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的内涵与操作探析

2023-04-03 02:05洪慧芳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3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

【摘 要】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是班主任引导、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理解其内涵需同时关注个体视角和班级管理视角。在具体操作时可根据校情和班情选用整体推进、班本合作和录播服务三种方式。在设计和教学中体现聚焦性、体验性、情感性与反思性四个特点,设置暖场、发展、转化、反思四个阶段,能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08-0007-04

【作者简介】洪慧芳,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建泉州,362000)心理健康教研员,一级教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需要、困惑、问题往往会呈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些可能是日后学生问题行为或心理危机的苗头。而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教师群体,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看到学生的行为表现,如果通过班会课预防与干预学生的不良行为、问题行为或心理危机,就能更好地引导、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心理健康教研员,笔者发现如果班主任能运用好班会课这“一亩三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渗透其中,那么它能为学生带来持续的良性心理成长。因此,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值得班主任探索与实践。

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的内涵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是班主任根据中小学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围绕不同时间节点的班级管理侧重点及班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共性或突出问题[1],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方法组织班会课,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 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内省力和自我探索能力, 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目的[2]。其目标是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积极品质,营造良好的班风。

虽然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与心理健康课有相似的内容与形式,但是操作初衷与目标略有差异。它既重视学生的发展与成长问题,关注学生的个体视角,又重视班级建设[3],关注班级管理问题的解决与良好班风的构建,体现班级管理视角,具有接地性、灵活性、开放性、渗透性四种优势。接地性指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贴近学生的内心。灵活性指根据选题的不同可以灵活使用多样形式,自由选择开展时机。开放性指营造开放、包容的空间,秉承“每一个生命都很重要”的个体视角。渗透性指可以“润物无声”地渗透德育理念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二、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的特点

笔者根据自身实践,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互动的重点与教学效果的追求等方面总结出聚焦性、体验性、情感性与反思性四个特点。

(一)聚焦性:主题突出,围绕目标

聚焦性指班主任根据班情和学情细化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逐层深入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聚焦过程就是班主任逐步探索、解决学生困惑的过程。

(二)体验性:创设情境,注重体验

体验性指班主任在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教学中注重情境创设,通过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更深刻的活动体验。相比传统的讲授,活动体验让学生的参与性更强,感受更真实。为此,班主任既要有“設计”视角,又要懂学生喜好。若能将体验性贯穿班会课始终,学生就能在充裕的时间里慢慢体悟,收获新知。

(三)情感性:关注学生,感知情感

情感性指班主任在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教学中关注班级学生的分享与状态,感受学生的内心情感,并在师生互动生成中推动学生情感的发展。

(四)反思性:引导反思,提升认知

反思性指班主任在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结束前引导学生反思班会主题,提升学生对于主题的认知。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班会课进一步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所以班主任在结束阶段时的引导至关重要。

三、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的操作要点

(一)操作方式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的操作方式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整体推进方式,由心理健康教师根据校情提供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的基础设计,然后由各班班主任根据班情和授课风格的不同进行个性化的班本设计。本专题泉州市丰泽区湖心实验小学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校本课程的构建,以及泉州一中的体验式心理主题班会课的全校推进就属于这种操作方式。第二种是班本合作方式,由心理健康教师根据班主任提供的班情执教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或指导班主任进行设计和授课。笔者发现,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师合作设计的班会课容易受到学生喜欢。第三种是录播服务方式,心理健康教师根据校情与学生阶段性心理发展需要,录制空中班会课,班主任再根据本班情况进行适当的延伸与拓展。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开学阶段,我们会通过学科公众号分享空中班会课,更好地服务全市班主任。

(二)设计关键

从实践的角度,我们建议由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师协同完成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的设计,因为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在聚焦性和体验性方面更好地支持班主任。

1.如何实现聚焦性

聚焦包括主题聚焦和过程聚焦。实现聚焦性的难点在于主题聚焦,即如何精准细化学生共性的心理困惑或成长需要。班主任需要将观察到的学生共性问题分两步进行主题聚焦:将问题聚焦为心理学概念,用心理学理论解读学生的问题;将心理学概念转化为学生能懂的教学用语,以通俗的表达方式拉近师生距离。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不求全、只求精,即一节课只解决一个共性的心理困惑或成长需要。当设定的教学目标细化为学生能理解的教学点时,容易实现聚焦性。如《开学的“烦恼纸团”》一课,班主任课前观察到的学生共性问题是部分学生开学时学习状态不佳。从心理学层面理解,这就是“开学综合征”,即开学的学习适应问题。教学目标可以细化为讨论与转化学生的开学烦恼。班主任实现了主题聚焦后,还需注意过程聚焦,即围绕教学目标,运用相关的教学载体递进地解决学生问题,这就涉及体验性。

