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加速复苏仍需多方发力

2023-03-30 12:12徐晓亮
上海人大月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度假区发力文旅

文/徐晓亮

今年以来,人们的出游意愿不断回升。市文化旅游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春节期间,上海纳入监测的主要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412 万人次,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约九成水平。

不过也需要看到,目前旅游业的回暖基础尚不牢靠。一方面,旅游业人员和资金流失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抵沪国际航班数量目前仍处于低位,国内居民的消费意愿仍有待提振。这些因素决定了上海的旅游业不应简单地期待回到“疫情期水平”,而是要结合新需求、新样态、新赛道重塑产业,发展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上海旅游业,从而实现到2025 年力争总收入达7000 亿元的“倍增计划”。

首先,发展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上海旅游业,需要提供更丰富、更国际化、让旅游者动心的旅游产品,推动上海旅游业从“观光游”到“度假游”转型升级。

上海“世界级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开放枢纽”的定位,与始终坚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高品质发展的发展理念,意味着可以通过高质量的供给创造更多市场需求,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一方面,沪上著名酒店大多仅局限于传统品牌和旅游IP,海派文化的国际化、产业化彰显度有待加强。在强有力的本地资源支撑下,可以积极推进国资平台和世界知名旅游企业深度合作,打造海派文化大品牌,构建旅游产品的多元性和特色化格局。例如引进Club Med 等全球知名文旅度假品牌,培育令全球旅游者动心的“新式”融合旅游度假区。另一方面,围绕城市居民生活度假需求的产品供给较为匮乏,大量城市酒店局限在商务功能,对于客户体验、价值创造和效率提升方面稍显“捉襟见肘”。因此,未来可以盘活大量存量的商务酒店资源,改造升级为城市度假型产品,不断丰富和升级上海城市家庭以及来沪工作、旅游客群的体验,助力从“观光游”深度转型为“度假游”。

其次,发展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上海旅游业,需要提振市场信心和让从业者安心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国内旅游业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业务近年来严重受挫,也间接影响了上海三个世界级高能级度假区的建设进度。随着旅游业的重启,相关部门需要加大金融对文旅、会展、餐饮等“旅游+”相关行业的支持力度。例如,对上海重大旅游投资项目开展意向性授信,创新文旅行业金融服务供给,支持文旅行业加快恢复发展。同时,上海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转型的主力军作用,成立国有资本投资母基金,对重大文旅产业投资加强引导,让央企和民企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发力推进吴淞国际邮轮旅游区、金山滨海国际度假区等高能级度假区的建设与升级。

此外,发展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上海旅游业,也应努力挖掘让年轻人倾心的“文化+”深度都市旅游内容,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旅游新业态中的应用。

实际上,上海拥有品牌众多的老字号、风貌多样的历史保护建筑,“红色旅游”与“海派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丰富,但目前对于这一类“文化+”的深度都市旅游开发力度不足,网红打卡点呈散状分布,且数字化程度仍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应通过产业投资、社会资本联动等多种方式,推动建设一批标志性的、年轻化的“数字景区”“数字场馆”“数字酒店”,线上线下结合,形成高品质的都市型旅游消费新样态。

实践证明,“文化+数字化”的全新旅游体验往往会产生极大的轰动效应。例如兔年春节豫园灯会在非遗艺术灯彩和AR、AI 等技术的支持下,以《山海经》为蓝本所打造的一场流光溢彩的“山海奇豫记”,以创新旅游体验吸引了更多Z 世代年轻人的目光。

总的来说,在“倍增计划”的总体要求下,上海旅游产业在加大产品供给的同时,也应当关注产品结构调整,在产品形式、文化内容以及数字化等方面加强创新。除此之外,政策持续发力以及加大激励民营市场主体的参与度,同样是发展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上海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猜你喜欢
度假区发力文旅
北京环球度假区正式开业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人大发力 让“执行难”不再难
文旅照明的兴起
这12件事,十九大将全面发力
瞄准“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发力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首批17家国家级旅游旅游度假区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