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跨境电商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2023-03-27 21:47王露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跨境电商

王露

摘 要: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贸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经济都承受着巨大的下行压力。在传统贸易受供应链影响出现萎缩时,跨境电商异军突起,成为了后疫情时代最为瞩目的贸易方式。与蓬勃发展的跨境电商行业相比,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存在巨大缺口,民族地区的跨境电商人才更为匮乏。民族地区高校如何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向跨境电商实习实训基地赋能是高校实践教学和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民族地区高校跨境电商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实践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民族地区;跨境电商;实践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6.016

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随着国际市场下行压力的影响,传统国际贸易受阻。同时,由于我国传统贸易下的信息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支付、物流等环节的配套支持不够,从而影响商品出口的效率,其贸易利得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稀释。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无接触式”的跨境电商模式逐渐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跨境电商模式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方式,也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理念和购物方式。为了促进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包括农业农村部在内的13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扩大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中列明的商品种类多达上千种,同时还增加了冷冻水产、酒类等农产品,该清单已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随着跨境电商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开设了跨境电商的相关课程,甚至开设了跨境电商专业。民族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的限制,跨境电商的发展较为薄弱。然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亟需跨境电商人才和平台资源。民族地区高校对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1 民族地区高校建设跨境电商基地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立足本土,培养外贸复合型人才

当前,数字化发展已深入到各行各业,社会对于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侧重点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国际贸易主要考察毕业生的实际业务能力和操作能力,数字经济下更加侧重专业人才的数据处理能力及新商业思维能力,更侧重于综合性与专业性有效结合的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建设跨境电商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结合扎实、严谨的学科专业基础,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提升。

跨境电商是多个专业交叉融合的新业态,对人才的技能要求较高,除了具备传统国际贸易中的外语水平和制单、填单等基本贸易技能外,还对计算机使用、主流电商平台模式、营销模式、物流等都有较高要求。这无疑对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了机遇。民族地区高校受地缘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跨境电商起步晚,和其他经济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但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高校可利用地处民族地区这一优势,结合本地区特色产业,搭乘跨境电商发展东风,培养更加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为更快和其他院校发展接轨,可以以现有相关专业为基础,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等,加强跨境电商理论和实操的相关课程,融入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2 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高校教师的优势在于能够深入浅出的教授理论知识,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实践经验。作为从事跨境电商教学的老师而言,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很多教师本身对跨境电商都非常陌生,对直播带货、网红经济更是知之甚少,这无疑增加了实践教学的难度,导致教学内容空洞、学生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传统的教学模式無法满足当下社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很多院校都将和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民族地区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特点,选择与自身发展更加契合的企业进行合作。例如,民族地区高校的贸易商品多以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农产品贸易为主,高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可优先考虑具有农产品贸易资质的优秀企业,通过在企业中的实习实训,帮助教师熟悉和掌握农产品跨境电商的运营机制,提高学生农产品跨境电商的运营能力。

1.3 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更加强调内涵式发展,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外,还要具有管理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各大高校开设跨境电商专业的时间不长,教学经验相对较弱,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开展,更是举步维艰,很多跨境电商实验课的授课模式都是以沙盘模拟软件作为学习工具,成为学生接触跨境电商最直接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跨境电商环境的真实体验,不能真正的融入到跨境电商行业当中。采用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参与跨境电商行业的宝贵机会,更可以让专业教师走出象牙塔,更深刻的了解真实的跨境电商场景。高校教师通过企业培训、顶岗实习等方式,可以深入到跨境电商企业运营中,进一步了解跨境电商的各个环节,对全行业的发展会有更加清晰的认知,这无疑可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2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基地建设缺乏目标,盲目跟风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是高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载体。因此,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成为了各个高校发展的重点之一。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耗时耗力,因此在建设之初就需要设立明确的目标。而目标的设立需要与本专业发展高度契合,需要将建设项目进行拆分并有效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目前很多高校在基地建设之初缺乏发展目标,且盲目跟风,在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后,学校与企业之间互动较少,每年派出去的学生规模有限,没有实现预期,实习基地建设形同虚设。

同时,学生对于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认同度不高也是实习实训基地没能发挥效果的另一原因。很多学生对于学校合作的企业不熟悉不了解,对实习环境和实习岗位不适应,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2.2 校外实习基地缺乏有效管理

校企合作制度是校企协同育人的行动方案,是双方落实如何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这一共同目标的行动指南。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校企双方权责不明,很多高校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缺乏有效管理,实习基地建设大多都流于形式。无序的管理制度也导致学生对实习基地缺乏参与热情,同时部分高校对学生实习单位没有硬性要求,学生实习实训环节可以自由支配,从而缺乏约束性和规范性,导致实习考核不便、校外实习效果不明等问题。

