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视野下的“数字时尚”设计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路径

2023-04-18 16:23周志鹏
纺织服装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时尚学科

周志鹏,马 琴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上海 201620)

近年来,新文科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备受关注。2022年9月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使得设计学科的归属问题成为设计教育界的焦点话题。“数字时尚”是目前在媒体和行业报告中出现频次非常高的词汇。如今,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时尚产业之共识,“数字时尚”将会成为未来时尚产业从设计、制造到展示、交易各个产业链环节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相关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迫在眉睫。综合以上背景,本文从学科视野出发,对“数字时尚”的概念以及其对设计人才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新文科、新版学科目录等国家高等教育变革的热点,对“数字时尚”设计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初步探索。

一、“数字时尚”概念及人才培养相关研究现状

关于“数字时尚”的概念,多引用英国时尚平台LYST与The Fabricant联合发布的DigitalFashionReport中的描述,“数字时尚”是数字世界交叉学科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游戏和密码艺术[1]。从字面含意上看,“数字时尚”就是时尚与数字技术结合而产生的新业态。这个概念首先来自产业自身的发展,是时尚产业与数字产业相互交融、渗透的过程中产生的自觉的概念。国内学者丁肇辰[2]于2010年提出“数字时尚”概念,聚焦数字媒介和交互媒体在时装秀场中的应用,阐述了视觉感官层面的“数字时尚”概念;2011年,丁肇辰等[3]结合时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趋势,从设计、制造与营销三个维度描述“数字时尚”产业的发展框架,分析“数字时尚”的当代特征。俞建勇[4]在“2021年中国纺织创新年会·设计峰会”上,明确从时尚产业数字化的角度提出了“数字时尚”的宏观定义。以上学者都敏锐地洞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5]中 “数字中国”建设所带来的发展机遇,认为数字技术与时尚融合已成为时尚产业发展的广阔“蓝海”。贾荣林等[6]对“数字时尚”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总结,认为“数字时尚”是数字科技和时尚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涉及范围较为宽泛,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传统时尚产业的数字化,即实体时尚产品的数字化制造、展示和线上交易等;另一类是虚拟时尚,即基于AR/VR、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能使用户在虚拟世界中通过虚拟形象表达自我,且不生产实体产品。

国内服装类高校“数字时尚”设计人才的培养绝不仅是对传统专业课程体系的加法式改造。面对产业应用、设计工具、设计观念的变革,除技术性要素的介入之外,“数字时尚”设计人才培养更需要相应的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范式创新。如贾荣林等[6]学者所指出的,“既懂数字技术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数字时尚”作为新兴学科的确立和发展,同时也有赖于“数字时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助力。

二、“数字时尚”影响下的设计人才素质特征

1.设计工具进化对人才知识结构的改变

视觉文化视域下,无论大众还是专业人士所观看或使用的视觉媒介均逐步实现了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转变。因此,设计专业教育需要看到这种变化对设计行业的影响。传统的服装效果图(包括电脑辅助设计)作为呈现服装设计效果的媒介,受限于制图者本身的绘画水平。然而三维软件的制图逻辑则与工具、材料、纸张无关,是从空间造型的概念上去塑造对象,受众通过数字模型观看并体验服装的上身效果。虚拟样衣仿真效果鲜明的优势,使服装设计项目降低人力和物力成本的同时,也对设计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服装制作过程依赖于服装制版工艺及剪裁技术(其中包括CAD软件和自动化生产线)。但虚拟服装设计中,原本真实产品对于触感、舒适性、合体性等涉及人的感受本身的概念,也许会随着行为主体(即产品使用对象)的转移而被弱化。人的想象力、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以便呈现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效果,如真实服装面料无法达到的质感、绚丽斑斓的色彩、自然灵动的视觉效果等[7]。随着时尚产业与数字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及元宇宙概念的应用,原本与时尚产业边界分明的游戏、动漫产业融入时尚产业,不同行业背景的设计人员频繁互动。从智能制造的层面看,3D打印技术的应用弱化了传统工艺流程的重要性,设计师可以与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工程师一起探索新的工艺和材料应用。服装造型也因为材料和工艺的突破而呈现出“反常规、反逻辑”的超现实特征。例如,被称为3D打印女王的荷兰设计师Iris Van Herpen,其作品的产生与三维建模技术、3D打印技术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当工艺和技术不再限制创意的可能性时,就可能会有知识背景更多元化的设计者来参与设计。未来“数字时尚”领域的设计师群体构成将会复杂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也将进一步复合。

