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治理居民参与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4-15 03:11魏郡泽
公关世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居民社区

文/魏郡泽

社区治理在国家治理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水平,国家明确指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提高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水平,实现多主体协商治理,是公众参与社区治理必不可少的一环。[1]从某种角度上反映出农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问题备受重视,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有比较大的发展,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某些问题仍比较突出,必须不断探索解决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弥补影响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短板,提高农村居民在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的幸福感,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的发展。

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是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背景下薄弱而关键的环节,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针对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努力寻找解决的策略,通过各方力量坚持不懈地努力,争取尽快解决农村居民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村社区治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一、新时代农村社区治理居民参与现状

农村地区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人群比较单纯,居民一般以农业生产为主,人均年收入在两万到五万之间。居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并且重视个人小利益的得失,邻里之间关系比较和睦,维持着简单直接的生活方式,乡土气息浓厚,参与社区治理的形式极其简单。

农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容分为自治服务和公共服务两个方面,参与方式一般是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或者上级督办和直接受理。线上主要是通过为民服务中心,建立线上联系群众和线下服务群众平台,解决群众诉求。首先,线下分配交给基层,再有线上督导问题进度,从而解决问题。它的优势在于把线上和线下完美结合,利用互联网实现党组织和群众面对面交流,更高效的解决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较以往而言有很大进步,但选民主要以留守在家的老人为主,有少数的人认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只是浮在表面,社区政务公开、社区财务、参与决策、惠农减负等民心工作很多并未落到实处,绝大多数政务进行公开,但公开项目不及时,不完整现象较为普遍。

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社区居民之间变得更加和睦,形成了协商民主机制,使居民的意愿得以充分表达,越来越多大学生村官的加入,扩展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人才基础。

二、农村社区治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成效

1.促进了农村社区和谐

农村社区之前环境卫生存在较多的问题,以前农村没有垃圾处理机制,村民们习惯将垃圾随意丢弃,经常会引起邻里纠纷。社区领导对实际情况并不了解,现通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居民通过发表意见,要求社区响应国家号召,改善环境问题,目前农村社区卫生问题很大程度得到解决,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很大程度提升,得益于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程度的不断提高。

农村社区听从群众意见,越来越多地区实施了垃圾处理机制,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在社区内对于公共空间进行划片管理并且配有专门的人来打扫。在农村社区调研发现很多社区施行垃圾集中处理机制,环境更加整洁,道路更加宽阔,绿化面积也不断扩大,社区的公共设施也得到很好的维护和使用。之前因为垃圾乱堆产生的一系列纠纷也不复存在了,居民之间关系更加和谐。

2.初步形成协商民主机制

通过建立协商民主工作平台,拓宽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居民的意见得到充分的重视,居民开始踊跃参与社区治理,提高了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推动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农村社区在工作推进中为了落实协商治理工作,初步探索出一条协商治理工作的经验:始终坚持三个导向,坚持民生导向、问题导向以及发展导向;坚持五必协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大事、每年年初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集体资产的管理与处置、重大项目的选择与落地、村庄规划搬迁等重大事项必协商。[2]通过建立协商民主工作平台,畅通了居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在更大范围内保证居民参与,凝聚人心、汇聚民智,推动了农村社区的高质量发展。随着宣传和制度的到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和意识也不断被激发,农村社区组织引导居民有意参与和居民自发参与相结合,建立了协商民主议事工作规则。通过民主协商,了解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依照相关规定并尽最大可能予以满足,极大地提高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自主性,使居民更加自觉地参与社区治理,提高了农村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3.社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随着国家号召,农村社区迎来了很多大学生村官,他们提出的举措切实保障了居民的生活权益。这些大学生的到来,使农村社区居民看到农村发展的希望,更加愿意配合社区工作,随着农村社区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社区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很多青年人目睹家乡改变,纷纷加入建设家乡的队伍。政府出台政策吸引人才的同时,让很多农村居民燃起了对未来的期冀,广大农村居民踊跃参与社区治理,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为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才基础。

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的提出,实现的不仅仅是经济水平的发展,更带回了一批批人才进入到农村发展的广阔天地,在全国各农村地区发光发热,通过提供招才引智等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农村社区的发展也吸引了很多想要归家发展的游子,农村地区大有可为,社区居民参与平台的发展让很多年轻人看到了农村地区发展的前景。