2.如何实现体验性

体验性是班会课设计的关键,需要班主任准确把握班情,用恰当的教学载体实现。中小学的班会课适合以“有创设情境的活动”为载体,即依托主题创设情境,将主题聚焦于某个富有意义的象征物,并引导学生对象征物进行经验建构,从而展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象征物的使用是一种外化手段,可以“睹物抒情,借物喻人”,既能投射学生的内心想法,又能保护内心敏感、脆弱的学生,这便是心理健康课常用的隐喻方法。继续以《开学的“烦恼纸团”》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将开学时的烦恼写下来,将烦恼揉成纸团,其次为学生设计出“烦恼纸团”这个象征物,最后引导学生运用表达性艺术的方式将“烦恼纸团”创作成新的作品,为其构建出新的意义,即可完成问题的转化。

实现体验性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到恰当的载体。除了以构思的情境活动为载体,还可以运用现有载体,如绘本、剧本这类富有故事性的载体。小学学段的班会课适合以绘本为载体,辅以表达性艺术方法,如绘画、表演、书写等方式。本专题《我的生命树叶——五年级心理主题班会课设计》就是这样的设计方式,运用“树叶”这个象征物,以绘本《风中的树叶》为载体,带领学生冥想并描绘自己作为树叶时的感悟,从而深入探索自我这个生命体。中学学段的班会课适合以情景剧为载体,辅以心理剧的表现元素,如独白、替身、旁白等方式。本专题《亲子沟通我先行——八年级心理主题班会课设计》中,班主任用不同沙具呈现亲子之间的不同故事,这是一种“变形”的情景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

(三)教学关键

关于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的教学,我们建议由班主任独自完成,因为班主任了解本班学情,能开展贴近学生内心的互动活动,更好地做到情感性和反思性。

1.如何实现情感性

情感性是班会课教学的关键。实现情感性时需要注意三点。第一,班主任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机会,才能引导出更真实的分享,即体验性是情感性的前提和基础。第二,班主任不仅要关注个别学生的分享,而且要适时采用小组互动分享的方式,让更多学生参与分享。由此,班主任便能感知并回应全班学生的共性情感。第三,班主任要不吝表达对学生的关注、理解、认同或鼓励,甚至可以适当回应自己的感受,唤起学生更多的表达欲望。

实现情感性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自内心的分享。首先,班主任需要基于平等对话的视角与学生分享见闻、观点与感悟。其次,班主任需要注意引导和设问的方式。通常,教学中的设问会涉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上,“是什么”最重要,这能让学生逐步展现内心世界,包括“所经历的事件或体验是什么”“内心困惑、想法是什么”“面对情境或体验的感受是什么”。班主任能在学生分享的事件、想法和感受中逐步感知他们的情感。继续以《开学的“烦恼纸团”》为例,当学生用表达性艺术的方式将“烦恼纸团”创作成新的作品时,班主任可以询问:“当你将‘烦恼纸团创作成新的作品时,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分享也许会融入新的发现与情感,如“我将两个‘烦恼纸团涂满绿色后便感受到希望,就像春天里长出的绿芽”;“当我把几个‘烦恼纸团用胶带捆成一个更大的纸团时,我忽然觉得烦恼都是自找的”;等等。最后,班主任需要进一步将设问与回应内容定位在感受层面,把学生隐含表达的情感外显化,让学生能够在回应中意识到这种情感。如“我感受到了一种带着希望感的喜悦。现在你心里是否也‘发芽了?”“我感觉你找到了烦恼的源头,此刻你是不是有些释然?”

2.如何实现反思性

班主任在教学中实现反思性比较容易,只需要在课堂的结束阶段适当“留白”,留空间给学生反思与提升,给学生提供进一步思考的方向。这有助于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目标的达成。另外,班主任需要留意的是此时的引导和总结。在引导学生反思时要指向学生整节课的体验和感受变化,让他们从纵向发展的角度审视自我经验与情感。继续以《开学的“烦恼纸团”》为例,班主任可引导:“看到‘烦恼纸团发生变化,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此时,学生有机会借由作品的变化看到自己想法的变化,从而自我觉察。而总结则需要班主任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站在班级管理视角分享教学感悟和对学生的期待,如班主任可总结:“如何看待烦恼比烦恼本身重要。我们在选择新视角时会发现烦恼的新意义,找到新方向。希望大家带着新发现迎接新学期的美好与挑战!”

(四)教学流程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的教学流程可概括为暖场、发展、转化、反思四个基本阶段。暖场阶段是班主任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导入班会课聚焦的心理健康主题,发展阶段是班主任以某个载体引导学生体验与分享,转化阶段是班主任以重新构建的视角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与感悟,反思阶段是班主任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暖场阶段需要实现聚焦性和体验性,发展阶段和转化阶段是整节课的重心,需要同时实现体验性和情感性,反思阶段需要实现反思性。

总体来说,每个班主任都是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可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力保障,用贴心的方式陪伴与守護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齐建芳.班级管理视角下的心理班会性质与功能辨析[J].中国德育,2021(20):8-10.

[2]孙昊.心理班会课与学生健康成长[J].江苏教育,2018(48):37-38,40.

[3]李妍.中学心理班会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18):72-74.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夸夸我的班主任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
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