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海Ⅰ号”出水香文化文物看宋代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

2023-03-28 07:10陈士松
客家文博 2023年1期
关键词:青白盒盖德化

陈士松

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历代香文化延绵不绝,留下了大量香器、香具、香品、香谱等文物、文献资料。宋代香文化发展处于鼎盛时期,香器类型式样大大丰富起来,香料种类也随着中外丝绸之路交流的频繁而增多。“南海Ⅰ号”沉船自1987年发现以来,共调查发掘出水了18万余件文物,其中不少文物蕴含着丰富的香文化。这些香文化文物材质各异,类型多样,用途广泛,可实现熏香、燃香、涂香、食药用香各方面的需要,是中国宋代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结晶,有助于一窥宋代香事文化兴盛的基本面貌,了解出水香文化文物背后蕴含的宋代社会经济、社会生活、制作技术、精神信仰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历史状况。

一、“南海I号”出水香文化文物的分类

从1989-2004年水下调查报告和2014-2015年阶段性发掘报告来看,“南海Ⅰ号”出水香文化文物按照用途可分为香具、香料两大类。香具包括香炉、熏炉(盖)、箸、盒、瓶等不同使用功能的器具,香料仅发现花椒、胡椒两种。按照材质则可分为陶瓷器、锡器、铜器、漆木器、植物等几类。

香炉与熏炉常常混用,或统称“香薰炉”、“熏香炉”。研究学者为方便区分,一般称封闭式的带盖炉为熏炉,开敞式的无盖炉为香炉1。同时,鉴于带盖熏炉与无盖香炉在香品种类、燃香方法以及使用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故本文将“南海Ⅰ号”出水的炉具分成熏炉和香炉两类。

香箸即香筷,是焚香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辅助香具,多为铜制。一般而言,夹取香碳用木质香箸,翻面正在焚燃的香碳需用铜箸。故“南海Ⅰ号”出水的铜箸极有可能为香箸,用于翻夹香碳香灰。

宋代,金、银、铜、铁、锡、石、陶、瓷、漆木等各种材质的盒数量庞大,用途广泛,既可用作粉盒,又可用作香盒,一般称为“合子”。而作为储存香品的用具,香盒宋时又叫“香盛”。“南海Ⅰ号”出水的香盒就有陶瓷、锡、漆木等不同材质。

瓶类器造型多样,小巧精致,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可用来装香料、药丸等物。“南海Ⅰ号”出水的香瓶遍及龙泉窑、德化窑、磁灶窑等窑口。

(一)香具

1.陶瓷器

“南海Ⅰ号”出水的陶瓷器中,基本上可明确为香文化文物的为熏炉、香炉、香盒、香瓶四类器物。

(1)熏炉

“南海Ⅰ号”出水的陶瓷熏炉主要来自磁灶窑。

磁灶窑绿釉香炉出水了不少,2004年水下调查2和2014-2015年全面发掘均有所发现,但形制较为统一,均为带狮纽盖鼎式香炉。标本号为T0302③:343(图1),整器外 施绿釉,内壁部分施绿釉。整体分为上纽、中盖面、下炉身三部分。钮为回首卧狮,口微张,便于出气。盖顶呈平台状,中心有一大圆穿孔,盖面四周有三小穿孔,平折沿。炉身为盘口,口沿外附两倒U型竖耳,束颈,瓜棱状弧腹,平底,腹底下接三矮兽足。

图1 磁灶窑绿釉熏炉(T0302③:343)

(2)香炉

“南海Ⅰ号”出水的陶瓷香炉主要来自德化窑,且发现数量较少,依据整体造型特征可分为两型:

图2 德化窑青白釉三足鼎式香炉(T0401④:53)

