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基于阅读疗法的老年读者服务的研究述评

2023-04-03 20:07富洁
文化产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疗法老年人图书馆

富洁

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创新服务模式,以应对老龄化问题,助力老年读者获得精神慰藉,使其安度晚年。现利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图书馆基于阅读疗法的老年读者服务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初步评析与展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陈信春、沈固朝、傅柱金等学者比较全面地将西方的阅读疗法引入国内学界。阅读疗法专业化研究在国内逐渐兴起,并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入21世纪,学者的视野逐渐向实证研究方向拓展,以赵丰丰、宫梅玲、黄晓鹂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尝试开展阅读疗法的群体性实践,针对大学生、精神病患等特殊群體实施阅读辅导和辅助治疗。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到省、市、县和乡镇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以保障老年群体的文化权益,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各地各级图书馆制定了相应的优待措施,打造服务品牌,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基于阅读疗法的图书馆服务有助于促进老年群体阅读服务的个性化、多元化、精准化发展。现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基于阅读疗法的有关服务老年读者的学术论文,梳理此研究主题的发展进程,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难点,提出开展调研和实践的建议。

阅读疗法的概念

1916年,美国学者塞缪尔·麦克乔德·克洛瑟尔斯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文学门诊》一文,首次提出“Bibliotherapy”一词,中文译作阅读疗法、阅读治疗、图书疗法[1]。这一词汇的提出标志着西方阅读疗法的兴起,如今医学、图书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陆续进入阅读疗法的研究领域。

我国现代有关阅读疗法的研究初见于夏镇夷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精神病学》一书,书中将阅读归于工娱治疗的范畴[2]。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的陈信春首次提倡在国内图书馆界开展文献治疗的读者服务[3]。此后,国内众多学者对阅读疗法给出多种定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王波编著的国内首部关于阅读疗法的专著——《阅读疗法》。书中这样定义阅读疗法:“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他人通过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心理健康的一种方法。”[4]由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与南京大学徐雁教授共同主编的《中国阅读大辞典》里阐释了“阅读疗法”是一个吸引多学科共同探索的研究领域,其既是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也是图书情报亟待开拓的服务模式。“阅读疗法”除了具有心理、情绪治疗的功用之外,还能帮助读者解决问题,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进而使他们从目前遭遇中获得成长;同时,阅读疗法也是一种通过与材料互动,从而达到保持心理健康的目标[5]。专家学者的研究指明了阅读疗法具有消除不良情绪、保持健康心态,以及提升生活品质的功能。

阅读疗法的适应对象

王波在《阅读疗法》中提出,阅读疗法的适应对象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阅读疗法的适应人口,二是阅读疗法的适应证。阅读疗法的适应人口根据阅读疗法类型的不同分为临床阅读疗法的适应人口和发展阅读疗法的适应人口。发展阅读疗法的适应人口包括所有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个人感情问题,希望提高自我意识和增强自尊的人,如老年人、图书馆读者等[6]。《中国阅读大辞典》指出阅读疗法的适应人口根据阅读疗法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临床阅读疗法的适应人口包括情感困扰者、劳改犯、毒品或酒精依赖者等。阅读疗法是促进人心理健康成长的一种方式,适应对象多样,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临终病人、图书馆读者等。阅读疗法的适应证很多,尤其对治疗自卑、偏执、焦虑、孤独、抑郁、交际困难、敌对情绪等疾病的作用突出[7]。

在我国,多数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其原有的社交范围逐渐缩小,职业认同逐渐降低,加上老年人身体素质下降,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较低。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不应被忽视。通过调查国内心理学研究机构发现,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认知功能减退、痴呆、心理障碍、焦虑障碍疾病的人数占比很大,其心理健康状态堪忧。老年人的空暇时间较多,适合通过社区、图书馆等机构组织来实施阅读疗法。因此,我国图书馆可以将阅读疗法与读者服务结合起来,把阅读疗法的服务主体定位为图书馆的老年读者群体。

