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积极心理学探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23-04-15 06:14黄蔷薇
党政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心理学思政

○黄蔷薇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兴起于二十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积极体验、人格特质、有利环境等,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让人生富有意义,实现人生幸福与社会和谐。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探索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策略,有益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落实思政教育工作。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关于教育形势

长期以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手段比较单一,相当多数量的青年学生在思政课堂上依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不仅难以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兴趣,而且容易产生抵触心理,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失灵失效失语失位的风险。

(二)关于教育内容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如今的青年学生习惯“一网通的便捷”,享受“指尖上的生活”,青睐“虚拟化的表达”,喜欢“平等式的交流”。“时代变了,对象变了,教育必须跟着变”②。

学校的思政教育内容不应停留在“过去时”,应体现出时效性,及时回应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困惑和精神诉求。

(三)关于教育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实施课程评价。

有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偏重对学生消极心理特质的否定,对不当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批评、化解或是惩罚,并不重视对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引导与培养③。由于整个教育评价过程缺乏正向的评价建模,缺乏过程性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缺乏一体化规划,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不实。

(四)关于支持保障

学校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配置和完善管理机制。比如,完善学校督查部门的监督措施,健全评价和支持体系,发挥各学科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形成育人合力,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分析

二十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等人创立积极心理学,旨在通过探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充分挖掘潜在的固有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实现人生幸福与社会和谐。

目前,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状况来看,总体上聚焦于三个方面:

(一)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重视研究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积极情绪体验,并聚焦于如何提高个人的主观积极体验。

在对待“过去”方面,积极心理学关注主观幸福感,并主张幸福并非由实际发生的事情所决定,而是取决于当事人怎样看待或解释所发生的事情④。而过往的种种经历、原生家庭的结构和功能、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学业状况、亲密关系等,都是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在对待“今天”方面,积极心理学重点研究“快乐”,其大量研究表明,相比个人财富和社会地位,“快乐”这一体验其实与个人的认知过程和动机水平更有关联。

在对待“未来”方面,积极心理学将乐观、希望等积极体验作为研究内容。以“乐观”为例,其突出功能体现于对认知水平的调节作用。比方说,乐观的人更可能形成促进健康的习惯,诸如健身、郊游、阅读,等等,且往往因此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因此,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拥有乐观品质是促进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主张,积极的人格特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接纳自我,确立了生活目标,能够了解、把握环境因素,并能应对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比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积极人格特质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激活和强化个体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让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转变成习惯化的工作模式⑤。当一个人拥有积极的人格特质,便更有可能在不同环境和形势下,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三)积极的周围环境

自创立之初,积极心理学极为看重个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相对于传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不再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而是在开展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注重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已有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显示,当周围环境为个人提供合适的支持、接纳和选择时,个人就更有可能得到健康成长,进而实现自我发展。其中,不少研究结果肯定了积极的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尤其是社区与学校。

由此可知,积极心理学聚焦于如何提高人的积极体验、如何激发人的优势特质以及怎样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反映了积极心理学对人的成长与发展要素的重视和思考。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新“读懂”教育对象,有效实现教育形式出新、教育内容更新、教育评价务实、支持保障得力,提供十分有价值的思考路径。

三、积极心理学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启发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⑥。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肩负起这一光荣使命。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而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价值观教育,它致力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个体实现与社会思想道德模式和谐共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积极心理学因其自身的属性,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注重激发积极情感体验,丰富教育形式,更新教育内容

如前文所述,积极心理学主张积极的情感体验并非取决于实际发生的事情,而是由当事人如何看待、解释所发生的事情所决定。如何从积极角度看待过往、解释过去,在工作与学习中觉察和体验积极的情感,从而有效地面对不同的处境、未知的将来,是积极心理学带给思政教育的新视角,也是思政教育形式出新、内容更新的发力点。

需要指出的是,提升积极情感体验并不意味着排斥消极情感体验⑦。当个体在回避消极情感体验时,他同时也阻断了对积极情感的体验。积极心理学倡导人们去觉察自己的想法,感受自己的情绪,审视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急于去找解决的出口,一味地自我压抑,逃避问题的本质。当个体能够真正接纳自己的情感体验时,不同情绪情感才能够顺畅地流淌,才有机会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力量。“不排斥消极情感体验”,要求思政教育者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不急于灌输、批评或惩罚,而是尊重内在需要、鼓励自我探索、主动表达分享,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此外,积极心理学还注意到成功带给人们的重要体验,主张成功其实是一个主观概念。所谓成功是达成自身的既定目标,而不同的个体目标也大不相同,因此,成功就有了不同含义。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摆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树立合适的生活目标。

(二)关注培育积极人格特质,优化教育评价,服务学生发展

积极心理学家曾探究过人类多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创造力、好奇心、洞察力、勇气、善良、正直、公正、感恩、幽默,等等。自律与乐观受到研究者特别的关注。相关研究显示,自律能对个体本身的认知评价过程予以调节,进而促进个体的内在动机、社会性发展和幸福感;乐观更多来自后天习得,尽管不同个体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但经过后天学习,大部分都可以形成“习得性乐观”。

积极心理学对培养积极人格特质的重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尤其体现在生涯规划的目标确立上。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要全面考量学生的自身特点、主观意愿以及客观条件,帮助学生建立与其自身相匹配的目标。二要在指导学生制定人生规划时,把大目标分解为若干阶段性目标,逐步靠近最终目标。事实上,每个学生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只要他们付出了努力,实现了预定目标,都应予以认可和鼓励。三要采用“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综合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个体的改变和多元化发展,使学生的动态变化能得到及时反馈与回应。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评价上,引导学生接纳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鼓励学生落实于行,达成预定目标,体验成功,积累信心,拓展资源,增强学习主动性,提升意志品质,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将个人发展与国家、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奠定基础。

(三)重视营造积极外部环境,形成教育合力,彰显系统效能

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无疑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着力点之一。积极心理学重视群体和环境对个人发展的意义,关注在社群背景下的个人及其体验的再认知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完善资源配置、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长效保障机制,打破思政教育只存在于校园的固有意识,让学校与家庭、与社会之间形成“三股合力”,从而营造起整合的长效的系统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就学校而言,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要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的作用,而且还要重视课程思政的微循环效果。只有真正建立起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体系,才能有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系统效力。

就家庭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学生家庭形成“工作联盟”,保持沟通,协助家长与学生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创建积极的家庭文化氛围,赋予学生更多有力的支持。

就社会而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深入挖掘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当地红色资源,突破以往学校教育的空间界限,形成全时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文化育人环境和育人氛围,引导学生发展积极的人格特质,使其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将个人前途紧贴民族未来,为肩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注释:

①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 年9 月11 日,第1 版。

②王涛、龙方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插上“信息化翅膀”》,《解放军报》2020 年7 月15 日,第7 版。

③李丽红:《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 年第20 期。

④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15 页。

⑤彭凯平、窦东徽、刘肖岑:《幸福科学:问题、探索、意义及展望》,《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26 期。

⑥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 年3 月19 日,第1 版。

⑦高正亮、童辉杰:《积极情绪的作用:拓展-建构理论》,《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 年第18 期。

⑧张婧:《高校思政教育引导的积极转向——积极心理学视角》,《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 年第32 期。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心理学思政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