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生态设计策略研究
——以襄阳月亮湾公园为例

2023-04-06 04:43曹文状
居业 2023年1期
关键词:驳岸滨水公园

曹文状

(北京中铁生态环境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

1 背景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生态活动空间有了更高的需求,城市滨水公园做为居民重要的活动场所也备受关注。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滨水景观的设计往往以较为固化的形式出现,例如河岸常用笔直浆砌渠化的形式,雨水常用市政管网收集,种植常选用一二年生的地被植物。这些传统的形式往往只解决了现阶段的问题,却缺少了对生境的关注和塑造,损失了长远的生态效应,进而造成河道自然防洪排汛能力降低。因此如何科学规划设计城市滨水景观,需要景观设计师有更多的思考和更深入的探索实践。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城市滨水公园除了为人们提供开放的活动空间外,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质量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巨大的生态效益促进了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3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了滨水公园的生态设计相关理论和技术手段,以襄阳月亮湾公园为例,对场地现状、上位规划、生态需求进行分析,运用景观生态设计理论,从水环境治理、生态驳岸布置、植物生境营造、道路系统规划等方面进行设计研究。

4 城市滨水景观生态设计理论

4.1 城市滨水公园的定义

滨水公园是城市中水域和陆域相连的一定区域内的公园的总称,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1]。

城市滨水公园是人类社会城市化的产物,承载着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活动,能为城市中的居民提供亲水、游憩、交往、健身的公共场所,是滨水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2]。

4.2 城市滨水公园的景观类型

设计师在规划时需要以保护和适当性开发的目标为主,来进行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和建设,我们也依此据将城市滨水公园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生态保护型。不做人工景观的大量堆砌,多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以保护动植物及自然景观不被破坏为目标来进行相应的规划布局,力求展现地域原始的自然风貌。

(2)生态修复型。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滨水区规划出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滨水景观。利用人为干预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得到良性发展。

(3)生态游憩型。利用城市滨水地带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规划出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并配置合理的游憩设施,在满足人们游憩功能的同时又与自然环境和谐一体。

4.3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功能

4.3.1 提升城市生态环境

滨水公园作为城市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域生态系统的纽带而存在,科学而合理的滨水景观规划可以丰富和完善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起到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水体水质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4.3.2 丰富居民生活体验

滨水公园为城市中的居民提供亲水、游憩、交往和健身的场地,人们能在其中感受到陆地自然的美, 也可以欣赏水体自然的风光。滨水公园可以舒缓城市居民的压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3]。

4.3.3 展现城市地域特色

滨水公园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特色名片之一[4]。每座城市都有各自的历史和文脉,而滨水公园的景观风貌是居民感受城市历史、地理人文、自然生态的直观载体,更有利于文化的弘扬与展示。

4.4 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4.4.1 整体规划与统筹原则

滨水公园是城市景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规划与统筹尤为重要,设计过程中,需考虑公园周边的综合环境、建筑、植物等风貌特色,保持有序统一;同时,需结合公园特点与周边用地性质合理布局功能分区、水网结构、交通动线、出入口位置等。

4.4.2 生态优先原则

滨水公园设计须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利用科学可持续的景观技术手段进行建设,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水系是最易污染极其脆弱的生态系统,保证生态性是设计公园时至关重要的原则。注重水系生态的保护,在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同时也可以将恢复性潜力发挥到最大[5]。

4.4.3 亲水性原则

滨水公园最重要的特征是亲水性[6],设计时可重点展示水的多样体验,注重水与生态、水与人、水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中,可从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考虑,实现对水的多样体验。

4.4.4 因地制宜原则

滨水公园的规划设计,需充分考虑社会、人文、经济等相关因素,协调人文景观和生态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本土动、植物生活生长环境,尊重自然,打造适宜本土的景观。另外,设计需适当融入本土文化,提升居民对场地文化认同感。

