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模式的应用

2023-04-18 14:59江苏省靖江市实验学校天水分校朱天棋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22期

江苏省靖江市实验学校天水分校 朱天棋

一、思维导图模式分析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分析

从定义来看,思维导图是一种锻炼使用者逻辑思维的直观图形思维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要将琐碎的、无逻辑的感性认知基于某一逻辑思维串联起来。依托各级主题关键词与不同的表现方式,思维导图既能平衡图形、逻辑、想象间的关系,又能全方位地展示知识点间的联系。从特点来看,思维导图讲求形式上的新颖。一方面,思维导图讲求图文并茂,因此,不同的知识点展示形式可以从视觉上营造出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另一方面,思维导图以关键词为核心,以多种形式展示知识点间的关系。然而,在以往的学习与记忆中,学生习惯于用线性笔记记录大量的知识点,这不利于他们深度记忆、应用所学知识。围绕纵深的、循序渐进的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在联想与想象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二)思维导图的分类

1.课前的思维导图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然而,如何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效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过程中,课前思维导图赋予了初中数学学习以新的可能。一般来说,课前思维导图担负着以下使命。其一,让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其二,让学生尝试着总结本单元、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相比于传统意义上详细的思维导图,预习阶段的思维感知图不需要太过完美。即,学生只需要绘制出单元、课时学习内容的基本概况,大致逻辑。围绕大致的线条和逻辑架构,学生一边产生新的问题,一边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予以补足。

2.课堂中的思维精细图

课堂中的思维精细图的绘制者有二。其一为学生,其二为教师。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紧扣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展开讲解。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已预习了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有了基本的理解,所以,他们往往会带着问题听课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导图。与此同时,教师亦会在课程讲解中展示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从实际效果来看,教师与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学生经常会产生认知冲突。基于“为什么这几个知识点可以归于一处?”等问题,学生逐步加深对单元知识的理解,完善自己的思维精细图。一般来说,思维导图做得越精细、全面,学生越容易从颜色的对比,从关键词中明晰知识点间的关联。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导图模式的效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将该模式与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拼凑、整合出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结合各小组的成果,教师以具体的分析成果为基础讲授教学内容并借此机会指出其中的问题。

3.课堂后的思维凝练图

如果说课堂中的思维精细图讲求细致到位,那么课堂后的思维凝练图就讲求精练、见解。当学生完整地参与一节数学课之后,他们将产生诸多的情感认知以及观点。基于形形色色的想法,教师致力于引导学生删繁就简,将思维导图中的枝丫“剪掉”。这时,学生不再执着于具体知识点,而是从学科的角度,从整体的角度厘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厘清具体知识点在整个章节中起到的作用。通过完整的思维复盘,知识开始由厚变薄。与此同时,当学生开始应用时又会由薄变厚。这无疑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科学化、体系化。

(三)思维导图的优势分析

1.提升数学教学的条理性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于凭借文字的方式介绍数学概念,凭借口述的方式讲解数学试题。虽然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极具抽象性、理论性的学科,所以,学生很容易在枯燥的、单向性的知识讲解中产生倦怠感。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积极引入思维导图模式。基于思维导图,初中数学教学变得更加有条理。其一,在备课阶段,教师以树状图或脑图的方式罗列出需要讲解的知识点。此外,考虑到知识讲解的生动性,教师还经常采用不同的线条、图片展示知识点的外延。通过图文兼备的思维导图,学生既能知晓知识点“是什么”,又能知晓知识点“怎么用”。其二,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按照授课步骤逐一展示本节课需要讲解的知识点。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教师并不会一次性地完整地展示知识导图的全部。通过知识导图的逐步拓展,学生可以在脑海中明晰课程讲解的重点、难点。

2.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思维导图模式不仅赋予了初中数学教学以新的可能,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了解“哪些是重难点”“哪些是易错点”;另一方面,在复习阶段,学生沿着关键词和箭头走向,厘清知识走向,实现知识点的应用与迁移。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目前,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体现于预习与复习两个层面。一方面,在预习层面,学生借助学习清单、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拟定初步的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搭建,学生初步了解知识点的内涵并在存疑之处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出;另一方面,在复习阶段,学生再次搭建思维导图,将冗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与此同时,他们在遇到形形色色的练习题时将回顾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系统的复习。值得一提的是,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不断完善与更新。基于单元知识点间的联系,学生一边填充适当的内容,一边将其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4.强化学科教学的整体性

思维导图的搭建并不局限于某一课时、某一单元。从教材内容来看,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单元内容大多是彼此联系且逐步深化的。在期中或期末复习阶段,教师紧扣整本书的拟定理念将不同单元的思维导图联系起来。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师可以将该任务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并从学科角度,从整体角度将零散的单元知识以某一种逻辑联系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他们搭建的知识体系必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时,教师以具体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展开知识点的深入讲解和延伸。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以及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加深对数学学科的理解。

