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博物馆馆藏两件磁州窑系瓷器鉴赏

2023-03-28 03:28刘德胜
东方收藏 2023年2期
关键词:敕勒川交流融合

摘要:敕勒川地处中国大陆正北方,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流融合乃至共同发展的大熔炉、大舞台。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特点鲜明的敕勒川历史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敕勒川历史显著的特点和最大的魅力。历史最好的承载者与见证者无疑就是文物,文物也是历史最可靠的讲述者。敕勒川博物馆馆藏的元代磁州窑系白地黑花双系罐和明代磁州窑系白地黑花酒坛两件文物,就很好地阐释了元代和明代后期敕勒川地区各民族交流融合和共同发展的历史史实。

关键词:敕勒川;磁州窑系;交流;融合

一、敕勒川概述

敕勒川地望大体上来讲,北依阴山山脉,南临黄河,北魏时因敕勒人的驻牧而得名敕勒川,又因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佳句而闻名于世。敕勒川东西一线是中国北部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这条线以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大量降水,气候湿润,属于季风区;这条线以北则受山地高原阻挡,海洋湿润气流难以翻越,降水少,气候干旱,属于非季风区。所以敕勒川地区既是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即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地带,还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即农区与牧区分界地带。气候决定了历史上敕勒川南北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形成了不一样的文明形态,因而敕勒川地区也成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地带,也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碰撞交流的前沿阵地。从先秦时期的荤粥、鬼方、猃狁,到秦汉时期的匈奴、东胡、乌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敕勒、柔然,再到隋唐时期的突厥、回鹘,更不用说还有建立了辽金元政权的契丹、女真及蒙古族等,这些民族先后活跃于敕勒川及周边地区,且最后都部分或全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敕勒川地区的历史,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敕勒川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展的主题思想就是展现交流与融合的魅力,所展出的文物也是为这主题和中心服务。笔者在此通过对敕勒川博物馆馆藏的两件磁州窑系瓷器特征的剖析,以管窥豹,借以了解敕勒川地区元代和明代磁州窑系瓷器的特有魅力和背后的历史故事,还有当时敕勒川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状况。

二、敕勒川博物馆馆藏的两件磁州窑系瓷器

敕勒川博物馆馆藏元代磁州窑系白地黑花双系罐(图1),口径17.8、腹径28.4、底径10、通高25.1厘米,重3.79千克。折沿,颈部低矮,溜肩,对称的双系连接于颈部与肩顶部,鼓腹弧形下收,圈足微微外撇。内壁施满釉,内底旋痕明显且有六个支钉痕。胎质较粗胎色发土黄,外壁上施有较厚的白色化妆土,白釉微微泛黄,施釉不及底,有黑褐彩装饰于釉上。口至肩部的桥形三泥条双系与罐体颈肩连接处饰成片酱釉,对黏接产生的疤痕进行掩饰。肩部白釉开片明显,肩部双线环弦纹夹三组草叶纹,腹部装饰三组草叶纹,草叶纹下是一周双线环弦纹。腹部有多处釉面剥落露出白色的化妆土。从其造型、胎质、釉色以及花纹装饰来看,均与河北文物商店藏大德二年(1298)铭白地黑花双系罐①完全相同,而且在包头市燕家梁元代遗址②和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③也有出土类似造型的罐子,只是装饰和大小略有差别。所以敕勒川博物馆馆藏的这件罐子是元代磁州窑系的产品无疑。

磁州窑系是以磁州窑为中心辐射周边各地民窑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遍布南北的窑系,范围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宁夏、江西等地,历经宋金元,到明代之后趋于衰落。悠久的历史说明了磁州窑系产品的强大生命力和独特魅力。

元代磁州窑系产品在继承金代的基础上形成了胎骨粗厚、器型浑厚大气、装饰简练的风格,与宋瓷胎体轻薄、质地细腻、造型清秀典雅、装饰精细的风格完全不同。元代磁州窑系瓷器器身大量留白,寥寥数笔构成的草叶造型,虚实相济,随意洒脱,流畅自如,简洁而不失气度。对比强烈的白地黑花,简快明了的构图,硕大的造型,豪放的装饰和粗厚的胎体自然融合,展现了磁州窑瓷器自然、粗犷、质朴的风格,强烈的元代风格特点,體现出游牧民族蒙古族自由奔放、大气豪迈的性格。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多元大一统王朝,有元一代,欧亚大陆南北、东西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而广泛。敕勒川地区是庞大的元帝国沟通南北和衔接东西的重要交流通道,所以全国各大窑系的瓷器在敕勒川地区均有大量发现,这从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④和包头市燕家梁元代遗址⑤的发掘情况可以窥其一斑。其中既有北方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等产品,也有南方景德镇系、龙泉窑系、建窑系等产品,各大窑系各有千秋、异彩纷呈、遥相辉映,而且这些瓷器既有在敕勒川地区使用的,也有作为商品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运到更远的北方草原及广大西部地区的。而敕勒川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元代白地黑花双系罐是元代磁州窑系的典型器物,使用痕迹明显,为敕勒川地区当时吸收中原地区先进文化促进本地生产生活发展的物证。