4.5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技术手段

4.5.1 生态驳岸技术

生态驳岸是一种具有河道原始风貌且人工的可恢复生态型驳岸。因良好的防洪和渗透调节功能,在各类滨水公园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表现为恢复破坏区域生态平衡,为滨水区动植物构建陆域与水域间的生态缓冲带,同时优异的渗透调功能使得生态与防洪更加稳固。

4.5.2 生态植物配置

滨水植物规划,主要结合所在区域的气候、水质、土质、光照等自然条件情况,因地制宜遵照自然水岸植被群落结构规律,总体统筹水、陆两域的植物的规划,主要以植物品种的本土性、多样性、耐水性、经济性等几方面为原则。

4.5.3 道路系统规划

滨水公园的景观道路,常与周围环境空间相结合,其规划与发展,对城市滨水区与周边地块的建设影响深远。滨水区道路体系规划,主要考虑道路的功能性、可达性、安全性共享性几方面,整体以开放为原则,沿岸规划通行道路,道路宽度需满足行走、停歇、亲水等功能,安全考虑须对人行路与车行路进行区分和结合处理。

5 月亮湾公园滨水景观生态设计

5.1 公园概况

月亮湾湿地公园区位位于湖北古城襄阳,汉江三桥的北侧,它是由汉江冲击而形成的内湾自然湿地,东西长3 000多米,南北宽800多米,整体形似月牙,故而得名“月亮湾”。它是集湿地保护、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功能为主的大型城市滨水湿地公园,但由于公园规划建设较早疏于管理,园内植物生长混乱、河道淤积,水质污染,致使月亮湾公园问题日益严重。所以在2013年区域政府对公园进行了综合整治,通过景观规划和相关技术实施,解决现存问题,最终还民一个新的月亮湾公园。

5.2 现存问题具体分析

5.2.1 整体功能分区、交通组织混乱

早期的景观规划已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活动需求。公园内部功能分区混乱,场地布局不合理,交通缺乏系统性规划,因此出现随意游走自由踩踏等现象,加剧了绿化景观以及设施的破坏。

5.2.2 动植物生境整体缺乏稳定性

植物品种比较单一,植被群落不稳定。公园植被生长良好,但存在大片相对单一的人工林,生态群落特征不够稳定。同时汉江动物种类繁多,但月亮湾内由于过多人的活动,影响了动物生境。

5.2.3 驳岸功能形式单一,岸线生硬且亲水性不足

场地设施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居民的亲水需求,主要体现为亲水休憩空间设置不足,人与水体的互动性弱,且驳岸形势生硬,易受水流影响。

5.2.4 湿地系统独立性不强

地质情况不佳,易受破坏,河道多处淤积,污染严重,内部水系单一,河沟水系联系不强常有断流,湿地的独立性不够,过渡依赖汉江的水位变化。

5.3 整体设计规划

项目规划理念以恢复江滩湿地风貌为主,以月亮湾公园“湿地保护、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的主导功能为前提,侧重自身功能与环境的协调,使之成为城市绿肺,还民以“天然氧吧”的作用。设计遵循自然生态基础,遵循人与自然的共生。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并进,利用区域资源,恢复及重建本土的动植物生存环境。尊重地域传统文化,将设计根植于地方,延续区域文化脉络。同时考虑公园的发展趋势与景观效果,使功能性和生态美学并存。

公园设计分为八个区域,分别为入口区、湿地区、码头区、水泡区、密林区、疏林草地区、康乐运动区和公共服务区。根据整体规划设计理念,考虑各分区景观功能的联系与转换,着力对湿地区、水泡区、和疏林草地区三个重点区域进行打造。

湿地区紧邻汉江,场地呈带状分布,此区以恢复为策,通过湿地植物的有序布置恢复湿地净化功能和属性,布置生态栈道于湿地之中,使市民游览休憩同时感受湿地的自然和沧桑。

水泡区是科普展示区,以构建营造为策,展现水生植物、湿地动植物、微生物共生群落的净化作用。景观上注重功能与效果,以开花且适应性好的水生植物—千屈菜为例,与其他净化效果好的湿地植物进行片植组合,营造生机盎然的景观氛围,同时周边以耐水湿乔木进行围合,实现如同“细胞组合”般的震撼效果。

