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光与复兴之路:从红色电影看百年党史

2023-04-18 14:56党利奎
学习月刊 2023年11期

党利奎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同时兼收并蓄其他优秀文化成果于一体的红色文化。其中的红色电影,以其直观、形象和鲜活的特点,辉映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成为红色文化的一条主线。红色电影,在表象上虽是描述革命战争、社会变革,以及社会建设之恢弘景象和英雄人物的电影,但就其内涵来看,则是对时代之问作出回答、为时代精神画像的艺术作品,也是描绘“中国奇迹”、解释“中国道路”的壮丽史剧,聚焦和映射着家国情怀这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一部红色电影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影像谱系史,也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向强起来迈进的奋斗记录史,记录了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华优秀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足迹,深刻揭示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思想源流和文化脉络。从红色电影的视域来梳理和考察百年党史,能够激励广大党员群众以更加强烈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

一、开天辟地的建国史:从《建党伟业》 到《建国大业》

鸦片战争以来,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强国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古老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却又陆续失败,辛亥革命之后,革命的洪流一发不可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为中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诞生并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历史契机。电影《革命者》 以李大钊探索改变中国、拯救民族、追寻革命的故事为叙事主线,并通过对生活中李大钊的具象书写,展现了革命先驱伟大而又温情的屏幕形象。影片同时反映出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学习,以及中国工人运动的实践认识到,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就必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并使其成为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影片《建党伟业》 以恢宏的史诗风格,生动反映出在混乱的年代里,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的觉醒付出艰辛努力,并勇敢承担起救国于危亡、救民于水火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预示着中国的光明和希望,从此刻起,党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各族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状况,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24 年至 1927 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大革命蓬勃兴起,极大地震撼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电影《先驱者》 以五卅运动为背景,再现了大革命时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真实。而《大浪淘沙》 以现实主义手法,从四个青年的叙事角度,深刻反映出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的追求、奋斗和分化,并以不同结局表明: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才是希望所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加紧勾结下,浩浩荡荡的大革命最终以失败结束。为了使革命走向复兴,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难竭蹶的斗争,并以武装起义的实际行动继续坚持革命。1927 年 8 月 1 日凌晨,在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前委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的由党直接掌握和影响的 2 万余人,举行了南昌起义。讲述这段历史的影片有《南昌起义》《建军大业》等,其中《建军大业》 以跌宕起伏的剧情、大气磅礴的影像风格、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艺术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武装的艰难历程。

为配合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亦于同年9 月 9 日爆发。《井冈山》《秋收起义》 等影片即根据秋收起义的史实创作,描写了毛泽东在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危急关头,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并开创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随着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土地革命广泛地开展起来。在各大根据地内,消灭封建地主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民进行的最重大的社会变革。涉及土地革命的电影有《党的女儿》《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闪闪的红星》《百色起义》《小花》 等,它们或描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的史实,或展示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觉醒、投身革命、力争翻身当家作主的渴望与经历等。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倍感震惊。从 1930 年10 月到 1933 年 6 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各大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长征》《血战湘江》《四渡赤水》《万水千山》《不能忘却的长征》《大会师》 等影片,演绎出红军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壮举的故事,并塑造出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的红军形象,衬托出红军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革命情谊,流溢出历史的厚重感与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

