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023-04-15 14:27吕培亮
中华魂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绿色

文/吕培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就和宝贵经验提炼升华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极为重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当把握以下四个维度。

继承性与发展性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结合时代与国情创新性发展,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诸多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境界,成为21世纪最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一是在哲学层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观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方法论。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思想,进而批判和超越了客观化的自然观,并在人与自然“一体性”基础上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思想,即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从主客一体的“共生”关系中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批判和超越了对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和异化关系,为重建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开辟了道路。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兴衰,这是站在人类发展的宏观历史视角思考生态与文明之间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发扬了这个唯物史观基本观点,作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是对人类文明发展一般规律的新阐释,超越了单纯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层面思考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意义的局限性。针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方法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集中体现为统筹兼顾,也就是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思想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是对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则的中国式表达。统筹思想的实践和运用有利于帮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各系统、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协同,从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登上新台阶。二是在政治经济学层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论,坚持绿色发展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价值作为调节人生产活动的价值尺度,既承认自然对人类需要的满足,又积极引导人类对自然的照顾,从而为全体性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工具。绿色发展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树立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而达到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目的。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层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政治立场,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国家治理观,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诸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和践行人民立场和法治思维,并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理念,从而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全体性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工具。

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为主要内容的一个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不仅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和安排,也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理念、最新成果、最新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就其主要内容来看,集中表现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和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十个坚持”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仅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也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人类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实现历史性巨变。具体来说:宏观上,我国不断探索生态治理新形式,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新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制度优势转化为生态治理新效能,围绕生态文明体系正在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等五大生态体系,并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全面打响了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在坚持重点领域突破的同时,采取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生态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中观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出台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排污许可、河(湖)长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环境治理制度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改革、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环境保护税开征、生态保护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进展顺利。微观上,生态民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生态扶贫、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文化作品创造已经成为社会新风尚,开展全民绿色行动,让老百姓能喝上清洁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健康的食品、用上干净的厕所,拥有良好的人居环境正在成为大多数中国人都能享有的幸福元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正在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解决长期以来影响和威胁人民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筑牢人民共同赋予的绿色生态底色,逐步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独具中国特色之路,而且一个人人参与和共同享有的美丽中国正在呼之欲出。

独特性与超越性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围绕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进行了全面论述和实践探索,从而绘就了中国版的生态蓝图,并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生态之路。在西方“人类中心主义”错误思想指引下生态代价转移做法遭到世界各国人民反对,以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似乎难以平衡进而引发世界性“生态恐慌”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一种优越于资本主义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思路。集中来讲: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消解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元对峙的论争,在生命共同体理念下,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属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关系,并把自然界的先在性、客观性作为这种生命自然观的前提与基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精髓,同时把生命自然观奠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摒弃了自然内在价值论的唯心主义,也否弃了以人类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实在论,从而把人与自然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置于一种和谐共生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相较于西方生态代价转移或者简单以邻为壑做法,我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从根本上摒弃了资本主义逐利的盲目性,更加注重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同时在具体实践中,坚决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科学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关系,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向纵深发展。最后,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提出共同而又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张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同时,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推进中国生态治理和全球生态治理统一起来,在全球生态治理探索中贯穿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论,从而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为全球生态治理和建设美丽世界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内立足解决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破解生态困境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力求建设一个美丽中国;对外为了应对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提出共同建设一个美丽世界,二者相互映照和有机融合,共同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目标指向的二重性。建设美丽中国与共建美丽世界内外两者交相辉映,体现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国内关照全球未来的开放视野和国际胸怀,也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球生态环境建设树立了中国榜样;同时,这一思想也准确把握了当今世界生态发展的脉搏,体现出鲜明的大国特色,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作出了中国贡献。第一,践行国际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也是我们的共同家园,大家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类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把人类整体命运与自然生态联结起来,指出: “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并反复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可以说,习近平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在共同体宏大视野来认识中国,进而延伸到认识整个人类,强调要以服务全人类为宗旨,反对生态霸权主义和单打独斗做法,呼吁世界各国把视野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第二,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形成应对危机的合力。面对日益频发的多样性生态危机摆在国际社会面前,只有进行更加包容高效的全球治理,才能有效加以应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不断增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基础上,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进而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平等地参与到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中来,为打造全球绿色命运共同体出谋划策和贡献力量。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生态技术、绿色科技和环保工艺等来造福人类,以技术创新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以及拓展国际经济技术与管理方式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国际生态保护协作机制等,发挥技术手段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有效应对愈演愈烈的全球生态危机。正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所说:“绿色科技成为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第三,加强绿色国际合作,共享绿色发展的成果。在多个国际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时至今天,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绿色国际合作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在加强自身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绿色复苏发展同时,站在全球视野推动整个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诸如加强政策沟通和经验分享、对接可持续发展规划、共同推动区域能源转型和提升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合作,包括中国大力支持国际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进而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以及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打造绿色经济伙伴关系等,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总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而且在国际场合积极倡导共同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推动世界各国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为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绿色
绿色低碳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