随着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大量人才回乡。新时代,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不断向多元化转变,国家对现有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根据具体地域特点对现有的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深入调整,带动了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新时代下,农村社区居民种植的作物不再是分散的状态,开始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依托农村有著名旅游景点这一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发展观光型农业,以此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农业的发展带动消费的转变,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让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同时,极大地带动社区整体的发展。同时解决部分居民就业问题,使居民能够留在家乡,很多青壮年看到这一产业的发展前景,纷纷加入家乡建设,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和社区建设。农村社区第二产业发展较快,通过招商引资在社区内建设工厂,使社区居民既可以不离开家乡又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让社区居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社区治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农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存在的问题

1.居民参与意识淡薄

在农村社区治理中,为提高治理效率,以往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通常以行政命令的形式或者自上而下地分配社区治理任务为主。此外,社区工作人员常常完全按照上级指示不参考社区居民的意见,这种行为导致农村社区行政化依赖逐渐加强、极大地削弱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使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淡薄,农村社区居民由于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没有意识到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性,未能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与义务。

2.居民参与效能感低

农村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浮于表面的情况,当一种方案准备实施时,通过召开会议听取意见,象征性地进行修改,对后续政策没有实际帮助,反而会造成群众的不满,使居民不愿参与社区治理。从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总体进程来看,其参与阶段较为偏后,由于对公共事务也不能深入了解,居民提出的建议不被重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浮于表面,问题不能被充分解决,以至于政策落地和执行困难。[3]

3.居民过于注重个人利益

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大部分社区居民过于注重个人的利益得失,对日常社区事务漠不关心,对社区工作有极强的疏离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已影响大部分居民。疏离感导致居民不愿参与社区治理,并不认可自己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的主人翁身份,使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活动不能有效地开展,不利于保护全体居民的利益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四、农村社区提高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水平的举措

1.完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渠道

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极为单一,致使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效果不佳,降低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就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可以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力量,引导企业参与社区治理,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从而实现对农村社区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转变,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使居民更加乐意参与社区治理。明确居民参与的重要性,政府将发挥居民的主动性、创造性放在首位,提供技术帮扶,通过政策支持,开展教育培训等多元化的形式,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素质,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完善农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4]

2.提高居民参与效能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从而弱化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按照规定予以满足,使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前提得到保障,当居民感觉自己有较高的效能能够胜任某项工作时,就会加倍努力去完成,相反,如果居民对自己完成某项工作效能感低时,就会消极对待,不再付出努力甚至不参与。可以推断,在社区居民参与过程中,一般效能较高的居民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在“力所能及”的社区公共事务上作出选择,培养出不同的兴趣、技能参与到社区各项公共事务中去。同时,一般效能感低的居民,往往会怀疑自己应对参与问题的能力,因而产生强烈的焦虑,拒绝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农村社区要制定社区居民议事等规定,建立居民参与评价机制,保障每一个居民发言的权利,防止农村社区骨干“一言堂”行为出现,使居民平等、充分表达个人意见,充分采纳居民个人发表的积极意见,以此提高居民的效能感和积极性。

健全“下评上”监督检查机制。用好微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督促农村社区解决居民反映问题的进度,加大对超期办理事项处罚力度,对变相不回应居民参与诉求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进行督查处罚。建立完善社区居民侵权救济制度,一旦社区居民参与权利受到侵害,有权向有关部门进行复议和诉讼,最终使权利得到保护。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效能感,使居民更愿意参与社区治理,进而推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进程,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3.建立参与奖励激励机制

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没有得到满足,居民较为重视个人利益,因此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就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可以通过完善奖励激励机制,社区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精神奖励包括在宣传栏、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宣传;物质奖励是指社区根据参与者的作用给予资金奖励。通过奖励机制不断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带动其他居民也参与进来。

奖励一方面可以鼓励社区骨干,加深家庭及周围人对社区骨干的支持和理解,鼓励社区骨干持续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另一方面可以示范带动其他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活动中。社区要探索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按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贡献大小进行激励,让真正参与社区治理的社区居民享受参与社区治理带来的利益,提高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幸福感和荣誉感。

结语

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明确指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构建一核多元的治理体系,注重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民主协商。在此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通过了解社区治理居民参与现状发现,农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有部分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与新时代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的要求存在差距,主要有居民参与意识淡薄、其参与渠道单一以及居民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等等。针对以上问题,立足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使农村社区居民拥有更高的幸福感。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居民社区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高台居民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