2.设计观念拓展对设计师思维方式的改变

科学技术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引导了整个社会群体的创造行为和心智结构的发展方向,并最终影响意识形态的形成。21世纪以来,由交互与数字化构成的新设计已成为当代人类的“根本性境遇”[8]。当技术似乎“无所不能”之时,人类如何与技术共存成为当下最棘手的设计追问[8]。但是,新科技手段背后的工具理性不能就此变为设计观念的“唯工具论”,工具是实现设计成果的手段,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仍是设计者的思考。同时需要认识到,某种意义上工具(及其关联的各种学科知识)反过来也会影响创意思维的表现。新技术、新科技必然会引发新的设计思维方法论,原本艺术设计所依赖的是设计思维和人文艺术思维的结合,当下的艺术设计则可能是设计思维、人文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组合。传统的设计专业训练是从形式美法则入手,而“数字时尚”设计可能从科学实验开始,从实验结果中获取创作灵感。

现当代设计对设计观念的认识除了方法论的层面,还涉及本体论和认识论。以往时尚产业和设计伦理需要回应的课题,例如,“非物质主义设计”“可持续设计”等后现代理念,时尚产业扩张带来的环境压力、能源、动物保护问题等,都可能在“数字时尚”这一领域得到新的解答。“数字时尚”把服装设计的行为主体和对象同时导向了非物质性。一方面,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有可能参与时尚设计,并逐步替代人类设计师完成部分工作。据报道,目前像Disco Diffusion、谷歌Imagen等AI平台已经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实现自动数字艺术创作。特别是在服装设计领域,谷歌Project Muze仅凭用户的兴趣、情绪、喜欢的艺术风格和性别等信息就可设计个性化的服装作品,由此可见人工智能作为未来设计师的潜在实力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服装设计原本为保护和装饰人体而存在,其设计目标就是为人提供穿着的效果和体验;然而“数字时尚”设计的服务对象随着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并存而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用户群体。未来消费者对时尚穿着的需求不仅来自人类本体的需求,同时还可能来自虚拟世界的数字替身。当今时尚与文创产业的高度融合使得数字内容存在多场景应用的可能性,同样的虚拟服装或角色不仅可以出现在时尚品牌的推广策略和商业计划中,同时也可能是动漫IP的视觉拓展和游戏世界的虚拟装备。因此,数字时代设计内容的需求和呈现可能是多产业联动的结果,这对设计师创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从学科视野看时尚设计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向与路径

1.新文科人才战略要求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继续走学科融合之路

新文科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科教育改革的整体发展脉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专家学者[9-11]都开始不断反思文科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通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以及人文科学内部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培养能够服务新中国建设的应用型人才。无论是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范式创新,还是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其根本是遵从国家需求这一总体导向。

发展“数字时尚”产业是中国时尚产业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充足、优质的“数字时尚”设计人才则是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的保障。由新文科的探索历程可知,学科专业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革新的。应对当今时尚领域的快速变化,高校需要在学科交叉、师资整合等方面有足够的积淀来应对专业不断更新升级。作为文科教育的服装设计类专业一直处于知识、技术、观念迭代的前沿,因此必须抓住新文科建设的契机,以谋求人才培养目标、路径和范式的转变,从而使专业在数字化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卞向阳等[12]研究指出,就新时代的服装产业进步而言,中国服装产业是以时尚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的双轮驱动的产业集合,不仅时尚的边界越来越宽泛、变化的规律性越来越模糊,服装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结合更加紧密。此外,服装产业还面临上游材料行业和下游消费者的快速多变,因此需要服装设计教育重构以及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数字时代,人工智能、虚拟设计、智能制造等知识介入专业课程体系,使服装设计类专业呈现较明确的数字化发展趋势。作为对这一趋势的回应,服装设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均需要体现对“数字时尚”的密切关注。更为重要的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继续推进传统项目制教学转型、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升级,围绕“数字时尚”概念,将设计目标、设计方法、设计成果的创新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

