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体育院校助力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

2023-04-15 12:05舒为平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全民高质量

舒为平,李 翔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从维护全民健康角度进行一系列重要部署,作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布局,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健康治理新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1]更进一步彰显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取向。

2016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建设在“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战略主题的指引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不断健全国家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和社会动员机制,不断完善健康教育制度,在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考验,推动全民健康素养和疾病预防意识显著提升,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改善。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将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置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重要支撑的高度,进一步要求各相关领域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切实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生命在于运动。”在诸多维护人民健康的方式方法中,体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一直被人们视为促进健康的动力源。服务国家健康事业是高等体育院校履行体育强国建设的责任,更是新征程上推进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赋予高等体育院校的新使命。

1 新征程上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根本立场。在健康事业发展中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卫生健康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健康中国建设,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全民健康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健康观。这样的健康观在新时代有明显的发展逻辑: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的重要论述,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事业具有鲜明的人民特征;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全面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如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愈发注重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对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健身条件、医疗服务等有了更加迫切、更高层次、更多元化的要求。推进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连着民心、关系民生,是必须完成的兜底性工作和顺应民心的基础性工程,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的价值理念。

1.2 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人民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一个拥有健康人口质量和健康治理环境的国家,就意味着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促进生产力再解放的理论诠释,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为探索,这既关乎民生福祉,更关乎国家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号召,作出了“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的重要论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进一步凸显了健康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具备的战略价值。纵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历程,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依托庞大的市场、资源、人口等红利,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但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西方大国核心技术封锁加剧等因素,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在现阶段难以为继,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鉴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 亿人群的健康指标将成为现代化建设中一项至关重要的社会人力资源成本,深刻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进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将有助于提升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作用。

1.3 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是维护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基石

健康事业不仅是医疗卫生领域的问题,而且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公共安全问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应当站在维护国家公共安全的高度,提高公共卫生治理水平,构筑坚实的公共卫生安全屏障,确保国家长治久安。2020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强调:“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3]由此阐明了健康事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与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所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全球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不断涌现,尤其是新冠疫情的暴发,对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并对国家安全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可引导个体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并有效避免国家遭受整体性健康危机。推进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底线思维,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角度筑牢公共健康安全屏障,从而维护和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繁荣稳定。

2 健康中国建设对体育的内在需求

体育与健康有着天然内在关联。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可以健全人们的心理,拉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距离;体育运动中包含的积极进取、公平正义、规则至上、团结友爱的体育精神成为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力量,能帮助人类迅速融入和适应社会,因此体育既是积极促进和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的需求,也是有效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需求[4]。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通过医疗卫生技术手段治疗“已病”,也需要通过体育运动的独特功能来达到预防“未病”的效果,这里就凸显了体育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关口作用和前置地位。体育发展与健康中国战略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融合的,即体育发展直接服从和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而健康中国战略也必将赋予体育工作更高的职能,从而也为体育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针对提升国民体质先后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性文件,如《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等,深刻体现了体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健康中国”建设战略实施以来,党和国家更加注重体育在促进健康方面的作用,如《全面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均凸显了体育在推动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助力健康事业方面的功能,尤其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了体育在促进全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在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加强体育教师健康教育培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等做了专门部署。

因此,我们探讨新征程上推进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必然离不开体育所提供的重要支撑作用。这其中既包含了国家层面在财政、政策、资源等方面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而提供的巨大投入,也包含了社会层面对体育思想启发、体育学科建设、体育文化传播、体育项目推广、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所进行的尝试探索,更包含了个人层面对运动习惯养成、健康体魄塑造、健康生活需求等方面的不懈追求。只有这样,当全国上下以及14 亿群众都投入到体育促进健康的潮流中去,都养成运动增强体质的良好生活习惯,才能够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减轻负担,也才能够为真正建成健康中国打下更深厚、更广泛的国民体质基础。

3 高等体育院校助力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条件

高等体育院校在国家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往往被视为“排头兵”和“助推器”,多年来为党和国家输送了体量巨大的人力资源、贡献了许多有益的智慧。面对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体育院校应当善于从体育促进全民健康的视角下利用自身所具备的天然优势。

3.1 高等体育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第一职责和核心使命,高等体育院校是当前国内开办的最高水平和最大规模的体育人才培养机构,肩负着为党和国家的体育事业和健康事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我国现行高等体育院校大都诞生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经历了多次办学体制和办学定位调整,但行业性始终是高等体育院校最重要的办学特征。几十年来各体育院校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体育事业发展所需,逐渐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和层次,成为了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和健康事业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支柱。当前,我国独立设置的公办、民办体育院校总共有36 所[5],每年大约为社会培养各类体育专业人才约4 万余人,这类毕业生进入健康相关领域和行业以后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因此,高等体育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备显著的优势,是造就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生力军的摇篮。

