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教育中“工匠精神”衍生的制度研究
——兼论对现代高职教育“双高”建设的启示*

2023-04-18 15:17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师父工匠精神工匠

陈 霞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外贸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

从古老的传统中寻觅新的动力是推动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千百年来,发轫于古代手工业作坊、以技能传授和实践操作为主的中国古代工匠教育,[1]采用“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袭方式,不仅锻造出高超的技艺,培育出有形的人才,更在于其孕育出了宝贵的“工匠精神”,①从而使这种古老的教育在今天依然焕发着新的生命力。关于国内工匠精神内涵演进的历史沿革,张迪(2016)总结了我国工匠精神形成的四个阶段:“从氏族部落对简单器物的精细打磨,到春秋战国崇尚德艺兼修的职业素养,从封建社会的多样手艺、师徒相承,到现代社会的开放包容、勇于创新。[2]现代高职教育与工匠教育之间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这一事实,使得社会公众对当前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普遍缺失产生了困惑、质疑、争议。本文拟通过对工匠教育制度层面的深度解析,从中汲取“工匠精神”孕育的土壤,提出对现代高职教育“双高”建设发展的若干启示。

一、“工匠教育”衍生出“工匠精神”

工匠的出现几乎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的统称。古代的工匠,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如青铜、玉器、冶金、制瓷、纺织、刺绣、建筑、造纸、制盐等,覆盖生活、生产各个领域,主要平台是大小不一的手工作坊。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积累,这些手工业普遍经历了技术、流程、工艺、材料从初级到高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高深的技艺逐渐形成。掌握这些高深技艺的人就是师傅②(master),对技艺的掌握达到极处就被称为大师。相比一般普通工匠,师傅体现出的重要特征有三:一是技艺高超,掌握了本领域较为艰难的先进技术技能,能够创造性解决各种行业难题;二是能够生产出价值不菲的高端产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为行业赢得重大声誉;三是这种人才总量稀缺,居于广大工匠人群金字塔的顶端。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作坊,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人们的生活。但工匠并未消失,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3]此外,在不少传承百年的品牌工厂,如钟表、奢侈品,若干流程依然通过传统手工加以锻造。产品价值通过艺人们高超的技艺获得巨大的提升。

在这些横贯古今技艺高超的工匠身上,无不闪耀着宝贵的工匠精神。在缺乏现代机械的时代,任何一项复杂技艺均须通过对人体器官(主要是手、眼)的精细操作得以进行;在机械和智能技术的现代,现代工匠们通过对机械和电脑的精细操作锻造产品。在产品锻造的过程中,手工匠人逐渐形成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敬畏、执着、负责的态度,以及一丝不苟、注重细节、精益求精、挑战极致、趋于完美的品质,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工匠将这些精神融入工艺的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这些宝贵的特质,往往很少见诸文字记录或程序指引,而是更多地依赖于言传身教中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得以传承。这是现代的大工业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所无法承载的,体现了旧时代背景下师徒制度与家族传承的历史价值。

二、“工匠教育”制度的核心要义

从历史的经验看,源于古代手工作坊的工匠精神,与独特的工匠教育制度安排紧密相关。培养工匠的工匠教育和培养传统士大夫分属截然不同的系统。工匠作为手工业阶层,与作为精英阶层的士大夫(西方是贵族、僧侣以及律师、官吏、医生等),形成两个没有互通的独立体系。恰恰在这个背景下,工匠教育形成了独特的发展逻辑,工匠精神得以养成。工匠教育制度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核心要义,从而必然而然衍生出了工匠精神。

(一)教育模式

与一般开馆授徒的私塾教育和太学等官学教育不同,作为一种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教育,工匠教育基本的教育模式是师父③带徒弟(含父子相传)。师徒制成为古代工匠教育的核心,师徒关系构成工匠教育最基本的关系,并形成了深刻的内在逻辑,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以师徒制为核心的工匠教育,其教育模式体现出两个显著特征。

第一,师父中心。师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这种核心地位不仅体现在师父的道德权威和技术权威,更体现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现围绕师父加以建构。师父作为生产过程中的核心调控者,掌握了生产过程的全流程以及每个环节的知识技术。师父主要根据行业规律和本领域具体状况,结合个体经验,自主确立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制定各种规则,徒弟必须无条件服从,并在师父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学习和创作。

第二,工学结合。师父本人长期任职于手工作坊,掌握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技艺。这种技艺来源于生产实践,经过生产中的反复验证,推陈出新,形成经验,融入师父的知识体系。这种实践性知识体现出鲜明的经验性和个体性特征。在教育过程中,师父通过口头讲述和手工演示使之直观呈现;徒弟通过观察初步领会后,不断深入一线、掌握要领、反复锤炼,在生产中不断获得验证,最终融合为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体系。教育过程与生产流程高度契合,动作要领与实践操作并行不悖,呈现出工学之间的高度耦合。

