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台乡村产业合作的策略研究
——以厦门为例

2023-03-22 15:25蔡丽娜黄晓岩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厦门大陆融合

蔡丽娜 黄晓岩

1.厦门工学院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2.厦门华厦学院商务与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2021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要求福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1]。融合发展是两岸同胞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选择[2]。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在厦门工作时指出,把对台工作融入厦门的永续发展,运用系统思维开启了两岸融合发展的前瞻性论述和实践[3]。本文将从厦门与台湾农业产业融合的角度,系统研究如何充分在乡村产业方面促进两岸的深度融合。

1 厦门对台乡村产业合作的优势分析

1.1 地理位置优势

厦门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部,坐落于闽南金三角的核心地带,东临大小金门岛,南界龙海,陆地则与泉州、漳州接壤。作为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厦门紧密融入东亚经济圈,以开放胸襟面向世界,努力当好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

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厦门拥有与台湾密切交往的地缘优势,始终走在大陆对台交流的前沿,同时厦门还具备对台合作的政策和战略支点功能。因此,厦门成为颇具吸引力的引资引才之地,吸引了大批台湾商人和台湾青年(分别简称“台商”“台青”)前来投资创业、就业,同时厦门也成为大陆企业开展对台合作的重要前沿区域。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认真贯彻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以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致力先行先试,努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四最”先行区建设,对台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4]。“四最”即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两岸文化交流最活跃平台、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

1.2 历史渊源与文化文创

福建和台湾一衣带水,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福建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台湾则融合了华南文化和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等不同文化,闽台之间逐步凝成紧密的文化和情感纽带,厦门海沧的两岸同根开台文化展示馆便是生动证明。该展示馆坐落于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是大陆首座以颜思齐开台事迹为主题的文化设施。在台湾开发史上,明朝人颜思齐最早率众拓垦台湾,以卓越的胆识和才能成为纵横台湾海峡的商业领袖,被尊称为“开台第一人”。2019年,众多爱国人士(特别是两岸颜氏后人)纷纷捐款,共同参与了厦门海沧开台文化公园的建设。该公园不仅成为重要的两岸交流基地,而且是国内唯一以纪念“开台王”颜思齐为主题的公益性公园,其融合了两岸文化元素,通过巧妙设计和合理布局,将文化特色完美融入园林景观之中,充分展示了闽台园林的独特魅力,传达了两岸人民对颜思齐的深切缅怀之情。与此同时,公园也为大陆游客提供了解台湾相关文化的平台,促进了两岸民间交流的发展。

1.3 扶持政策优势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5]。在《意见》的指导下,福建充分发挥对台的独特优势和先行示范作用,善用各方资源,深化融合发展,促进福建与台湾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可以成为两岸人员往来和物资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福建与台湾有着共同的地方方言和文化背景,这为两岸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厦门可以借助这些优势,积极开展各类交流活动,吸引台湾的投资和人才,促进两岸经济的互利共赢。

2 厦门对台乡村产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2.1 对台青年政策宣传力度不足,人才引进困难

虽然厦门出台了一系列较大力度的惠台措施和政策,但台湾当局对大陆的报道不准确,导致许多台青缺乏对大陆的基本了解,台青来大陆发展的意愿较低。仅有部分台青之前来过大陆或通过亲友了解大陆的真实情况,才会有意愿来大陆发展。虽然许多大陆企业开始在台湾高校中招募实习生,为引进台青提供了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在部分领域推动台湾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较大的困难。

2.2 创业基地数量减少,台青创业缺乏资源连接

台青初次来到大陆就业创业,普遍面临着资源匮乏、市场开拓困难以及对相关政策不了解等问题。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为创业团队提供办公空间、培训辅导、创业问诊、财税服务、品牌宣传等服务,通过自身的丰富资源帮助创业团队开拓市场、对接项目,孵化扶持创业团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台青创业的困难。但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数量较少,难以满足台青来大陆创业需求。

