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赝人”①

2023-04-03 00:53大头马
上海文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人类情感

大头马

据《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所录:

赝yàn

字源:赝是形声字,贝为形,雁为声。赝的本义指假的,伪造的,即“伪物”。

释义:伪造的,假造的。沈约《宋书·戴法兴传》:“而道路之言,谓法兴为真天子,帝为赝天子。”

按“赝”为形声字解,“贝为形”,原本当多用于“财货”一类的物上,但在上述词例中便已举出了用于人身上的情况。现代汉语中,则少有此种情况(同等情况的用法多以“伪~”代替,例如“伪政府”“伪军”等),也许仅有“赝人”一词为例外。

“赝人”,指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与人类无限近似但具有本质区别的类人物种。考虑到该物种目前在任何一个学科内都未达成定义上的共识,其名称也就松散而多样,有动物学家主张使用homo sapiens var.(智人变种)作为学名,也有使用英语中既有词义的dummy、golem等词作为俗称的。汉语中则先后出现过“拟智人”“倮虫”“歧人”等译名,皆不如“赝人”词义专属且贴切。

《山海经》中记载有一则故事:“无启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启。”这则记述被认为是中文文献中对“赝人”最早的指认。当时的人认为有一个叫做无启国的国家,那里的人没有生育能力,也没有后代。无启国后来在《酉阳杂俎》里也出现过,被描述为一种住在洞穴里的人,他们死后,心不会腐朽,埋入土中百年后,会再复活(1)“无启民,居穴食土。其人死,其心不朽,埋之,百年化为人。”。这些描述以现在的观点看,离赝人的真相(如果存在一种真相的话)仍相去甚远,不乏夸大和想象。赝人非人,但与人具有相同的体貌特征、相似的行为表现、共享同一文化源流,真伪莫辨。人们虽能约莫总结出赝人的一些特点,如擅长撒谎、精于权术、喜操纵他人、欠缺内疚感、无法共情、无道德感、拥有流于表面的魅力等等,但这仍是模糊的表述,且具有幸存者偏误,不能完全代表整个赝人群体。事实上,人类中也不乏符合这类描述的例子。

究竟是什么将赝人和人类区隔开来?综合截至目前的研究,最为准确或许也是最为谨慎的结论是,赝人在活着时(显然,赝人也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衰老与消亡),与人殊无区别,只有在死后才显现出二者的根本差异:赝人死后熵无增无减。中国的道教对此作出过另一种形容,“尸解”,修道之人在修行完满之后,灵魂羽化飞升,留下一具遗体,遗体不青、不皱、不落发,似物化一般。此外,还有一种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赝人与狗存在同升共涨、与乌龟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世上有一个赝人诞生,必在同一时刻有一只狗出生,有一只乌龟死去。不管是哪一种描述,其实仍很难让人深刻地理解赝人与人究竟有什么不同(光是搞清楚熵是什么已经够让人头疼了)。于是,一种简单的说法出现了,赝人就是无心人。

赝人并非没有心,世界上最精密的医疗仪器也无法分辨出赝人和我们通常称之为人的那种动物在生理上有什么区别。这就把问题交给了形而上学领域的专家们——心理学家、哲学家、艺术家、传教士、中医、作家、魔术师、占星学家、非法药物鼓吹者、诗人,在心灵这一话题上多少有一席之地的人,对此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讨论。往往,这一问题又引发出诸如科学是什么、科学史的拨乱反正、中西医之争、占星学是不是现代巫术等或陈旧或新奇的争论。无论是人类学还是物理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从未甘心交出赝人与人这一重大议题的全部话语权,就像它们从未放弃定义灵魂。每一次一种有关赝人的崭新学说出现,都会引发一阵知识界的震荡,混乱的大争论之后,总以任何一种观点都“未经证实,也无法证伪”结束。

这其中还有个最为复杂的问题:据可靠的数据统计,在所有人群中,赝人占据约百分之十二点五的比例。也就是说,平均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赝人。更进一步,这意味着,在每次关于此问题的大讨论中,有相当比例的人自己就是赝人!——没人会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八分之一,即便他们意识到存在这种可能性。这是当然。当一群医学专家在免疫系统疾病会议上热烈辩论时,没人会认为他们自己有可能就是HIV病毒携带者,就是他们口中那个数字的一个分子。我们每天都在新闻上听见各种各样的数字,也很少会觉得那和我们自己有什么关系,新型带状疱疹疫苗致死率百分之零点二三、第三季度全国经济增长率环比下降百分之五十七、未来十年南极大陆将有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的概率减少百分之五以上的面积、平均每八个人中有一个是赝人。

