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2023-04-05 08:50黄丹
科学咨询 2023年3期
关键词:微时代供给思政

黄丹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 215104)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1]。随着手机的普及,冠之以“微”字开头的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微信、微博、微视频等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受大学生的追捧。很多学者言称的“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微时代”已经到来。“微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及信息化诉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嬗变,这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化解“供给侧”与“需求侧”失衡的矛盾以及提高思政课实效性成为思政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自2015年11月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后,便成为学界研究的热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推动产业结构改革创新,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优化供给质量,增强供给侧对需求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使供给侧更好地适应需求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一种经济学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如何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从学生需求侧出发,提高供给侧质量,维持“微时代”境遇下的供需平衡,实现思政课“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动态平衡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供需失衡”:“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主要矛盾

“供给侧”与“需求侧”两者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就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而言,“供给侧”指输出环节,即思政课教学资源的供给;“需求侧”指输入环节,即大学生对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与反馈。大学生个性鲜明、追求潮流、重视体验,思政课却存在重复供给、无效和低端供给的现象。这种与时代脱节的供给显然与大学生的需求难以契合。

(一)“供给侧”:重复供给、无效和低端供给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反映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气氛沉闷、形式刻板、内容空洞,这折射出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协调、不匹配、不平衡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重复供给、无效和低端供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始终不高。

1.重复供给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主要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思法”)两门必修课程组成。两门课程相互独立,但无论是在横向上,还是在纵向上,都存在重复供给的问题。就横向而言,两门课程存在一些教学内容的交叉,比如,“思法”和“概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依法治国”“中国梦与中国精神”等教学内容上相互交叉。就纵向而言,两门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在高中思政课教材中已有所涉及。高中思政课必修教材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4册,涵盖了“概论”与“思法”中的核心内容。“从中学到大学,思政课存在内容重复、形式相似的问题,甚至一些十几、二十年前的案例也反复出现在高中和大学的思政课本当中”[2],纵向重复供给问题突出。

2.无效和低端供给

传统思政课以教师为中心,在供给的形式、内容和情感等方面都围绕教师展开,导致出现严重的供需错配问题,无效和低端供给频现。首先,供给形式硬性单向。目前,思政课教师主要是“60后”“70后”“80后”。“60后”“70后”习惯于传统教学,“一张嘴巴、一支笔、一块黑板讲半天,一个PPT用几年”。“80后”虽成长于网络时代,但对大学生的特征认识较浅,教学也缺乏灵活性。总体而言,自上而下、硬性、单向“灌输”是当前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灌输”式教学本质上是“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它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迫于权威和任务,被动、机械地接受空洞的说教、过时的观念,容易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其次,供给内容陈旧枯燥。目前,高职院校“概论”和“思法”教材的出版和修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反映最新理论成果和时事动态的内容未能在教材体系中体现。可以说,教材内容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此外,思政课教材作为“专著式教材”或“教材性专著”,往往有广度而缺深度,教材内容不针对现实问题展开,只是为了普及知识。“微时代”的大学生每天都被短小而精悍的海量信息淹没,受到各种各样问题的困扰,亟需理论的解释与指导。如果思政课供给的内容与现实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那么就势必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也得不到解决。最后,供给“亲和力”不足。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是指思政课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亲近感。高职院校思政课一般采取“大班授课”,由3个自然班合成一个150人左右的大班。这使得思政课教师无法与大多数学生实现课堂互动、情感沟通,很多学生在课后与教师形同路人。此外,很多思政课教师的授课话语生涩难懂,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这与“微时代”平民化、碎片化的网络话语形式格格不入。

