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2023-04-15 08:25
乡村科技 2023年24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产业化

裴 雯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0

0 引言

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我国生产总值为593 034亿元,同比增长5.5%(按不变价格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0 416 亿元(同比增长3.7%),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这充分证明我国农业发展态势良好,需要更进一步实施改革,落实政策保障措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有效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年)》提出要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修复农业生态,提升生态动能。2021年11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指出“引导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开发,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为我国各大产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面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提供了支撑。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率、扩大农业消费市场、加快推动现代化农业体系建设,从而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基于此,笔者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最早于1991 年在国际农业与环境发展会议中被提出。而我国是在《中国21 世纪议程》中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其定义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局面,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综合来看,所谓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状及未来农产品需求前提条件下,保护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及农民权益,确保未来农村能够持续获取农产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2-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数字化、机械化作业,不断优化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人员专业水平,促进农民经济收益提升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而实现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面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我国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已迫在眉睫。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其快速发展能够显著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4-5]。

第一,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传统单一结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能源消耗,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需求,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同时,显著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农业可持续发展可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稳定社会发展。具体来看,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助力产业结构升级,可有效延长、拓展产业链条,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有利于激发农民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第三,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可持续发展可实现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如粪便、秸秆、稻壳等,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缓解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四,提升农产品品质,扩大农产品国际市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及科技含量,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份额。

3 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3.1 农业生产模式滞后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发生了一定改变。然而,当前部分地区仍采用传统农耕方式,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粗放式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难以适应当前环境、市场及时代变化[6-7],以及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匮乏等现象,难以系统地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模式滞后,既有农业建设项目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产品生产效率和流通效率,遏制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缩减了农村地区农业市场规模,从而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驱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当前,多数农村地区并未建立农业综合部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足,且缺乏有效的市场衔接机制,存在技术与市场脱节的情况,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难以迅速连接市场需求,不利于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影响农业生产规模扩张与现代化改革,更无法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可持续发展。

3.2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农业处于传统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更加高效的集约经营转型改革阶段。尽管近年来我国农业转型发展已有一定进展,但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仍然存在[8]。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地区农户经营分散,规模化土地难以流转和获取,不利于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加之龙头企业少、规模小,精深加工能力弱,带动能力不强,导致产业链条偏短、产品附加值偏低。

第二,部分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未经过科学、专业的指导,欠缺先进的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最终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链协同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第二、第三产业对农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较弱,农业产业链协同程度较低,使得我国农业发展路径和方向较为模糊,从而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较差,建设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的硬件条件不足,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不健全,难以支撑该地区农产品进行批量出售和网络营销,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9]。

3.3 农业管理机制不完善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农业管理仍存在组织架构不合理、管理机制过度行政化及土地流转机制滞后等问题[10],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组织架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存在农业管理组织架构混乱问题,导致部分人员对自身岗位职责认识不明确,存在分工不合理、效率低下及工作流程不完善等情况[11]。这不仅会影响农业管理效率,而且会对基层农业工作者造成极大影响,从而阻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管理机制过度行政化。在农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农业管理过度或命令性管理,以达到最终目的[12]。这不仅会降低农业创新能力和主导性,还会降低农民耕种积极性,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土地流转机制滞后。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存在土地流转合同签订不规范签订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土地流转合同以口头约定为主[13],即使签订协议也存在文本不规范的问题,极易在后续产生权益纠纷,长此以往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土地流转缺乏长效约束机制,使得农村地区相关单位管理决策效率低、监管力度不足[14-15],对农户的承诺及激励难以兑现,且随意性较大,无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此外,农户对于土地流转的了解和认知不足,且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难以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使得土地流转机制得不到真实的反馈,无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4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4.1 优化农业生产模式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突破农业“卡脖子”技术,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循环利用各种资源,建立更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

第一,农业相关部门应因地制宜,充分了解地方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优势,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实施农业项目,显著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和流通效率,以此推动农业生产模式变革,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应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相关机构建立创新联合体,着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通过向农户普及改良土壤技术、耕种技术、节水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等,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模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蓄力。

第三,地方政府应鼓励农民发展绿色农业,对农民定期开展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如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提高土壤质量等),在缓解农民农业生产成本压力的同时,优化农业生产模式,以此驱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4.2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要求。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各地农业相关部门不仅需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农业数字化经营,而且要全面整合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水平,从而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应着力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快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数字化管理,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进而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政府部门应建立相应激励机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带头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同时,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农业龙头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进现代化种植、生产和加工等技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显著提高农产品生产效能,以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应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管理、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科技创新、技术改造,通过引进先进机械化手段,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第三,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应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整合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第四,各地政府应深入贯彻《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联合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农业信息平台和农业大数据中心,利用电商平台等打造农业产业化发展载体,优化农业生产、物流、销售等流程,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4.3 建立健全农业管理机制

加快深入开展农村改革,可以促进乡村发展繁荣。因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各地政府应根据农业发展实际,采取有力管控措施,建立健全农业管理机制,加快完善政策、法律、社会等方面的支持,着力驱动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第一,建立良好组织管理机制。各地政府应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明确农业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实现高效的组织管理,以此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建立人性化管理机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当地农户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和实际生产情况,针对性制定激励政策和培训政策,充分激发农户主动探索和创新积极性,并给予农户自由承包和自主决定土地流转的权利,使其能够掌握土地主导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效益,进一步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各地政府部门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对土地流转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科学有效规划城乡土地建设,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动土地流转,农业主管部门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土地利用相关资料,并将研究成果写入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的方案中,提高方案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5 结束语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业被纳入重点发展板块,我国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面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各地需要把握机遇,全方位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统筹国内外农业核心要素,着力驱动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产业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