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意义及方法

2023-04-19 19:06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儿童文学研究中心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21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绘本文学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儿童文学研究中心 山 丹

文学素养是在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下,培养健全的新型人才的必备要素。在现行教育体系中,提高文学素养的目标群体多是已有识字基础的学龄儿童。然而,文学素养的培养应源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积淀与体验。所以,要将幼儿园教育阶段视为文学素养的培育起点,即对学前儿童进行早期儿童文学培育,审美能力与艺术感受的培养。对处在听赏文学时期的学前儿童而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培育他们的文学素养,可以塑造并完善他们的精神,生成他们与世界沟通的形式。有效的儿童文学教育培养,能提升学前儿童有效的口语表达方式和文字处理能力。同时,儿童文学的诗性内涵,提升了幼儿教学活动的文学理解力和共情力。而提升儿童文学素养的源头,是在院校教学阶段,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提升儿童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意义

(一)培育学前儿童文学语言素养的需要

学前儿童处于语言习得的发展关键期。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3~4岁儿童的词汇量约为1200个,幼儿末期为3000~4000个。从词汇积累到听懂语句,从理解词语含义到自觉组织语言,是学前儿童获得语言能力的一个完整文学教育过程。文学性语言能力的获得,不仅有利于学前儿童与他人的社交活动,更对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产生良好影响。史蒂芬·平克提出“儿童是学习语言的天才”,但他同时也认为,幼儿是无法通过电子产品获得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那些从电子产品中所传出的金属音是缺乏温度、缺乏情境的非“母亲式语型”。因此,幼儿的语言能力与文学感受力的获得,需要成人与儿童之间建立具有文学语境的对话模式。

所谓文学语境,对处在语言敏感期的学前儿童而言,是通过游戏性、情感性与形象性兼具的儿童文学文本,体验文学语言带来的审美感受。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学前儿童的文学教育提供最为直接和适合的文学表现形式,是将“作家的文学修养与童书创作文学技巧”相结合,为学前儿童获得早期文学素养提供积极支持。

适合学前儿童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上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即以其充满爱意的表达方式,具有韵律与节奏的语言感觉以及富有生活场景化的体验,呈现出文字表达的呢喃之式,也称之为“妈妈语”。其文本语言既有情感温度,又蕴含着口语化和日常感。而学前儿童早期文学素养的获得,正来自有温度的、熟悉的语言环境。儿童文学文本中的话语能被儿童所同化和吸收,也给他们早期带来了对文学的兴趣与启蒙。特别是其中具有游戏性的儿童文学语言,蕴含了拟声、象征、比喻等多种文学表达方式,是学前儿童认知语言的生动形式。

对学前儿童来说,温馨熟悉的语言形式和情感丰沛的阅读环境,对组织语言艺术、生成文学素养、提升文学乐趣具有深远影响。儿童文学教育为学前儿童提供一个通过家长或教师指导,撬动想象来理解现实生活和社会场景的安全场所。通过多感的现实体验和绚丽的想象空间,儿童文学为儿童的语言发育和心智成长提供了滋养。所以,为了培育学前儿童文学语言素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儿童文学素养。

(二)构建学前儿童审美感受力的需要

学前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命内质。大自然让儿童感受生命的律动,爱的环境让儿童获取情感的传递,奇妙的想象让儿童飞扬着自由的思想。这些生活之美都可以在儿童文学阅读中得到体验和满足。儿童文学依靠形象的语言,借助想象力来表达人类在生存中所体验到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想象力正是杜威所谓的“直接、自动地感知细节的相关价值,想象创造着价值,并通过直接的阅读经验,在感受、情感和认知的统一中给创作以艺术的统一性、效果的整体性”。这正是学前儿童在阅读体验中整合性感知,他们和拥有丰富经验与认知的成人一样,在儿童文学阅读中感受了语言艺术的内在魅力的深层魅力所在。

