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3-03-21 16:41
今传媒 2023年2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思政历史

赵 婧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宁德 355000)

一、引 言

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打着“解放思想”“反思历史”等旗号,以主观代替客观、以细节代替整体,意欲歪曲历史、诋毁英雄。如今,它披着新媒体的外衣在网络上大肆传播,借着大数据的加持更是无孔不入。目前,学者对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概念的界定相对较少。莫冠认为,“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传播的过程,主要表现为颠覆、恶搞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式包括段子、网文、音乐、视频,等等。”[1]据调查,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小时,而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主要群体,几乎“人不离机”,他们在接收爆炸式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进而影响自身对客观事实的认知,甚至会出现否定英雄人物,否定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现象。因此,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了解状况,以及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的传播特点、途径和应对策略,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了解状况

围绕此次主题,对21级计算机专业的高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对历史这门学科的认知程度;二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三是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四是如何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调查结果显示,首先,关于对历史学科的认知:接近50%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是大致了解的状态,无意愿了解的占比25%,只有20%左右的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相对熟悉。他们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也比较单一,其中,通过课堂了解的占比80%,自主阅读历史著作的人很少,超过50%的人只读过1-3本;其他基本是通过网络纪录片、影视剧作品等形式了解的;通过家庭教育了解的微乎其微。其次,关于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知:大部分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匮乏,对其准确概念了解甚少,基本都是在课堂上知晓“历史虚无主义”这个名词的,导致他们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也相对薄弱。再次,关于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方式和内容:接近90%以上的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刷短视频成为他们休闲的首选,在学生经常使用的APP中,80%的学生都刷到过关于历史揭秘的小视频。对于点击的原因,部分学生是因为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八卦野史很感兴趣,还有部分学生是被标题党吸引,这些原因无形中滋生了历史虚无主义生长的土壤,使得为了博取热度的网络标题党、知名UP主发表的失实言论以及一些网民精心包装的谣言成为传播的主力军。在如何评价历史影视剧作品的选项中,有20%的学生认为影视剧展现的是真实的历史,学生的史学认知应以剧情为基调,不再追究真正的历史脉络,这种代入式的认知是对整体历史观的割裂。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一些知名UP主的转发和言论也会对自身判断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后,关于如何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除了要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储备之外,还应从学校、社会层面多开展爱国主义相关活动[2]。

总体来说,大学生在国家、民族等大是大非问题上的立场还是正确的,但是,对精心包装的历史虚无主义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这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历史知识比较匮乏,加之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使历史虚无主义无孔不入。正因如此,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更加重要了。

三、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传播特点

(一)传播载体、范围的广泛性

从传播渠道来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往是主流媒体和专业人士“给予”信息、单向传播,而现在传播的主体趋向于多元化和去中心化,人人都是自媒体,都是信息的接收者、传送者和创造者,且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此外,社交软件的不断丰富也丰富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而大学生是这些软件的常驻群体,会大量接收到此类消息,长此以往,这些错误观念很容易侵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二)传播内容的细节化、碎片化、泛娱乐化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首先,是阅读主体时间的碎片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会在乘车、上下班等碎片化的时间中进行阅读,由于时间紧促,短、频、快的内容成为首选。其次,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为了适应网民的需求,媒体用标题吸引眼球,甚至是以偏概全,割裂了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知。此外,有的创作者过度娱乐化历史人物,比如制作表情包、网络段子等,这些都会导致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对历史认知逐渐模糊,历史观逐渐歪曲[3]。

(三)受众层面的低龄化

当下,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机不离手”已经是他们的生活常态,由于他们相对缺乏独立思考、理性鉴别的能力,因此,很容易成为传播过程中的“受害者”。青年是一个时代的晴雨表,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他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他们的价值观将是一个时代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如若持续地被这些历史虚无主义干扰,后果将不堪设想。

(四)理论观点更加隐蔽

随着教育的普及,人们的逻辑思维显著提升,一些漏洞百出、大放厥词的历史虚无主义文章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网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只有经过伪装,才能继续生存。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网文都通过引入部分史实,并将一些具体情节和特殊的时代背景特意放大,经过一番包装,这些错误观念就能满足网民的猎奇心理和求异心理,因此也更容易被读者接收和认可。除此之外,一些网络知名博主凭借自身在网络上的影响力,转发一些未经证实的言论,也会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利用一些热点事件在网络中“及时发酵”

我国经过7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目前,又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任何的社会事件都可能成为编造者、诋毁者的素材,他们的目的是引起人们情绪的“共鸣”,继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借机宣扬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和治理模式,试图掀起“颜色革命”。比如,部分西方媒体变相支持藏独、港独、疆独分子进行破坏活动,试图造成社会动乱。

四、廓清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

(一)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政课程的关键作用

从课程效果来说,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思政课程的受欢迎程度比较低。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积极进行创新,让思政课程接地气、让学生听得进去。结合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可以与本地革命纪念馆接洽,合作创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传红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第二,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APP,将一些党史场景设计为虚拟实景闯关游戏。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场景,从情感上贴近历史,进而提升学习兴趣。第三,从课堂来讲,可以推出学生课前5分钟时政新闻播报模块,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社会新闻、国家大事、世界局势,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和科学分析能力。

此外,思政课教师在授课中也要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在世界国际形势纷繁复杂、舆论自由的当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为激烈。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及时向学生廓清所谓“普世价值观”的虚伪与假面,不仅要从理论上让学生摒弃错误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要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鼓励教师开设相应的选修课

从课程设置来说,在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必修课程中,缺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门课程,且主要的思政课程仅在大一开设,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稍显不足。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高职院校在专业类别上比较单一,专业课程以职业技能类为主,偏重实际操作,史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的专业较少,导致他们缺乏良好的理论学习和交流氛围。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鼓励相关专业或有此专长的教师开设选修课程,通过这种方式补充学生的历史知识留白区,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自觉厘清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4]

(三)要积极实践课程思政,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结合

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是仅凭思政课程的教育是不足的,在其他课程中发展课程思政也十分必要。课程思政不仅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课程中延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能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全方位育人。从专业课教师的角度来说,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切实提升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还要注重与思政教师协同合作,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

除此之外,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从源头杜绝历史虚无主义的滋生,进一步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牢牢把握舆论阵地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及时廓清试图混淆视听的消息,打通与群众信息沟通的“最后一公里”;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宣扬社会主旋律,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宣传正能量,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5]。

综上所述,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方式、隐秘性和复杂性让人防不胜防,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大影响。因此,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要在教学中充分融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切实提升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成长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政历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