A型 三足鼎式香炉。标本号为T0401④:53(图2),青白釉,底不施釉。无盖,侈口,束颈,肩颈处贴有三横置管状系,圆鼓腹,平底,腹底下接三矮兽足。肩部印一周卷草纹,肩腹处印两圈弦纹,中间夹以联珠纹,下接四个衔环纹,腹部印两层卷草纹饰带,以凸棱分层,腹底处印两周弦纹,下接仰莲瓣纹。

B型 圈足筒式香炉。无盖,直口,斜直壁,圈足。口沿外饰一周弦纹。

(3)香盒

“南海Ⅰ号”出水的陶瓷香盒主要来自德化窑、磁灶窑和景德镇窑。

“南海Ⅰ号”出水了大量德化窑青白釉香盒标本。这些香盒形制多样,装饰丰富,纹样精美。盖面模印单体和组合纹饰,纹样内容以植物纹和几何纹为主,还有部分动物纹。组合纹饰有几何纹+植物纹、植物纹+动物纹、植物纹+植物纹几种。植物纹主要为牡丹纹、荷莲纹、兰草纹、梅花纹、水草芦苇纹、四叶花瓣纹、卷草纹、团花纹、折枝花卉纹等。几何纹主要为弦纹、联珠纹、连弧纹等。动物纹主要为芦雁纹、凤鸟纹等。依据整体造型特征可分为四型:

A型 八角形香盒。标本T0302③:449(表1.2),盒身、盖整体呈八角形。盒盖弧顶,折肩,斜直壁。盒身子母口,弧腹下端折收,外底内凹。盖面四周印有两周联珠纹,以一周弦纹分隔,中心印有牡丹纹。

B型 瓜棱形香盒。盒盖、器身整体呈八瓣瓜棱状。盒盖弧顶,弧壁,下部突出一圈;盒身子母口,弧腹下收至底,平底内凹,盒身上部亦突出一圈。青白釉,内壁不完全施釉,下腹部、底露胎。依器身高低又可分为两亚型:

Ba亚型 高身瓜棱形香盒。标本T0102 ③:51,盖面四周印有三线条八瓣花口状开光,中心印有牡丹纹。

Bb亚型 矮身瓜棱形香盒。标本T0302 ③:175,盖面四周印有两周弦纹,夹以交错斜线纹,盖沿边缘处印有三组卷草纹,中心印有芦雁衔枝纹。

表1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香炉、香盒、花口瓶、磁灶窑绿釉喇叭口瓶与青铜器、金器上的联珠纹

C型 菊瓣形香盒。盒盖、身整体呈菊瓣形,盖顶内凹,弧顶。盖身子母口,弧腹,平底微内凹。依器型大小又可分为两亚型:

Ca亚型 大型菊瓣形香盒。标本C05a ①:3(图3),盖面印两圈弦纹,弦纹间印联珠纹,中心印折枝花卉纹,弦纹外盖沿边印菊瓣纹,盒身印莲瓣纹。盒内捏塑一叶三枝三朵莲蓬和三个小圆盒。

图3 德化窑青白釉大型菊瓣形香盒(C05a①:3)

Cb亚型 小型菊瓣形香盒。标本T0102③:18,盖面印一圈弦纹,中心印一朵团花,弦纹外盖沿处印菊瓣纹。

D型 圆形香盒。标本T0101③:56,整体呈圆形。盒盖,弧顶。盒身子母口,弧腹,假圈足,外底略内凹。盖面模印花卉纹。

此外,“南海Ⅰ号”出水的磁灶窑绿釉香盒,2004年水下调查3和2014-2015年全面发掘均有标本。皆圆形,侧边施菊瓣纹。器身和器盖皆分开,未见成套器物。标本T0501④c:1047,通体施绿釉。仅存盒盖,平顶下折,弧壁至口沿。盖面中心印有一对首尾相对的凤鸟纹,弧壁印菊瓣纹。口沿处凸起一圈。

