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视角下中文流行词的德译研究*

2023-03-29 08:18郭芷含曾子桐安绍直赵壹石诗雨
智库时代 2023年8期
关键词:德语词语文化

郭芷含 曾子桐 安绍直 赵壹 石诗雨

(大连外国语大学 德语学院)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流行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间性、阶段性、高频性和新型性的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流行词现象出现苗头,后随着广播电视媒体的迅速发展,流行词传播愈发广泛。2010年后互联网技术空前发达,网络媒体进一步拓宽了流行词的产生路径,各种反映社会现象、表现心理价值、聚焦热点事件的流行词层出不穷,国内学者对流行词研究关注度明显上升。

知网检索数据目前表明,当前流行词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和日语,如《日语新语·流行语的特点及其日汉翻译研究》《中文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策略研究》等。德译方面相关的研究几乎为零。此外,流行词具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特点,在翻译方面尚未有序地进行系统分类。本研究欲以新闻、书籍、报刊等为媒介平台,收集当下各个领域的流行词,分门别类后进行翻译研究,补充跨文化交流中中文流行词德译的空白。本研究与既往传统的以语言学理论为视角的翻译研究不同,将文化翻译观作为理论基础,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不是字、词和语句。通过文化的转换进行交流,不仅会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实现了交际效果,为翻译的理论和策略研究提出了新思路,具有创新性。

二、理论基础——文化翻译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除以语义学、符号学、描写语言学以及应用语言学等为方向解析翻译问题,文化翻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巴斯奈特提出翻译新概念——文化转向。她指出,翻译不再仅是双语交际, 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基本单位是文化而不是语篇。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由此可知,文化学派的学者们不是追求语言层面上的等值,而是将翻译放置在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以及复杂的权力体系中,考察源语文化传播至目标语社会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改变,以及由于何种动因发生了何种改变,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置根于世界潮流,现如今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并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翻译理论当之无愧为研究中国特色文化词语翻译贴切而恰当的理论依据。

三、语料组成

本研究以近三年的含中国特色的中文流行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各大平台年度十大流行语统计、《咬文嚼字》《语言文字周报》《青年文摘》等刊物、以及百度百科、新浪微博各大平台的网络在线检索广泛全面地收集了近三年时间范围内的中文流行词语,并集中整理了流行语的产生、来源、含义、使用场合等相关信息。研究将流行词收集领域分四个方向,分别为经济类、政治类、文化教育类以及社会生活类。针对流行词“是否体现中国特色”及“内容传递信息需有时效性”的问题,明确了流行词收集时需掌握的筛选要点以及衡量标准,通过筛选最终选择四个领域共十五个流行词进行翻译的实践。他们分别为,经济领域类:双循环、直播带货、冰雪经济、种草。政治领域类:双减、乡村振兴、文明互鉴、一起向未来。文化领域类:上岸、国潮、摸鱼。社会生活类:真香、泪目、破防、飒。最终得到翻译实践结果整理为如中德流行词对照翻译词表,见表1。

表1 中德流行词对照翻译词表

四、翻译策略

根据图表整理归纳的语料翻译,下文旨在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分别选取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中文流行词进行德译的解读分析,流行词的德语翻译参考上表,本部分聚焦于流行词的产生背景、词语含义、文化内涵及技巧应用等方面进行翻译策略的阐述。

(一)经济领域类

1.双循环

翻译分析:首先在经济领域内,双循环这一概念是在深化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新发展格局,其重点特色在于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一流行词可拆分为“双”加“循环”。首先经济上的“循环”应该使用“Wirtschaftskreislauf”。德语中虽然有许多代表循环含义的单词,但是根据德语百科的解释:这一词语专门用于指代国民经济中的循环模型,它是通过经济实体之间的货币和货物流动的交换过程所呈现的。由此百科的德语解释可知,这个单词专门用来指代国民经济中的循环模式,应用在此处较为恰当。其次这里的“双”不等于“二”,双循环是国内国外两个经济循环体制同时推进,不分先后,因此翻译“双”时选择形容词“doppelt”,意为双重推进,并驱前行。同时,对于首次出现的词语进行文化翻译不应只将目光锁定于正确使用词汇的表面形式,文化翻译视角下为了传递出该流行词的中国特色文化内涵,应该同时进行内外循环的深度阐述。此处较为恰当的翻译技巧为增译,应在该词语翻译后补充表示为:“der autarke Wirtschaftskreislauf und der zweite Kreislauf,wobei China weiter in der Weltwirtschaft verbunden bleibt”,即双循环包括国内自给自足的经济一循环和与全球经济相联系的经济二循环。