敕勒川博物馆馆藏明代磁州窑系白地黑花酒坛(图2),底径19.8、口径14.3、最大腹径35、通高63.6厘米,重约15.73千克。口部残缺后补,溜肩,粗长腹,平底微收。内部施浅酱色满釉,胎质粗厚不纯,胎色灰中泛黄,外壁施有白色化妆土,釉色亮白开片明显,施釉不及底,流釉严重,釉下有黑褐彩装饰。肩部有十个支钉痕,开光内草书“高享福寿”四字,肩腹之间以三组双线弦纹夹两条水波纹相隔,腹部绘变形折枝花卉纹。从其造型、胎质、釉色以及花纹装饰来看,均与天津文物公司藏“戊子”(万历十六年,1588年)铭白地黑花酒坛⑥、旅顺博物馆藏“万历辛丑”(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铭白地黑花酒坛⑦相同。由此可见,敕勒川博物馆馆藏的这件白地黑花酒坛也是明代万历年间的磁州窑系产品无疑。

明代的磁州窑系开始从它的顶峰滑落下来,一则由于政权交替引起的战乱等;二是明初政治中心南移,制瓷中心也南移。所谓磁州窑系的衰退,主要体现在风格上的停滞不前和没有创新,以及高档瓷比重下降明显,以生产大宗的民用产品为主。此时磁州窑系的磁州窑主窑厂的制瓷中心也由观台转移到了彭城,但烧造规模仍然很大。《大明会典》记载弘治宣德年间“在彭城设官窑四十余座”,为皇家生产酒坛、罐和瓶等。但是明代磁州窑系产品更多的是以民间大众为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所以追求实用性成了磁州窑系瓷器的最大特征之一。简洁实用的造型,使器物的形体逐渐向功能形态发展,取消了与器物构成和实用功能无关的附加造型,追求器物的耐用性和稳固性,以及容量最大化。在装饰上,到了明代中后期,磁州窑系瓷器的绘画不再是刻板和严谨的临摹,构图也不太繁复,生活气息浓厚,色彩追求浅淡,洋溢着一种轻松随意的情趣。整体来说,一切从实用出发的同时又很好地兼顾审美需求。

明代“隆庆和议”之后,开启了中原内地与敕勒川地区通贡互市的和平新篇章。敕勒川地区在阿拉坦汗与钟金哈屯(三娘子)统治期间,文治武功,坚持与明修好。筑板升,兴修水利,薄赋轻徭,发展农业,吸纳汉人流入,发展手工业,逐渐开启了“走西口”移民序曲。一直到民国初年近四百年的走西口大潮,大量的山西、河北、陕西等地的人来到内蒙古的敕勒川及周边地区,打通了晋冀陕等地与敕勒川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通道,人员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带动了祖国北方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更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交流融合。敕勒川博物馆馆藏的这件白地黑花酒坛,正是明代“隆庆和议”之后万历年间的一件磁州窑系瓷器,见证了这一时期敕勒川地区与中原内地的和平交流融合与共同发展的史实。

三、结语

面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我们不仅要懂得欣赏其外在之美,还要发掘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其所承载的历史,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注释:

①于荣丽.记两件带墨书题记的磁州窑瓷器[J].文物春秋,1992(03):92-93.

②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包头燕家梁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③孙永志著,陈永志编.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版图84.

④同②.

⑤同③.

⑥张秉午,邢捷.天津市文物公司购进一件明代磁州窑系大酒坛[J].文物,1982(09):94.

⑦ 孙慧珍,王珍仁.旅顺博物馆藏明万历磁州窯酒瓮[J].文物,1996(04):95.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观台磁州窑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2]郭学雷.明代磁州窑瓷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3]王兴.磁州窑史话[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4]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

刘德胜(1982—),男,汉族,内蒙古察右中旗人。敕勒川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博物馆。

猜你喜欢
敕勒川交流融合
如此交流,太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融合菜
爱上敕勒川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融合》
敕勒川文化生态保护体系的构建初探
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