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视阈下乡村文化建设实现路径及启示

2023-04-16 02:04颜雨萱付晓男
新农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文明传统

颜雨萱,付晓男

(长春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关键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乡村文化;实现社会主义路径;启示

1 乡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1 农村文化健康发展是全部健康的内在根本条件

十八大以来,确定了我国发展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设计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在实施“五位一体”总体格局发展,统筹兼顾促进中达到的。全面小康是国民经济、政治生活、文化发展、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五个工程协调促进、共同推动“五位一体”全部进展的小康,唯有各个方面全部促进、发展,才能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准,保证全面形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如期完成。发展如若沦为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洼地或短板,全面小康就不全面了。缺少乡村文化健康发展目标的落实,全面形成小康社会就很难达到“全面”。农村文化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内在根本条件。

1.2 社会主义农村文明建设是全面小康的根本保证和坚实基础

所谓的农村文化,是指产生在中国农村范围内的,符合当地民众需求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文化法律意识、科技文明、科学知识教学、群众文娱活动等的总和。由于中国具有漫长的农业文明发展史,所以农村文化在传播中华文明、保持中国农业的社会稳定性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农村文化教育有着道德教育、审美娱乐、经济助推、传统文化教育等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多种功用,一直是农村经济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坚实基础。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共同发展的趋向越来越强烈,而乡村的发展与建设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处于越来越关键的战略地位,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除了需要高度重视“三农”的问题解决,更需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在继承民族文明历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优化乡村管理中的关键功能,加强和巩固农村文明建设这一农村生存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与重要物质基础。

1.3 农村文化建设,是保障持续脱贫致富、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的根本基础和动力

农村文化思想落伍,无法满足农村新时期发展进步的需要,是农村乡村贫穷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但农村乡村文明的发展进步,农村农民思维的与时俱进,是乡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驱基本力量,是确保持续脱贫致富、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基础,但因为在乡村脱贫致富任务基本实现后,仍需要持久的文化保障与维护,所以农村文化建设能使脱贫致富中的农民群众思维与价值观,彻底斩断穷根。促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完成,构建农民持续脱贫致富、遏制返贫有效的激励机制外,也需要进一步重视这些农村地方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不足,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启民智、扶民志、集民意,充分发挥好利用农村文化建设坚实保障农民持续脱贫致富。

2 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当前中国农村文化复兴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总体而言,还面临若干现实困难,很多问题约束着农村复兴的深度推进。

2.1 乡村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村与之共同发展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强烈影响,中国农村逐渐步入了后乡村社会,在保持部分传统乡村特征以外,农村的文化价值取向也逐步趋于多样化,使得中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人际关系功利性、社会价值观念物质性、文化消费观念落后、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枯燥等问题,农村社会主义文明的精神价值也逐步淡化。由于农民们大肆追求生活物质化,积极健康的文化休闲方式也逐步被赌博等生活物质性、功利化价值取向的文化活动方式所取代,农村精神上的“贫困”又滋生了“等、靠、要”等消极价值观。部分农民的消费理念也出现了扭曲,如婚丧嫁娶中过度浪费越来越多,重物质轻精神的消费行为等差距愈来愈大,对积极健康的文明消费行为投入因而较低。由此可见,农民的价值理念亟待进一步改善,思想道德品格亟需提高,思想道德约束制度亟需更加完善。

2.2 与乡村文化振兴有关的产业不兴

因为政府对传承农村文化的重要价值的轻视,对本地的传统风俗习惯、特色技艺等传统乡村文化并不关注,承载着农村乡愁记忆的传统文化地标也日渐消失,从而造成了农村文化的振兴资源严重不足。而部分地方政府尽管对传统农村文化重要价值有相当的关注,但在挖掘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继承与创新却略显欠缺。最主要的原因是忽视了或忽略自身本土文化的所具备的特点,从而导致传统农村文化的商品与服务低端化、雷同甚至无差别。况且现阶段中国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又刚起步,且规模较小、行业形态还没有成型,更别说形成全产业链、产业集群。由是以上种种,中国农村的文化产业振兴与行业发展还任重道远。