2.冰雪经济

翻译分析:冰雪经济一词是由2022年上半年北京冬奥会所带火的流行词,其衍生的一系列周边如“冰墩墩”“雪容融”,以及带动的全民冰雪运动热潮都代表了中国后疫情时期的一个全新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此处“冰雪”不应直译,而需要点明其背后的特有文化内在。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不止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样一个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掀起了比以往更大的影响。冰雪不只代表了冰与雪,更指的是围绕冰雪资源展开的经济生产、服务、消费等,而这一经济形式的焕发是由北京冬奥会所推进的。因此此流行词的含义并不是简单的“关于冰雪的经济”,而是“由于举办冬奥会而繁荣的经济”,汉语通常习惯省略介词,通过上下文和语境来分析确定逻辑关系,而德语语言以其强逻辑特点为特色,所以本处使用介词“aufgrund”添加逻辑关系,以适应目的与德语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按照词语含义意译翻译为“由冬奥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

(二)政治领域类

1.双减

翻译分析:很多政治领域的流行词在表述时为了简洁和短促,经常会在特定的环境下省略一些成分。这样一来,对于处在对应时代的人来说,是方便的、简洁的,但是对于生活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亦或是不同时代的人来说,这些流行词将会是很难理解的。对于不了解这部分中国历史的人来说,很难理解词语中真正表达的含义。因此这样的词汇在翻译成目的语时,往往需要补全在句子中缺失或表述不清的句子成分,通过增词手段,以便达到更清晰的理解认识。本文对“双减”一词的翻译便是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双”在中文中的含义是成双成对的,同时性的;“减”的含义是减少、降低。因此“双减”一词字面上的含义是“两方面的减少”。但它的内涵义是义务教育短视化、功利化背景下出台的同时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的政策。因此这里的翻译要做一定的拆分翻译,拆分成“Richtlinien zur...und zur...”即从“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如此翻译,便可以让对语言及文化背景不了解的人也可以对流行词产生更加准确的理解。同时,如此翻译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符合政治用语外宣翻译时须遵循的信息对等原则、以创补失原则与文化保留原则。

2.文明互鉴

翻译分析:“文明互鉴”一词起源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是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的一段发言。文明是人类历史源远流长发展中更迭交替所流传下来的人类思想文明财富和人类物质发明创造,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各国各族文明各有千秋、百家争鸣,具有极大的交流和学习价值。多元文化共生并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路线,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因此提倡文明互鉴不只是对本民族发展的郑重承诺,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宣誓。翻译本词采用词类对应的方式,译为“不同文明间的互鉴”,其中“互鉴”是互相借鉴,是互相学习理解,更是价值的互相尊重,即“Wertschätzug”。因此此处将“文明互鉴”译为“不同文明间的互相价值尊重”。

(三)文化领域类

1.国潮

翻译分析:近几年在中国兴起一场“国潮文化风”。所谓“国潮兴,国货起”,随着这一口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货以全新的方式回归到国人的视线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元素相结合构成了中国现如今的新流行趋势。这一股国潮风的刮起,不只代表了我国人民审美趋势的变化,传统文化再创新的“文艺复兴”,更是民族自信意识的崛起和发扬。因此这一词语可以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助手,成为向德国受众传递当下中国文化潮流的有力传声筒。从这一文化翻译的角度出发,此处采取直译法,保留原语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这样翻译简单易懂,符合流行词性质,并且遵循了语言应用的经济原则,即当下中国的潮流趋势直接明了指明了现如今的国潮文化。

