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侬好:沪港双珠携手新未来

2023-04-20 02:03姜浩峰
新民周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两地大湾人民币

姜浩峰

香港维多利亚港。

“目前,香港贸发局已组织约30家上海科创企业,计划于下月赴港参加首届香港国际创科展,进行展示和交流。”3月31日在上海举行的“沪港创新发展论坛”上,香港贸易发展局中国内地总代表钟永喜表示,近期沪港科技创新合作按下“加速键”。

犹记得2019年10月14日,在位于湾仔的香港会展中心,钟永喜接受《新民周刊》记者独家专访时曾言,“上海与香港的优势叠加,将产生一种示范效应,惠及国家,未来还能在‘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获得订单”。彼时,钟永喜的身份是香港贸发局华东、华中首席代表。尽管正经历一段“风波”,然而当年的香港秋季电子产品展如期举行。钟永喜坦言,自1986年在上海设立代表处开始,香港贸易发展局所做的工作,一直都在让沪港合作更紧密。而自2003年沪港合作机制建立开始,这整整20年来,沪港两地业界共同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越来越注重在高质量合作领域共同谋划。

如今回看,钟永喜所言无疑已经得到了新的印证。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沪港创新发展论坛”视频致辞上直言,“希望继续深化两地交流,尤其在创新科技等领域合作,共同为建设科技强国做出贡献”。“东方之珠”香港与“东方明珠”上海,正携手新未来……

不断拓宽合作空间

好几次在香港采访商界人士,特别是上了点儿年纪的,聊着聊着就会从普通话转到上海话。“侬也是上海人啊?”

回头看上海与香港的联系,自可以从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寻找到种種旧时代的痕迹。如今,从港铁香港大学站步行前往港大校园,通道两侧墙上也不乏有关张爱玲的介绍,其中就有《倾城之恋》中的桥段。哪怕小说中提及的浅水湾饭店如今早不复存在,可旧址上的新建筑,总还要在露台饭店里吊几只怀旧的吊扇。似乎那吱吱呀呀风扇转动,能吹出范柳原带到港岛的来自上海的风……

在上海来说,改革开放伊始,市民从或许黑白或许彩色的电视机镜头里看来自香港的电视剧《上海滩》,熟悉又陌生……

因为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一些港商带着资金与项目北上。除了近水楼台的广东省之外,不少人锚定上海。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胡晓明称,自己24岁的时候,亦即1978年就曾来内地考察了。之后打算到内地发展,第一站当然选上海。其中一个原因,自然是他的父亲胡法光1924年出生于上海南市,直至大学毕业才离开在渔阳里租住的那个家。1949年从上海出发前往英国怡和洋行学机械技术的胡法光,原本准备1952年回沪,可没有回成,于是就在香港住了下来。这逢着在内地有机会发展,上海自然是胡家人重点谋划的地方。

而当时更实际的一个原因是,经过胡晓明的考察,发现还是上海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好。“我们又熟悉,还有些各方面的朋友。”胡晓明后来如此回忆。从与锦江集团合作新锦江大酒店,到虹桥开发区的锦明大厦,再到淮海路闹市区的上海广场,及至徐家汇地区的嘉汇广场,胡家在上海的生意越来越顺,也为上海牵线搭桥,带来了合资电梯企业的机会。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港商到上海,沪港合作的空间也越来越大。从诸如新天地这样如今看来已经堪称经典的地产开发项目,到引入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并最终使之本土化,港人在上海的发展,在其自身赢得了财富的同时,也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整体发展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2003年,在沪港合作来说是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年份。在香港回归祖国5周年之际,沪港双方在香港召开了沪港经贸合作会议第一次会议,正式宣布建立沪港合作会议机制,决定根据需要由双方协商不定期举行会议,沟通交流沪港两地合作情况,讨论合作交流重要事项,研究安排重要工作。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港澳研究室主任张建说,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特别是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署以来,香港与内地省区市层面的政府共同推动、建立了多个地区性合作机制。其中,沪港合作会议机制是香港与内地省、直辖市一级正式建立的重大合作机制之一。在张建看来,沪港合作机制最重要的特色就是金融合作。这也意味着自2003年开始,沪港合作的领域起码已经拓宽到金融领域。“沪港金融主管部门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在2010年和2016年分别签署了《关于加强沪港金融合作备忘录》《关于深化沪港金融合作的协议》,确定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和产品、金融人才、金融科技以及金融监管六个方面加强合作的重要领域。”张建说。2015年,沪港之间建立基金互联互通机制,目前来看,该机制总体发展良好。

香港市民从中环一家银行的沪港通广告牌前走过。

“上海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与香港合作创新,取长补短,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金融体系。”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恒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施荣恒表示,下一步,沪港两地应加强联动,探讨如何应用金融科技,改善跨境银行业务。在施荣恒看来,香港拥有高度市场化、与国际接轨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基建,更有完善的配套服务和成熟的金融生态圈,能够为内地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提供高效的管道,同时承担防火墙的作用,有效管理潜在的风险,为内地全面深化改革,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及风险缓释,推动经济良性增长。

