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英语被动句的翻译方法探究

2023-03-22 17:05程思冰
现代英语 2023年1期
关键词:被动主语原文

程思冰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学者赖斯和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具体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所选择的翻译行为、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只要能够达到特殊的翻译目的就可以进行翻译。翻译是“在目标环境中,为了目标目的和目标受众而在目标环境中产生的一个文本”。[2]

翻译目的论的提出为功能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创立奠定了基础。翻译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性的行为,这种行为所要表达的目的决定其行为的整个过程,也就是“目的决定手段”。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翻译过程应该遵循三个总体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3]

二、被动句的使用背景

英语中经常出现被动句的用法是一种普遍现象。被动句意味着句子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着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词动词所表达的动作的被动和承载者,而不是主动和实施者。[4]在英语中,在没有必要说出、不愿说出、无法说出施动者或为了强调受动者的情况下,以及在连贯性和其他因素的背景下,多会用被动语态来表达。一般情况下,英语语境中使用被动句多为以下三种情况。

1.不知道或没必要说出动作的施动者,只是为了表现动作本身,用于表达状态或结果。

Roughly two hundred stone artifacts were found associated with the human remains in the Gran Dolina.

在格兰多利纳发现了大约200件与人类遗骸有关的石器。

2.为了突出接受动作的行为或强调某种行为,动作的受动者是谈论的中心,比施动者更为重要。

However,the most important evidence is found in central Italy at Ceprano.

然而,最重要的证据是在意大利中部的Ceprano发现的。

3.没有必要说出施动者或故意隐瞒施动者。

From that point onward—until the gradual emergence of the Neanderthals after 300,000 years ago—the west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continent were inhabited on a more or less permanent basis by a distinct group of people,who are widely classified as Homo heidelbergensis.

从那时起,该大陆的西部和南部地区就或多或少地永久居住着一群特别的人,他们被广泛归类为海德堡人,直到3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逐渐出现。

三、英语被动句的翻译方法和案例分析

(一)主动句法

例1:Smaller assemblages of similar pieces were also recovered from underlying layers that have not yielded any human bones.

从尚未产出任何人类骨骼的底层中,也发现了类似碎片的较小组合。

分析:原文句子中的主语是 smaller assemblages,是无生命的,并且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发现了这种组合”这一层主动意义,因此在翻译时保留了原始句子的主语。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如果英文文本原文中的主语是无生命的,并且该句子没有“by”这个词来引导主语的行为,这种被动句就是用被动结构来表达主动意义,而这些被动句并不全都是翻译成汉语主动句,那我们就不能改变原句子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保留原始句子的主语。

例2:The taxon Homo heidelbergensis was proposed by Otto Schoetensack in 1908 on the basis of a isolated jaw bone recovered from a sand quarry near Heidelberg during the previous year.

1908年,奥托·舍滕萨克(Otto Schoetensack)根据前一年在海德堡附近的一个采砂场发现的一块孤立颌骨,提出了海德堡人分类群。

分析:原文中“was proposed”这个被动结构后有“by”引导的施动者,所以在翻译时将施动者译成了译文的主语。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当被动句有介词“by”来引导时,“by”后面的成分可以译为汉语的主语,而原始主语则译为宾语。

例3:A number of large mammal remains were found in the same levels,including those of bear,hyena,elephant,horse,deer,and others.

在同样的水平上发现了许多大型哺乳动物的遗骸,包括熊、鬣狗、大象、马、鹿和一些其他动物。

分析:这句话的原文有一个状语结构“in the same levels”,译者在翻译时把这个状语处理成了汉语主语,因此这是另一种情况,被动句中没有介词“by”来引导状语,句子本身有一个状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改变一下句子结构,将原始主语翻译成宾语,将状语翻译成主语。

例4:During the same year,the Irish anatomist William King proposed that the remains be classified as Homo neanderthalensis—an extinct species of human.

同年,爱尔兰解剖学家威廉·金(WilliamKing)提议将这些遗骸归类为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是一种已灭绝的人类物种。

分析:在此案例中,原文表达的意思是“遗骸被分类”,为了避免被字句的说法造成中文表达不流畅的情形,在翻译时变被动为主动,译为了“将……分类”。由此可见,在翻译被动句时,译为“将……”的结构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二)无主语法

例1:(1)Although there are no shaped tools of bone,antler,or ivory tusk in these sites,several wooden implements have been recovered.

虽然这些遗址中没有骨头、鹿角或象牙的成型工具,但已经找到了一些木制工具。

(2)Since 1997,more Neanderthal DNA has been analyzed from specimens recovered in Croatia and southern Russia.