2.上岸

翻译分析:“上岸”一词如今是流行于青年一代间的流行词。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青年一代因受教育水平的逐渐提高,有志于追求更高层次的学术深造,从而涌现出一大批“考研热”。“上岸”一词原意为舍舟登陆,带有佛教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弃暗从明之色彩,与“下海”一词相对应。后来在现代语境中弱化了其“苦”之色彩,强化其“岸”之光明,便逐渐演变成今天所流行的这一比喻义。在现代流行词中的“上岸”中的“岸”比喻在竞争中胜出,获得一个可靠、稳定、光明的环境与前途。这一光明前景类似于汉语成语中的前程似锦,而其应用主要聚焦在那些追求更高学历选择继续深造,经过艰辛研究生备考最终得到成功录取的青年学子们。因此此处不能只局限于“上岸”这一静止结果,而是一段时间内投入大量劳动努力的动态过程。通过词源和语境分析可得知直译的不可行性,而需要进行增补翻译,补充其过程和背景翻译为:“通过努力备考研究生考试,并取得录取通知这两个连贯部分”,即使用“...und...”这一结构进行建构,有助于目的语受众更好地理解这一中文流行词的时代特征及含义,从而取得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四)社会生活类

1.真香

翻译分析:最后在社会生活,首先分析第一个流行词“真香”。这一词语本源自我国地方台综艺一位男主人公的一句话,在近两年又重新翻红,衍生出无数“真香场面”及“真香定律”。“真香”表示先前自己决定的事情,后来自行反悔的情况。从其内在含义角度出发,这类似与自我打脸,此处采取意译,运用比喻借代的修辞效果传达出这一流行词的内涵,译为“在脸上扇一个巴掌”,有助于激发目的语受众能动意识的联想创造力,此种译法借助词语本意和喻意之间的相似特征,在两者间架构桥梁,具有生动传神、易于理解的表达效果。同样,在德语本土词中也有许多通过比喻来表达词语内涵,如“一石二鸟”的德语表达为“Zwei Fliegen mit einer Klappe schlagen”,用一个拍子打两个苍蝇表示出一箭双雕、一石二鸟之意。

2.飒

翻译分析:第二个流行词“飒”本意为风声,后延伸为潇洒利落的女性。流行词的“飒”指的是疫情期间奋战一线的那些巾帼不让须眉的帅气女性。后随着词语的应用传播,它逐渐转变为对奋战在各行各业各自岗位上女性同胞的赞美。中文语境下“飒”通常以形容词的词性作为表语进行组词造句。然而简单的词性对应无法向德国受众展现出其词语背后的时代背景及精神内涵,会直接导致跨文化交流时的理解偏差和德译时文化的空缺空白。因此以文化为翻译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为了使译文包含原文的文化内涵,经常会发生词性转变的现象。本处翻译处理将自信高知女性至于中心地位,从目的语受众角度出发,根据德语修饰成分大多采用定语后置的习惯,后接修饰成分——尤其是在疫情阻击战一线奋斗的女性,不言而喻其中也包含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因此词语框架结构为“die Frau, die...”,中间由各个修饰成分填充其中。

五、结论

文化翻译观下的翻译单位不再是语篇,而是文化。以文化为着力点出发的中德翻译,不仅是对外国文化的纳入吸收,也是对本国文化的外宣传播。流行词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因此翻译时不仅要考察词语本意,也要深究其内在文化蕴含。通过策略分析我们发现,带有特色文化的词语,如流行词,在翻译技巧方法上往往多选择增译法、意译法、词类转换法等,而非直译。想要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相统一,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翻译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仔细的考虑和多次的打磨。如何从风俗传统、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等文化因素方面,全面而广泛地把握翻译可读性,做好文化翻译,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个对外传播译者需思考的问题,也是应该坚持的矢志不渝之使命。

猜你喜欢
德语词语文化
容易混淆的词语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找词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谁远谁近?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一枚词语一门静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