2.3 乡村文旅缺少引流点,经济效益转化低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将“聚人气”与产业兴旺相结合。随着我国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形式也变得日益多样化,乡村旅游产业作为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乡村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缺乏经验积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面临着引流和经济效益转化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厦门市海沧区洪塘村赤土社通过与厦门元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签订了《农业种植、养殖、产销协议》,建立了集参观、研学、餐饮、体验、住宿为一体的会员体验中心,一定程度上对乡村旅游起到了引流的作用。但该合作模式仍然存在经济效益转化较低的问题,难以对乡村振兴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另外,外来游客更倾向于选择知名度较高的乡村作为游玩目的地,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乡村而言,宣传效果要达到这种水平颇为困难,由于其知名度较低,难以形成特色品牌,通常只能发展一些单一类型的旅游产品,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2.4 台湾精致种植模式与大陆农业发展不匹配

由于台湾农业种植模式讲究精致农业,其核心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和创新方法,更适合家庭农场型种植,因此,许多台湾农业技术并不适合大陆的大规模种植农业模式。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规模与精细度方面,台湾的农业种植以小规模、精致化为主,注重精细管理和品质控制,而大陆的农业种植往往以大规模、高产量为目标,强调效益和生产力;二是,经营模式与市场导向方面,台湾农业注重多元化经营和市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大陆农业在市场导向和多元化经营方面仍有发展的空间。

3 厦门对台乡村产业合作的政策建议

3.1 加强惠台政策宣传,优化惠台政策宣传策略

首先,加强对台宣传渠道建设。在台青常用的网络社交平台上创建官方宣传账号,构建新媒体矩阵,就大陆发展现状、发展机遇以及市场资源等情况进行全方位宣传,消除两岸信息不对称,并对惠台政策进行详细解读。其次,针对台青来厦门创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相关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创业资金扶持等,以吸引更多台青前来发展。最后,还可以建立台青交流平台,举办交流活动、座谈会、培训班等,加强台青与厦门的联系,促进合作和交流。除此之外,还应重视校园合作和人才培养,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项目,实现两岸人才的双向流动。

3.2 巩固发展现有台青创基地,整合多方资源

首先,对目前运营状况良好的台青创基地可以加大相应的扶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帮助其巩固现有发展模式。其次,将其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复制成功模式,设立子基地,吸引更多台青来厦创业。再次,整合政府、企业、投资机构、创业孵化器等多方资源,为台青创业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包括政策兑现、财税服务、法律维权、品牌运营、市场推广以及市场对接等,帮助台青初创团队克服困难,实现创业梦想。最后,强调产业导向,促进台青与厦门产业的协同发展,借助产业链合作与技术转移实现双赢。

3.3 打造乡村文旅多元体验,提高经济效益转化

要深耕厦门各村文化旅游资源,塑造特色文旅品牌。发展多元化文化体验,如融入传统工艺、民俗表演等,吸引游客深度参与,从而延长入村游览时间。同时,发展特色创意互动项目,如农事体验、采摘活动以及产业融合发展等,将文旅产业与当地农产品销售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游客消费体验,创造更多消费点,提升盈利转化率。例如,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在村里开设DIY 游客体验馆,让游客手工制作当地特产凤梨酥,深度参与凤梨酥的生产制作过程,促进相应的伴手礼消费,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转化。

3.4 改良种植模式,加强农业技术创新

第一,在推动厦门与台湾农业融合时,必须充分考虑大陆农业大规模种植的特点与台湾精致种植模式的差异,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良。第二,要积极倡导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与转化,将台湾的先进农业技术与大陆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以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与产量。第三,设立专门的农业培训中心,引进台湾的农业专家和学者,为大陆农民提供专业培训与指导,通过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育,促进两岸农业经验的互补与融合。第四,探索新颖的合作模式,从农业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尝试突破与合作,如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渠道等,力求更深入和更持久的合作效益,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达成共赢。

4 结语

综上,本文加强对台乡村产业合作的策略研究应从以下4 点出发。一是通过加强惠台政策宣传和优化惠台政策宣传策略,可以提高合作的机遇和效果。二是巩固发展现有台青创基地并整合多方资源,可以为两岸乡村产业合作提供更大的支持。三是打造乡村文旅多元体验,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提高经济效益转化的能力。四是改良种植模式,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猜你喜欢
厦门大陆融合
厦门正新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偶”遇厦门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