儿童文学教育构建了学前儿童审美感受的基本体系。这种对美的感受可以具化为对儿童文学故事中美好结局的向往与慰藉;可以寄托在诗歌诵读中,对陌生化生活体验的接纳与认同;可以升华为在饱满的文字情感中的共鸣与感动……儿童文学审美感受亦是学前儿童获得早期文学素养的重要展现。儿童在有限的文学活动中享受了文学本身的美好和生命体验的完整,并形成无限的创造力。布约克·沃尔德曾说莫扎特的《狂欢》与幼儿园儿童的自发歌唱并不可等同,但不同幼儿的阅读审美力和与生俱来的艺术偏好,都是值得尊重的。尊重不同儿童审美能力的差异与多样,是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准则。正是由于儿童有对美的本能渴求,才促使儿童文学有对真善美的执着书写。同时,由于儿童个体不同的生命体验,决定了他们对勇气与力量、爱与接纳、自由与成长有着不同需求,才促使了儿童文学主题的多样性。在阅读儿童文学中获得成长价值满足的孩子,也必然有着卓然的生命扩张力、阅读力和审美感受力。为了构建学前儿童的审美感受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儿童文学素养。

(三)为学前儿童认知世界提供经验钥匙的需要

在考察儿童文学的功能属性时,离不开对其审美观照下的教育属性探讨,因为儿童文学是“作为帮助儿童感性地认识世界,充分展示心灵,丰富想象,充实自我”的文学门类。其教育价值不容忽视,特别是教育价值包含了儿童文学文本中作家以怎样的方式为儿童提供生活常识、科学知识与人生经验。对认知能力和生活体验有限的学前儿童而言,他们要想畅通无阻地与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想象世界建立连接,是需要具备一定儿童文学储备的。尽管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通过量化的数据分析,解开了儿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惊人能力,但研究者对他们如何在复杂的句式和语法中获得语义,通晓语境的过程依然知之甚少。除去话语情绪与语言表达关系,不同年龄层次的词汇量发展,以及元交流等语言发展等因素,也对学前儿童文学素养的获得有着影响。学前儿童能在儿童文学阅读中迅速地捕捉到词语概义,离不开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成人作家对儿童前认知经验的理解,对儿童视角的模仿和对儿童情感的捕捉。因此,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对文学素养的积淀以及对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的教育意义显而易见。

完成以上使命的重任应该责无旁贷地落在幼儿园儿童文学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提升学前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是从源头做起,为学前儿童认知世界提供经验钥匙。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策略

(一)具有儿童文学阅读视听体验的训练环节

儿童文学是语言学的产物之一,而阅读则是语言的结构产物,正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才能体验到什么是文学,并检视自我和探索世界。对自主阅读能力较弱的学前儿童而言,获得儿童文学熏陶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听觉体验。在儿童文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有儿童文学阅读视听体验的训练环节,即如何以生动的话语方式来传递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内涵,营造出更为生动、有趣的儿童文学教育教学氛围。以樊发稼的儿童诗《鸟与树》为例,这首诗写道:“树敞开枝头,让鸟儿筑窝,咿咿,呀呀,鸟儿给树,唱感谢的歌。”在朴实的修辞和简练的表达中,诗歌展现了和谐美好的自然之景,又透过童真的视角审视了生命之间的馈赠与给予。但要想将诗歌中的音律、节奏与词语之间的对仗性更好地传递出来,则还需要学会在朗读时还原诗歌本身的艺术形象感觉,即:“树—敞开—枝头,让—鸟儿—筑窝,咿咿,呀呀,鸟儿—给—树,唱—感谢的—歌。”通过对诗歌诵读的节奏划分,“树”与“鸟儿”之间的对比,动词的精准运用,及拟声词在诗歌中的起承转合作用,都被生动、明晰地表现出来了。朗读儿童文学作品时,注重文字的韵律和节奏的和谐,将儿童文学语言中音韵的和谐、押运的连贯和朗读的情感都表达出来时,便可能唤起“不同其他文学形式的情绪与感觉”,才能更好地使儿童吸收语言魅力与文学激情。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定要具有儿童文学阅读视听体验的训练环节。

