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粤西经济建设湛江非遗文化外译路径研究

2023-03-22 05:51
现代英语 2023年2期
关键词:外译译介湛江

陈 松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4088)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加强非遗文化保护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文化事业,需要一代代非遗人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奋斗。特别是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全局战略目标,非遗文化需得到有效保护和具备持久的生命力。湛江既是大西南出海的主通道,也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经略南海的重要湾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区两大国家战略实施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湛江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第一批非遗文化名录就将“东海岛人龙舞”和“湛江醒狮”列入其中。此外,广东非遗代表作名录还录入了湛江的吴川飘色、雷州石狗、廉江舞鹰雄等6个项目。因此,加强湛江非遗文化的译介和传播对推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湛江非遗文化外译研究现状

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特点,非遗文化主要通过口头讲述或动态表演的方式代代传承,具有民间传统的各种文化形态,是人类社会某一共同体或民族长时间经验积累和群体智慧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利用和传承方面的研究,而有关非遗文化的翻译研究较少,特别是其外译路径面临传播范围窄、方式单一的窘境。张健认为:“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受众对象的交际活动”[1]。据调查,湛江目前仅有4所高校开设翻译专业,致使当地翻译人才缺乏,因而关于非遗外译的路径研究相对较少。尽管国内专家学者对外宣翻译发展进行了多维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有关湛江非遗文化外译的文献较少。因此,文章尝试结合译界新发展理念对湛江非遗文化外译路径进行科学剖析,并相应提出使之服务粤西经济发展的新举措。

三、湛江非遗文化外译路径研究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专门提到湛江,要求“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串珠成链,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目前,湛江地区的非遗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但还需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扩大外宣影响力和覆盖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我国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非遗文化既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外宣源,同时也是世界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译介质量,拓宽外译路径是必由之路。陈芳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群体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智慧和劳动的结晶。”[2]因此,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扩大其外宣影响力对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湛江非遗文化外译的有效路径

以服务粤西经济建设为目标,结合湛江地区发展的现实情况,通过深入研读湛江非遗文化的相关文献发现具有可行性的非遗文化外译路径主要如下:

(一)明确译介主体

非遗文化外译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地方、单位或个人。非遗文化内涵丰富,要准确译介绝非易事。要让非遗文化外译真正成为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外宣的窗口,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具体包括政策扶持、经费投入、一手资料、文本确定、人员配备、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宏观统筹安排。其中,人员配备这一环节就是“对翻译主体的研究即要解决‘谁来译’的问题”[3]。湛江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其非遗文化相关的文献极具岭南特色,这些中文文献对中国人哪怕是非湛江地区的广东人都有理解难度。因此,要保证译文质量,政府可成立专家组,拟定权威中文非遗外宣资料,组建高质量翻译团队,鼓励地方高校翻译专业教师积极开展非遗文化外译研究。只有政府在政策上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给予支持,才能确保当地非遗文化外译工作的有效落实;也只有明确译介主体并通过译者的高质量翻译才能使湛江非遗文化真正成为岭南文化“走出去”的一扇魅力之窗。

(二)甄选恰当的译介策略

非遗文化既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体现。湛江“有体现龙图腾信仰、素有‘东方一绝’美称的东海岛人龙舞,也有发源于‘图腾崇拜’、享有‘南方兵马俑’之誉的雷州石狗;有被称为‘舞蹈活化石’的湛江傩舞,也有被誉为‘东方隐蔽艺术’的吴川飘色;有名扬海内外的遂溪醒狮、姑娘歌,也有集武术、舞蹈于体的廉江舞雄,等等”[4]。近年来,湛江市委、市政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的成效明显。黄友义指出,“在翻译当中,文化的互译应该是难度最大的,但也是能够最有力地加强互相了解的一个领域”[5]。在“非遗”文化的英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不同读者的接受情况,进行语序的调整和适当的增词解释。