研究现状

将“老年”“老人”“弱势群体”“阅读疗法”“阅读疗愈”“图书疗法”“读书疗法”等关键词进行组配,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等论文数据库,筛选有关图书馆服务的论文,再根据论文中引用的文献进行扩展检索,截至2022年12月,共获取与主题相关的有效中文论文8篇。

论文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一主题的研究水平和发展速度。从提取论文的数量可知,目前我国发表的关于采用阅读疗法开展面向老年读者的图书馆服务的研究较少。论文作者与研究机构在整体分布上比较分散,也没有进行系统性、持续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分析文献内容发现,文章主要集中在介绍和总结国外现有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以及探讨国内图书馆采用阅读疗法开展老年读者服务的策略和建议等方面。

国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归纳整理

吉林大学图书馆的高林介绍了丹麦图书馆为认知功能受损的老年群体提供康复助读的特殊服务。工作人员通过帮助认知功能受损的老年人阅读书刊、欣赏音乐等,刺激其恢复记忆,修复其受损的智商,改善其健康状况,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8]。南开大学的肖雪梳理了大量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及图书馆学等多学科研究老年群体阅读情况的外文文献,介绍了瑞典图书馆与老人医疗机构合作,为高龄和痴呆老人提供朗读和简单记忆训练的经验[9]。武汉大学的寇垠等学者系统介绍了英国、美国和日本等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的图书馆所开展的照顾老年痴呆患者的相关信息,形成了政府、社会组织和图书馆多元协作的推进模式[10]。华南师范大学的黄嘉琦和束漫介绍了英国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基金会、志愿者协会等社会机构合作,采用阅读治疗的方式组织痴呆症人群进行系列阅读的活动,目的是为这类人群提供康复救助[11]。

国内阅读服务的建议和设想

成都医学院图书馆的夏莹总结了阅读疗法在健康养老服务中的作用,提出了医学图书馆实施阅读疗法的服务措施,包括提升硬件设施、增强软实力、实施阅读推广活动等方面[12]。湖南医药学院图书馆的吕冰玉和杨芳分析了代际阅读在老年阅读疗法中的价值,提出图书馆基于代际阅读开展老年阅读疗法的实施途径[13]。安徽建筑大学的赵健等学者探讨了实施老年人智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应采取的对策建议,提出了智慧图书馆面向特定目标人群的阅读推广服务模式,设计了基于读者视角的智慧阅读推广服务的自动量化评价方法[14]。四川省图书馆的吴霞和四川大学图书馆的胡靖认为,阅读疗法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为老年读者提供减压读物、专人阅读咨询、独立借阅空间等服务[15]。

研究述評

研究进展

我国图书馆界开展阅读疗法服务于老年群体的研究正处于从无到有的起步过程,研究课题大多围绕着老年阅读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对老年人阅读需求、心理、意愿的调查分析展开,对老年读者阅读推广服务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而在数字阅读方面鲜有涉及。从国外阅读疗法的发展历程来看,医生首先发现了阅读的治疗作用,呼吁为病人建立内容丰富的图书馆。大学、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士主导治疗,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及文献资源的提供者,将阅读治疗对象扩展至其他群体。国内在实践研究领域的初期阶段,仅有来自医院图书馆、具有医学背景的图书馆馆员提出了阅读疗法的具体实施途径,公共图书馆的参与性不强。总体来讲,国内学者对采用阅读疗法的老年读者阅读服务的关注时间不长,可借鉴的模式也非常有限。

研究不足

国内图书馆学领域的阅读疗法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研究关注点各不相同。很少有学者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缺乏实证调查的数据依据,研究深度有待加强。

研究展望

1.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探索基于阅读疗法服务于老年读者的路径

目前,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议题,具有通用性的国际经验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而国情差异则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上述提到的论文的作者主要来自高校、图书馆、医疗机构,其中图书馆以医学图书馆居多。而阅读疗法的应用研究具有图书馆学、医学、教育学等交叉学科的性质。我国当前的跨学科研究还较为薄弱,加上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发展不均衡以及老年群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问题等复杂性因素,都制约着阅读疗法的发展。因此,要深入系统地总结和梳理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外同行的创新思路和经验教训。国内图书馆可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发挥自身在资源、空间、服务方面的优势,围绕健康信息素养、流行病防治、心理疏导等方面展开研究。

