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关系 加强统整 形成合力
——“理想和信念”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3-03-24 03:13沈惠芳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要素革命课文

□沈惠芳

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形成多个主题单元。面对此类课文,如何教学才能确保既不失学科本色,又充分发挥其育人、化人的功能呢?面对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单元,如何才能在兼顾单篇特色的情况下,让单元整组形成合力呢?下面结合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谈谈具体做法。

一、梳理:明晰学习目标,整体规划教学路径

本单元围绕“理想和信念”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和一篇略读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除此之外,教材还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板块,指引学生在活动中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一)纵向比照,把握教学要义

1.精准定位人文主题

综观统编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主题单元,从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革命先辈)到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家国情怀)、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爱国情怀),再到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责任)、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革命岁月),最后到本单元(理想和信念),可以看出人文主题编排上的层次性:从初步感知伟人形象到逐渐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最后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感召和启迪,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进而立下远大志向。因此,对于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的教学,不能笼统地理解为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而应按年段、有梯度、有侧重地渗透人文内涵,真正发挥语文教材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就本单元而言,教学重点是体会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崇高信仰,从而激发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学习意愿,接受革命人生观教育。

2.准确把握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编排有其序列性和发展性,体现了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特点。本单元指向表达的要素为“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习作内容与习作形式的关系,提高表达质量。指向阅读的两项要素中,第一项“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是由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进阶而来的。从“感受”到“体会”,要经历对模糊的印象进行提炼的过程。为此,教材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安排了“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作为过渡。至于第二项要素“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三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单元开始,便在逐步学习查找、整理资料,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和体会情感的方法。因此,本单元应强调对这两项要素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阅读资料,让资料真正为解决疑难困惑、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品质服务。

3.整体着眼内容编排

与以往的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相比,本单元多了综合性学习板块“奋斗的历程”。它提供了“开展阅读分享会”“制作小诗集”“写一写自己的心愿”三项活动,呈现方式与初中的综合性学习相近,体现了小学教材与初中教材的衔接,旨在引导学生回望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奋斗历程,从整体上建构党史知识,并在活动中提升对阅读方法和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横向联结,形成单元合力

革命文化主题单元内各部分内容相互关联,一个单元就相当于一个“主题资源包”。教学时,不但要从人文主题层面进行整合,还要从语文要素层面着手统整。

1.把握资源的整合点

本单元中,与“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一要素相关联的课文主要有《十六年前的回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以及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想一想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教学时,可调整课序,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前移,适度整合:精读课文渗透方法,略读课文正向迁移,“词句段运用”进行总结,三者形成合力,更利于语文要素的落实。从人文渗透的角度来说,如此调整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从《古诗三首》中感受诗人的志向及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进而体会李大钊、董存瑞等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和崇高信仰,之后总结共产党人共同的革命信仰——为人民服务,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迪,层层深入,逐步打破“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壁垒。另外,对于综合性学习板块中的“制作小诗集”这一活动,考虑到诗歌研读的相通之处,以及完成活动所需的时间,可使其承接古诗学习,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穿插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分步推进。

2.找准要素的落脚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对应“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要素。除了都需要针对创作背景、学习疑难等查阅资料外,助学系统还指明了每篇课文的侧重点:《古诗三首》一课可将“查阅相关资料”引向诗人,帮助学生体会咏物诗如何托物言志;《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有“受刑”“遇难”等多处留白,引导学生在资料补白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体会;《为人民服务》的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关注“阅读链接”,说说对课文中关键语句的体会;《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学习提示”鼓励学生去读更多的革命先烈的故事,加深对革命理想的理解。只有准确把握语文要素在每篇课文中的落脚点,才能帮助学生进行综合运用。

鉴于以上分析,可将整个单元的教学统整为“诵经典·编诗集”“识英雄·学党史”“中国梦·我的梦”三项活动,形成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线、语文要素无痕渗透的学习网(如表1)。

表1

二、实施:优化学习策略,充分展开学习过程

组成单元的各部分内容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开展整组教学时,要处理好文本的独立性与单元的整体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兼顾学生的真实学情,优化学习策略,确保学习活动充分展开。

(一)多法并举,拉近生本距离

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往往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政治性。学生受知识背景的限制,难免产生阅读障碍,情感上也难以形成共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确保学生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的前提。

1.联结生活,拉近时空距离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于1944 年9 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无论是文本内容,还是表达形式,都让学生感到陌生,再加上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多重鸿沟。教学时,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切入,能有效唤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师:“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吗?

