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影视剧对地域文化的影像传播

2023-03-21 16:41郭菁旎孟改正
今传媒 2023年2期
关键词:紫阳县陕南风貌

郭菁旎 孟改正

(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一、引 言

影视剧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传播手段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我国学者宋宇在其著作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态研究》中指出,影视传播具有引导舆论、传播信息、推动文明建设等功能。以陕西为题材的影视剧,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陕西特有的自然风貌、民俗文化与历史文化,展示了陕西人的性格特征与精神气韵。本文以 《白鹿原》《装台》《平凡的世界》以及 《郎在对门唱山歌》等影视剧为例,分析了影视剧是如何临摹与传播陕西关中、陕北、陕南这三个地域的自然风貌与文化风貌的。

二、各具特色自然风貌的影像传达

(一)对关中风貌的临摹与刻画

陕西关中地区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很多。以陕西关中为题材拍摄的影视作品中,独特的关中自然风貌成为影视剧最显著的特点。

电视剧 《白鹿原》以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的白鹿村为缩影,讲述了白家和鹿家三代人的恩怨纠纷,表现了从清末到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陕西这片土地的历史变化,通过镜头语言对这片土地进行了惟妙惟肖且尽善尽美的刻画和还原。《白鹿原》的开场就伴随着一曲地道且嘹亮浑厚的秦腔而徐徐展开,落日的霞光照射在这片土地上,沟壑纵横的黄土地、青翠的丘陵,向观众展示出了八百里秦川最真实的样貌。该剧导演为了突出关中地区的独特风貌,运用了大量富有张力的运动镜头,比如,鹿子霖与白嘉轩和一众族人在原上跑马车的片段,大全景结合运动镜头将这片土地的广袤与恢宏展现得淋漓尽致。本剧对内景的拍摄也占据了较大篇幅,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在第一集中鹿子霖在家中设宴请客的片段,导演运用了一个经典的长镜头将传统的关中地区百姓的房屋特色展现了出来,对称结构的四合院,窄长的院落空间以及院落空间的纵向推进,土黄色墙壁和小式的瓦作,这样独特的院落结构体现了传统关中文化与关中自然环境的结合。

电视剧 《装台》以古城西安为故事发生地,讲述了秦腔剧团装台工人的人生百态。《装台》一开篇就能看到航拍拍摄的钟楼、大雁塔、护城河等全景镜头,完整地勾勒了西安城的社会空间镜像。场景镜头跟随着剧中人物的活动而依次展开,比如,刁顺子骑着三轮车穿梭在西安城的大街小巷,镜头一直以客观视角跟随着刁顺子,这样的镜头语言清晰地反映了主要人物的活动轨迹,也细腻地展现了西安城的大街小巷。又比如,在剧中出现的国外女舞者游玩西安的片段,此片段以转转和猴子的主观视角而展开,跟随外国舞者的轨迹展现了回民街与城墙的风貌。这些穿着打扮光鲜艳丽且现代化的外国女性与古风古韵的西安城墙相结合,碰撞出了强烈的视觉体验感,使古朴且灰色调的城墙也变得富有生命力和现代化。钟楼、鼓楼、大雁塔以及西安城墙既是陕西历史与文化的符号,也是陕西影视剧不可或缺的影像符号,在众多拍摄陕西的影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装台》中对古建筑物的构建方式不仅充斥着浓浓的古香古色,也随处散发着时下的趣味,将空间的当代社会属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剧不仅刻画了西安的地标性建筑和西安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也构建出了西安城中村的样貌。导演运用纪实的拍摄手法,将城中村的嘈杂热闹与西安城市的现代化区别开来,刻画出了西安城中村满满的烟火气息。由此可见,《白鹿原》和 《装台》这两部电视剧都通过镜头语言对关中进行了多维度的叙事时空建构,多角度地挖掘了关中的地域文化特征,最后在屏幕前展现出了最真实、最完整的关中风貌。

(二)对陕北风貌的临摹与刻画

陕北的地貌同样有着黄土特色,但是这里的土地千沟万壑,充满沧桑。电视剧 《平凡的世界》以陕北为拍摄背景,讲述了出身贫寒的两位农村兄弟的动荡人生。该剧一开篇就通过大篇幅的远景镜头来展现这片土地的沟壑曲折和一望无际,光秃秃的山丘没有一丁点的绿色,整片大地呈现出灰蒙蒙的颜色。

《平凡的世界》不仅对陕北的自然风光进行了大篇幅的刻画,同时也细致地展现出了陕北人民的住房特点。导演通过一系列的运动镜头,由远及近地对窑洞进行了刻画,长串联片的土黄色窑洞依山靠崖,排列得并不整齐,而是曲线或折线型排列,因排列的杂乱无序反倒有独特的建筑艺术效果。跟随镜头的移动,窑洞内部的构造也浮现了出来,其内部构造依然是土黄色的墙壁,拱形的顶部设计,不大且简陋的内部空间放着又宽又长的土炕,用白纸糊起来的窗户并不牢固,上面已经有了几个破洞,阳光透过破洞洒进室内,显得内部空间色调更加棕黄。