好了,先不管这些复杂的问题。当人们说赝人是无心人的时候,他们指的并不是那颗扑通跳动的心脏,而是说他们没有灵魂。赝人依靠模仿人类过活。他们有极为精巧且完全自动化的模仿能力,能够将人类身上那些优秀的特质吸收过来,而人类那些根深蒂固的缺陷,又无法对赝人形成真正的戕害,结果就使得赝人在人类社会适应得更加出色。乍看这很难理解,不妨以人类身上最精密独特的部分——情感为例好了。赝人没有情感,只有模仿情感的能力,通过观察,他们可以习得人类的行为—情感逻辑链条:小孩子获得玩具会开心,因此赝人知道如愿以偿后要表现出喜悦;学生考试失败会灰心丧气,因此赝人知道理想破灭时要表现出沮丧;得到他人的馈赠或帮助会使人对对方产生好感,因此赝人知道当别人有所求时他们应当出现在那儿;伤害朋友和爱人会让他们痛苦,而使他们痛苦这点会反过来造成自己的痛苦,这是人们在做出这些事情后感到悔恨和歉疚的原因,哪怕伤害尚未发生,于是,人们做出覆水难收的事情前会三思。但赝人不会有这种觉悟,这就是模仿的情感与真正的情感之间的区别,赝人只会表现出情感外在的样貌(悲伤时哭泣、喜悦时微笑、兴奋时手舞足蹈),而缺乏情感的真实体验,所以,情感并不真正对他们产生影响(促进、约束或沉思)。对赝人来说,情感只是一种行动,行动则意味着可以选择。当赝人在面对一种具体的情境时,他们会综合分析是否要选择那种人类社会所普遍赞同但不一定利己的行动:出轨的丈夫被发现,他应该痛哭流涕向妻子恳求原谅,还是阳奉阴违继续欺瞒?国家元首面对举国的饥民,是沉溺对自我的迷恋,还是痛定思痛做出改变?一位作家在作品中揭示内心的创痛,是为了登上那座荣耀的圣殿,还是出自真正的迷茫和觉醒?口中说出“爱”这个字眼时,它的分量究竟是轻是重?

这些困难的情境会成为绝大多数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悬崖、迷雾和冻原。可对赝人来说,它们反而成为某种福祉,因他们并不会在此停留,无论是否处置得当,他们都可以轻松地滑过这些裂缝,雁过无痕。与人类相比,他们就显得更加强大。与其说赝人没有心,不如说他们的心灵光洁无比,看不见一条沟壑。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再有命运的加成,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强大效力——人类社会中的某些特殊位置正需要这样一种存在,当赝人填入这样的位置时,他们灵魂的缺席或许会对身边人事造成创伤,却在更大范围的社群中产生正面效果。我们绝不想做彼得大帝的儿子,却无法否认他对俄罗斯的重要程度。

既然赝人拥有这样的禀赋,那么,接下来的一点也就容易理解了:赝人通常并不知道自己是赝人——一旦他们明白这一点就会使自己陷入不必要的困境,简单来说,他们会坏掉。坏掉的赝人终于明白那种萦绕于呼吸间、蛛网般钻入鼻腔的难受劲究竟来源于何处。这是造物主安顿赝人时的必要考量,一只蜉蝣、一块陆地、一片雪花也会有属于它们自己的痛苦,万事万物没有哪个能够全然超脱。赝人亦如是:当一位赝人不喜欢自己,当一位赝人发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当一位赝人爱上了一个人类,是的,当赝人产生了近似于真正的情感的东西——谁说这种事情不会发生?他们还不知道应如何为这种痛苦赋名,也就更不晓得怎样摆脱它们。如不断追溯那种难受的来历,则会缓步迈入探问他们自身存在的森林。一旦在这里迷失,坏掉的赝人会惊恐地发现他们过去拥有的那种魔力、那些本领均已失效。古希腊人说,认识你自己。何其难也。我们都以为知道自己是谁,可我们真的知道吗?

赝人终其一生都要避免这样的命运,也就是不能知道自己是谁。在人类社会获得的胜利是属于赝人的平庸,而平庸是幸福的。只有极少数明白自己是谁的赝人,能够逃脱坏掉的命运,从思想的涡流中挣脱。对于这样的存在,我们必须怀以敬意,如同人类中那些历经精神和肉体的磨难却没有被摧毁,从迷宫中找到了出口的个体,无论他们的结局怎样,他们都已成为另一种罕见的超越性的存在,一般意义上的评判标准已不足以用在他们身上。在某种意义上,你甚至可以认为这极少数的赝人和极少数的人类是同类,是赝人和人类之外的第三类。他们或者默默无闻,或者被载入史册,无论如何,他们已成为自己。

赝人不能被发现自己是赝人——无论他是否觉察到自己是。虽然赝人对人类的影响总体上是益是害还难以定夺(这部分也是因为人们并不精确地知道哪些人是赝人),但毫无疑问,一旦赝人的身份被公开,他必然会被视为一个怪物。古今中外,异类的历史已昭示他们的命运往往不得善终。这是一件颇值得玩味的事,当赝人隐藏在人群中,他们会被视为一个成功者,他们身上的那些缺陷会被形容为野心家的必要属性,人们撰写文章赞颂这样的品质:冷酷、果敢、坚毅。可一旦人们发现他其实并非同类,看待他的目光即刻就变了:“烧死他!”

