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中心论视域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3-03-21 11:43马凌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

马凌子

[摘    要]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基于学习者中心论,教师运用文献法展开研究,采用尊重差异、设计游戏、联系生活等方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运用观察法,了解高中生的心理情况,设计视频类、专题类、实践类等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课程类型,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型;通过学科整合、联系班级事务、获得家长支持等方法拓展心理健康资源,提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教育效果。

[关键词]学习者中心论;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

学习者中心论指的是将学习者的活动作为工作中心设计课程,促使学习者主动投入学习中。杜威认为,课程的设计要和学习者的生活沟通,以学习者为出发点、中心,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教师要改变一成不变的课程形式,顺应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由此可见,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也要将高中生作为中心,将他们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探究如何优化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形式,丰富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指向认知特点,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一)尊重差异,实施动态调整

学习者中心论要求将学生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所以教师要考虑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并设计心理健康内容。由于每一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彼此之间有差异性,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要结合他们的特点进行动态调整,符合学生的不同需求。

老师应该结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对教育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在高一时,不少学生存在紧张的心理,所以工作重点就在于引导他们如何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群体。在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在初中是同学,他们形成了一些小团体,于是就顺势进行动态调整,让他们试着将更多人纳入小团体中。在高二时,部分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笔者发现班级中出现了早恋的情况,于是就结合相关的问题设计了心理课程,让学生正确认识恋爱、情感方面的问题,避免因为莽撞而犯下大错。在高三阶段,由于升学压力较大,所以笔者将教育的重点调整为引导消除内心压力,树立远大理想,学会如何融入社会。这样的课程设计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有助于及时解决不同阶段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而端正他们的思想。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特点等,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设计心理教育课程。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设计游戏,引导体验感悟

关注学习者的真实身心体验,这是学习者中心论的重点之一,所以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悟,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促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深刻体会,得到启迪。

部分学生性格比较急躁,做事毛躁,而且容易和他人产生争吵和分歧。针对这种问题,笔者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游戏,让他们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演绎各种情况,进而获得体会,认识到控制情绪的重要性。笔者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因为哪些事情和他人发生争吵,甚至演变成打架,然后将具体过程演绎出来。此后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细节分析,说说如果调整哪些举动的话,能改变事情发展的动向。如有学生认为当两人刚出现矛盾时,如果双方能各退一步的话,就能避免后续的矛盾。笔者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方退让,而另一方却不依不饶,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学生认识到这样发展下去,容易引起校园霸凌等问题,也是不好的处理方式。由此,他们总结出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要相互尊重、考虑到对方的难处,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和同伴的关系。

在玩中学的形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能促使其细心体验,获得真切的感悟,掌握某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辩论会、讨论会等,促使其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三)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经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素材,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世界,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发现学生中有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则可以纳入班本课程中。

随着二胎政策的不断推行,不少家庭都面临相关的家庭问题。笔者联系学生的生活,了解哪些家庭父母有生二胎的想法,如何和孩子沟通,亲子之间产生了哪些矛盾,然后设计相应的班本课程,帮助同学解决实际问题。根据观察分析,笔者发现亲子矛盾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家长不关心孩子,没有和孩子商量就决定要生二胎,让孩子觉得家长不重视自己,忽略了自己。二是孩子存在自私心理,认为二胎会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分走,所以不同意父母生二胎。不管是哪种问题,优化亲子关系都是关键点,笔者组织各个家庭展开家庭交流会,仔细讨论相关问题,并参与到模拟照顾婴儿的游戏活动中,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认识到二胎并不能阻碍亲子情感,反而会成为优化家庭关系的桥梁,让家庭成员有更多交流话题,他们也因此而解开心结,消除内心困扰。

教师要认识到学习者中心论的重要性,将学生作为关注的重点,了解他們最关注、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什么,然后设计相关的活动内容。这样就能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生活性、实用性,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

二、基于品质课堂,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型

(一)观看视频,分享心得体会

在传统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常常以说教的形式展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少兴趣。基于学习者中心论,教师要分析高中生对什么感兴趣,喜欢参与哪种类型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创新课程形式,优化教学效果。由于很多学生对生动形象的视频很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播放视频,让他们分享心得体会,活跃课程内容。

笔者推荐学生观看《成长密码》《人生的选择》等和青少年心理问题有关的视频,并结合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某个视频中展现了几名学生欺负某同学,而被欺负的学生总是选择沉默。学生可以探讨一下,在受到欺凌时,要如何应对才更好。学生围绕如何机智应对对方,及时向老师家长求助等进行讨论。笔者还引导学生认识到被欺凌并不是自己的错,不要责备自己,而要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多交好朋友。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真实故事,说说感受,如在自己面对他人欺凌的时候,选择了何种方法保护自己,看到他人被欺凌的时候,应该如何帮助被欺凌者等。这样的教学比直接灌输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有助于启迪他们反思人生,获得更多教益。

教师要选择一些能反应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的视频,引导学生一起观看,进入视频的情境中,并结合自己的感知和理解进行讨论,和同学分享心得体会。

(二)专题讲座,重在防患未然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身上常见的问题设置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让他们预防心理问题,提高生活和学习的质量。