正当国民党“围剿”红军之时,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继而挑起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展示抗日战争是红色电影重要的创作母题,如《中华儿女》《铁道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太行山上》《百团大战》等。《红星照耀中国》 展现了抗战时期人心所向的延安红色政权,《刘胡兰》反映了与敌伪之间的残酷斗争,《杨靖宇》《赵一曼》 演绎出东北抗联对敌殊死战斗,《永不消逝的电波》《悬崖之上》 描写了对国民党右倾投降派和伪满政府的正义谍战,而《白求恩大夫》则展现了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战的支援等。这些影片不管是聚焦英雄个体,还是刻画抗日英雄群像,均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决心和百折不挠的英雄气魄。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民族解放战争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国家。电影《重庆谈判》 便讲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历史性地走到一起,达成“和平建国”协议的故事。1946 年 6 月,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企图依靠美国政府的支持,继续维持专政统治,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相继向各大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正式打响。在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号召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勇往直前、势如破竹。再现解放战争的影片有《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董存瑞》《大转折:挺进大别山》《大进军:解放大西北》《大决战1:辽沈战役》《大决战 2:淮海战役》《大决战 3:平津战役》 等,写清剿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反动派残匪的影片有《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 等,反映对敌谍战的有《英雄虎胆》《保密局的枪声》 等,全面展现解放战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有《东方红》《开国大典》《建国大业》 等影片。这些电影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大众推翻腐朽政权、还政于民的拳拳赤诚,以及建设民主自由的新中国的宏伟图景。其中,《建国大业》 采用外视角纯客观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从抗战胜利到国共和谈,再到开国大典举行期间的历史史实,并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为主线,勾勒出中国共产党解放北平、筹备开国大典、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解放区的生活等内容,凸显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的贡献。从此,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征程。

二、改天换地的兴国史:从《跨过鸭绿江》 到《东方巨响》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喜悦和激奋之中。人们为新中国的诞生欢欣鼓舞,也对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充满希冀与期待。电影《五朵金花》 以轻松活泼、诗情画意的叙事策略,展现了大理白族传统节日“三月街”的盛况,并通过对阿鹏、金花等新人新事的描写,书写出昂扬向上的时代激情和青春风貌,洋溢着生命的律动和生活的美好,表现出人民群众的翻身乐和感恩情。

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是异常艰难和复杂的。由于长期战争,国内经济凋敝,国民党残余伺机破坏、匪患严重,有些地方还未得到解放。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内战爆发,随后美国入侵朝鲜,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并轰炸东北、山东等地,新中国遭受到严重的安全威胁。“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经过充分讨论和全面衡量,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电影《长津湖》 就通过多个镜头,既呈现出国家层面对于是否出兵援助朝鲜的艰难抉择,又展示了党中央任命彭德怀为总指挥,率领志愿军赴朝参战的详细过程。《跨过鸭绿江》是一部全景式、史诗性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作品。影片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视角,展现了从战前国际形势的快速演变到板门店停战协议的签署,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之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过程。影片不仅具备东西两线和五次战役的全时空格局,还呈现了突袭战、防御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坑道战等多场不同特质的战斗场面。其他影片如《英雄儿女》《上甘岭》《狙击手》《金刚川》《英雄坦克手》等,皆以不同叙事角度和叙事时距,提供了进入以及体会抗美援朝所蕴含的重大历史、重大决策、巨大牺牲、伟大胜利的多样信道。影片同时塑造了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罗盛教等志愿军战士,他们用生命创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随着《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不仅使中国东北边疆得到巩固,也使战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更使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土地改革、民主改革、社会改造等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消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残余的任务相继完成,为整个国家和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建设调动起全国人民的积极性,电影《创业史》《高歌猛进》《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向新中国》《劳动花开》《钢城虎将》《谁戴这朵花》 等作品就通过取材于不同行业,反映出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在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英模或劳模,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光辉形象。如《焦裕禄》 讲述了焦裕禄领导兰考人民摆脱艰难穷困之生活面貌的故事,《雷锋》 呈现了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的动人事迹,《铁人王进喜》刻画出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石油人,对祖国和人民、事业与家庭的强烈责任感,艺术地展现了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类似的电影还如《生命的火花》《昆仑山上的一根草》《大李小李老李》 等,这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都拥有鲜明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思想,闪烁着人性和情感的美好。