(二)掌握儿童文学的视听阅读方式

随着近年来绘本在低幼儿童中的广泛推广,图文结合的故事使得儿童文学从传统的“听赏”文学,转为幼儿一边看图画,一边听大人讲文字,使得儿童阅读成为一个将完整故事在头脑中整合的视听阅读方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儿童文学阅读的这种视听方式,将来在绘本教学活动中就能更好地将文字的游戏性、节奏感与律动性传递给学前儿童。比如,美国著名儿童诗人、绘本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绘本作品展现了对儿童故事的叙事性和节奏性把控。但他的绘本图画大多为纯黑色的简笔线条,作为文字故事的形象补充。这对识字有限的学前儿童而言,这类绘本并不适合于他们自主阅读。单纯用讲述的方式展现绘本故事可能会折损语言的趣味性与灵动性。如果能结合绘本图画中的视觉提示和绘本文字的言语补充,便会叠加阅读作品时的体验感。以绘本《一只加长了十分之五的长颈鹿》为例,故事主角是一个不断被添加附着物的长颈鹿。单纯听赏绘本文字是无法感知语言如何运用重复、叠加的表达效果,使一只滑稽的长颈鹿形象不断具象化的。而仅以讲述的方式来展现故事,绘本中精彩的文字节奏与形象传递都很难有效地捕捉到。学前教育专业要学会只有掌握了儿童文学的视听阅读方式,在未来讲读绘本时才会更好地借用绘本图画的暗示性与引领性,来提升绘本语言的节奏和美感,满足学前儿童审美感受力。

(三)学会将诗性体验内化于生活日常

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并非简单地通过有限的课堂讲授或文本阅读便可获得。基尔凯戈尔“存在三层次”的理论划分,肯定了儿童作为直观感受悲喜者所蕴含的美学家潜力,这种审美体验的引申便是一种“企图站在生活之外,把生活作为一种场景来观赏”的艺术感受力。儿童文学也是源自生活的艺术,是以语言的结构方式来搭建人对自然感知的一种诗化过程。对学前儿童而言,培养儿童文学素养的过程,不仅需要听儿童文学故事,阅读儿童故事书籍,更源于儿童文学与日常碰撞时的体悟体验与文本内化。比如,五岁男孩在幼儿园学习了古诗《登黄鹤楼》,对他来说诗歌的内涵和诗句的意象理解起来并非易事,但这对诗歌韵律的感受是可以无意识地在他心中形成的。当他看到了奔流的河水时,突然便吟诵出了这首诗句。这便是美景所勾起的,男孩对所学诗歌的文学感受。可见,通过日常生活与儿童文学经验的积累、体验与再加工,能让学前儿童所积累的文学感受内化为儿童文学素养。

在最为广义的生活中包含了感性冲动、形式冲动和游戏冲动,这正是审美的起点。学前教育学生只要清楚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是源自对儿童生活化的感悟,就会更好地引导学前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比如,英国儿童诗人里弗茨的《巴喳——巴喳》诗中写道:“穿上大皮靴在林子里走,巴喳——巴喳!‘笃笃’听见这声音,就一下躲到了树枝间。”诗句是发生在行走在树林中的生活日常中,诗人借助于拟声词的运用,勾勒出了儿童陌生化的动物形象碎片,并增添了猜谜式的趣味性话语在其中。这样一首诗歌既能丰富儿童的认知体验,也帮助儿童将生活中的趣事用言语的方式表达出来。利用有趣的拟声词开头,还可以引导儿童用他们所听闻的声音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诗句。儿童文学作品之中的文学语言蕴含着对儿童精神内核的理解与尊重。

三、结语

随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推进,学界逐渐认识到了幼儿时期是文学教育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儿童早期接受的文学教育,对他们文学素养与文学意识的获得至关重要。然而,儿童文学素养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其中最为主体环节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以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并在未来的幼师职教实践中使儿童和文学友善、自主、轻松地相伴,以期为学前儿童早期文学素养的渗透,提供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灌溉与协助。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绘本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绘本
绘本
绘本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我与文学三十年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