(二)师生关系

第一,师徒之间关系紧密、“亲师合一”。天地君亲师,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根深蒂固,不可撼动。一方面,徒弟和师父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劳动、生产,徒弟能够随时聆听师父教诲,有利于技艺传授;师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表现的言行举止、思想和价值观对徒弟道德品格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有巨大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紧密的师生关系使师父能够因人而异,根据徒弟的自身特点、资质和学习情况,灵活传授技艺内容,变换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第二,师徒关系的固化。首先,通过文化传统进一步夯实师徒关系。师徒之间绝非简单的工作契约,而是融合了儒家文化尊师重教的传统。在师徒制教育形式中,师承关系极为严格,学徒只能拜一人为师,不能投在多人门下;师徒关系一旦确定之后,伴随终生;除非获得同意,无故转投其他师父是很大的忌讳,严重时可称为背叛师门,为礼法所不容,在行业里无立足之地。其次,师父通过有效的德育加强师徒关系的纽带。德育内容主要表现在尊重师道、学习态度、职业道德教育三方面。在尊重师道方面,通过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师父的权威地位;在学习态度上,培养徒弟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职业道德上,在技艺教育过程中贯穿着仁、义、道、德等方面主流价值观的培养。[4]

(三)生师比例

与私塾的开馆授徒和太子监等官学机构大规模收取学生不同,工匠教育制度下,一个师父同时只带少数几个学徒。行会基于行业发展整体利益需要,通过限制师父收徒数量,控制技艺的传播,限制竞争。 通常规定,授徒每3年一期,每期一人,不许重叠招收,据说“每人须三年乃授一徒,盖以事此者多,恐失业者众也”(《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如果不遵守此规定,行会则有权予以惩罚。生师比受到限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生产力水平。古代手工作坊经营形态包括官营、民营、私营三种。④受生产力水平限制,手工作坊总体数量少,个体规模小,雇佣工人总数不多。师父收徒受到生产力规模的限制。

第二,个体培养。师徒制的教育形式是与劳动生产高度一体化的,教育过程就是生产过程,它并未从日常的生产中分离,也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师父终究是手工匠人,而非专业化的教师。因此,师徒制教育是非制度化的实施个体培养的个别教育。[4]

三、现代高职教育的差异

以上工匠教育中的三大核心要义,与现代高职教育形成了显著差异。

(一)现代社会背景下大规模的专业化、模式化的教育模式

相比工匠教育,现代高职教育体现出现代社会背景下大规模的专业化、模式化的教育,其特点有以下三点。

一是专业教育和分科教学取代整体性培养占据主流。按照知识逻辑或职业需求,形成了不同的专业,每个专业涵盖了各种各样的科目,是为知识的聚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专业,实施不同的分科教学,接受专业教育。工匠教育普遍施行的整体性培养已逐渐消失。

二是集体性大大增强、个体教育趋向式微。班级授课制的广泛实施,教育的集体性进一步增强,基于因材施教的个体教育趋向消亡。一个班40余学生,根据不同的专业,按照课程的编排,在同一时间接受统一的授课,并参与统一的测验和考试。

广西与香港在金融术语翻译方面存在着文字翻译与意义翻译的区别。在广西,则存在过多的文字翻译。例如,“second board”在广西,被翻译成 “二板市场”,而在香港,则翻译成 “二级市场”。香港的翻译“二级市场”比广西的翻译“二板市场”语义更明了,因为其更能表达出商业市场行为。以下列举广西与香港部分金融术语翻译的文字翻译及意义翻译词汇[3](见表1):

三是对标准化的高度依赖,个体经验受到极大限制。出于管控教育成本、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需要,教育趋向标准化。缺乏标准化,教育容易陷入无序、成本高昂。书本是标准化形成的重要载体。这样,来自产业链一线,代表着程序性、隐性、实践性知识的个体知识和经验,就自然而然地被排斥出了教育教学内容,或者边缘化。

(二)现代职业背景支配下的师生关系

对比传统的工匠教育,现代高职教育中师生关系呈现两个特点。

一是师生情感联结更趋向于职业关系。工匠教育中师徒之间那种严格的等级关系,让位于更平等的职业关系,有一整套的以“师德”为中心的制度对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义务以及师生关系进行了严格规定。

二是师生联系更为松散。首先,师生之间不能双向选择。院校根据招生规则,在相应的分数区间进行选拔;然后按不同的专业分班,根据班级分配不同的教师。其次,教师不能自主选定教学内容,必须按照学校规定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师有时可以选定教材,但更多时候必须使用学校统一规定的教材。再次,根据教考分离原则,教师不能进行自主考试,必须按学校规定,在规定的时间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统一的考试。最后,教师必须接受学生的监督,师生之间形成了某种制衡。

以上举措,表明教师已经发展为现代社会一种专门化的职业。师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工作关系,难以形成情感上的紧密联系。