标本C10c①:65,仅存盒身,子母口,弧腹,平底内凹,底部有三个支钉痕。腹壁上部凸起一圈,下部印菊瓣纹。除外底外,通体施绿釉。

“南海Ⅰ号”出水的景德镇窑青白釉盒仅报告了1件盒盖标本。

(4)香瓶

“南海Ⅰ号”出水的陶瓷香瓶主要来自福建德化窑、磁灶窑和浙江龙泉窑。

“南海Ⅰ号”出水的德化窑香瓶数量众多,造型丰富,以整体造型特征可分成五型:

A型 葫芦形瓶。标本T0302③:23,整体呈葫芦形,小口,圆唇,上腹圆鼓,下腹扁鼓下垂,上小下大,圈足。下腹上部印两圈弦纹。

图4 德化窑青白釉大型喇叭口瓶(T0302③:549)

B型 喇叭口瓶。器型上有大有小,但均喇叭状口,束颈,圆肩,鼓腹下收,下接圈足。颈腹部、腹中部、腹足处接胎痕明显。标本C8a①:11,器形小巧,肩部印有一圈弦纹,上下腹部及圈足模印菊瓣纹。标本T0302③:549(图4),器形较大,腹部印有双层重仰莲瓣纹,圈足处印有覆莲瓣纹。

C型 盘口瓶。器型上亦有大有小,均盘口,束颈,鼓腹下收,高圈足。标本C10c①:196,器形小巧。肩部印两圈弦纹,上下腹部各模印一周花草纹。标本02NH01T2019:274,器形较大,肩部印有一圈弦纹和一圈菊瓣纹,上下腹部及圈足印菊瓣纹。

D型 花口瓶。标本02NH01T2020:369(表1.3),喇叭状花口,圆鼓肩,下腹弧收,高圈足。肩部印有一圈联珠纹和一圈弦纹,上下腹部模印花卉纹,圈足模印覆莲纹。

E型 双鋬长颈瓶。2004年水下调查采集4。口部残缺,长颈,双鋬仅残存一侧,圆弧腹,圈足。腹部印凤鸟纹。

“南海Ⅰ号”出水的磁灶窑香瓶体型也较小,均施绿釉,以造型差异可分为三型:

A型 玉壶春瓶。标本T0302③:354(图5),通体施绿釉,外底中部露胎。侈口,细长颈,垂腹,饼足微凹。颈腹处划数圈弦纹,口腹部饰有褐彩。

图5 磁灶窑绿釉玉壶春瓶(T0302③:354)

B型 喇叭口瓶。标本T0302②:33(表1.4),通体施绿釉,腹部饰有褐彩。喇叭状口,外折沿,长束颈,鼓肩弧腹,高圈足。肩部饰以联珠纹。

C型 葫芦形瓶。标本T0501④c:902,通体施绿釉,外底多露胎。整体呈葫芦状,上小下大。小敛口,束颈,圆垂腹,矮圈足。肩部饰以联珠纹,腹部饰以双层菊瓣纹,腹中部接胎痕明显。

“南海Ⅰ号”出水的龙泉窑香瓶为一件青釉四方瓶,标本号C10c①:197(图6),口残,长颈,四方体,垂腹,方形圈足。

图6 龙泉窑青釉四方瓶(C10c①:197)

2.铜器

“南海Ⅰ号”出水的铜器中,香文化文物仅发现了2件铜熏炉盖和2件铜香箸。

(1)铜熏炉盖

标本T0501④c:616(图7),变形严重。分成纽、盖面、盖沿三部分。纽呈圆管状。盖面圆弧,錾刻有菊瓣纹,四周镂孔。盖沿交接处焊接一周绳索纹。盖沿圆弧上卷。一侧盖沿边缘嵌有一个铜钩。另有一件铜香薰器盖,形制类似,但仅存纽及部分盖面。

图7 铜熏炉盖(T0501④c:616)

(2)铜香箸

标本T0501⑥:279(图8),细长条圆柱状,一端粗一端细。长17.6厘米,重16.63克。

图8 铜香箸(T0501⑥:279)