自1997年以来,从克罗地亚和俄罗斯南部发现的样本中分析出了更多的尼安德特人DNA。

分析:目的论者认为,译者应当根据既定的翻译语境中特定的目的来决定运用何种翻译方法。如果原始英文文本中的主语或其他成分不能翻译成汉语主动句的主语,或者不需要指明主语,则无须添加主语,那么我们需要将句子翻译成汉语无主语句。因此在以上例句的翻译中,只需说明“找到木制工具”以及“分析出了更多的尼安德特人DNA”这层意思即可,并不需要指明句子的主语,或者添加主语。

例2:Traces of occupation during the earlier glacial interval are reported from the upper levels at Boxgrove in England and from the lower levels at Cagny-Cimetière in northern France.

据报道,在早期冰期,英国Boxgrove的上层和法国北部Cagny Cimetière的下层都有被占领的痕迹。

分析:在此案例中,reported在句子结构中本身就是不需指明主语的词汇,因此在翻译时将其放在句首译为“据报道”,根据目的论的原则,明确此结构在句子中所要表达的目的即可。

(三)被动句法

例1:The majority of sites were occupied during the warm interglacial periods,but there is also some evidence of habitation during the colder intervals.

大多数遗址在温暖的间冰期为人所占据,但也有一些证据表明在较冷的时间间隔有人居住。

分析:这个例句中原文的被动结构所表达的意思是“遗址被占据”,因此在翻译时避免“被”字结构的产生,以及更好的表达语言习惯,把这个被动结构处理成了“为……所……”的句式。

例2:Some flakes were retouched into simple scraping and cutting tools,and these were also used on a variety of materials, including hide, wood,nonwoody plants,and bone.

一些薄片让人修饰成简单的刮削和切割工具,也用于各种材料,包括皮革、木材、非木质植物和骨骼。

分析:从原文可以看出,虽然施动者没有出现,但是我们能够看出原文的隐藏主语,也就是retouched这个单词的施动者,所以在翻译时把这个被动结构翻译成了“让……”的结构,既忠实于原文,又保留了原文中的结构色彩。

由于英语被动句有明显的象征风格,而汉语被动句需要用一些词来反映出被动意义,[5]因此,把这些英语被动句翻译成汉语被动句时,译者可以在译文中添加“为……所”“让”“由”以及“遭受”等词或词组来翻译英语被动句。

(四)添加主语法

例1:More rigorous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large mammal remains from Lower and Middle Paleolithic sites in an effort to sort out their history.

为了梳理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中期遗址的大型哺乳动物遗骸历史,我们采用了更细致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分析:在此案例中,译者运用了两种翻译策略,第一种是变被动为主动,把原文中的被动结构译为了主动结构,即“我们采用了……方法”,其次才是添加主语的方法,原文中的主语是“More rigorous methods”,但因其是受动者,所以指明了施动者,即添加的主语“我们”这个词。

例2:The shape of the face on the slightly younger Arago specimen(roughly 400,000 years ago) is thought to be significant.

人们认为,略年轻的阿拉戈标本(大约40万年前)的面部形状非常重要。

分析:此案例同上,给“be thought to be”这个被动结构添加了“人们”这个主语。

例3:In some respects,they may be considered an alternative form of modern human.

在某些方面,大家可能把他们看作是现代人类的另一种形式。

分析:此案例中译文添加了“大家”这个主语。

以上几个案例表明,当英语被动句中没有主语时,可以在译文中添加一个主语,如“我们”“有人”“人们”“大家”等词。目的论视角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以译文的预期功能为出发点,根据各种语境环境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才是主要的。

(五)是—否判断句法

例1:But after 300,000 years ago,climates were cooler in Europe and subsequent change was probably driven by selection for cold-climate features.

但在30万年前之后,欧洲的气候变冷了,随后的变化可能是由对寒冷气候特征的选择所驱动的。

例2:Many of the cut marks on the bones seem to have been made with the edge of a bifacial tool.

骨头上的许多切口似乎都是用双面工具的边缘留下的。

分析:以上两个案例都是翻译成了汉语的是—否判断句,译文中汉语判断句是一个强调句,通过判断事物的属性来描述事物的过程和状态。

四、结语

文章基于英语和汉语的不同语言特点以及英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动句的不同表达类型,分析了英语被动句译为汉语时几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即主动句法、无主语法、被动句法、添加主语法和是否判断句法。通过文章的案例分析,我们能够看到考古文献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被动句,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对考古文献文本中使用的被动句有更深入的研究,也能更加合理地使用被动句。翻译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6]很多情况下,仅仅做到原文与译文的意义对等是远远不够的,译者更需要对整个语篇的主题进行综合考量,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猜你喜欢
被动主语原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蔓延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第五课 拒绝被动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