生:家里的一个搪瓷杯上有这几个字,还有一个军绿色的背包上也有。

生:我爸爸是党员,他佩戴的徽章上有这五个字。

生:参加假期小队活动时,看到红色纪念馆外墙上有“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生:举行阅兵仪式时,国家领导人说“同志们辛苦了”,解放军就整齐地回答“为人民服务”。

师:这五个字印在水杯上、背包上,刻在徽章上、红色纪念馆的墙上,回响在阅兵仪式上……这是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要说它的来历啊,还得从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说起。

一旦学习与生活相联结,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也随之消融,同时他们还对这样理性的文本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张思德是谁?为什么毛主席要在他的追悼会上演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创设情境,拉近情感距离

小学阶段描写战斗英雄的课文有不少,如《刘胡兰》《黄继光》《我的战友邱少云》等等。教学此类课文,绕不开通过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形象。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可创设“为战斗英雄拍摄纪录片”的大情境,引导学生分镜头聚焦人物的言行、神态,聚焦战斗环境,激发学生深度参与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可适时引入电影《董存瑞》中的相关片段,开展“我与大导演比戏”的活动。这样不仅能持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3.融合学科,拉近认知距离

没有具体的革命背景作支撑,就难以深入理解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信仰、担当。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要想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的形象,就需要提供“编辑《新青年》杂志”“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等相关史料。综合性学习板块中的“阅读材料”安排了描写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厚革命情谊的《伟大的友谊》。如果缺乏对文本背景的了解,学生会出现认知上的困惑:他们也与中国共产党的党史相关吗?此时,勾连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回顾《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中国有了共产党》等课文,便能弥补学生认知上的空白。

(二)多维认知,把握人物形象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小学阶段要“激发学生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学习意愿,感受忘我奉献、艰苦创业、团结拼搏的高尚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统编教材中,革命领袖、革命先烈的人物传记占有一定比重。教学时,要避免人物形象脸谱化,让他们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

1.史料拓读,明晰革命先烈的“精神形象”

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描写的人物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这个烙印便是人物的“时代形象”。了解“时代形象”是读懂人物的基础。另外,课文记录的是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事件,它赋予了人物在该事件中的“角色形象”。如果教学仅停留在体会“角色形象”上,就会导致人物身上贴满标签,学生无法聚焦其最核心、最根本的品质,也就是人物的“精神形象”。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还原了李大钊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形象。这一形象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奋斗。教学时,结合课文的“留白”还原相关史实,以“真”促“情”,能有效帮助学生透过人物的“角色形象”读懂其“精神形象”(如图1)。

图1

2.主题联读,构建革命领袖的“立体形象”

教材中编排的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篇幅有限,虽人物形象鲜明,但在学生脑海里留下的往往是单一、碎片化、平面化的印象。围绕人物展开主题联读,能帮助学生整体构建人物形象。如,统编教材中关于毛主席的教学资源较为丰富,在各年级单篇阅读的基础上,以本单元课文《为人民服务》和综合性学习板块中的“阅读材料”《毛主席在花山》为契机,引导学生围绕“伟大领袖毛泽东”这一主题进行联读,能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领袖形象:他是心系百姓、深受爱戴的革命领袖,他是乐观无畏的无产阶级战士,他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大书法家,他也是舐犊情深的普通父亲。此外,还可以结合综合性学习板块中的“开展阅读分享会”活动,设置“人民的好总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等主题,引导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全面准确地认识革命领袖;设置“长征”“东北抗日联军”等主题,引导学生构建革命英雄群像,于无形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引领。

(三)多层推进,根植红色基因

革命文化主题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找准语文要素与人文内涵的融合点,避免空洞说教、生硬灌输,在单元整体推进中,逐步让革命文化与学生的心灵契合,使学生真正理解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理解革命文化的当代意义。

1.互文参读,从“感受”走向“认同”

革命文化主题单元中,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极强。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同一组文章甚至更大的范围里进行“互文参读”,能有效加深他们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如教学《为人民服务》一课时,可根据课后习题,联系李大钊、董存瑞、红四团等英雄事迹,加深学生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理解。学完《古诗三首》后,可在后续的教学中不断勾连其中的诗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积淀的民族气节、精神追求的感受:李大钊经受严刑拷打,却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不正诠释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吗?叶挺被非法逮捕后,面对威逼利诱,以一首《囚歌》表明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不正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写照吗?学生在反复涵泳中体会到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中华儿女团结一心,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2.主题深耕,从“课本”走向“生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要跳出课本,借力生活这个更大的舞台。如,在推进“制作小诗集”活动时,结合很多红色诗歌被改编成歌曲的实际情况,可安排“唱红歌·颂党恩”活动,鼓励学生向父母、祖辈学唱红歌,呼唤手把手地传承红色文化。许多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的红色文化氛围浓厚。教师可借助这些资源,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党史学习活动。当然,还可以关注社会动态,组织“为时代英雄‘画像’”“寻找身边的英雄”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当代红色精神”。

3.读写融通,从“小我”走向“大我”

阅读和习作相互依存。本单元中,不同体裁的课文不仅从宏观上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形式,还从微观上提供了语言表达范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除了具有“前后照应”“对比烘托”等突出的表达特点外,全文始终穿插着“作者的声音”——“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等,以强化情感的抒发;《为人民服务》第二自然段“名言引出观点—具体阐述观点—举例论证观点”的表达方法,第三自然段运用大量关联词使句子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的写作手法……都是学生的习作范例。学生的习作完成后,教师可将它们按照内容分成个人、家庭、社会三个篇章,汇编成《中国梦·我的梦》,让学生感悟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万万小家成国家,同心筑梦兴中华”。

教材体现国家意志。在教学革命文化主题单元时,只有充分领会编者意图,处理好单篇和单元整组的关系、语文要素与人文内涵的关系、学生与文本的关系,才能确保在语文要素有效落实的同时,让革命优良传统成为学生的精神底色。

猜你喜欢
要素革命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背课文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也谈做人的要素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