3.锡器

“南海Ⅰ号”出水的锡器中,有2件锡盒极有可能为香文化文物,一件为花卉纹锡盒盖,一件为瓜棱形盒盖。

花卉纹锡盒盖为C10c①:69(图9),整体圆形。盖面四周饰以两周弦纹,中心以小方格纹为地,饰以牡丹纹、卷叶纹。盖沿外侧饰以双线弦纹,夹以连续卷草纹。

图9 花卉纹锡盒盖(C10c①:69)

瓜棱形锡盒盖为T0502④:504,盖面呈瓜棱状,盖顶中心低于四周。盖沿侧饰以两周双线弦纹,夹以一周连续卷草纹。

4.漆木器

“南海Ⅰ号”出水的漆木器中,发现有4件漆盒很可能为香文化文物,用于存放香药或胭脂等物。一件剔红卷草纹圆漆盒,为T0501④c:314(图10),盒盖与盒身同向嵌套变形,木胎。盒盖外表剔红,内表髹黑褐漆。盒身子母口,外表剔红,内表、外底髹黑褐漆。

图10 剔红卷草纹圆漆盒盖(T0501④c:314)

一件剔犀香草纹葵形漆盒,为T0202③:58,整体呈葵花状,分盒盖、两层盒身三部分。整器外表剔犀香草纹,内侧髹黑褐漆。内装3件剔犀小漆盒。

(二)香料类植物

“南海Ⅰ号”出水的植物类遗存中,经鉴定的香料类植物主要为花椒、胡椒两类。

“南海Ⅰ号”出水的花椒籽共发现有13粒,均呈圆球状,表面有突起网格纹,直径约4毫米5。“南海Ⅰ号”出水的胡椒籽共发现有31粒,均呈圆球状,表面光滑,顶端有脐,底端有小突起,直径约4.31毫米6。

二、从“南海I号”出水香文化文物看宋代物质生产状况

“南海I号”出水了陶瓷、金属、漆木等各种材质的香文化文物,这直接反映出宋代发达的物质生产盛况。随着宋朝完成统一大业,社会趋于稳定,经济逐渐恢复,科技取得长足进步,以陶瓷制造业、金属冶炼制造业、漆木器制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异军突起,遥遥领先。这就为制作各种材质的香具打下了坚实的产业条件和技术基础。

(一)“南海I号”出水陶瓷香具与宋代陶瓷制造业

“南海Ⅰ号”出水的香具中,以陶瓷香具为主,这反映出当时陶瓷制造业的兴旺发达与陶瓷制品的广泛普及。

宋代陶瓷制造业兴盛,窑场遍及全国各地,彻底打破了唐代形成的“南青北白”制瓷格局,形成“五大名窑”“八大窑系”新的局面。无论烧造规模和数量上,还是在工艺技术上,宋代陶瓷制作都有了新的提高,从而将宋代陶瓷文化推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可以说,正是由于宋代陶瓷制作技术的发展,陶瓷品类进一步丰富起来,陶瓷产品得以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像香炉、熏炉、香盒、香瓶等陶瓷香具应运而起,极大地满足了社会需求,甚至替换其他材质的香具,成为社会流行的主流制品。

“南海Ⅰ号”出水了不同类型的香炉、熏炉、香盒、香瓶等陶瓷产品,这主要得益于成熟的轮制和模制技术。特别是模制技术和接胎技术的使用,实现了制作复杂造型香具的可能性,同时,模件化处理香具的各个部分,可以规范化、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同一类型的香具,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产量。“南海Ⅰ号”出水的德化窑青白釉香炉就是由耳穿、炉身、兽足三大部分拼接而成,磁灶窑绿釉熏炉由钮、盖、炉身、兽足四大部分拼接而成,德化窑青白釉葫芦形瓶、喇叭口瓶、盘口瓶、花口瓶均由口颈部件、上腹部件、下腹部件、圈足部件四段接胎而成。