(三)对陕南风貌的临摹与刻画

一提起陕西,人们想到的要么是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要么是粗犷辽阔的陕北地带,陕南仿佛是陕西一个独立而又特殊的存在。陕南既没有关中的深沉持重,也没有陕北的苍劲,而是人杰地灵,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

《郎在对门唱山歌》以陕西安康的紫阳县为拍摄背景,讲述了刘小漾与冯冈这两位年轻人的爱情故事。电影一开篇就十分惊艳,以一个客观视角的跟拍镜头,跟随着人物穿梭在紫阳的汉江大桥,此时的场面调度十分精妙,以人物为分界线,画面的左半部分是紫阳县依山而建的老城区,画面的右半部分是潺潺流动的汉江水,导演利用这样一个长镜头清晰地交代了安康紫阳县独特的风情地貌。紧接着,导演又利用一个场面调度复杂的长镜头交代了紫阳县人们的住房独具特色,通过镜头语言能够看到房屋依水而建,从房屋内部就能将整个江景一览无余,房屋旁建有楼梯通向屋顶,屋顶也是招待客人欣赏江景的好地方。由此可见,陕南独特的房屋特色与关中和陕北大不相同。此外,该影片还多次刻画了紫阳县城的道路,蜿蜒曲折,忽高忽低,台阶上下起伏,完全不同于陕西其他地区的一马平川。该影片通过镜头语言不仅使观众感受到了陕南这片土地的历史气息,同时也体会到了紫阳县山城那古朴的气韵所带给人们的沧桑厚重之感。

三、丰富多彩民俗生活的艺术表现

(一)对关中民俗生活的构建与展现

陕西影视剧在建构陕西形象、传播陕西文化时会选择有代表性的陕西民俗文化,而最具特色的就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美食。电视剧 《白鹿原》对美食的表现同样也占据了很大的篇幅,油泼面在第一集中就出现了。导演运用了非常纪实的手法拍摄出油泼面的制作过程。从擀面到把面切成裤袋的宽度,再到锅中水沸腾下面,最后在煮好的面上撒上辣椒面葱段,再用热油一泼发出“嗞”的声音,油泼面就制作完成了,让观众在欣赏影片时面对这一大碗面也垂涎欲滴。不仅在 《白鹿原》中出现了关中特色美食,电视剧《装台》也将陕西关中地区的美食展露无遗,各种各样的特色美食轮番亮相,飘着热气的肉丸胡辣汤配上牛肉夹馍,解馋又顶饱,还有那红油油的辣子蒜羊血、冒着白气的甑糕、白白胖胖的灌汤包和酥黄油亮的锅贴等各类特色美食,刺激着观众的味蕾。这些对美食特写镜头的构建,将观众的心牢牢牵引到了剧中、牵引到了陕西。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关中美食的丰富与诱人,也让观众感受到了这片土地赋有浓重的人间烟火气,以及陕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关中这片大地不仅有琳琅满目的美食,还有那高亢浑厚的秦腔。在电视剧 《白鹿原》中多次使用秦腔为背景音乐,剧中人物的神情流露借助着秦腔配乐,在交代人物内心活动的同时,也交代清楚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比如,白嘉轩站在六个妻子的墓前与鹿三哥诉说再也不娶时那痛苦且不甘的神态,此时秦腔伴奏响起,用悲壮凄凉的唱腔吼出“夫妻们分生死人世至痛”这样的歌词,实实在在表述出了人物的心境,也击中了观众的心灵。

(二)对陕北民俗生活的构建与展现

“在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下,服饰承载着环境、生理和群体心态特征等千差万别的信息。”[1]尽管陕北人民的穿着打扮比较朴实、简练,但是却也在简单中透露着其独特性。电视剧 《平凡的世界》对传统陕北服饰做作了精准的还原,最真实的就是男性头上裹的白羊肚毛巾,导演专门把演员头上的白毛巾做旧,使得毛巾像是使用了太长时间而包浆,这样不仅能让剧情更加真实,也能体现陕北男子“糙汉子”的形象。在剧中除了白羊肚毛巾之外,还出现了老羊皮袄和大裤裆,极具陕北农耕文化的韵味。

除了特殊的服饰装扮外,陕北民歌也是陕派影视剧所传播与建构的对象。陕北民歌具有高亢嘹亮、生动有力、朗朗上口的特点,它作为黄土地文化的载体融入陕派电视剧,对于阐释黄土地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平凡的世界》同样也融入了陕北民歌,片头曲《祈雨调》用悲怆且高亢的曲调唱到“龙王救万民呦,清风细语呦救万民……”,让观众了解到陕北干旱的天气,以及陕北百姓对雨水的期盼与憧憬。因此,将陕北民歌融入到影视剧中,不仅加强了影视的戏剧性,也将陕北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影视剧对陕南民俗生活的构建与展现