除了国内建设之外,党中央还在外交领域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活动与斗争。影片《周恩来的万隆之行》 反映了1955 年 2月,中国政府受亚非会议发起国的邀请,派出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并确立和发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故事,同时也逐渐确立起新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而随着新中国国际威望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美国为了推行称霸亚洲的“遏制战略”,企图在全球建立针对新中国和苏联的封锁链,他们悍然驻兵台湾,妄想分裂台湾并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1958 年 8 月23 日,解放军开始大规模炮击金门岛。大型文献纪实电影《炮击金门岛》 便从多个角度,披露了炮击金门岛以重挫美国“划峡而治”之图谋的历史内幕,彰显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祖国必将完全统一的历史必然。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核讹诈,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国家安全,党中央毅然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电影《横空出世》《东方巨响》《东方红一号》《钱学森》《邓稼先》等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镜头和感人的故事,描写出面对苏联专家的撤离、自然环境的恶劣、国际技术的封锁,举国通力研制“两弹一星”的故事,并借助电影的思维和语言,刻画出陆光达、冯石、钱学森、邓稼先等典型艺术形象,描写了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高尚品德,展现出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势力的恫吓与威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崇高精神与深厚实力。

就在全体中华儿女满怀信心,为四个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进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发生了。第一部反映人民和“四人帮”斗争的影片是《十月的风云》,描写了以老干部何凡为首的革命群众与“四人帮”的爪牙——市委书记马冲之间的激烈斗争。而电影《周恩来》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文革”期间保护人才,保证国家正常运转,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刻画出真实深刻、生动感人的周恩来总理形象。《严峻的历程》《走在战争前面》《天云山传奇》 等影片,又从不同角度控诉了“文革”对社会建设和人民的迫害,表达出对光明和正义的呼唤。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三、翻天覆地的富国史:从《邓小平》 到《飞天》

粉碎“四人帮”之后,我们党开始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进行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不仅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而且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影片《邓小平》 将故事背景置于“文革”结束初期,反映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决心排除一切阻力,并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的全过程。影片用“两个凡是”的推翻、恢复高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兴办经济特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实践等重要历史事件为点,以邓小平的工作和生活为线,把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伟大转折的事件串联起来,再现了历史转折过程,传递出中华民族崛起之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1978 年冬,安徽凤阳小岗村的 18 户农民通过签订秘密协议,把土地分到各户,约定在完成国家和集体的上缴任务后,剩余部分全归个人。这一协议不仅使他们彻底告别贫困,而且还成为日后风靡全国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开端。电影《十八个手印》 即取材于此,展现了小岗村村民迈出的坚定的改革步伐。随后,四川、贵州、甘肃、湖北等地也先后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并迅速发展起来。1982年,我国农业取得大丰收,其中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2948 吨。家庭联产承包制很快在全国普及,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迅速解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大地遍布改革热潮,一批直接取材于社会变革中的现实生活、描绘纷繁的改革历程、反映人民在改革中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电影被搬上荧幕。电影《钟声》《当代人》《血、总是热的》《神圣的使命》 等,塑造了乔光朴、罗心刚、王公伯、简正等一系列改革者的形象,表现出他们敢为人先、勤勉公事、踔厉奋发的时代风貌。随着改革的陆续铺开,僵化集中的计划经济开始被冲破,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心愿。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让台湾人民感受到祖国对完全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渴望和信心,人们开始以更为和谐与柔性的方式在银幕上建构国家形象,如《亲缘》《情天恨海》《云水谣》 等影片讲述了台湾同胞和大陆亲人被迫分离后爱国思乡的情感故事,并呈现出两岸人民文化同根、血脉同源、命运与共的温情故事。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根据邓小平多次论述的现代化建设之“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进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的战略思想,党中央适时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西部地区迎来了全面发展的历史机遇。电影《麦积山的呼唤》是一部以西部教育为主题的电影,在客观反映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教育整体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映射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与促进西部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深入,使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2001 年 12 月11 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 1992 年正式立项,经过 11 年的艰辛努力,2003年 10 月15 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号飞船成功地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大型文献记录电影《东方神舟》 集真实性、艺术性、科普性于一体,记录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努力攀登的历程,再现了千年圆梦飞天的精彩瞬间,展示了中国航天人的风采神韵。继“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之后,神六、神七……神十七等一系列神舟飞船相继成功发射。电影《飞天》 以中国航天员的视角,讲述了他们对航天事业的热爱,生动诠释出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奋斗精神。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不仅谱写了辉煌成就,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不断增强的生动体现。