2.3 乡村文化振兴的效能不显

尽管政府部门对农村在公益文化方面的投资日益增多,但基于对政绩与效益的要求与考虑,部分决策者却总是热衷那些见效较快、容易出政绩的“硬指标”建设,而忽视了农村文化教育、文物保护等“软指标”推进工作。从目前来看,由于在乡村,以及城市之间、区域间和群体之间发展状况差异,优质的农村公益文化资源差异依然很大。在个别区域的农村公益文化建设项目中还面临着很多的盲目化与随意化问题,对村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也没有吸引力与针对性;部分乡镇虽然已经建设了文化站、文化广场等文化场所,但因为缺乏持续的文化资金投入保障,重建后轻管弃去的文化现状仍然存在,公共文化设施也无法进行合理运用,从而造成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往往成为了走过场。

2.4 乡村文化振兴人才缺失

由于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的脚步在加速,大批年轻且充满朝气的农村中青年群体农民们来到都市后不愿意再回家乡,逐渐习惯了都市的快节奏都市生活,很少有机会或不愿意再回乡融入到传统农村的社会主义传统文化生活。通过邻里关系所构建出来的传统乡音也日渐淡化甚至割裂,从而削弱了传统农村人文滋养的根基。而纵观目前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留在村里的主要是老弱妇孺。而这些人群也只是可以保证日常的生活自理与基本的农间劳动,缺乏能够丰富他们的农村传统文化生活经验,对社会主义文明生活方式的概念也相对模糊不清,对社会主义文明消费方式的关注也相对淡漠。上述原因都使得农村传统文化活动的社会主导缺位问题严重。

3 加强贫困农村文化建设,巩固农业社会全面小康基础

3.1 通过构建精准扶贫和农村文明建设的统筹推动机制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的战斗必须完成底线目标。扶贫工作经验表明,要巩固精准帮扶成果,构建解决农村相对脱贫工作的长效机制,夯实帮扶农村全面小康基石,除了确保贫困村群众人均收入持续提高外,更关键的是要以“文”化人,在思想上“扶志”,激发顽强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在脱贫致富能力上“扶智”,把握独立顽强的精准脱贫致富技术技术本领,才能更加激发帮扶农村持续发展和困难群众攻坚暴富的内生力量,从而提高帮扶农村整体发展的基础,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这就需要增强对扶贫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意义的理解,关注扶贫农村文化建设在克服相对困难长效机制中的意义建立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以政府部门为主,地方相关部门各负其责,以贫困农村群众为主导,在社会各界文化力量共同参与下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在促进繁荣发展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巩固农业生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力基础。

3.2 筑牢贫困乡村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基础

促进扶贫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与蓬勃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落实并保证农村文化的基本建设投入,以广大乡村民众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以贫困地区广大乡村民众的实际需求为突破口,以建立和健全扶贫地区农村文化软硬件设施为重点,进一步充实农村文化公共服务内涵,进一步拓宽农村文化公共服务方法、途径,提高农村文化服务质量,为贫困地区民众掌握文化科普知识、专业技能训练、心理健康引导、文化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方便。重塑了新时期的乡贤文化,引领有经历、有知识、有特长、有技艺的离退休公务人员、专家学者、企业工商界精英人才等新型乡贤人群反哺家乡,推进并弘扬了家乡自古以来的优秀文明。引导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投入农村文化扶贫工作,充分运用和发展农村城市文化资源的服务功能,通过采取相应的文化鼓励政策措施,将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扩展至农村,进一步带动城市文化服务与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一体化融合发展,建立一批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团队,为农村城市文化产业的振兴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进一步提升贫困农村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农村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实力。

3.3 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明融入贫困农村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一个重点便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好更多地融合到社会产品生活。在中国贫苦乡村发扬和继承美好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并赋以出新时代新内容,是推动中国农村文明建设的一个重大支撑,通过在贫苦乡村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存、继承、健康发展工程建设,才能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涵养优良的乡村美德风尚,培养健康文明的村风。着力培养并弘扬农村优秀的家风、家教,进一步发掘和整理农村勤俭持家、重义守信用的家训、家书文化传统,以农村优秀的家风家教培养好青年,使农村的下一代保留农村人文记忆,存续农村人文情感,进行中国先进农村文明的代际传承。

3.4 着力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国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方式的要求也日益增长,特别是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广大老百姓,对就近就地享受多姿多彩的文化服务生活等,怀着了更大的期待。十九大提出了进一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九届四中全会则明确提出了拓展基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覆盖范围、提高有效性的要求,这些都为建设好新时期的乡村文化服务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遵循。适应广大乡村民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努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文明传统
请文明演绎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漫说文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对不文明说“不”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