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成因及引导策略

2023-04-12 04:11于婕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3年3期

【情景分析】

【关键词】偶像崇拜;饭圈文化;自我观照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2-0053-03

【作者简介】于婕,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00)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曾获江苏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江苏省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偶像崇拜是人类的天性和本能,是人类社会性的重要特征和表现。从时间维度上看,这种现象并不是当今社会所特有,而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时代的偶像;从主体上看,偶像崇拜也并非青少年的专属,许多成年人也有崇拜的偶像,对追随者来讲,偶像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也反映了他们的理想与追求。因此,对待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象,我们不应该如临大敌,而是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而寻找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契机。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成因分析

1.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规律来看,偶像崇拜有其形成的心理基础

自主需要、关系需要和胜任需要是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通过这一理论,我们能够发现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成因。青少年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发展阶段,有着既不同于儿童也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具有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将自己视为“成人”,但在内心深处仍充满自我怀疑,因而需要通过自我的满足、他人的关注和社会的肯定来对自己的身份进行认定,偶像崇拜正符合了这一需要。对于青少年来讲,在众多偶像中选择崇拜的那一位偶像,满足了他们的自主需要,因为崇拜同一个偶像而组成的圈子让他们和其他人有了共同话题,从而满足了他们的关系需要。另外,在当前“造星文化”中,通过“粉丝应援打投”而成为明星的不在少数,青少年在参与“打榜”“投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应援”而使偶像成功出道,这样的参与感让青少年感受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满足了他们的胜任需要。可以说,偶像崇拜满足了青少年这一特殊阶段情感宣泄和身份认同的需要。

2.从家庭关注的重点和现状来看,偶像崇拜有其存在的现实需求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内心世界的关注不够,对于孩子的交友情况也不是非常了解,对孩子思维品质的塑造、精神品格的提升和情感价值的引领不夠重视。而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特殊时期,他们需要将自身的情感需求以各种方式宣泄出来。此外,对于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青少年来说,随着视野的逐渐扩大,审美取向开始多元化,成长早期所树立的样板式榜样开始失去吸引力,父母、教师等角色身上的光环逐渐淡去,青少年开始寻求更加缥缈遥远的偶像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可以看到,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不在场”、与孩子共同成长节奏的失调以及本身情感导向、价值引领的缺失,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情感缺失、价值疑惑等问题,他们势必会跨越身边的“榜样”,去追逐自己理想中的“偶像”。

3.从当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生态来看,偶像崇拜有其存在的精神空间

“双减”政策的出台,正是基于学生负担过重的现实,学生缺乏娱乐放松和自主思考的时空,容易把偶像崇拜活动作为消遣的主要途径。另外,一些学校对学生精神世界的需求关注度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或者因为榜样教育方式的单一和不走心,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榜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偶像崇拜折射出了校园文化生活的单调,一旦单调的校园文化不能满足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需求,难以释放学生的活力,无法满足学生对新事物的追求时,“追星”就成为一种精神调味剂,在帮助学生缓解学业压力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内在成长需求,让他们获得自我表达、归属感与他人认同。

4.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来看,偶像崇拜有其形成的社会根源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开放、文化氛围的宽松,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更是为娱乐艺人们的星光闪耀创造了空间和土壤,催生了各种各样的“造星”节目和层出不穷的流量“爱豆”,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到“造星”文化的平台,从而让很多青少年加入偶像崇拜的队伍。

偶像崇拜的问题在于学生将目光过多地聚焦于长相优越、个性张扬、能跳会唱的“明星”或者“爱豆”身上,被人为包装出来的“人设”迷惑;另外,当前“资本+流量明星+饭圈”造星模式故意诱惑青少年加入“粉丝”群体,为偶像造势。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他们很难把握好“度”,因而出现盲目崇拜、过度崇拜、疯狂崇拜的情况,这对其身心发展和学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当然,优质的偶像崇拜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它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精神动力。尤其是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那些各行各业优秀的模范人物,那些在普通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工作的普通人,甚至还有我们的父母、师长、同学等等,他们都可以成为偶像,都会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引导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偶像崇拜反映了青少年的成长需要,有助于青少年的自我确认和情感平衡,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但也由于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和人格完善成熟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缺乏理性的盲目崇拜。对于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班主任要进行正面的引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合理的人生目标和正确的理想信念。这个工作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个人层面

青少年应该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提高自身素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多元的兴趣爱好来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选择偶像上要更多地关注娱乐明星以外的一些杰出人物,关注他们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所作的贡献,从而选择更合适的偶像作为自己崇拜的对象。对于偶像,不能一味迷恋其外表和模仿其行为举止,更要学习他们积极向上、吃苦耐劳、坚毅踏实的内在品质和精神。

2.家庭层面

父母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偶像崇拜现象,把平等和尊重放在首位,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孩子的“追星”行为,不否定孩子喜欢的明星,不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对孩子表达信任,和孩子一起探讨分析偶像的品质和行为,帮助孩子建立对偶像的全面认知,引导孩子自行思考和明确“追星”的边界。父母应该多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内心需求,通过亲子陪伴来了解孩子,如和孩子一起去一次偶像的演出现场,感受孩子的状态,与孩子共同分享喜悦。当然,最重要的是,父母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注重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通过自己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努力成为孩子崇拜的偶像。

3.学校层面

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开阔学生的眼界,在活动中帮助学生选择更加多元化的榜样和偶像。教育工作者应该客观、理性看待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想办法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帮助其养成批判性思维,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帮他们寻找偶像的精神内核,引导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支持自己的偶像。

4.社会层面

在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同时,更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市场文化环境的管理,治理过于商业化的“炒作”行为和层出不穷的“造星”现象,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大众传媒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传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塑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同时,偶像也要注意和规范自己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举止,要传播正能量,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助推力。

总之,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日益深刻,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协同引导,培养青少年的分析能力、文化欣赏能力以及文化判断能力,开展青少年心理、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引领青少年的时尚追求,影响和引导偶像选择,帮助青少年提高自身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