一些学困生常常出现心理问题,如产生消极悲观的心理,感觉自己不如他人等。因此便设计了一系列和消除消极心理有关的专题讲座。在讲座中,首先结合班级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消极心理,让他们明白消极心理无处不在,促使其有所警惕。其次则介绍各种激发积极心理的方法,帮助学生消除消极心理,如采用释放情绪法,将自己遇到的困扰告诉好朋友,并和对方一起商讨解决方法;又如采用运动法,用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消除内心的困扰。最后,还设置了预防类课程,让学生多关心周围,激发积极情绪,用积极心理消除消极心理。通过这样一系列课程,学生认识到消极心理人人都有,但是不用担心,只要合理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就能及时消除内心的困扰,以更阳光的心态投入生活中。

若有条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常见问题,设计一系列的专题讲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问题合理选择适合的讲座,自主学习。除了组织线下讲座以外,教师还可以录制视频,设计线上系列讲座,这样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实践活动,培养积极人格

实践类课程也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人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关爱弱势群体、关心环境保护问题等社会活动中,让他们学会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积极人格。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义务劳动、园林种植等提升职业素养的实践活动中,让他们明白该如何融入未来的生活。

到了高三阶段,学生的学习态度都有所提升,但是由于个人差异性,所以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一些学生觉得自己无法考入心仪的大学,因此而产生了消极心态。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人格,并让他们提升职业素养,笔者组织他们参与到学工活动中,来到工厂流水线参观工人的工作情况,并向车间主任请教,学习一些简单的流水线操作技术。在活动中,笔者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让他们认识到工作不分贵贱,一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上也是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所以不必因为没有好专业,找不到好工作而产生自卑心理;二是不管是在哪个工作岗位上,只要有才华,都能帮助改良工作流程,设计出新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而体现人生价值。在这样一番引导下,学生逐步消除了消极情绪,更积极地投入学习中。

参与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性,让他们认识到要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人生中,应对各种挑战。高中生即将走入社会,这样的实践活动更适合他们,也体现了学习者中心论。

三、聚焦核心素养,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

(一)加强学科整合,实现均衡发展

在拓展心理健康资源时,教师还要考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發展他们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教学者可以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将美术、音乐等其他学科结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考虑到部分学生因为学习紧张而生发出各种不良的情绪,笔者将美术、音乐学科和心理健康结合在一起,设计了“曼陀罗画”主题活动。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曼陀罗画能改善人的心理问题,它色彩鲜艳,画面具有对称性,给人舒适的感觉,在绘制曼陀罗画并涂抹颜色的过程中,学生放松身心,进入类似催眠的状态中。笔者还会给他们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让他们释放内心的紧张情绪,消除体内的垃圾能量,渐渐地,他们通过这样的活动化解内心的困扰心情。学生在释放心情后,开始重新定位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反思自己是否有做错的地方,思考调整的方向,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负面情绪。

在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中,学生能体会美、感受美、创造美,形成良好性格,在政治思想等课程中,学生能提升思辨能力。

(二)融合班级事务,了解思想变化

班主任是班级事务的组织者,也是学生的引导者,在设计学习者中心的心理课程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要给他们更多空间,让他们能自主处理各种班级事务。在此过程中,教学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一些同学在担任班干部后,“官威”十足,甚至还会利用班级规则搞一些小动作,如有的小组长在收了作业之后,并没有及时交给课代表,而是放在自己身边,等自己抄袭完他人的作业后,再上交作业。笔者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便结合“怎样当一个班干部”这个主题,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学生认识到作为班干部要有一颗服务同学的心,而不能认为自己是“领导”,对同学摆“官威”。此外作为班干部还要严于律己,不能做违反班级纪律的事情,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干部和非干部。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思想逐步发生了变化。

如果能给更多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则能优化班级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的活力,同时,教师也能更敏锐地观察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可以及时解决,消除他们的内心困扰。

(三)争取家长支持,提升团队力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的一举一动对孩子有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要争取家长的支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健康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提升团队力量,更好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笔者联系学生家长,尤其是某些家长在单位担任心理辅导工作、管理工作等,可以将他们组合起来,形成“学生心理问题监督团队”。各个家长之间相互沟通,说说孩子在家中面对的心理问题,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加以解决。如有家长反映孩子存在严重的拖延症,在家中总是先玩,实在来不及了,才会写作业,常常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不少家长也反映自己的孩子有类似的问题,于是家长团队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性,商讨解决方案,设计了同伴之间相互监督、设置家庭计划书等解决方案。不同的家长可以结合家庭和孩子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的方案,在一段时间后再分享交流经验,看看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否得到了改善。这样就能发挥好家长团队的作用,更好地解决那些有代表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教师可以联系家长组成家委会,针对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讨论,并组织各种活动,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样就能构筑高效的家长团队,帮助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前进。

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将学生看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将他们的生活需求、情感需要考虑在内,结合不同时期,不同兴趣,不同能力的学生的需求,设计心理健康类课程,让课程设计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进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强.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满足学生需求[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4):61-62.

[2]梁芹生.需求导向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9):17-19.

[3]廖夏俊,王鑫烨.基于学生辅导需求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发[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6):12-15.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