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经验分析

2023-04-18 03:33申凡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实践经验乡村振兴战略

申凡

摘   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以陕西省B市为例,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力度、创造文化载体三个方面分析B市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取得的实践经验,以期突破当下陕西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瓶颈,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地区文明程度,为迈向农村现代化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標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5-0041-03

当前,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1]只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农民精神面貌,凝聚农民力量,才能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现代化目标。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之问。

本文以陕西省B市为例,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力度、创造文化载体三个方面展开分析陕西省B市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举措,为推动陕西省区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农村思想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当前我国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遇到新的情况,需要新的解决措施。因此,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必要性,必须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一)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乡村振兴不能单靠政府和基层领导干部,更重要的是让农民群众自觉行动起来,主动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之中。当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把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扶贫先扶智,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培养农民的乡村振兴能力,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本领。只有不断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广大农民群众才能坚定执行党的政策,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但是农村婚丧嫁娶陈规陋习仍然存在,天价彩礼、大操大办酒席等现象时有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2]因此,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乡村振兴的整个过程,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

没有农村的精神文明,就没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社会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目标,关键要把农村的事办好。物质文明跟上来了,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落下,努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形成农村发展进步新风尚。

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处理的三对关系

(一)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

目前,农村还存在只看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农村地区农民的文化程度比较低,部分农民精神委顿,存在“等、靠、要”的惰性思维。部分农村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农民文化活动单一,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因此,要正确处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破与立的关系。破,就是要破除“等、靠、要”的惰性思维;立,就是要不断对农民进行宣传和教育。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能够激励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美丽家乡的内生动力,从而促进美丽乡村内涵式发展。

(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处理好实与虚的关系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发展作为支撑,更需要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内涵。在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物质文明建设较精神文明建设相对实一些,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虚一些。实的物质文明建设相对好把握,而虚的精神文明建设相对难把握。所以,我们必须要处理好实与虚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虚功实做,要虚实结合。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单有一手硬,虽然可能有一时的效果,但最终两个文明建设都上不去。因此,要把握好实与虚的关系,促成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三)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文化传承能带给人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加强对农村精神文化的发掘利用,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总结好的经验,让其转化成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强大的动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启示

(一)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陕西省B市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基层组织干部能够迅速给农民群众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指示,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1.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不断深入学习和贯彻。陕西省B市农民群众学习理论、学习党章的活动已成为常态化,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学懂弄通,整个地区形成了学习宣传贯彻的浓厚氛围。农民群众理论学习过程成为政策落实过程,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2.不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陕西省B市坚持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根据各个村不同的特点,在村、镇建设文化墙。在文化广场、街道两侧墙壁上,把健康文明的故事制成一幅幅图画和文字,构筑成一条条文化长廊,让正能量充满每个角落。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加大对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和各项政策力度,农民不会的、不懂的有专门的讲解员讲解,在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去引导、去鼓励农民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当地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调查研究、摸准情况、吃透问题、找到办法、总结经验,持续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建好党支部、選好带头人,把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4]基层领导干部就要为民利民惠民,不断解决农民群众的揪心事、操心事、烦心事。讲清楚政策措施,了解农民所思所想,同农民商量,回应农民的所思所盼。只有农民群众高度认可,才会大力支持农村建设发展。陕西省B市S村村支部书记把有知识、有责任心、有创新的人才整合在一起,充实基础组织队伍,让干实事的人来抓精神文明建设,为有效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基层干部平时能挨家挨户调查访问,了解农民的诉求,解决农民的诉求,得到农民群众普遍好评,从而配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统领一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做后盾才能有效果。农民群众只有解决温饱,才会有更高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要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带动产业发展,从而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奠定物质基础。陕西省B市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其中的一些发展模式值得借鉴。

1.公司化治理模式。陕西省B市S村结合村情实际,根据当地的水土、气候特征,依托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确定了以大葱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实施了光伏发电、农机服务、大葱种植三大产业,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了群众致富,逐步发展成B市集体经济发展明星村。村上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用公司化治理模式,设立相应的制度,推行财务会计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以村民入股的形式,把贫困户资金注入合作社,年底对村民分红,拓宽了融资渠道,这一治理模式壮大了集体经济。成立集体经济组织,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去运营。该地区落实人才振兴策略,经济的发展吸引了许多城市人才回村发展。

2.“支部+”模式。陕西省B市在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中还通过党员、支部和驻村干部带头发展养蜂、养鸡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某些村依托企业,运用“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头带领人+种养基地+贫困户”生产经营发展模式,发展中药材、生猪产业,带动了当地的发展。G村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运用“贫困户+X”模式,即贫困户将土地流转、股份分红、就近就业、合作发展产业增收,每户收入达2 000元以上。在壮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3.生态治理+发展特色产业结合模式。S村结合本村实际,根据当地地理环境特点,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利用河滩水塘发展莲藕,养鱼养龙虾,打造鱼莲混养休闲观光产业园,与千亩大葱基地形成一个集体休闲娱乐、赏莲观光于一体的产业园,成为当地特色产业,开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局面,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三)加大保障力度,创造文化载体

1.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这块短板,完善基层公共卫生设施,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陕西省B市针对农村网络设施欠缺的情况,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布局更加均衡。同时加强文化供给,实施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一系列文化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更加多元,村民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从而更好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创造实实在在的活动载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丰富的载体。陕西省B市依托家训馆、村史馆等教育基地,在农民群众中开展唱红色歌曲,讲党史等活动,群众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在活动中获得正能量,提升了综合素养。除了教育基地,B市还不定期举办大型演唱会、文艺表演、广场舞演出等活动。村民们在农闲时积极参加,促进了农民群众精神面貌向上向善向好。同时B市的西府曲子、二胡等非遗项目走进了校园,参加人数累计达到1 000人,创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途径。只有积极探索和创造更加贴近农民的有效载体,并且运用好载体,让群众主动参与进来,不搞花架子,不增加农民的负担,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才会富有实效。

3.补贴非遗传承手艺人。B市设立了乡村文艺社团、非遗传承人项目,不断完善资金保障和人员保障。每个村都配备文化骨干,文化设施会员,并对这些文化骨干、文化设施会员给予补助。B市F区从2017年开始落实文化惠民演出,每年补助162万元;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推动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选出一批乡村能工巧匠;并对秦腔手艺人进行补助。这些举措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从而推动了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农民思想的转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速成的,对此应该树立正确的态度,肯花大力气,打持久战。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不断丰富文化活动载体,进而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补齐农民的“精神短板”,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让良好的风尚在农村蔓延,促进农村地区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7-12-29.

[2]   习近平在江苏徐州市考察时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紧扣新时代要求推动改革发展[EB/OL].央视网,2017-12-14.

[3]   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EB/OL].新华社,2021-03-25.

[4]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共产党网,2013-08-19.

[责任编辑   文   欣]

猜你喜欢
实践经验乡村振兴战略
中国共产党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演进与实践经验
历史成就与实践经验:脱贫攻坚的甘肃样本
核电站一回路水压试验实践经验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戏曲实践经验及理论之融合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