2.新版专业目录催生“数字时尚”设计新专业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对原“设计学(1305)”进行了调整。新的“设计学(1403)”并入交叉学科,成为交叉学科之下的一级学科(并标注可授工学、艺术学学位)。将设计学位列入交叉学科,从而把作为艺术的设计和作为科学的设计区分开,为工科设计学和艺术设计学之间的论争按下了暂停键。设计学归属艺术门类,根源于现代设计运动发展的历史性因素。然而当前设计学理论的内涵并非只停留在艺术设计的层面,例如反设计、可持续设计、体验设计等设计思潮已经远远超出艺术设计的范畴。祝帅[13]提出西方20 世纪设计理论兴起发展的两条线索:一条是包豪斯以来的设计美学传统;另一条则是“大设计”或者说“设计科学”,以赫伯特·西蒙为代表。西蒙的基本构想是将分散在各个门类的人类设计知识和智慧进行整合,从而上升为一门基础科学。现在,设计学归类在交叉学科,实际上非常接近于西蒙的设计学建构,也对“数字时尚”设计作为新专业的确立带来了启示。

传统服装设计的研究内容是围绕着现实中人的着装的形式美感、个性化、舒适性等方面来展开的。虽然在知识体系上体现了丰富的学科交叉属性(艺术与工学之间的紧密关联),但这种关联总的来说还是建立在传统的艺术设计学科和产业结构上的。“数字时尚”概念的提出来自于虚拟现实、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变革的大背景,其产业应用已经导致人的认知方式、知识体系、生活观念以及社会景观产生了极大改变。随着设计工具的进化、设计观念的拓展,传统的服装设计类专业已经无法回答产业融合的时代命题。例如,数字空间中出现的各种高度形式化但无关穿着体验的服装设计作品、3D打印趋势下超越现实材料且不受工艺制约的奇特造型,这些设计都是传统的服装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和技术所无法涵盖的。未来服装设计的创作过程离不开强大的技术团队,科技一定会促使传统的工艺制作技术和设计理念重构。随着科学技术迭代的速率加快,社会问题愈加复杂,没有一个问题可以完全由设计学科独立解决,多学科、跨学科,学科间的合作已经成为新常态[14]。由此可知,“数字时尚”设计也许并不会满足于作为传统服装设计类专业的发展分支,最终会成为交叉学科下的新专业,这也体现了设计这样一个时刻处于动态更新的学科其属性的复杂性。如克雷格·布雷姆纳等[15]的研究表明:设计的专业性正在消解,以往被视为独立的设计学科(如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纺织品设计、时装设计等)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打破,并且持续消解或融合。

3.“数字时尚”设计人才培养路径分析及展望

在“数字时尚”设计成为独立开设的专业之前,可以依托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开设“数字时尚”实验班来培养“数字时尚”设计人才(如2019年北京服装学院成立数字时装设计创新实验班)。利用实验班构建师生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多元化的跨学科、跨专业学习环境,探索出知识、能力、思维多方复合的人才培养之路,以便为未来“数字时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班的运作可以通过校内专业教学和校企协同培养两个方面协作完成。校内专业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创新选修课和创新创业项目为学生提供综合性校内学习体验,并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研究设计课题;校企协同培养则体现在育人机制的改进上,通过嫁接企业资源、引进企业技术,可以有效弥补高校缺少专业技术型师资的不足,学生通过企业可接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和真实的市场需求。

“数字时尚”设计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数字化、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其发展后劲和前景取决于高校合力对“数字时尚”设计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下新专业的基础理论架构和学术研究。通过购置先进设备和软件、引进企业师资以升级高校教学条件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但如何利用这些软硬件设施和校外资源,使其充分服务人才培养和专业改革,从而开拓出一条适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又能自足和发展的“数字时尚设计”教育路径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关键。面对设计工具、设计观念等诸多因素的改变,设计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设计学自身的革新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日益拓展,“数字时尚”设计人才的培养也不应局限于对原有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加法式改造,而应立足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对现有时尚设计理论和实践体系进行创新性的改革和探索。

四、结语

当今科技发展速度之快、技术革新应用的范围之广,令人惊讶。高等院校在主动应对数字技术革命对人才培养目标、范式改革所带来的需求的同时,应当避免单一的技术主义倾向,并意识到“数字时尚”设计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在工具、技术层面对传统专业进行知识补足,更应充分考虑“数字时尚”设计作为全新的学科交叉型新专业的独特性及其知识体系的构建。

新文科给予的启示就是站在新时代社会变革的角度,用全新甚至超前的思维方式审视“数字时尚”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新兴设计学科,并从理论框架到实践方法对其进行充分研究。新文科、新版学科目录所提倡和推行的学科交叉,绝不是导向工具理性的单一向度,而是体现了建立在理论创新、设计思维及方法创新、人才培养范式创新等更具宏观意义的专业教育反思。在时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服装类高校必须明确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引,结合时代需求,突破固有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模式,积极响应产业变化带来的人才需求,以赋能中国时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时尚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超学科”来啦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环保很时尚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