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04-16 03:34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内江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技能型工学职业院校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潘 康

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制造业不断扩大的趋势下,社会经济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需求也随之提高,职业院校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为此国家对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办法、有利政策,探索研究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改变传统职业教育弊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研究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近年来,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数量逐渐增多,但是职业院校生源却供不应求,各类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遇到“致命”的瓶颈,高职院校更是如此。所以,各高校采用更新办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治校机制体制等措施以解燃眉之急。本文就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意义、以及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作进一步探究。

1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论语·里仁》载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主张“学做合一”的治学理念。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的教育本质论提出“学校即社会”,教学论写道“从做中学”。古今思想家和教育家亦如此,可见知与行、学与做之重要性,而工学交替教育活动便是践行了此主张与理念,为提升高职院校人才质量奠定理论和思想基础。

所谓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专业理论知识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进行企业生产实践,达到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基于企业和学校的双方资源和优势,把课堂教与学与实践操作、实际生产有机结合,实现全面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专业技能和社会竞争力的目的,从而培养和塑造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和社会主义高素质接班人。

2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2.1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办学质量和特色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必将流向市场,走向现代化建设,服务于社会,而工学交替作为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的重要举措,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育社会经济所需人才,其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各类企业的生产需要,同时也凸显职业院校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快速、健康发展。

2.2 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人才储备做铺垫

高校肩负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工学交替能够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让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实操能力,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为各行各业扩大人才资源储备,有利企业稳步发展和前进。

2.3 高职院校深化教育体制机制的重要途径

2010年5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明确指出,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以质量为前提,旨在服务社会,以就业为导向,形成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此重大决定表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的角色不可估量,所以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必定要加强院校与企业行业合作,积极响应中央、国家号召,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合格接班人。

3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的问题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被应用到各高职院校当中,也是教育界、各高职院校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上到国家和政府,下到高校和企业,都在积极呼应和践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收到显著的效果。但是,综合国内外文献可知,我国职业教育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尚存改进之处。

3.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管理有待完善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后,国家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性政策,如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工学结合;《教育部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文件提出:加强技能培训,着重培养实践实操能力,提高就业能力;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推进校企合作。但是政策办法的背后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很多文件中只是提出鼓励政府、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中,但是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必须履行什么义务,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监督和管理,缺少对参与工学交替企业的评价体系,导致效果不佳。

3.2 高职院校缺乏办学特色

学校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之一,承担着理论知识的教学重担,是实际操作和企业生产的基础和保障。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用教材多偏重于理论,实用性不强,指导性意义不大,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在课程设置上,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不足,缺少企业专家参与和指导,再者,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不仅要求扎实的理论水平,更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巧和较高的指导能力,而很多任课教师没能做到有效平衡,削弱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此外,一些职业院校还存在实训条件缺乏、硬件和软件不达标等问题。

3.3 企业缺乏合作观念,合作动力较弱

众所皆知,企业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势必对此带来一定影响。学生进入企业,需要一个适应和熟悉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能否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是众多企业考虑的首要问题。毕竟,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投入时间和成本,所以在没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下,众多企业缺乏与职业院校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义务和责任感,不能积极配合院校合作,致使职业院校在实施工学交替时出现孤掌难鸣的局面。

3.4 学生从事的实习岗位与期望岗位存在落差

学生是工学交替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满意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很多学生理想的工作是从事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或者能使自己有多种体验、掌握更多技能和全方位提升综合能力的轮岗工作。而现实当中,大多数为流水线岗,或者是操作机器的固定岗位,在整个实习期间,一直固定在某个岗位,直至工学交替结束,这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宗旨和目的相背而行,学生既得不到综合能力的提升,也致使职业院校学生对工学交替存在偏见,同时对其他同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阻碍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开展和顺利实施。

4 高职院校强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中国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教育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个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指出:我国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贯彻“规划纲要”具体要求,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应做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4.1 制定和完善相应政策法规,促进和保障工学交替顺利实施

企业和院校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的参与主体,如何妥当的协调与解决双方存在的问题尤为重要。首先,政府要制定或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参与的企业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工作任务;其次,通过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协定和评价机制,多方监管,落实双方应尽职责,彼此监督,相互配合,实现双方共赢;再者,制定激励措施,对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的企业人员和院校教师,政府采用有效的激励政策加以鼓舞,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加大企业行业参与力度。

4.2 更新院校办学理念,提升企业参与度

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发展,满足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理论和技术“两手抓”,特别是专业技能尤为重要。更要积极探索课程设置方案,摒弃陈旧观念,依据企业需求开拓相关课程,更加贴近市场生产需要。对于合作企业,从全局出发,整体考虑,着眼未来,找出双方利益平衡点。企业要提高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多角度看待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合作初期,企业会投入部分成本,降低企业经济效益,于此同时,企业也在根据需求与校方共同进行课程改革,塑造人才,储备人才,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再者,企业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吸纳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企业和院校站要在同一战略高度,加强合作,保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4.3 构建保障体系,促进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为了保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相应的保障制度不可缺少。政府要制定工学交替相关政策,通过法律法规手段约束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职责,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职业院校不能仅仅为了完成教学计划的实践教学,更要注重学生在企业做了什么、做的怎么样、学到了什么、结果如何,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对于企业,也要预先订立规章制度,清晰自己的职责与应尽的义务,既要顺利生产,又要维护实习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才培养稳定、有序实施。

5 结束语

工学交替是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在政府统筹协调下,引导企业和职业院校加强合作,结合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经验和模式,职业院校定能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技能型工学职业院校
盐工学人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盐工学人
——沈 妉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盐工学人
——李 琦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工学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