四、惊天动地的强国史:从《东方中国梦》 到《中国北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也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012 年 12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时,抒写中国梦、表达正能量成为电影创作的主要特点和趋向。影片《东方中国梦》 以华大基因研究院为原型,讲述了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的故事。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个人的梦。影片中的青年学子,胸怀让中国和全世界“不饿、不病、不傻、不老、不死”、“更多地享受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的梦想,他们勤勉科研、精心创业,不仅实现了人生理想,也深刻地揭示出“中国梦”梦想成真的生动轨迹。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总揽世界大势,着眼构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深入人心,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反映在电影创作中,跨国英雄模式成为又一个重要选题。《战狼》 系列的推出在让影片红色思想、历史记忆的表达形式更加多元的同时,着意于民族情绪的文化表达与国家形象的呈现,将民族自豪感视为国家强大与否的试金石。而《红海行动》《万里归途》 等电影表现的内容,则是大国崛起后的中国在国际社会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情绪表达,并在此起彼伏的故事情节中,释放着对国家意志的有效呼应。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和开展一系列国防和军队改革,以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人民军队。影片《空天猎》以空军实战为主要内容,并将国内新锐战机一一呈现,显示了我国空军的铁血豪情和战斗风采,同时表现出集信息预警、空战对抗、突击突防、临空轰炸等于一体的新时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恢弘气象。而电影《中国北斗》 反映了我国科研工作者用 30 年时间自主研发北斗导航系统的故事,告诉人们北斗系统不仅是全球第三个成熟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而且对于我国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估量且难以代替的战略性作用,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的重要体现。《火星2079》《长空之王》《蛟龙入海》《国之翼》 等影片同样描写了我国自新时代以来,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大飞机制造等关键性和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壮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自此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一大批反映脱贫攻坚的影片陆续播出,向全世界讲述了中国的脱贫故事。电影《闽宁镇》 描述了宁夏扶贫移民搬迁,让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故事。多年来,闽宁村从荒芜之地发展成为常住居民 6 万余人的闽宁镇,人均收入增长了 20 倍,成为中国扶贫攻坚伟大工程的一个缩影,为世界提供了一份解决贫困问题的“中国方案”。《十八洞村》《天地之间》《苦乐村官》《一诺无悔》等影片,又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扶贫干部与人民群众戮力同心,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故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我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同时,中国继续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成为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长安,长安》 是一部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时间节点,讲述发生在“长安号国际旅游专列”上的跨国故事的主题电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总体战和阻击战。电影《中国医生》 讲述了医护人员逆行而出、争分夺秒奋战在武汉前线,不顾自身安危守护国人生命安全的感人故事。《最美逆行》《武汉日夜》等影片,同样取材于抗击新冠疫情,反映了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提供现汇帮助、派出医疗组、捐赠抗疫物资等行动,展现出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积极作为和主动担当,彰显了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书写出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大同的责任和使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的成果,衬托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映射出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回望改革开放 40 年,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经济能力和综合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荣誉感、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显著增强。此时拍摄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 采用缀合式团块叙事结构,由七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典历史瞬间组成,无论是开国大典的激昂、原子弹研发时的苦难、女排三连夺冠的欢呼,还是香港回归的骄傲、北京申办奥运的荣光、神舟十一号落地的欢欣、纪念抗战胜利阅兵的自豪等,以及在片尾出现的合唱片段《我和我的祖国》,都让每一位中华儿女感受到与祖国命运的交织,会因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与有荣焉。

电影《我和我的父辈》 便通过四个单元的组合,绘声绘色地讲述出父辈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故事,也是传承与实践民族自强精神的真实写照,体现出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之伟大征程的接续奋斗。

百年征程,筚路蓝缕;红色光影,芳华永茂。产生和发展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红色电影,凝聚和映射着党的奋斗征程,成为百年党史的记录者、传播者和守望者。红色电影蕴含着真挚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演绎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播了先进文化,烛照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光影形象。从红色电影看百年党史,红色电影将始终守望复兴梦想,不断激活实现民族复兴的澎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