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

2023-03-22 21:51连宏彬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3年6期
关键词:徽墨文化

连宏彬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漳州校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无比璀璨。继仓颉造字之后,左思创作《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江淹七彩笔得而复失,从此“江郎才尽”;李商隐笔下“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的薛涛笺……各种以笔墨纸砚为载体的传说数不胜数。千百年来,临川笔、徽州墨、宣城纸、端州砚、四堡雕版、八宝印泥更是名声大噪,堪称神品。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时光的流逝,那些曾经灿若星河的文化记忆已然黯淡,逐渐式微。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专题选取黄征辉《雕版故里》和石红许《虹关何处落徽墨》两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帮助我们找寻那些失落的文化记忆,了解曾经辉煌的文化瑰宝。

本期栏目负责教师

连宏彬: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漳州校区高级教师,漳州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市高中语文“十佳教师”,市教科院兼职教研员。

雕版故里

【阅读提示】

漫溯于浩瀚而悠远的中华文化长河,我们采撷那些历久弥新的文化瑰宝,追寻那些曾经熠熠生辉的文化印记,品读五千多年来厚重的中华文明。

细读文本,反复咂摸。作者虽写雕版,却在文中以不少篇幅描写四堡女子服饰、廊桥和刺绣等,用意何在?在作者看来,雕版兴衰的原因是什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远地的人们,譬如省外、国外的人们,他们知道四堡,是因为雕版。自明至清,雕版印刷在这个僻远的闽西北山乡,盛极一时。

而与之毗邻的乡村,早年间许多人则视四堡为少数民族区域。一则因为他们方言特别,较难辨听;二则这里的女装格外招惹眼球。四堡女子的服饰相似于清宫里的女装,相传是当地书商从京城归来后仿制而代代流传。其最显眼之处是“大边小捆”,每处衣边均缀有三两圈色泽各异的花边。上身的衣与袖分开,便于下地和做家务活。尤其是明清时期,这里的妇女主要的劳作便是参与雕版印刷,她们的装束不至于使袖口沾上油墨。四堡女装红、黄、绿、黑,相间缝制,诸色皆备。若一行村姑迎面款款走来,但见裙旋袖舞,亮丽缤纷。只是时序更迭,世风大变,现今四堡的年轻女子都不穿这种服装了。唯有外地来这里参观考察的女性,在乡里的雕版印刷陈列馆看到这种衣饰,总想试一试装。

这些年,我多次到四堡,都是为了见识雕版。乡文化站的老包,从村民的家里收集了一摞墨入三分的雕版和木构裁书机以及由雕版印成的古书旧籍,挑动起我们对于四堡过往岁月的种种猜想。老包说,雕版所剩不多,大部分已被老百姓当柴火烧了。收藏家们现在都懊悔自己缺少气魄和眼光,没有在几元钱一片雕版时狠心下手,如今奇货可居,一小片的雕版价格已是三四百元了!

今秋我终于又去了四堡。在微微的暮色里,我走近一座廊桥。它立于马屋村村口已三百余年。伫立桥头,我无来由地想:四堡的先民里,是否有一双或几双甚至更多的有情人,在此廊桥的诗画境界里发生过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要知道,他们曾经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雕版摩印中,一页页读熟了《西厢记》 《红楼梦》。

沿着小河边粗圆石块砌成的小路,缓缓地走进了马屋村。一座又一座的祠堂,都是当年的书坊,都有堂号。在这些祠堂的横屋天井中,往往能见到当时盛放油墨的石质墨缸,如今斑驳灰褐,寂寞地承接雨水。大门前的一溜平房,是那时候印书的作坊或是存纸储书的仓廪。其时的四堡,农耕之余,几乎家家印墨飘香,拥有数量可观的雕版便是拥有了殷实的财富。我们可以尽最大的想象力去想象当时此地的热闹繁华。经史子集、农医实用、启蒙读物、小说戏剧等在各家书坊里大批量涌出,成帮结伙的外地书商络绎前来。车马喧腾,旅店客满;批发零售,开价还价。肩挑、车拉、船运,四堡的书籍撒向四面八方的都市乡村,声称“垄断江南,行销海外”。其间,许多四堡人不仅自己印书,也自己卖书,行踪北至京都,南到海口。

四堡雕版在清末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无可挽救,无须哀叹。就如随后崛起的“铅与火”的印刷技术,终于又被今天的电脑输入、排版的智能化打印取而代之。作为一种技术的实用,它是消亡了,但是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段过程以及它的载体——雕版印刷的工具、产品、部分场所等,包括其时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无疑是一笔珍贵的历史遗存,当珍惜之,当保藏之,或继承之,为后人昭示着一条清晰的文化古道。

在马屋村各个安静的院落里,我见着了同样的一幅景象:一个或两个或年老或年轻的妇女,都在端坐着刺绣。面前木框子上绷得紧紧的是一块亮闪闪的丝布,她们将一个个颜色各异的小晶片或小珠子,按照已定的图案,细心地锈缀在丝帘上。交谈之后,知道了她们手中的物品是出口的。不过几年光阴,这种刺绣业如同先前的雕版,进入了四堡的家家户户。

翌日,我在乡政府边上的雾阁村散漫地走动着。雾阁村几乎清一色姓邹。当地志载,此处邹氏为泰宁的南宋状元邹应龙的后裔。邹应龙生性耿直,治政清明,不畏强权,晚年遭奸党弹劾,回泰宁赋闲,后又到四堡避难。若干年后,邹应龙奉诏回京,留下三个儿子在此开基立业。《幼学琼林》的增补作者邹圣脉即为雾阁人氏。据考,此村还是现代民主革命家邹韬奋的祖籍地。

村子里一片安宁,孩子们上学去了,隐隐地传来齐声的朗读。各家的院子里,几乎也都坐着埋头刺绣的女子。

路边有一间小店,卖着糖果啤酒、油盐味精。店主邹大爷见来了人,连忙招呼,让我进屋,并递过热茶。墙上贴着好几首毛笔抄成的诗歌,诗的作者便是大爷。问大爷高寿,嗬,八十八矣!