“南海Ⅰ号”出水的陶瓷香具在纹样装饰与造型设计上创新融汇一体,主要是采用了印花和釉下褐彩技术。德化窑青白釉香炉肩腹部、香盒盖面、身腹部,香瓶肩腹圈足处,磁灶窑绿釉香盒盖面、身腹部等,均印有花纹。磁灶窑绿釉玉壶春瓶、喇叭口瓶腹部均施有釉下褐彩。

“南海Ⅰ号”出水的陶瓷香具在施釉上选用了青白釉和铅绿釉,使得这些香具更加独树一帜。尤其青白釉技术是宋代景德镇窑的独创发明,代表了当时制釉技术的先进水平。“南海Ⅰ号”出水的德化窑青白釉香炉虽不及景德镇窑正宗的影青瓷,却是间接反映了当时青白釉技术的影响力所造就的流行之风。

(二)“南海I号”出水金属香具与宋代金属冶炼铸造业

“南海Ⅰ号”出水的金属器香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宋代金属冶炼铸造业的发展状况与金属加工技术的进步。

随着金属冶炼铸造业的快速发展,宋代重金属与有色金属冶炼取得不小成就,传统的铜矿、锡矿开采规模继续扩大。宋代煤炭的广泛使用,加上先进的活门式木风扇箱的应用,冶铜、冶锡产量也逐年攀升。范铸、锤揲、錾刻、镂空、焊接等金属加工工艺普遍运用,铜、锡等金属铸造业迅速发展,铜锡制品的香具得以铸造出来。

“南海Ⅰ号”出水的铜熏炉盖就采用了锤揲、錾刻、镂空、焊接等工艺制作而成。而铜香箸应采用了范铸法一次性浇铸而成。出水的花卉纹锡盒盖和瓜棱形盒盖均是锤揲而成,并在其表面錾刻花纹。瓜棱形锡盒盖表面还焊接有绳索纹。

(三)“南海I号”出水漆木香具与宋代漆木器制造业

“南海Ⅰ号”出水的漆木器香具,基本上反映了宋代漆木器制作业的发展面貌与漆木器制作技术的创新发明。

宋代漆木器制造业先进,不仅设有专门的官方漆器作坊,而且民间漆木器制作也十分成熟,产生了临安、湖州、温州、福州等众多漆木器制造中心。在制作工艺上,“推光漆精制技术”和“髹涂抛光技术”推陈出新,诞生了一些如一色漆、圈叠胎、描金堆漆、螺钿、戗金、雕漆有代表性的漆艺。“南海Ⅰ号”出水的漆木器香具主要采用了圈叠胎、雕漆工艺。

“南海Ⅰ号”出水的漆盒在处理漆层时分别采用了剔犀、剔红两种雕漆工艺,故生产出剔红卷草纹圆漆盒、剔犀香草纹葵形漆盒两种漆木器制品。葵形漆盒在胎骨上主要采用了可制作多曲造型的圈叠胎技术,这种制胎将木胎与夹纻胎工艺结合起来,先将木胎逐圈做好,并进行软化处理和修剪棱角后,再在木胎外表裱以麻布,最后在其上进行不同色漆的髹饰。

三、从“南海I号”出水香文化文物看宋代精神生活状况

“南海I号”出水的香具在器形、装饰纹样上直接反映了时人的宗教信仰、心理特征、思想观念、艺术追求、社会时尚等精神生活风貌。宋代香文化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上至皇家宫廷,中至府衙馆室、寺庙观祠,下至酒肆茶寮,均成为香的使用场所。香事成为社会上下敬神娱人、雅俗共赏的一大社会活动。香具顺理成章成为体现宋代丰富多彩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文化载体。