(二)“需求侧”:即时需求、平等需求、互动需求

“微媒体”具有传播即时性、草根性、沟通互动性等特征。大学生具有“微时代”的“基因”和“烙印”,思维和习惯深受“微媒体”的影响,需求亦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首先,即时性需求。随着5G技术的成熟、Wi-Fi的广泛覆盖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无论何时、何地,大学生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就能随心所欲地浏览、阅读信息,给不在场的网友分享所见所闻。大学生热衷于追逐即时性事件,渴望思政课教师能选择新鲜的素材和案例,并进行深度解读与剖析。其次,平等需求。“微媒体”不受中心控制,是随机的、去权威的,具有草根性。话语权的下移使得更多的“草根”拥有了发声的机会,大学生能在网络相对自由的空间中放飞自我、彰显个性,能在微信朋友圈晒晒照片、发表感悟,在微博评论热搜,在抖音分享视频。大学生在网络中增强了平等意识,对思政课的需求也趋于平等,“一言堂”“单向灌输”只会造成更多的矛盾。最后,互动需求。大众传媒属于“点对面”的单向传播,“微媒体”则属于“点对点”的交互式传播。比如,微博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评论、回复、转发以及“@”等功能,实现与其他用户“一对一”的线性互动或“一对多”的网状互动。这种互动是自发的,而非强制的。受网络影响,很多学生对思政课的互动性有着强烈的诉求。思政课是师生交互实践的过程,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深度沟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供需平衡”:“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

高职院校思政课重复供给、无效和低端供给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即时性需求、平等需求和互动需求,亟需转型升级,提高供给质量。思政课教师既是供给主体,又是思政课改革的中坚力量。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网络素养是推进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丰富供给手段和方法是“供需平衡”的关键。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为供给内容注入一池活水是化解“供需失衡”矛盾的根本。

(一)前提:提高供给主体的网络素养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供给的主体。思政课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除了要具备信仰、知识、教学与科研等供给能力外,还要与时俱进,提高网络素养,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侧”的时代诉求。“网络素养”最初由“媒介素养”衍生而来,指个体在网络中甄别、选择、学习、理解信息的能力。思政课教师作为“网络移民”,无论是网络意识,还是网络技术能力,都滞后于“网络土著”。很多“60后”“70后”思政课教师只会简单地使用微信,甚至没有微博、抖音等账号,对“微媒体”的社交场域比较陌生。一些“80后”思政课教师尽管注册了一些“微媒体”,但在网络社交场域表现沉稳,对网络上流行的各种“梗”和“表情包”的反应往往比大学生慢半拍。

提高供给主体的网络素养需要将个体自学与组织培训相结合。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破除传统思维,主动学习网络知识,深入网络实践,如浏览微博热搜、微信公众号热门文章及大学生热衷的抖音、B站上的信息。思政课教师只有切身体验“微媒体”场域,熟知网络话语,才能利用好思政课这块主阵地,回应学生关切的网络问题。在信息海量化的“微时代”,教师如果不主动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最后会与大学生产生巨大的“信息鸿沟”。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提高信息“把关”能力。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这对教师筛选、过滤和控制信息传播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作为网络“把关人”,享有“灵魂雕琢师”的美誉,肩负着打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的重担。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微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气,讲好中国故事[3],遏制不良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腐蚀,净化网络空间。另一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管部门应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机制,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网络素养,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学校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传授媒介知识、讲解“微媒体”使用技巧,从而提升教师的媒介认知能力。此外,学校还要加强校企合作,给教师提供去互联网企业参观、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网络实践能力。

(二)关键:丰富供给形式

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既要心中有“真经”,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真用”“真学”,又要教学有“高招”,不断丰富教学供给形式,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满足供给对象的需求。

