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说ChatGPT

2023-04-10 21:13张华
美文 2023年7期
关键词:聊天机器人文学

张华

张 华  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出版《伯明翰文化学派领军人物述评》《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阅读哈佛》《全球伦理读本》《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诠释》《对外汉语:理论与实践》《人文学术:东方与西方》《东学西传:国学与汉学》《文化与全球化》《国际中文教育散论》等著作。

2023年2月,ChatGPT(聊天机器人程序)一经推出,即成为了全球性的热门话题,至今热度不减。其实,在2022年12月的时候,ChatGPT的创研公司OpenAI的团队就曾在社交网络云淡风轻地推荐试用版,而且欢迎用户提出反馈意见以供改进,到2023年2月算是正式隆重推出,月活用户随即达到1亿。

ChatGPT的试运行阶段,我和同事曾与它聊过。当时我方说:“心情郁闷,给我写首诗吧!”它先是诚恳地说它只是一个语言模型,没有情感和生物机能,然后回聊道:“心情郁闷,想念过去,回忆苦涩,难以忘怀。时光流逝,岁月无声,记忆深处,似水流年。月圆如镜,星空闪耀,繁华落尽,迷雾弥漫。悲伤沉淀,落寞难堪,心灵空虚,寂寞无依。愿你心中,能够释怀,让悲伤散去,笑颜再现。让阳光温暖,让风儿吹拂,让心情舒畅,让生活妙不可言。”当我方输入原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刘征的诗句“闹市结庐熟睡难,欲求心远地须偏”求下句时,它可以提供“尘清不涉鸡虫竞,客少稀闻车马喧”。ChatGPT可以自创类似中文早期诗歌的四言诗,意味着互联网平台的内容生产进行了模式转化和升级,在经历第一代的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成内容)和第二代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之后,已经革命性地进入了第三代的AIGC(AI Generated Content,AI生成内容)。显然,它“创作”的“诗”还是从语料库里按照逻辑来择词堆砌,话语背后并没有我们人类所拥有的那种自然流淌的情感。两年前,当所谓“元宇宙”(VR,Metaverse)横空出世时,文学理论界曾有不少单位召集学术会议进行讨论,这下来了可以与我们聊天的更聪明“机器人”ChatGPT,恐怕也会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再度熱议和讨论。不过,讨论的焦点仍无外乎智能机器人何时能够创作出具有人类个性特征和情感的文学作品,而我们的文学理论应如何面对这样的文学作品。

在之前的评论文章《文学与科学》和《略谈想象》中均曾探讨过相关主题。2021年11月16日的美国《哈佛大学公报》曾刊登标题为《什么时候机器人能够写小说?》的访谈文章。2023年2月15日和17日,《哈佛大学公报》又直接就ChatGPT主题连续发表两篇访谈,其中一篇是《什么时候机器人能够写小说?》的重刊,受访者是计算机科学家克日什托夫·加约斯(Krzysztof Gajos)教授。他当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智能机器人最快在2022年就能写出“垃圾小说”,但在可遇见的未来,它不会写出真正的小说。这个回答与我在《略谈想象》中提到的对“AI翻译何时能取代人工翻译”问题的回答基本是一致的:诗歌翻译至少100年以后,科技翻译很快就可以被取代。所以,如今第三代AIGC程序是自带搜索引擎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它存在的问题仍然是依托于已有信息,我们并没有看到它可以在与用户即时互动过程中,运用“强化算法”生产出“新知识”并与人类“共情”。然而,即便如此,生产“新知识”、与人类“共情”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如果以计算机工程学的眼光取代神经生物学来对人的“情感”进行“条分缕析”,并搭建起一个结构复杂的庞大计算模型,也许可以把情感的“信息”源摸得一清二楚,就如同《略谈想象》中所说,人类的情感再丰富、再多样,也不外乎爱恨情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复杂组合。如此,智能机器人文学创作和诗歌翻译的问题,似乎仍可回到《文学与科学》中提到的:当我们赋予智能机器人以人所具有的包括“自由意志”在内的一切元素之后,智能机器人就成为了超越“肉身之人”能量的真正超人。那时,机器人文学创作的问题将不再成为问题。

猜你喜欢
聊天机器人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就是不想跟你聊天了
敞开门聊天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聊天不倒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