(一)“南海I号”出水香具所反映的宋代理学思想

“南海I号”出水的德化窑青白釉香炉、香盒、香瓶以及铜熏炉盖、锡盒、漆盒等器表均装饰有牡丹、荷莲、菊花、兰花、梅花等纹样。这些装饰纹样的应用离不开宋代逐渐壮大起来的文人士大夫群体及其理学思想的推动。

宋朝统治者施行“重文轻武”国策,以文治国,重视人才科举教育,形成独具特色的文治传统,诞生了一个高知高教的文人士大夫群体。在科举教育传播普及和文人士大夫践行之下,宋代传统的儒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成新的理学思想。理学强调天理,思寻天地万物的自然真理,希望掌握自然的秩序。理学思想的风行,造就了文人士大夫追求自然闲适、追寻生命真理、享受时下生活的社会风尚。而香事活动正好满足了世人尤其文人知识分子恬淡的生活情趣需求和关注内在世界的审美要求。文人士大夫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十分注重香事活动,将焚香视为文人四艺之首。文人崇香、尚香、品香、咏香、制香、用香,陶冶情操,怡养心性,彰显闲情雅致、婉转悠扬、简约优质的生活方式。同时,文人士大夫常常借物言志言情,探寻天地万物的自然真理,使得花草树木及其主题纹样具有义理之意。

在宋代文人语境中,牡丹又称富贵花,有吉祥如意之意;菊花,有隐逸超然、淡然之意;荷莲,有清新脱俗高雅之意;兰花为君子之花,有美好高雅之意。此外,受理学思想影响,在纹样布局方面,几何形纹饰可使组合纹饰构图更加层次化、规范化。“南海I号”出水的德化窑青白釉香盒盖面以开光布局装饰各种植物类纹样,符合文人士大夫对自然秩序的向往。

此外,“南海I号”出水的德化窑青白釉香炉和磁灶窑绿釉熏炉在造型上仿制商周时期的青铜鼎(表2),与越式青铜鼎尤为相似,绿釉熏炉在釉装饰上更接近青铜鼎的呈色。德化窑青白釉香炉、香盒、花口瓶、磁灶窑绿釉喇叭口瓶等吸收了源自金属器的联珠纹装饰(表1)。铜熏炉盖、瓜棱形锡盒等在装饰上也吸纳了源自金属器的绳索纹。可以说正是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壮大和理学思想的流行,直接推动了复古之风的风行。在尚古之风的影响下,香具在造型和装饰上走上复古之路。

表2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香炉和磁灶窑绿釉熏炉与商周时期青铜越式鼎对比照

(二)“南海I号”出水香具所反映的宋代释老思想

宋代香文化的发展,除了受到儒家思想的主要影响外,还打上了释老思想的烙印。随着外来的佛教思想逐渐本地化,本地的道家思想逐渐创新发展,儒释道三家思想整合融会贯通,呈现出三教合流趋势。这在“南海I号”出水的香文化文物上已有所集中体现。

“南海I号”出水的香炉、香盒、香瓶部分或整器装饰荷莲纹、仰莲纹、覆莲纹,甚至大型香盒内还捏塑莲叶、莲枝、莲蓬。这些文化要素直接承袭自已融入到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佛教思想。在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下,荷莲花的形象深入人心,莲花纹在香具上的应用就十分普遍。

同时,“南海I号”出水的陶瓷香炉、香盒、香瓶、铜熏炉、锡香盒部分或整器装饰有菊瓣纹、兰花纹、卷草纹等,符合时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理念。宋朝统治者出于政治统治目的,尊崇道教,尤其宋徽宗自封教主道君皇帝,而上行下效,社会上道教思想风行。在道教万物有灵、自然清净、长寿养生思想的推动下,花鸟虫鱼成为纹样装饰的主题,写实性的牡丹、菊花、兰花等植物类纹饰以及凤鸟、芦雁等动物类纹饰在香具上的使用也广泛起来。

