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做新时代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2023-04-16 05:45范光基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二十大强国高质量

范光基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描绘了宏伟蓝图和吹响了奋进号角。本次报告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将科技、教育、人才第一次作了专门章节一体部署,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要性,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广大教师深刻理解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重要作用,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助力国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在内容安排上,彰显了党和国家对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重视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都是党中央提出的需要长期坚持的重大国家战略,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着眼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出发,在内容安排和章节排序上将科技、教育、人才第一次作为一个整体性的重大问题放在报告的第五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单独论述,凸显了科教兴国战略,特别是教育和创新在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过程中,找到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金钥匙”“先手棋”——现代化与教育、科技、人才、创新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乎逻辑的价值判断和规律性关系,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1]

党代会工作报告作为继往开来、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的统领性纲领性文件,历来是党代会的焦点和灵魂。在过去党代会的工作报告中,一般情况下,科技内容安排在经济建设中,教育内容安排在社会建设(民生)中,人才内容安排在党的建设中论述,比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科技内容安排在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述,教育内容安排在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论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科技内容安排在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育内容安排在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阐述,也就是说,此前党代会报告把科技与创新驱动作为经济问题,教育作为民生问题进行统筹安排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过去常规性内容安排进行了重大调整,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将位置前移到第五部分(共十五个部分)进行归集统筹部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突出了教育是民生更是国计,关乎人民生活幸福,更关乎国家现代化发展全局,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另外,据统计,党的二十大选出的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中,两院院士有29 名,比第十八届的15 名、第十九届的25 名有明显增加。他们都是国家各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熟悉当今世界科技、人才发展的大势,他们进入党和国家的高层决策层,从侧面反映了党对教育、人才、科技的高度重视,有利于深入实施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二、在要素关联上,突出了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必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突显了党对教育事业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精准的把握和更加全面的认识。[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担负的重要使命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批又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近现代史中许多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优先发展教育,是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全面腾飞的关键环节,因此,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必须率先建成教育强国,没有建成教育强国,就难以建成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在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2020 年10 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都提出“到2035 年,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从时间上看,实现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比在21 世纪中叶实现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早15 年左右,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优先性地位和作用。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各国之间激烈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3]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依赖科技进步、创新驱动,而科技进步和创新创造必须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造就和脱颖而出必须依靠高质量的教育。因此,高质量教育体系是科技力量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要素可持续供给的根本保障,是高素质人才队伍产生的主要来源和根本基础;反之,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高水平的科技发展体系,也会激发和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在推动现代化建设的科技、教育、人才、创新等要素中,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其中创新处于核心地位,教育起到关键作用,四方整体联动、协同发力,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新优势。另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要求,从“建设”到“两个加快建设”,一方面强调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性紧迫性,另一方面体现了教育在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三、从目标任务上,强调了必须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如一强调发展教育为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新道路,基本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

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如何进一步提升教育公平和质量?如何进一步增强人民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党的二十大报告主要聚焦教育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突出环节,着重解决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问题,跟以往的党代会工作报告相比较,从十个方面的变化,更全面、更精准、更深刻地阐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即:一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使用“实施素质教育”用语,而党的二十大报告使用了“发展素质教育”用语。这个用词的变化对落实“五育融合”教育理念、重构教育内容和生态、转变育人方式等要素,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指向更加明确。二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突出了“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高质量”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着力点,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首要关键词,它强调的是要通过发展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实现人人都有机会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最终促进个体自由发展和价值实现。三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劳动教育”十年来首次“回归”党代会的报告,强调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四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发展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教育提出了各自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关于“职普融通”和“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表述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文件中。[4]五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民办教育发展问题有新的表述,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相比,报告强调了“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要求。六是语言文字是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目的是要不断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提升我国优秀文化软实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七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的内容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对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与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家庭、家风、家教是相一致的。九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第一次有“学习型大国”的提法,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十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第二章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落实为报国行。

四、在关键支撑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呼唤高素质的好老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才会有高质量的人才,才会有现代化美好前景”已经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应当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勇于肩负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的培育英才光荣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绵薄之力,汇聚强大教育力量。

(一)树牢为党育人政治站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5]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党领导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谋划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逻辑起点,是丝毫不能偏离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广大教师要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职业生涯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责任,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自觉成为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者、宣传者、实践者,扎实把党的思想主张和最新理论成果内化为个人的理想信念,转化为自身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真正锻造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创新人才、骨干力量。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做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价值旨归。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了177 次,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字字千钧的分量、嘱托和期待!事实上,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已经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从“有学上”“能上学”向“上好学”迈进,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聚焦“人民满意”的基本教育要素,把当好人民认可的老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学生和教学两个重点,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贯彻“五育融合”教育发展新理念,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学科教材、课程思政,勇于破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难题、堵点,大力提升“课改”“双减”背景下高质量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潜心传道受业解惑,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和谐发展、人格健全发展,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幸运地遇到了人生好老师,并在老师的教育下学到知识、学会做人、事业有成、生活幸福。[5]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学生的“经师”“人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这“三个传播三个塑造”生动诠释和体现了人民教师的职业特征、社会地位、时代价值。“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广大教师要成为时代的“国之大者”,要成为社会敬重的“大先生”,要成为学生人生的“导航员”,必须认真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个”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等有关师德师风方面的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精神。古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仁师。广大教师应当自觉践行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切实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深受学生喜爱的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5]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幸运地遇上好老师,都能健康自信地成长,都有享受成功喜悦的机会。

猜你喜欢
二十大强国高质量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