(三)现代社会受到成本制约的生师比例

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生师比总体上受到国家办学标准的限制。一般而言,生师比越低,教育趋向精英培养的可能性就更大,否则,大众化的程度就更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约为18:1,这个标准是全校学生与全校专业教师的比例。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院校的生师比有扩大的趋势。一是办学成本的制约。生师比越高,成本越低,批量生产的成本永远低于私人定制。目前真正保持较低生师比的教育类型主要是普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以及某些专业性非常强的教育类型,如音乐和美术教育。这些领域往往门槛较高,缺乏教师的密切指导,学生很难自学成才。同时,较低的生师比往往意味着较高的成本投入,这对高职院校专业而言缺乏成本优势。二是高考扩招的影响。高职院校刚刚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扩招,招生急剧扩展,推动着生师比进一步走高。

四、启示

非正规、主流、官方的工匠教育中竟然孕育出宝贵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教育在今天依然焕发光彩的根本原因。现代社会中工匠教育已趋势微,工匠教育的一些做法已然落后于时代,但高职院校依然可以从传统的工匠教育制度中获得实现“一流院校”“一流专业”的“双高计划”目标的重要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双高”必须建构起独立的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

从教育的外部看,工匠教育并非专门化的教育,属于手工作坊的主要业务的衍生,与具有官方背景的各种教育并无直接关联。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立的发展逻辑。工匠教育受到行会实质性的影响、支撑、制约,但这种影响、支撑、制约更多的是经济上和文化上。这就为工匠教育提供了独立自主发展的空间,从而形成了稳定的自治体系和知识体系。

因此,高职院校应做到两点,一是摆脱行政逻辑,基于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顶层设计,建构起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二是志存高远,逐步淘汰低端知识技术,积极拥抱高科技,走向高端。伴随着现代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进入制造业领域,高职教育逐渐摆脱了单一、简单的技能层面,向高端的技术技能型、技能技术性、复合型人才转化。这同样需要精深的知识、技术加以支撑,需要进行系统的学科训练,掌握行业前沿知识。这与“双高”建设目标高度契合。

(二)“双高”必须打造以“导师制”和“学分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教育模式上,工匠教育通过有效的师徒制度,遵循了实践性知识的内在逻辑,按照实践性知识实施教学,工学交替、产学结合,最大限度发挥育人效能。可以看到的是,师父对徒弟实施技术技能教育颇为有效。一方面,师父传授的知识和技术主要来自生产一线,从而保证了知识和技术的前沿性;另一方面,师父处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与其处于生产过程的权威地位高度契合。师父不仅进行专业教育,同时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者。这种人文素质教育并非书本,内容并非主流的四书五经,而是结合手工作坊的实际,实施尊师重教等人文素质教育。这样大大提升了工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此,现代高职院校应大力推行“导师制”和“学分制”。对前者充分发挥导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导师具有企业和学校的双重身份,是某一领域的大师,掌握着最前沿的产业链知识,通晓产业链运行整个流程。对后者通过师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最大限度建构起师生之间的专业和情感上的契合,从而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进程,实现教育目标。

(三)“双高”必须通过分层分类,实现小规模带来较低的生师比和较高的生均投入

在高职教育大规模拓展的背景下深入分析小规模办学,具有某种超前性。但这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和实现“双高”目标所必然的路径。一方面,高职教育必须依赖规模拓展获取更高的办学经费,形成规模效应。这是传统背景下高职院校甚至高等院校办学效益重要来源。另一方面,数量增加必然带来理念、质量的变动,规模拓展意味着层次、结构上的变化。这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趋势不可逆转。

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实施分层教学,遴选出尖端生源,探索精英人才培养。这些小规模的人群,构成精英教育的基础。他们具有天分、学习勤奋、意志力强、实践能力强。在这个范畴内,通过小规模的配置,带来较低的生师比和较高的生均投入,凝练出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打造品牌,辐射至其他范畴。

注释:

①所谓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顾明远编撰的《教育大辞典》上并无“工匠精神”和“工匠教育”,只有“工匠”一词。意指“徒手或用简单工具进行劳动,且有一定技艺的工人”。这个简单的定义表明工匠教育的非主流特征,其地位长期被忽视。

② “师傅”,区别于师父,是一个名词,对有专门有手艺的工匠的尊称。

③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同时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传统社会中,“父”具有被仰视、遵从的特殊地位。儒家讲“天地君亲师”,可见师者地位等同父母。

④ 古代手工业分为官营、家庭、民营三种样式。官营手工业由官府经营,特点是政府直接经营,大作坊生产,资金雄厚,产品精美;市场不流通,只供官府使用;明中叶以前占主导地位;用于官府及皇室使用。家庭手工业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主经营;规模小,没有太多的资金,营利不是主要目的;小部分作为商品流通;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自己消费;作为农户的副业,无明确地位。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规模较大,资金较雄厚;产品大部分在市场流通;明中叶以后占主导地位;产品用于民间消费,在市场流通,以营利为目的。

猜你喜欢
师父工匠精神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师父穿越啦
倒霉的师父
工匠赞
云山之间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我的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