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场景下老年群体的情感符号表达

2023-04-05 21:17鲁宇飞刘宗元
新闻爱好者 2023年1期
关键词:符号化符号群体

□鲁宇飞 刘宗元

当代符号学是传统符号学语义分析精神和现代科学综合化总趋势下的产物,这种跨领域式的融合使它具有新的表现形式与功能作用,成为一种独立且辐射范围广的新学科。在此框架下的情感符号学也迫切需要以科学技术为工具结合当下现实环境的专业理论基础,帮助处于网络使用边缘化的老年人群体走出网络情感表达的窘境。

一、情感符号及相关理论

(一)符号化产生

从古至今,符号一直是我们表达感情、感受和储存记忆、知识的主要方式。对于符号化的开端,艾柯认为是在“表现与内容相关”时出现。符号产生于表现,只要有“表现”就存在被表现的内容,这些内容就会携带一定意义,就已经是符号了。即如果人们的感情作为“表现物”时,那么其“物载体”一旦用来表达感情就成为情感符号。符号学理论发展中期,布拉格学派的穆卡洛夫斯基提出,符号化应该包含两个阶段:“前符号实践”(presemiotic praxis)及 “符号功能”(Mukarovsky 1978:56)。即在符号化的人类文明出现之前,为获取物质的纯实践活动不具有符号意义。[1]

当符号并入社会学范畴时,研究符号化的形成过程必然要讨论其重要属性——能指和所指。“能指”即社会中的人们通过表情语言或动作行为实际传达出的内容,是符号表情达意的方式途径;“所指”即是被“能指”所代称的客观内容,是符号内在含义的承载体。结合情感互动论,情感符号中的能指即社会交往中人类情感的表达形式——语言、行为等;所指即人们生活中的语言、表情、动作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当前,对于符号的产生学术上还存在不同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符号的产生源自人们的生产、生活,反映的是生活的本质,是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而使用的特殊标记,同时也满足了我们精神交流的强烈需求。

(二)情感符号的表现形式

情感符号的出现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情感信息的符号化即为情感符号,其反映的是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情感符号始终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理论层面上,情感信息的符号化是指将表达主观情感的信息内容通过各种符号单位记录下来,直观有效地传达给受众,符号传达的意义主要取决于表达者的主观意向。现实生活中,情感关系的符号化取决于人的解释,人既有社会角色属性,又具有物质存在属性,其解释行为不仅受制于社会文化,也受个人的主观意识主导。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提出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2]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就是对人们关系给予情感上的定义和符号化。从索绪尔对符号的理论来看:“能指”即对形式、材料的表现,“所指”即对故事内容的表现。[3]也就是说,能指所创造的对象应当既是符号又是具体事物,称之为“符号化了的事物”。苏珊·朗格认为情感在没有载体的情况下是不能被感知的,将某些语言词汇或是艺术作为载体是人们通过情感符号表达的重要方式,艺术被视为“情感的符号表现”。

就老年人群的情感符号表达来说,作为表达者所创造的符号同样具有“能指”和“所指”这两层含义。现实生活中,当老年人成为叙述者,将自身经历作为叙述内容进行语言加工,在这个情感传递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情感符号,其中那些寄托情感的符号载体可能是表情、语言、手势等任意媒介手段。而作为接受者时又会根据载体的形式,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结构,产生一个预见性判断和联想,再对符号内容进行分析,丰富自己的原有理解,严格意义上来说,接受者对情感符号的表达内容进行了二度创作。在社会文化主流价值观的架构下,有着相似感受的老年人,他们的情感表达渐渐地聚集成群体表达,形成群力,更好地放大了老年人个人的话语能力。综上,任何事物符号化的过程都是由外部和内部多重因素作用的,老年人的情感符号化进程是个人意识和社会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

二、网络场景下老年群体的情感符号表达

(一)老年群体的情感体验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模型中提出:“集体兴奋”即情感体验持续且稳定的输出,被认为是发挥情感符号“唤醒—凝聚—承载”功能的关键。[4]柯林斯在对引起集体兴奋的活动开展广泛尝试后,得出以下关键点,即强调“身体共在、界限设置、焦点关注”。

其一,身体共在。只有当老年群体的社交活动处于“面对面”的情景中,以自己的声音或肢体语言进行互动,他们所创造的情感符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每天清晨的广场晨练和早市采购、凉爽夜晚的舞蹈会友等,无不以“身体共在”的物理方式,创造着互动场景下的情感符号。

其二,界限设置。老年人所独有的青春回忆与情感印记具有群体专属性,由于他们所创造的情感空间存在着准入要求,这种界限的设置对内凝聚了情感力量,对外强化了情感屏障,保护着老年人表达情感的路径。

其三,焦点关注。核心情感意识的确立是建立情感空间、生产情感符号的重要环节。在关于老年人的话题讨论中以某种特定的情感符号作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黏合剂,加深了社会不同年龄阶层人们对老年人的理解与默契,长而久之也就构建出引发老年人情感体验的“约定”场景。

(二)老年群体的情感表达符号困境

在现代网络场景下,大部分老年人在网络情感符号表达的使用上存在“滞后”“脱节”的状况,针对老年群体的情感表达困境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是老年人对网络情感符号表达的理解 “失真”。观察老年人使用网络社交的情况,不难发现,其对网络语言及情感符号表达的真实含义理解存在偏差,仅停留在文字原有传统的释义上,使得语言表意使用的准确性与语境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撒狗粮”作为一个网络流行语,被年轻人广泛地理解和使用,其表示公开秀恩爱的行为。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若没有深触网络就难以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加之更多词语及符号的语义表达在网络环境下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并且与老年人所熟悉的传统的语义略有分歧。传统的表达讲求形式与内容的组合要同语境协同一致,缺少语境就无法解读符号含义。例如“呵呵”,一个在网络中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作为笑声的拟声词,它多被用来表示敷衍客套或讽刺轻蔑,或是无奈同情等,成为时下普遍使用的网络流行语。而老年人则更多只是用它的基础含义来表示友善亲切之意。

