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3-04-19 13:35王素艳董庆华
纺织服装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王素艳, 董庆华

(北京服装学院 文理学院, 北京 100029)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得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随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若干文件,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因此全国高校迅速行动,从理论探究迈向了教育实践的新阶段,努力把课程思政建设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每一个环节。

我校(北京服装学院)文理学院肩负着全校的数学、物理、体育、计算机、英语等大部分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培育大学生的人文情怀的重要阵地。最近几年来,文理学院探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充分发掘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初步形成了“教师、课程、课堂”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一、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深远意义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西方思潮强势冲击。当代大学生身处形势变化加剧、价值分化加速的背景下,加之大学生本身又正处于思想意识非常活跃的时期,心智和认知各方面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在思想上难免冲动、易迷失自我,从而影响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和未来,因此,高校必须重视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而课程思政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实现育才和育人的辩证统一,促进大学生的学识、心智和秉性的全面发展,是新形势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必需途径[2]。

公共基础课程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占比一般为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35%~40%,甚至更高,而且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中完成,这一阶段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3]。因此,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能够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提高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并潜移默化地将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健全人格、奋斗精神等思政元素嵌入其中。这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公共基础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架构

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为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实行的举措。在这一举措中,教师成为阐释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课程则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天然“主战场”,课堂教学则成为实施课程思政活动的“主渠道”[4]。近年来,文理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构建出一套“教师、课程、课堂”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高校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做好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求教师能全面准确地认知课程思政及其价值,引导教师把思政元素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精选相关影像视频、人物传记、时事热点等教学资料,将国家的政策方针、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巧妙而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对学生的精神指引,从而实现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与思政教育的隐性育人作用,着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在价值传递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2.课程建设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也是学校进行思想育人的坚强基石。只有把课程建设好了,课程思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5]。仔细梳理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其课程特点,研究其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实践环节等,深入挖掘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比如传统文化、革命意志、人文关怀、探索精神、审美情趣、法律意识、民主观念、职业道德等,并将其有机融入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全过程。这样既保证公共基础课程的学科逻辑体系完整,又保证了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

3.课堂教学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课程思政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元素融合起来,把理论阐述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深入思考,在对话中辩证分析;营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上不仅有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还有镌刻时代印记的价值判断和伦理道德。

三、公共基础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1.聚焦顶层设计,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

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院领导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一是成立了以学院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小组,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有序推进;二是建立了以支部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为龙头,不同教研室各负其责、互相协同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各课程团队负责对课程思政内容探索和挖掘,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学院党总支部书记负责课程的审核把关,从而形成合力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扎实推进、有效落实,并努力建设一体化和层次化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2.聚焦价值引领,突出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学院党总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以坚定的政治方向引领全院课程思政工作。基层党支部站到教书育人的第一线,在课程内容、教学改革、教材选用、项目申报等环节把好政治关。

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机械和电工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外语类课程强调用心营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话语体系,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8]。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立场、哲学观点和分析方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美育类课程强调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增强体质、享受乐趣的同时,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总之,所有课程的讲授都离不开价值引领、道德关怀和政治态度的抉择。

3.聚焦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学院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通过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一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培训,全面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与途径,多角度学习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建设;二是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邀请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和深入解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三是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四是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经验交流分享活动。学院将首批在学校立项的两门试点思政课程结题的成果在全院教学研讨会上进行汇报分享,将第二批在学校立项的五门思政课程中期检查进行线上分享,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方法,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工作。

4.聚焦教学实效,优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学院非常重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将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价值观等提升情况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考量因素。一是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在课程章节中设立课程思政要点,将课程思政元素固化到教学内容中去;二是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在“评教”体系中考量课程思政的融入点;三是设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激励计划,在教学成果奖、教书育人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不断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5.聚焦示范引领,形成课程思政长效机制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自从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以来,学院已经分三批在学校立项十九项课程思政项目,修订五十余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大纲。学院涌现出了一批优秀课程、优秀教师、优秀教学团队,并发表课程思政论文二十余篇。“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应用”“物理文明与艺术”等七门课程通过了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结题验收;五名教师获得校级“师德先进”“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学院下一步将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基于课程思政的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实践表明,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真理启迪智慧、用思想塑造灵魂”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堂的育人作用,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当前课程思政尚处在探索阶段,还需要高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破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孤岛现象”,健全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情,如此方能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办好教育。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