3.2 高等体育院校构建起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科专业是立德树人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直接决定了高层次人才的供给结构,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持续性影响[6]。体育学科有自身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新中国系统化、规范化的体育学科建设率先从各专业体育院校起步,经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体育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日渐成熟,学科体系不断趋于完整,标志性成果亮点纷呈,相关研究机构、学术团队、人才培养单位等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受到各界的普遍肯定。高等体育院校为我国体育学科专业建设当之无愧的领军者,高等体育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具备显著的优势,将为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牵引动力。

3.3 高等体育院校拥有着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健康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科研创新则是解决健康领域重大难题、不断提高健康生活质量、满足健康重大需求的最有效途径。高等体育院校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长期紧跟体育促进健康的科技前沿,在科研人才聚集、科研平台聚众、科研力量聚合方面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近年来,高等体育院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量以及资助金额逐年上升,多所院校获得了省级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科技进步奖项,个别院校在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上取得了突破。比如,北京体育大学在科技助力奥运夺金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上海体育学院在运动人体科学方面取得了较深的造诣,成都体育学院在中医运动医学促进伤病防治与健康等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总体看来,高等体育院校在社会热点问题和科研创新难题的研究上呈现出了遍地开花的可喜形势。因此,高等体育院校在科学研究方面具备显著的优势,将为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创新能量。

3.4 高等体育院校承担着独特的健康文化传播功能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全民体育热情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体育院校不仅是体育知识传播的社会智慧中心,而且是创新体育文化生活的重要动力站和策源地,是推动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半个世纪以来,各高等体育院校积极顺应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持续为我国的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力量。尤其是高等体育院校在运动训练、体育教育、运动医学、体育经济管理、体育新闻传播等领域拥有着一批高端人才团队,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等领域进行了大量深入探索,建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研究中心,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文化学术交流平台。比如,2022 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评审命名了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在58 个科普基地中就有24 个基地与全民健身或者运动健康相关,这些基地将为体育文化和健康文化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高等体育院校在体育文化传播方面具备显著的优势,将为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深厚的底蕴根基。

4 高等体育院校助力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新征程上,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被推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尤其在高素质健康人才培养、体医融合发展、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健康文化普及等许多根本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上还有很多潜力亟待挖掘。对高等体育院校而言,是新的挑战,更是发展契机。因此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是新征程上党和国家赋予高等体育院校新的历史使命。

4.1 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成为健康理念塑造的发源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1]推进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体育院校必须在思想上发挥引领作用。也就是要加强理论创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以全民健康为核心的大健康观,在继承和发扬先进的健康思想的基础上,探索和传播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健康发展理论,筑牢体育增进健康的理论基石,拓宽健康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推动全民启蒙、促进全民参与、实现全民共享。

4.2 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健康人才培养的新摇篮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高等体育院校作为国家体育事业重要的“人才库”,推进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必须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等体育院校要因时因势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育人方针,努力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健康素养和体育技能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在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指引和“新医科”建设背景下,推进体医交叉学科发展,创办体医融合的新专业,探索从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全过程的健康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着眼人才培养中的健康素养提升,加强健康理论和健康通识教育,建立与健康教育相关的“训研创”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成为传播健康发展理论、传播健康教育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才培养新摇篮。

4.3 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成为健康成果产出的孵化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1]高等体育院校在国家推进“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中最具有显著的贡献,应当是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努力推动成果转化成社会生产力。因此,要紧贴国家战略,发挥体育促进健康的智库作用,深度参与国家健康政策决策服务,推动国家体育事业与健康事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着眼社会需求,深耕促进全面健康的科技前沿,围绕全民健身与体医融合关键技术研究,产出一批服务全民健身、推动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健康文化传播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在搭建科创平台、推进健康领域的产学研基地建设、打造健康研究和健康产业创新中心的实践中,贡献体育院校的智慧与方案。

4.4 强化开放办学,成为健康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国民健康素养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础性指标,普及健康文化则是提升国民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推进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高等体育院校应当注重体育文化传播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改善人的行为习惯上的重要作用,从平台、载体和路径3 个维度加强健康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建设。要根据自身办学传统和办学积淀,建成一批独具特色的健康文化科普平台和博物馆等“实体性”的体育文化传播与传承基地,通过举办健康学术研讨、开展健康文化交流等形式,推动健康文化不断丰富与繁荣发展。要大力弘扬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以运动项目文化为着力点,加强运动技能普及和提高,增强社会大众对体育生活的体验感和运动项目参与度;以中医、武术等中华民族健康文化为载体,利用我国与健康文化相关的历史文物与典籍,广泛开展中华民族健康史学习教育与传播,提升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普及率;聚焦北京冬奥会圆满举办的“后奥运”时代特征,促进中西方健康文化在奥林匹克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交融中实现新的发展。要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和推广健康文化,在开放办学中,实现健康文化包容性发展,不断提升中华健康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冲锋号,作为扎根中华大地办学的高等体育院校,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中承担着新的使命和新的任务。这要求高等体育院校应当从自身优势条件出发,在思想引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从而为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全民高质量
全民·爱·阅读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可持续全民医保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