例如,有关非遗绝技——“人龙舞”介绍的部分中英双语:“充当龙头和龙尾的两对壮汉男童则增加了挂件,龙头少年娃双手套着龙角,身穿龙眼衫,龙头壮汉左右手挂两个盾牌,身穿龙嘴。”其译文为:“Two pairs of strong men and young boys who act as the Loong's head and tail were added pendants.The young boys acting as the Loong's head wore clothes like the eyes of the Loong,with the horn of the Loong on their hands while the strong men who also play the role of the Loong's head wore clothes like the Loong's mouth,with two shields hung on their both hands.”译文将“龙头少年娃”译为:“the young boys acting as the Loong's head”,对原文进行了语序调整和增补,这样处理使读者一目了然、容易理解。此外,龙眼衫、龙嘴也对应译为“clothes like the eyes of the Loong”和“clothes like the Loong's mouth”。 又如,在翻译“据传说,人龙舞大约始于明末,被‘清军’打败的‘明军’……编排了这个舞蹈。此后人龙舞便在这里流传开来,至清乾嘉时达于鼎盛”时,译者将原文中的“明末”“明军”和“清军”通过音译加注译为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1628~1644)”“the Ming(a feudal dynasty in Chinese history)army”和the Qing(the last feudal dynasty in Chinese history)army。译文对朝代专有名词进行了音译,同时对原文蕴含的历史知识通过注解的方式补充说明,这样一来,即使没有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英文读者也不会造成理解和沟通的障碍。另外,译者将“清乾嘉时达于鼎盛”译为“reached its peak in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two Emperors of the Qing Dynasty)period of Qing Dynasty”。“乾嘉”是谁,英语文化读者并不一定了解,译者通过增加注释,问题迎刃而解。因此,要准确译介独具特色的中国非遗传统文化,甄选恰当的译介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三)结合高校教育与非遗传承,加强外译人才资源储备

基于高校教育与非遗传承的文化特色,湛江市政府可牵头邀请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组建湛江非遗文化双语或多语信息语料库和外译云平台(即时上线视频、图片、中英双语文本等信息资源)。结合湛江地区实际,当地的三所本科院校(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岭南师范学院)的翻译系或翻译教研室可共建虚拟教研室或共同体教研平台,集合优秀翻译教学团队共同打造翻译金课,增设非遗文化翻译课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给通过考试的学生发放权威的行业证书,对口非遗传承就业要求。同时,各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也应大力支持翻译教师开展译学研究,申报与非遗文化外译相关的市级、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通过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推动湛江非遗文化外译人才的资源储备。此外,湛江各个非遗文化中心的译者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非遗文化外译的最新成果介绍和经验交流。

(四)充分利用新技术,助力非遗文化对外传播

随着新文科建设的不断发展,政府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有效构建湛江非遗文化外译的机制体系。王爱支提道:“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所面临的翻译文本内容多难度大、缺乏统一翻译标准等问题,同时为有助于非遗翻译工作的可持续进行,译者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尤其是语料库翻译的相关工具,从整体设计和具体操作等层面入手,着力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语语料库的建设,以更好地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6]创建非遗语料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对现有非遗文化实物、资料及物质载体的语料信息进行整合,为湛江非遗文化外译提供参考;二是建立非遗文化双语或多语语料库,用于非遗专题翻译术语的检索查询、确定译名、语言分析等。另外,安排专业译员和信息技术人员定期更新库存,以提高译文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在“新文科”背景下,将信息技术和文科研究紧密结合,努力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对新时代译员提出的必然要求,不同专业、领域、行业的翻译与语料库技术的结合也是翻译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结语

翻译活动是文化交流和社会变革的先锋,这充分说明了翻译与文化实践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长期以来,我国的翻译活动主要聚焦于外译中,对中译外重视不够。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发展战略发生重大变革,作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我国应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外译。当下,受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冲击,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被弱化,一些凭借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消失,大量传统技艺面临消亡,许多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文物遭到毁坏或流失境外,过度开发、随意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对非遗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处在社会大变革期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探究湛江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非遗文化的外译路径,让中外民众了解我国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现状,以期加强保护非遗文化的民众意识,为服务粤西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外译译介湛江
漫步湛江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作品选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创作巡展活动启动
柔性侵入:文化外译接受策略研究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
《湛江日报》:以做强做好军事报道提升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