2.开展针对服务对象的调研,以科研项目的形式支持和促进阅读疗法的发展

我国图书馆界对阅读治疗的研究随着对弱势群体服务的开展愈加深入,成为服务创新的重要研究领域。有效开展阅读治疗的前提是对阅读疗法及服务对象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掌握老年读者的阅读现状、阅读需求、阅读感受等基础信息,完成读者需求的统计分析。在服务层面,搭建“馆员与老年读者”及“老年读者之间”的阅读信息平台,建立高效的老年群体沟通渠道,实时收集反馈意见,关注老年读者的情绪和想法。

3.公共图书馆可开展基于阅读疗法的老年读者试点服务

我国的医学图书馆一般不对病患及其家属开放,医疗资源配置相对不足。虽然阅读疗法也不属于公共图书馆的常规服务范围,社会认识度不高,但文献阅览是受老年读者欢迎的传统服务项目。由于每位老年读者的情况和症状各不相同,阅读疗法又涉及专业的医疗和救护知识,公共图书馆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联合相关医疗机构、社区进行阅读治疗的试点服务。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丰富的馆藏和开阔的场馆等物质资源优势,采用外聘专家为主导、馆员伴读的形式,图书馆馆员充当着实施者、宣传者、推广者的角色,负责阅读活动的发起、组织、联络、激励等工作。活动结束后,详细记录读者的阅读状态和阅读效果,建立读者“病历”,从中摸索规律,积累经验。开展阅读疗法的合作实践项目,可以加强图书馆自身的专业性建设,提升精细化服务能力。

4.依托数字技术,开展网络阅读治疗服务的研究和实践

网络阅读治疗是阅读疗法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它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拓宽服务范围,与传统的阅读治疗方式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依托数字化技术,可以构建网络服务平台,采用短视频、微博等多种形式发布信息,与读者进行在线交流。如赵健等学者提出架构智慧图书馆阅读服务平台的重要功能,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分析和整合图书馆资源,以及用户、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数据,自动精准推送对用户有益的阅读内容,保障阅读推广的合理性、时效性和适用性,确保老年人身体健康[16]。网络阅读治疗服务的研究不仅丰富了阅读疗法的内涵和外延,也使其更具开放性、前瞻性和多元性。

某一专题研究从初始到形成规模必然会经历论文数量的缓慢递增至积累一定量学术成果的发展过程。图书馆积极探索基于阅读疗法的老年服务模式,既是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提升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精神需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基于阅读疗法的老年读者服务在理论、实践及社会效益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展望未来,我国在此项专题方面的研究将进入一个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行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王波,傅新.阅读疗法原理[J].图书馆,2003(03):1-12.

[2]夏镇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精神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陈信春.文献治疗——读者服务工作的内容之一[J].图书馆杂志,1991(02):22.

[4][6]王波.阅读疗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5][7]王余光,徐雁.中国阅读大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8]高林.丹麦图书馆特殊老年读者群特别阅读援助活动[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0(04):86-89.

[9]肖雪.多学科视野中的国外老年人阅读研究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0(03):100-113.

[10]寇垠,潘洁馨,何威亚.国外图书馆老年痴呆服务综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1,30(04):64-75.

[11]黄嘉琦,束漫.英国公共图书馆面向特殊群体的阅读推广[J].图书馆论坛,2020,40(05):142-149.

[12]夏莹.基于阅读疗法的医学图书馆健康养老服务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8,39(01):77-80.

[13]吕冰玉,杨芳.基于代际阅读的老年人阅读疗法服务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9,32(03):55-59.

[14][16]赵健,黄佳豪,阮遥军.基于情绪分析的智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研究——以老年群体抑郁情绪分析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01):116-123.

[15]吴霞,胡靖.老年人阅读行为与阅读心理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卷宗,2019,9(03):122-123.

【作者简介】富 洁(1982—),女,本科,研究方向:图书馆读者服务。

猜你喜欢
疗法老年人图书馆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图书馆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去图书馆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