二、思维导图模式的应用分析

(一)原则分析

1.师生共同进步原则

随着初中数学教育的发展,思维导图的绘制朝着体系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厘清知识点间的联系,还要了解思维导图模式的理论内涵、应用场景、应用步骤。通过理论知识的铺垫,教师不仅能深入理解思维导图模式的应用场景,还能将自己的理性思考渗透进思维导图,渗透进对学生的引导中。凭借高效的师生互动,学生一边重视思维导图,一边明晰“如何用思维导图表示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及“除了将知识点联系起来,思维导图还有哪些妙用”。

2.低耗能

随着“双减”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难题。在此过程中,低耗能成为教师践行思维导图模式的主要原则。目前,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利用思维导图减负提效。其一,在作业设计层面,学生不再通过公式抄写、同质习题的完成加深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而是利用思维导图不断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其二,在课程讲解层面,教师不再执着于具体知识点的讲解,而是致力于讲授数学问题的探索方式,将某一、某些试题的探索主动权交给学生。基于数学思想的有效利用,学生逐步意识到思维导图的作用并在后续的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使用。其三,在师生互动层面,教师秉承“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最终教学目的”的教学思想展开高效的、有针对的评价和指导。这时,思维导图可以直观地展示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将评价内容透明化、标准化。

3.全面发展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容易将学习成绩视为检验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在此过程中,学生紧扣考试纲要并将大部分的关注点放到具体知识点的理解、应用、迁移上。然而,数学作为一门极具实践性、生活性的学科不仅包含大量的知识点,还承载着丰富的人文要素。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高分低能”的问题,教师应致力于引入思维导图并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知识点间的联想与想象,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值得一提的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予以充足的耐心和精力。

(二)策略分析

1.结合微课内容,提升预习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作为线上教学的重要形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拘泥于图文兼备的表达方式。一方面,教师将文字化的知识点转化为动态化的、视频化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将静态化的思维导图转化为循序渐进的视频资源。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将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厘清教材中的具体知识点。一般来说,微课讲求短小精悍,因此,传统的讲授方法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视频化、动态化的思维导图展示既能创新教学形式,赋予预习教学以新的可能,又能向学生传递大致的预习方法。围绕长期、多次的训练,学生可以自己总结重难点,自己绘制思维导图。例如,在教学“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时,如果教师直接按照书本的方式讲述三视图的定义,学生虽然能知晓“什么是三视图”,但他们很快就会丧失学习积极性。这时,教师利用GIF动图、文字、图片等形式构建思维导图。通过展示三视图的绘制过程,学生既能自主总结出相应的定义、特点,又能在脑海中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融入分层教学,提升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虽然能直观展示每节课的重难点,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关注点不同,所以,统一的讲授方式经常会让他们存在形形色色的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导图模式的效用,教师需要重构教学理念,引入分层教学并通过小组合作体现出来。一方面,课程讲解的时间有限,如果教师采取“一对一”的讲授方式难免会降低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学生间的有序讨论可以提升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做好两方面准备。其一,要在绘制思维导图时预留出足够的探索空白。其二,要在设计小组讨论任务之前划分好学习小组,确保每一个小组的实力都是平均的。一般来说,各小组可以凭借高效的生生互动解决大部分的问题。这时,教师不要干预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讨论方法。当学生出现无法解决的矛盾后,教师才会介入并根据思维导图提供方向性的引导。

3.引入思维导图,优化测验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性地将测试题视为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手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思维导图模式的引入,教学测试方法更加多元。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情况,教师可以在每一堂课结束后都拟定一个思维导图。通过直观的逻辑架构,不仅学生能知晓自己的待提高之处,教师也能知晓学生的大致情况,调整授课进度、方式。例如,在复盘“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以将完整的单元内容切割为多个互相联系的、循序渐进的思维导图。通过与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相关的思维导图,学生既能从课时的角度复习每一个知识点,又能从单元的角度厘清课时与课时间的关系。

4.优化评价体系,提升综合素质

教学评价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不仅能让学生从复习的角度复盘上一阶段所学的知识点,还会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存在的诸多问题。随着思维导图模式的引入,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优化评价体系。一方面,教师借助思维导图标注出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引导;另一方面,教师扩充评价主体并将学生纳入评价者的队伍。在此过程中,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圈出自己的问题。区别于以往的评价方式,新时期的教学评价逐渐朝着发展性评价转变。此外,从评价效率来看,思维导图既可以让学生知晓具体的评价标准,又可以让他们在具体的评价中及时校正,防止评价的内容脱离教学活动要求。

三、结语

思维导图作为提升授课效率,加强师生、生生互动的主要工具,旨在突破传统的教学、学习模式并将知识点的学习放到单元、整体中进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多种教学模式与思维导图的结合提升授课效率。凭借将思维导图融入预习、课程讲解、复习等多个环节,学生逐步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并将思维导图的绘制视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