事语言精简且艺术

微纪录片受限于时长,主题诉求比较单一,在叙事时往往会利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进行表达,再辅以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和新的媒介手段,对叙事主题进行精简且艺术的表达。

在非遗微纪录片中,叙事者即非遗传承者是此类微纪录片的核心要素。制作者客观记录这些画面和声音能够增强微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渲染力,甚至能够借助声音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利于对观众情绪的引导[2]。非遗传承者的叙述包括人物同期声、人物独白、人物采访、人物动作及环境声,这些都是为视频画面中的音画一致服务的。制作者将非遗传承者的声音与视频画面结合,并融入个性化、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够精准地表达主题,突出非遗微纪录片的叙事效果。

三、非遗微纪录片的叙事问题

(一)叙事方式同质化

许多非遗微纪录片会采用“第一人称画外音叙事”的方式,借助片中主人公的个人视角进行讲述,其优点在于真实,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但是,现在“第一人称画外音叙事”的方式越来越趋于模式化,出现了同质化和刻板化的现象。比如,微纪录片《匠心手艺人》《技忆》等都是以非遗传承人的视角展开框架般的讲述,忽视对事件发生过程的细节描写以及对人物的背景交代;叙事方式较为固定,导致微纪录片在叙事上过于碎片化,从而削弱了纪录片的思想表现功能,不利于挖掘出故事的深层意蕴。

(二)创新表达不足

为适应新的传播语境,一些微纪录片开始在视听语言、呈现手法等方面寻求突破,将现代科技融入到文化传播中。然而,部分非遗微纪录片在创新表达方面还略显乏力。

1.沿袭运用传统纪实语态

传统非遗纪录片强调纪实性,讲究原生态的画面记录和呈现,这也正是传统纪录片的魅力和优势所在。但是,由于微纪录片的体量相对较小,简短的镜头画面无法形成强大的冲击力,有效信息的输出不足,影响了微纪录片的情感表达。

2.视听元素创新不足

在一些非遗微纪录片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解说词追求精炼而缺少诗意和内涵;片面追求内容高雅却不接地气,无法体现非遗微纪录片的个性化特征;缺乏专片定制的音乐,选取的音乐大多是使用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创作,少见现代乐器的参与;画面风格的表现缺乏艺术性。

(三)观众互动性差

非遗微纪录片不仅要完成对知识信息、传承变迁等表层文本的传递,也要激发受众的生命体验、心灵感受与情感共鸣,让他们获得精神陶冶和文化认同[3]。

目前非遗微纪录片遵循单向的传播模式,与观众的互动性不强。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播放渠道得到了拓展,但是由于缺少完整的传播链,导致无法进行整体化的运作。例如,大部分非遗微纪录片从未在制作前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网络意见征集等方式主动找寻观众的兴趣点,在作品的策划期、制作期、热播期等各个阶段没有与观众、粉丝进行互动,因此,大多数非遗微纪录片缺少新媒体时代应有的互动感。此外,现在的非遗微纪录片即便采用了故事化的叙事手法,但在剧情起伏、矛盾冲突、悬念设置上稍显乏力,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同。

四、非遗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一)引入年轻化的视角

生活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年轻群体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要想将这些人“拉拢”到纪录片受众群体中,就要先从语态表达上向他们靠近[4]。因此,引入年轻化的视角,让年轻群体与非遗文化产生碰撞,是值得我们探寻的切入点。

非遗微纪录片 《了不起的匠人》第三季以师徒作为主题,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突出了老、青两辈人审美观念的矛盾等,将年长师父与青年徒弟的日常相处呈现在观众的眼前,用充满故事性和戏剧性的叙事方式表现出高超的非遗技艺、执着的匠人精神以及深奥的处世哲学,引发了年轻人的关注与共情。《了不起的匠人》第三季不仅邀请知名女星作为分享人,还邀请华语乐坛年轻一代的当红歌手献唱主题曲,利用明星效应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这种引入年轻化视角的方式考虑到了非遗传承难的痛点,让非遗文化能够快速与当今时代对接,焕发出新的光彩。

(二)使用多维度话语叙事

进入融媒体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观看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非遗微纪录片需要在视听风格和内容呈现上探索创新,使用多维度的话语叙事策略。

《中国守艺follow me》之 《“洋”贵妃》在镜头语言方面,以一个身穿京剧服装的外国人为镜头切入点,画面一转,一个cos西方动漫人物的中国小姑娘炫酷出场,一系列快速运动的镜头加上抖动、加速的特效,使各个画面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风格新奇动感,迅速吸引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在文本表达方面,该片使用流行的网络语言贯穿其中,幽默诙谐、生动有趣。比如作品开头,外国主人公问道:“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在这里,我在干什么”;谈及练习京剧的感受时外国主人公又说道“不标准还要打我,我真的累到不能呼吸”等。区别于一些纪录片严肃谨慎的文案表达,《“洋”贵妃》将网络语言穿插其中,用观众喜爱的语言表达方式,将非遗文化与现实生活对接,获得了观众的喜爱。

(三)增强情景化叙事

情景化叙事是指情景的设置贯穿于整个故事,为故事的发展提供特定的场景,借情景故事向受众“传达知识、情感、价值和信仰[5]。在 《“洋”贵妃》中,创作者不仅设置了主人公拜师学艺的情景,还有社交情景,即“师徒”二人在闹市区与市民合影。动漫元素、社交元素、互联网元素的嵌入,使得这期京剧非遗文化的传播变得新鲜有趣、轻松活泼。

此外,《“洋”贵妃》的叙事本质属于互动体验式的情景叙事,而河南卫视火爆出圈的节目 《洛神水赋》中的 《千里江山图》,则是利用5G+AR技术,为观众构建了一个江南山水的场景,把舞台变成了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舞者穿梭其中,给观众带来了置身画中的视觉感受,从而获得了无数好评,这无疑为非遗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五、结 语

信息碎片化时代,微纪录片能够借助自身体量小、主题表达明确、创作门槛低等特点在传播非遗文化上发挥天然优势。独特的叙事手法固然是非遗微纪录片优点所在,但是也不难发现,非遗微纪录片仍然存在叙事方式同质化、缺少传统文化创新表达和观众互动性差等问题,因此,在新的时代环境、市场生态和技术条件下,非遗微纪录片要通过年轻化视角吸引年轻观众,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增强情景化叙事,最大程度地向观众传达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聚焦《歌剧院》:新纪录片讲述大都会搬迁史
谈短时纪录片的创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