疏林草地区是中心活动区域,它是汉江堤坝与湿地的过渡区域,此区以游为策,充分考虑游人的需求,设计以中国园林意境出发,以生态造园自然天成的理念,景观规划中结合地势以原生林为屏障,绿地为场,营造开阔滨河绿廊,居民置身其中,感受汉江壮阔之美。

5.4 驳岸生态规划

设计以提升岸线的功能性、生态性、趣味性为目标,整体采用生态驳岸,根据现状水线补充生态功能,结合设计美学丰富岸线边缘。河坡河道补种湿地植物,加强驳岸的稳定性和净化功能。设置错层平 台、栈道、湿地岛屿,增加观赏性。步道材料选择多采用石质和木质,增添亲和性。护坡利用汉江卵石、块石进行排列,石子缝隙,为动植物提供栖息环境,实现生物多样性。

5.5 植物生态规划

基于植物品种比较单一,植被群落不稳定问题, 植物以恢复和构建为策略,适地适树为原则,以植物群落景观为特点,展现“演替”主题;以场地条件为选择,进行植物搭配,构建良好的生态基底;根据尺度及视距变化,营造季相、层次变化,打造三种自然“演替”层次,即森林生境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草坪生境城市发展人工演替;湿地生境生态恢复人工演替,通过对浅水种植区域、陆地种植区域、湿地种植区域三大区域进行呈现。

浅水种植区,地域特征处于常水位以下,水深0~2.5m, 水流速度缓慢,水文情况较稳定,适宜布置湿地植物,植被类型以湿地植物为主,原则如下。

水深<0.3m布置挺水高草植物如芦苇、香蒲、千屈菜、红蓼;水深0.3m~0.9m布置高大挺水植物及浮叶植物如荷花、睡莲、萍蓬草、芡实、水芋;水深0.9m~2.5m布置沉水植物及漂浮植物如金鱼藻、浮萍、凤眼莲、雨久花、菱等。

陆地种植区地域特征处于最高水位线以上,受到整体影响较少,植被类型以陆生植物为主,品种如下。

乔木类以罗汉松、雪松、白皮松、杜英、银杏、五角枫、棕榈、苏铁为主;小乔、灌木类以樱花、 紫薇、红枫、山茶、茶梅为主;地被类以牡丹、八仙花、金娃娃萱草为主。

考虑月亮湾公园位于汉江河道之中,受汉江水位变化及上游洪水的影响,道路系统规划以“轻介入”为策略,减少对河道和湿地的干扰,区域道路系统多级规划,同时考虑功能性与美观性结相结合,为不同水位时期的游览带来多样立体的空间感受。道路系统规划安全和尊重自然为原则,活动区域道路系统,分级处理,严控汽车入行,保证安全,河岸道路系统,以滨水漫步道及空中栈桥为主,选址遵循自然减少土方的开挖。

5.6 水环境生态规划

针对上游居住区排放的生活污水设置湿地,通过截留、沉淀、去除生化需氧量、湿地过滤等步骤,最后排入河道。湿地净化系统是提升水质的基础,对周边水系循环及生态系统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人工建设的开放性排水道,种植本土草本、灌木及湿地植被,提高雨水渗透率、减少沉积量;建设沉积池消除湿地处理系统上游的多余沉积物;建设氧化池去除多余的溶解物质与颗粒有机质,将氨转化为硝酸盐;在湿地处理系统与其他处理系统共同作用下,对轻度污染水流,通过化学污染物的转换与滞留实现净化。

6 结 语

城市滨水公园是城市与河流相交的衔接点,是体现城市人地关系是否和谐的重要节点。设计更需根据项目的特点,把区域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理论运用到各类滨水景观的规划当中,使生态性能在项目中得到最大的提升,随着近些年各类生态项目的发展,城市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也日趋科学,景观统筹与生态恢复对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也将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猜你喜欢
驳岸滨水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在公园里玩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浅析驳岸类型与修筑要点
探析工程力学和美学在园林景观驳岸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