在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都记载有被发现的赝人。一旦赝人被发现、被确认,他们也会产生变化,一些变得极有攻击性,一些精神开始萎靡,一些仍像过去那样生活(竭力维持但未必有效)。在文明的早期阶段,被发现的赝人会被处以极刑,随着人类对他们的恐惧渐消,而好奇渐长,许多残忍的实验诞生了。在这些实验中,人们一无所获,却更加了解人类自己。没有一个赝人选择自杀,但许多被发现的赝人余生痛苦。

我们并不确认赝人是否从一开始就对自己是谁一无所知,有一种主流假设认为,赝人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才在进化中忘了自己是谁,只有连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是谁,才能在人类社会中更好地隐藏自己。伴随该种假设形成的一个例证讨论就是生活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故事。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他的辉煌巨著《历史》是记录赝人早期生活图景最为完整的文本。可想而知这一发现是多么激动人心!可随着考古学家的介入,人们很快发现,事情比预料的要复杂得多。《历史》的前半部分叙事统一,冷静克制,充满谎言,但从第五章开始,希罗多德的讲述渐渐走向迷乱,在讲述波斯王泽克西斯一世再次侵略希腊的事迹时,叙事者的声音充满了恼怒,自此开始,这些故事趋近历史真相。这真假掺半前后不一的讲述,让人们想到一种惊人的可能:希罗多德自己也正是一位赝人!他在写作《历史》的过程中逐渐遗忘了这一事实,可他却没有忘记除了自己以外的那些赝人,于是,他开始不自觉地说出真相。

事情还有可能更加复杂。赝人如何对待另一位赝人?根据我们的观察,赝人之间本能地存在相斥的反应。这容易理解,一山难容二虎。赝人虽不明白自己是谁,却能极为敏锐地识别出同类,并与对方保持一种微妙的紧张关系。结合前面我们提及的数据——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赝人,这个数据至少在近百年以来都未曾发生波动,可要知道,这一百年来,世界人口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我们不妨将结论先行揭示,赝人在人类中的占比自开天辟地以来就是恒定的。这仿佛就是造物主有意安排在人类社会的鲶鱼效应。想想看吧,假如历史上真的存在过赝人知晓自己身份的时期,将会发生怎样黑暗的事情?在人类社会赝人零星被发现是一回事,赝人们齐刷刷明目张胆地存在、自我确认是另一回事。然而赝人统领世界这一图景也仅可能短暂发生,难以持续,因为很快赝人同类会开始彼此防备、勾心斗角,这无疑比与人类竞争要激烈且刺激得多,当他们自相残杀时,人类会与其割裂、幸免于难吗?不,这只会造成更广泛的踩踏和碾压。战争、动乱、人祸。然后赝人们开始忘记自己是谁,世界平静下来,万物复苏。

不消说,虽然赝人内部存在一种紧张关系,但作为一个整体,他们仍有一种团结意识,这种意识主要来自对危险的觉察,这就能解释为何希罗多德会用谎言来保护当时的赝人。那也是历史循环中赝人处在物种金字塔高位的时期,然后是混乱的种内斗争,再然后,赝人遗忘自我,人类的地位提升,二者混杂为一体,共生同长。

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看《酉阳杂俎》里对赝人的描述,为何当时的人会认为赝人百年后就能复活?换一种理解方式,会不会那只是历史的再次轮回:人类社会开始意识到他们中间有一类“人”不同寻常,借由多方研究,逐渐确认“赝人”的存在。零星的赝人个体被发现,遭到特殊的对待。人类社会开始发生变化,原本混杂共生的群体又再次逐渐分化。有一天,赝人觉醒了,他们想起了自己是谁。想起了自己是谁的赝人,必然有相当一部分原本就从事着赝人的研究工作,然后他们开始说谎,关于赝人的记叙在这里便又充满陷阱。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还是有疑问,赝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赝人与人的区别到底是什么?世界上真的有赝人存在吗?很遗憾,我也还没有弄清楚这些问题。

猜你喜欢
人类情感
颤抖吧,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人类第一杀手
情感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台上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