又随意行去。忽然,一衣着净洁、腿脚利索的老妇从院门走出,截住了同行的乡雕版印刷陈列馆的小吴,咕噜咕噜地说了一通。

我听不懂他们的方言,待老妇转身回屋,我问小吴:她说什么?

小吴道,她说他们家祖上也是印书的,也是有堂号的,为什么我们馆里的堂名录中漏了他们家的。

我说,为什么呢?

小吴道,遗漏的不止这一家。

我问,她怎么就计较这个?

小吴笑一笑,你说呢?

这是一个细节,一个名副其实的细节,却使我心中一阵怦然。

(摘编自《红土地记者丛书·第二辑(1-7)》,中国文联出版社,作者:黄征辉)

【问题探究】

1.文中描写四堡女子服饰、廊桥和刺绣等,看似与雕版关联不大,作者意图何在?

2.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四堡雕版兴衰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答案:见P17

虹关何处落徽墨

【阅读提示】

“中国民间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冯骥才语)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也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底色。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理解、传承这些文化瑰宝。

阅读本文,用心体会作者对虹关徽墨的特殊情感,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试着抓住文章里“文化传承”相关内容进行点评,写一篇文学微评论。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人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承载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遗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是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寻找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厘米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 “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的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摘编自《岁月》2016年第6期,作者:石红许)

【问题探究】

3.通读全文,结合你的理解,说说你是否赞同“徽墨无声,虹关有幸”?为什么?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时代、式微、传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文化传承。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参考答案:见P17

【知识窗】

四堡雕版

雕版印刷术是一种在版料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的技术,发明于唐朝,普遍流行于唐朝中后期。虽然在北宋后已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民间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四堡雕版,是指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四堡乡的雕版,被誉为隐藏在深山中的文化瑰宝,是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古代雕版。

徽 墨

徽墨,系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及江西婺源等古代徽州地区。徽墨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理等特点,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虹关古村隶属江西,毗邻安徽,有“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称,在明清时代是享誉全国的徽墨产地,至今完好地保留着许多墨师的宅第。

《雕版故里》问题探究

1.【参考答案】①四堡女子服饰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四堡雕版的兴衰;②作者描写廊桥,点明雕版印刷的内容,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③四堡乡村刺绣的描写,从侧面反映雕版的衰落;④这些文字看似闲笔,却从不同侧面突出文章的主题,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分析综合能力。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大部分文字都是围绕主题展开,或铺垫,或对比,或烘托,无论是正反对比还是侧面烘托,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文中对四堡女子服饰、廊桥和刺绣的描写,作用各有侧重。可以逐一分析后,再整体综合概括。

2.【参考答案】①四堡雕版之所以流失严重,在于当地人普遍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②四堡雕版作为一种实用技术在清末衰落,是历史的必然,无可挽救也不必哀叹;③四堡雕版虽然已经消亡,但是其作为一种文明见证以及它兴盛时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应该珍惜和继承;④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人们都将用他们的方式记住这些文化遗产。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筛选和归纳整合的能力。作者对四堡雕版的兴衰态度及看法,散见于文本第三、六、十、十一段,作答时只需将相关文字进行筛选,并根据答题要求概括整理即可。

《虹关何处落徽墨》问题探究

3.【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赞同这样的说法。正是有了徽墨这个百年来的文化传承,才成就了虹关“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美誉,人们因为徽墨才认识虹关,让虹关有幸进入大众的视野。

示例二:我不赞同此说法。虽然说徽墨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但虹关正是徽墨的产地之一,是虹关成就了徽墨,让徽墨得以名扬天下。

示例三:我不赞同此说法。虹关与徽墨是相互成就的。虹关因徽墨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徽墨因虹关享誉中外,成为中华文化一张亮丽的名片。

【解析指导】本题是探究题,侧重考查对文本中作者观点态度的探究能力。虹关与徽墨的关系水乳交融,谁成就了谁更是见仁见智。只有立足文本,辩证思考,才能言之成理而富有创见。

4.【参考答案】甲组示例:①本文通过虹关寻墨,进行了一场围绕时代变迁与中华传统文化竞逐的苦旅;②科技发展促使各种各样的书写工具产生,令徽墨等文化瑰宝逐渐走向式微;③然而终有人在默默地传承着这些文化瑰宝。中华不灭,文脉不断。

乙组示例:①文章以虹关徽墨为载体,讲述的正是中华文化瑰宝传承的故事;②无论是作者寻墨,山村守墨,小店卖墨,文章字里行间留下了许多为中华文化默默守护的人;③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虹关有了徽墨才为人熟知,徽墨也因有了虹关得以传承。

【解析指导】本题是开放题,考查对文本的鉴赏评价及文学表达能力。文章中徽墨是一个文化符号,也是一种文化记忆。我们只需细读文本,用心体会作者对此特殊的情感,把握作者讨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扣紧关键词,条理清晰地品评即可。

猜你喜欢
徽墨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虹关何处落徽墨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风骚千年 匠心徽墨
虹关何处落徽墨
谁远谁近?
潘悦艺术作品
《徽墨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