二是老年人对网络情感符号表达的创作“失语”。老年人对网络特殊的情感符号表达理解的“失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情感符号表达创作上的“失语”,即老年人在网络情感符号表达的创作上存在感不强、话语权不多,成为“边缘群体”。究其原因,一部分是老年人自身局限所致,由于生理状况的差异,存在字体看不清,智能设备不会用、使用不熟练等情况,与网络空间存在着真实的“数字鸿沟”。[5]再加之难以辨别网络中无处不在的陷阱,在扫码、登录或分享时容易误触,导致老年人的网络使用感、体验感大大降低,从而很少或不再使用网络社交功能表达情感。

三是老年人对网络情感符号表达的使用“失信”。具体表现为老年人在日常网络社交中,对真实情感的表达缺乏自信,从而很少甚至不用情感符号表达进行情感交流。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由于受到社会文化中极端性、碎片性及泛娱乐化等特征的影响,老年人在网络语境中往往存在符号互动阻塞、情感链接孤立的状态,因此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逢年过节时年轻晚辈们簇拥着,以群聊“斗图”或是“抢红包”的形式制造节日气氛,而老年人由于“技术”有限或是兴趣寥寥等原因无法加入其中,只能独坐一旁围观的场景。或许部分家庭在这方面倾注了努力,但老年人“被动”参与的体验感,使得他们羞于表达、拙于表达,丧失了自如进行网络活动的信心,仍旧坚持传统媒体的单向交流,抵触在新媒体网络语境中畅所欲言。

三、网络场景下老年群体符号表达的情感进路

(一)搭建符号互动空间

一是从技术层面开发针对老年受众的应用软件和智能设备。不可否认,老年群体虽然人口体量庞大。据有关老年网民数据统计,在老年人所使用的手机软件中,社交类占比86.1%。虽然网络社交以虚拟形式进行联结,但打破了时空阻隔,紧密了亲朋联系,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老年人的孤独感。为了解决老年人群在网络情感符号表达上“失真”“失语”“失信”问题,互联网企业应当更多地顾及老年人群体的感受和接受度,通过技术手段,简化操作程序以适合老年人使用,使老年人群体加快“知网”“触网”的进程,使上网成为老年生活的一种时尚。二是加大对老年群体的网络知识普及。老年人群在网络情感符号表达上的局限,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老年人缺少有耐心的 “老师”。可从社会层面入手,发动社区、老年大学、公益组织、志愿者举办一些免费的老年人网络课程和讲座。同时家庭内部,作为子女也应承担起帮助家中老人适应数字化网络时代的责任。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提升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操作技术及媒介信心,帮助老年人群自主灵活地使用电子设备与软件平台,在音乐、技艺、书法、绘画等多元化的内容中寻找兴趣点,使他们面对网络不再“畏难”“为难”,在网络互动中建立持久的自信,敢于并善于运用网络语言及特殊情感符号进行表达。三是提升网络情感符号表达的覆盖面。在网络情感符号创作中,要注重以影像、文字等多模态创作手法呈现差异化的老年人生活,引导支持老年人以多种形式表达思想感受。针对网络空间中有关老年群体的话题讨论,加以正向的引导与舆论控制。

(二)唤起群体情感认同

针对老年人网络情感认同的唤醒,首先,要巩固各类人群关于老年群体的记忆,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多样性的特点,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多类型社交媒介中,以“老年人”为关键词,设置热门话题推送、个体事件推广,以公共性的讨论为老年人开辟出网络话语的空间位置。如去年“两会”期间的微博热搜“老年人防沉迷系统”,话题一出立刻引起网络舆论之争,通过网友的讨论,浮现出老年人在数字时代的尴尬处境,起到了促使各类软件不断推陈出新,打造出适配老年用户需求的业务新模式。其次,需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以短视频等形式记录生活点滴,并在网络上制作、上传、讨论,实现“老年网红”的个体生活印记对群体的感染与吸引。[6]

(三)构建“友老”网络环境

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网络环境,通过网络传播把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将尊老友老的观念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大众可视、可听、可感、可触的方式呈现出来。一方面,通过重现年轻人父辈或祖辈的往昔光辉事迹,使之与当下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发生思想碰撞,将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老年人形象——“单调无聊、被科技时代抛弃”的印象颠覆。另一方面,大力营造尊老友老的网络环境,进一步畅通老年人情感表达渠道,促进老年人情感表达自由。敦促人们倾注更多的耐心与精力去关爱老年人群,在家庭内部形成尊老的优良家风,对尊老的社会形象予以肯定和表扬,从社会包容角度给予老年群体更加自由的表达空间。

四、结语

社会技术大爆炸带来的信息更迭使得老年群体逐渐与时代脱节、生活常识的更新与学习速度减慢,通过情感符号的表达消解话语代沟,进而获得社会的理解与尊重,让老年群体“重归”数据大时代。实际上,老年人在历经时代变迁与思潮激荡后拥有的丰富生活阅历足以继续发挥余热,因缺少展示的机会,许多老年人怯于在网络等公开场合表达观点。网络场景为老年群体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新的言论空间,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通过情感符号在网络场景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掌握情感符号的正确表达方式对于老年群体的自我价值感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符号化符号群体
学符号,比多少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符号的由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变符号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从艺术区到艺术节:“蓝顶”的符号化进程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