随着网络的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且在大学生中引起良好反响的教学模式接连涌现。这些教学模式重构了“教”与“学”的关系,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了现实。近年来,“慕课”在高职院校被广泛使用。在“慕课”中嵌入短小精悍的“微课程”后,大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自己把握学习过程。同时,教师可在每一章节结束时嵌入“小测验”,以检测学生的学习实效。学生只有完成测验才能学习下一章节。“慕课”最受欢迎的是“线上互动”功能。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在线上提问,很快就会获得同学和老师的“实时解答”。一些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比如,清华大学推出嫁接微信的“雨课堂”,整合课前推送、实时答题、多屏互动、答疑弹幕及学生数据分析等功能,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西北工业大学借助5G技术对接延安的红色“第二课堂”,开展现场教学,带领学生重温红色记忆;北京理工大学通过VR技术情景再现长征过草地、爬雪山,增强了课堂的体验性。此外,利用思政类QQ说说、抖音直播、官方微博等平台辅助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模式也开始在一些高校推广,并得到了广泛的好评[4]。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灌输式”“填鸭式”“应试式”教学方法是大学生比较排斥的。部分教师以“需求侧”为出发点,将案例分析法、专题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思政课,能让课堂更加活跃、更具趣味、更为深刻,能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案例分析法为例,案例分析法指在思政课教学时,教师要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有实效性的典型事件进行分析。一方面,案例选择要与时俱进。教师要选择能够引起大学生强烈反响的网络案例。这些案例既可以由思政课教师从网络上筛选,也可以由学生提供。笔者在讲授“思法”课中的“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章节时,以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为案例,分析了河南卫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节目频上热搜、全网刷屏的根源——彰显了文化自信,激活了镌刻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密码”和“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教师要将问题有机融入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思维深度。笔者在讲授“思法”课中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章节时,分析了微博热议的抗日神剧《雷霆战将》、微信朋友圈疯狂转发的“罗尔事件”等学生熟知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如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大学生释疑解惑。

(三)根本:优化供给内容

在“微时代”,思政课的供给手段和方法各式各样,但无论形式如何创新,都不能离开内容。优质的原料是高质量生产的基础,优质的内容供给是思政课提质增效的根本。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优化增量,增加高质量的、新颖的教学内容,又要盘活存量,避免重复供给、产能过剩。

“伴随着媒体融合的进程,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掌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在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善于优化增量、盘活存量,不断化解结构性矛盾,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为一池活水”[5]。一方面,思政课要优化增量,注入鲜活内容。传统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政策文件,教师通过PPT讲授和播放陈旧的教学视频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理论性较强、内容较为抽象,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倦怠,不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兴趣。网络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尤其是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微时代”,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信息高速公路,以图片、视频、表情符号等更形象、更贴近大学生实际的网络素材作为课程资源,给大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在制作“思法”PPT时,喜欢使用风靡网络的图片,并嵌入3~5分钟的抖音短视频,制作互动性较强的多媒体课件。在播放课程视频时,笔者会结合学生碎片化学习的习惯,利用“爱剪切”等软件将教学视频重新剪切,每个视频控制在10分钟以内。讲授、观看教学视频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能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盘活存量,避免重复供给。思政课教学是一个统筹规划、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思政课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正确处理不同阶段的思政课教学及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关系,避免重复供给。其一,正确处理不同阶段的思政课教学。教育部门要统筹不同阶段需求侧的认知规律,尊重思政课教学的客观规律,统一编排教材。中学阶段侧重知识点的学习,应付考试,大学阶段则侧重理论的学习和阐释,培养辩证思维。其二,正确处理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关系。专业课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笔者在讲授“思法”课中的“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章节时,依托校内汽车实训中心,推动“思法”课教师与机电工程学院汽车专业教师的“双主体”授课,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所谓“双主体”,即一门思政课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讲授,既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又能彰显合体后“有趣的思想”,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结束语

“供给侧”与“需求侧”构成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两个基本面,两者既对立又统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没有需求,供给就会失去意义,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一方面,学生的需求日益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学生需求的动态性和多样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优化思政课供给结构,推动思政课创新发展,回应时代声音,反映学生诉求。在“微时代”境遇下,高职院校思政课面临“供需失衡”的困境,高职院校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精湛的“工艺”、时尚的“包装”和新颖的“配方”打造思政课,化解供需矛盾,推动思政课“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辩证运动,促进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形式等转型升级,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动态平衡和协调统一,从而达到提高思政课整体性和实效性的目的。

猜你喜欢
微时代供给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