(三)“南海I号”出水香具所反映的宋代世俗文化

“南海I号”出水的香具在器物造型、纹样内容和装饰风格上均带有浓厚的世俗色彩,具有市民生活气息,反映出贴近市井、贴近生活的社会民俗风情。

随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加之里坊制的崩溃,坊市的界限不再明显,坊中有市,市中有坊,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成熟。伴随市民群体的发展壮大,世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同时,相对廉价的日用陶瓷制品、漆木器制品的普及,使得整个社会在物质生活条件上的差异逐步缩小,从而平民百姓在精神层面上更易于接受陶瓷器、漆木器及其上的纹样,并赋予其新的世俗寓意。

在器物造型上,“南海I号”出水的德化窑B型青白釉瓜棱形香盒、C型菊瓣形香盒、A型葫芦形香瓶、D型花口香瓶、磁灶窑C型葫芦形香瓶、剔犀葵形漆盒等成为当时多曲造型审美取向的典型代表器物。花形、瓜棱形等多曲造型的器物在当时社会上下大受欢迎,符合时人的审美倾向,但新兴的市民阶层消费不起昂贵的多曲造型金属器、玻璃器。正是由于先进的陶瓷制作技术和漆木器制作技术,多曲造型的陶瓷制品和漆木制品变为可能,并且价格相对比较廉价亲民,成为市民群体的不二选择。

在纹样内容上,“南海I号”出水的德化窑Ca亚型青白釉大型菊瓣形香盒内有莲蓬捏塑。莲蓬多子,象征多子多孙,与民间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不谋而合,成为高雅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统一体。像牡丹、荷莲、菊花、梅花、兰花这些社会中上层流行的高雅纹样逐渐平民化、世俗化、大众化,成为世俗文化的一部分,最终有了民俗吉祥寓意。

在装饰风格上,“南海I号”出水的众多陶瓷香具上纹样勾勒率性简洁,枝叶花均以单线条表现,富有艺术特色。这一时期,日用陶瓷制品上的植物类和动物类纹样通常以简单随意的线条勾画出轮廓,形象而生动,不失生活情趣。这既反映了匠人的随性创作,又体现出使用者的简约追求。

四、结语

“南海Ⅰ号”出水了众多品种的宋代香文化文物,涵盖陶瓷器、金属器(铜、锡)、漆木器、香料植物等不同材质,并以陶瓷香具占大宗,其中香具又包括瓷熏炉、瓷香炉、铜熏炉等焚香器具,瓷香盒、瓷香瓶、锡香盒、漆香盒等储香器具,以及铜香箸等焚香辅助器具。这些香具集中反映了宋代以陶瓷制造业、金属冶炼制造业、漆木器制造业为代表的物质文化所达到的高度与水平,闪耀着宋代社会、经济、技术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体现出宋代文人士大夫、宗教人士以及市民阶层推动儒释道三家思想交融贯通,并与世俗文化艺术相结合的精神文化风貌,彰显了宋代社会上下所蕴含的独特心理特征、思想理念、宗教信仰、审美情趣、文化内涵。总之,通过对“南海Ⅰ号”出水香文化文物的初步整理与分析,我们了解到宋代精彩丰富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历史文化面貌,加深了对“南海Ⅰ号”船载文物的文化内涵认识,丰富了“南海Ⅰ号”的历史内涵。

注释:

1.扬之水.两宋香炉源流[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1):46-68.

2.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43,47.

3.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43,45.

4.同[3].

5.赵志军.宋代远洋贸易商船“南海一号”出土植物遗存[J].农业考古,2018(3).

6.同[5].

猜你喜欢
青白盒盖德化
一种适用于极小寄生蜂室内繁殖的繁蜂盒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推理:遮住的饼干
德化窑白釉雕鹤鹿老人像
流年
还喧嚣都市一个“青白”
基于蓄电池盒盖翻转移位机构的设计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德化也有五彩
吃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