2.3 硬件、软件设施投入不足

民族地区很多高校自身发展条件不足,实验室建设、软件办公设备等缺乏资金支持,在跨境电商实验实训建设方面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而跨境电商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很多环节都需要进行实操演练,通过反复模拟强化专业技能,而教学资源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训效果。

2.4 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

近几年,随着跨境电商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很多省份的高校都与跨境电商企业积极进行对接,产教融合已进入较为成熟阶段,很多专业教师在合作过程中不仅带领学生进行实操培训,甚至组成团队运营真实的店铺,实践经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积累。反观民族地区高校,跨境电商专业发展起步较晚,与走在前列的高校形成较大差距。专业教师除了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外,更多的是缺少跨境电商的营销理念。后疫情时代,很多跨境电商平台融入了直播电商、网红带货等营销手段,这些技能和前瞻性的运营理念都是高校教师学习与提升的重点。

2.5 校企合作契合度有待提高

跨境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亟需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很多企业愿意与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实习阶段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尽快熟悉相关业务,为企业创造价值。而高校将学生输送到企业的目的,则是希望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企业运营,掌握一定的技能,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对该行业有整体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更理性的做出人生规划。因此很多学生在经过实习阶段后,不适应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选择其他的就业方向。而这种情况对企业来讲无疑是资源流失,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机会成本。因此,校企要通力合作,实现产教结合和深层次的创新模式,保证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统一,最终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和企业无缝对接,为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与运营提供智力支持。

2.6 校企合作模式千篇一律,缺乏创新

校企协同育人方式一般包括输送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互派教师、师资培训等传统方式,由于受到学生规模、企业发展现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协同育人模式缺乏创新性。而民族地区高校专业的发展,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应注重打造专业特色,将自身特点融入到内涵式发展中,形成独一无二的专业优势。例如,高校在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同时,结合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积极对接农户和乡镇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属于本地区的跨境店铺和品牌。

3 跨境电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3.1 积极对接企业项目,直接参与实战

校企合作项目中,很多企业为了系统培养学生跨境电商思维和专业技能,让学生更快适应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往往倾向于让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就完成相关的专业培训,包括网络营销文本的写作、商品展示等。将岗前培训的部分内容进行前置,需要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在课程设置中加强跨境电商的相关课程。同时,还可以和企业进行沟通,在学生完成了部分相关课程的学习后,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企业提供的任务包。这种模式主要是企业将真实的跨境电商业务的部分环节交给学生进行完成,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所学知识如何应用到实际业务中。

3.2 借助企业资源优势,加大跨境电商软硬件投入

针对院校软硬件投入不高的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可以积极和企业进行对接,利用企业现有平台资源进行实习实训,并共同开发相关实操项目。同时,民族地区高校还可以与具有跨境电商培训资质的企业进行合作,将学生带到培训机构中进行专业实操培训,利用企业配套的沙盘软件和教材,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这类企业往往和国内外大型电商平台有深入合作,同时与高校合作经验丰富,针对性强,且一般都有自主开发的模拟软件,学校无需花费高价购买软件,从而解决了软硬件投入不足的问题。

3.3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高校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专业教师素质的提高。在实习实训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民族地区高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项目,在提升学生实操能力的同时,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与跨境电商的师资培训,从而打造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在师资培训过程中,除了传统的由企业派业务骨干对高校教师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外,还可以结合跨境电商的特点,由企业向教师分配真实账号,让教师直接参与真实店铺的运营。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教师能够更真切的了解当前的行业现状,还会对店铺运营的方方面面都了然于心,为后续指导学生实操打下了坚实基础。

3.4 扶持大学生创业,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后疫情时代,受多方因素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加。2022年全国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万,根据智联招聘《2022 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截止到2022年4月中旬,46.7%求职毕业生获得Offer,15.4%已签约。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成了当务之急。跨境电商进入门槛较低,前期投入成本较少,且一般1到2个人就可以运营一个店铺,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更适合学生创业。民族地区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跨境电商行业这一特点,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作为创业孵化器,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技能和平台,借助企业的运营渠道和供应链,帮助学生创业成功。

3.5 提高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水平

为确保民族地区高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有序运行,制定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的校企合作制度是关键。作为专业人才的输出方,民族地区高校应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与企业积极沟通,共同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和管理细则,从而确保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有据可查、有章可循。

4 结语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和数字化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企业经理和政府在国内国外的互动方式。跨境电商已经彻底改变了全球经济,并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里持续这种作用。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努力培养企业、社会需要的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应重视立足专业发展,深挖专业特色,兼顾服务当地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将本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推向世界,从而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徐玲,吴嘉雯,张蕴.校企协同育人视域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研究——以吉林省民办高校跨境电商专业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1:22.

[2]刘伟.互联网 + 背景下高职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

[3]徐玉侠.实训基地建设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作用的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

[4]胡伟乐.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探析——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J].山西青年,2022,(02).

[5]郑晗,杨彩梅.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基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J].对外经贸,2020,(9).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跨境电商
关于对跨境电商店铺名的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