《郎在对门唱山歌》中就大量表现了陕南的民俗文化,比如,影片中细致刻画的紫阳青石板。对紫阳人民来说,青石板的用途十分广泛,它既可以用来盖房,又可以用来铺路,是紫阳县的重头工业。在剧中,导演多次将青石板路与现代的马路作对比,在镜头对比下,古旧的青石板路弯弯曲曲、错综交错、石阶蜿蜒起伏,虽然不及现代公路平整宽大,但是,这老旧的石板路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这座山城的发展,承载着百姓们的乡土情结,强化了紫阳县浓重的历史气息。导演将青石板路刻画成了一种意象,是紫阳人民对故乡的热爱、对这古朴宁静生活的向往。该剧不仅刻画了青石板,还大量刻画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符号,比如紫阳蒸盆子、紫阳富硒茶、紫阳民歌等。《郎在对门唱山歌》不仅仅是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是陕南民歌的一个曲目,此歌曲多次出现在电影的高潮片段,陕南民歌那特有的优美婉转且细腻流畅的曲调,为电影中主角的感情烘托了气氛。此曲贯穿了整部影片,使得影片更具有生命力和亮点,也更加衬托出这一爱情悲剧。用民歌烘托爱情,又用爱情诠释民歌,二者相互交织,不仅使影片更具有张力,也使得陕南民歌被更多人所了解。

四、生动富有韵味的地域方言

(一)关中方言在影视剧中的生动表现

方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软形象和地域文化的灵魂,常常被运用到影视剧中。“方言具有普通话难以比拟的语言特色和亲和力”[2],在影视剧中,运用方言可以使得剧中人物更加真实、更加富有特色,也能在发生戏剧冲突时让情节更加饱满。在电视剧 《白鹿原》和 《装台》中,关中方言基本贯穿整部影片,不仅能使人物的神情动作更富有张力,也让话语更具有气势与韵味。比如,剧中白嘉轩给泰恒叔祝寿时说道:“泰恒大,寿比南山哩”,话尾的一个“哩”子,使得这句话气势满满,将关中汉子这一豪迈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再比如,在鹿三杀死田小娥的片段中,田小娥用不可置信又委屈不甘的表情看着鹿三时念叨了一句“大呀”,短短的两个字用方言念出显得极其悲凉与委屈。

(二)陕北方言在影视剧中的生动表现

陕北方言同样十分具有特色,与关中方言很好区分,陕北方言后鼻音十分明显,这是因为陕北地处高原之上,人们之间想要交流必须高声呼喊,所以惯用腹中的气流冲出鼻腔,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陕北方言鼻音重的特点。

电视剧 《平凡的世界》在整个剧中就穿插了不少陕北方言使情节增添不少幽默,比如,在剧中开批判大会的片段,坐在台下的群众被台上的人逗笑时,台上的人大喊“笑啥嘛笑”,仅仅四个字用方言道出便让此片段诙谐幽默,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在剧中对人物的称呼也使用的是陕北方言,比如把妻子、老婆喊成“婆姨”,把女儿喊成“女子”,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出亲人之间浓浓的爱意与淳朴的家庭氛围。此外,方言的运用对人物的背景与身份的表明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剧中孙少平在城里念书时多使用普通话,回到农村时使用的是方言,普通话与方言的切换,一方面表明了孙少平出身农村的背景,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他知识分子的身份。方言在剧中的运用既强调了人物的身份,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同于小说文字化的叙述方式。因此,在影视剧中加入陕北方言不仅能让演员的表演更富有张力,也能让电视剧更加流畅自然。

(三)陕南方言在影视剧中的生动表现

陕南地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方言资源,“近几年的调查发现,陕南地区不仅存在中原官话、西南官话,而且还有江淮官话、赣语。”[3]陕南方言是婉转悠扬的,咬音偏轻,圆润如歌,有着江南话的韵味。在《郎在对门唱山歌》中出现的歌曲就是由陕南方言唱出来的,听起来十分缠绵、甜柔。

五、结 语

以陕西为故事发生地所拍摄的影视剧与陕西的自然风貌、民俗生活和历史文化紧密相连,使陕西影视剧具有浓厚的审美价值。这些陕西影视剧的传播,更多人们在接收与欣赏艺术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陕西的风土人情,爱上了陕西的美食文化,聆听到了陕西各具特色的民歌,也感受到了陕西人的质朴豪迈。因此,以陕西为题材的电视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影视剧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下,这个阶段更应该努力研究与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影视作品构建陕西新形象,更完美地做到陕西对外的文化输出,制作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影视剧。

猜你喜欢
紫阳县陕南风貌
包裹的一切
一个毛绒玩具就能拉动脱贫?——紫阳县新社区工厂助力脱贫攻坚
一个深贫镇的“预习课”——紫阳县毛坝镇“重眼下脱贫更重长久致富”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用好一把“叫鸡米”——紫阳县毛坝镇盘厢河流域壮大村集体经济
党建地图·陕南
选硬人打硬仗——紫阳县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研究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