据记者了解,沪港两地业界人士最为看好的,仍然是上海与香港同为国际金融中心,最大的期待仍是金融业务的合作。“2023年,‘沪港通迎来九周年,‘南北向通等理财服务的成交额不断增长,交易产品种类亦不断完善,使沪港两地金融市场得以进一步互联互通,必将再创骄人成绩。”施荣恒分析,未来,沪港金融合作会继续向好发展。

从商贸、地产到金融,如今,沪港合作的领域亦有新的拓展。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科技园主席、福田集团董事总经理查毅超近日曾建议两地高校合作,推进重点项目攻关和科技园区建设。 “长期攻关,永不放弃,现身事业,值得敬佩!”这是记者在朋友圈里看到的一位在香港理工大学任职的朋友所发出的感慨。他同时发出的9张图显示,3月31日,由中国商飞公司、同济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共同主办,为期5天的第六届COMAC国际科技创新周闭幕。当天,中国商飞与香港理工大学签订了校企合作备忘录。这无疑是共促沪港两地航空业产学研合作的具有指标性意义的一次签约。几乎与此同时,上海临港集团与香港数码港签署合作备忘录,以“姐妹园区”的方式建立合作关系,将共同建设先进、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创生态圈。

钟永喜介绍,沪港科技创新合作潜力巨大,4月中旬在香港贸发局与香港特区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香港国际创科展上,将特设两个与上海相关的展区,分别是G60科创走廊创新生态展区和沪港数据合作展区。届时,以香港国际创科展为平台,沪港企业可对接国际项目。同期,2023年沪港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也将启动。

参加沪港创新发展论坛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陆敏表示,在科技创新领域,沪港合作一定可以发挥“1+1>2”的效果,两地可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协同推进,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实现沪港科技成果双向转化。

沪港合作,当然也绝不会漏了文化领域。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在3月29日于香港举行的“进一步推动沪港高质量合作”座谈会上表示,沪港未来在文化交流上该有更多发展空间,共同打造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从过往上海的各大文艺院团赴港演出,到如今亦有人在期待王家衛这一出生在上海的香港导演,继《花样年华》之后,能将金宇澄小说《繁花》搬上银幕。这无不显示着上海与香港,这两座本地气息浓厚的国际大都市,关系深厚而稳固,渊源深远而密切。

2022年10月,沪港两地文化主题图书互展揭幕时,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汪耀华曾说了这么一段话:“对于沪港两地读书人而言,能够及时发现彼此文化演变的新品佳作,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我们希望能将这种互展延续推进,使两地读书人都能买书阅读,享受文化熏陶。”诚如汪耀华所言,改革开放以来,沪港两地之所以能够循序渐进地不断拓展合作空间,与两座城市内里的文化相通,与外在的气质相投,有重要关系。按照唐英年的话说,则是“沪港一家亲,日久见真情”。

2023年4月1日,沪港高铁恢复开行,准备乘坐G99次列车的旅客陆续进站乘车。 

香港对上海的期待

改革开放之初,上海对香港有较多期待。不仅期待港资投资上海,更希望通过香港来获得更多与世界接轨的契机。

在上海石化等在沪央企准备海外上市的20世纪90年代初,来自香港的会计师们曾摸索如何让当时的中国国有企业的会计制度,与国际通行会计制度接轨。“计划经济的会计科目与市场经济,其会计制度是两个话语体系。譬如市场经济概念下,是有借有贷的,有资产负债表,有损益表。上述各项,在计划经济的会计科目里全都是没有的。”但来自香港的会计师团队还有另一些感慨。“到底是上海人!上海还真是与其他地方不一样。比如我们加班到很晚,宾馆方面会让餐厅制作蛋糕,还准备了热牛奶和大量熟肉、零食,到晚上八九点钟送进办公室。”回想起来,当年上海石化所在的金山县,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夜间确实没有太多可供堂食、外卖的餐饮服务。宾馆方面面对来自香港的工作人员,如此贴心服务,确实令人颇多感触。

改革开放以来,沪港两地之所以能够循序渐进地不断拓展合作空间,与两座城市内里的文化相通,与外在的气质相投,有重要关系。按照唐英年的话说,则是“沪港一家亲,日久见真情”。

如今,三十年过去。在一些领域,又到了香港对上海有所期待的时间。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期间,施荣恒就曾经建言,希望沪港联手,推进数字人民币在港落地。近日,在通过微信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施荣恒表示:“香港地区居民已经能够初步接触数字人民币服务,推广进程顺利。2月初,深圳罗湖区推出了总额1000万元的数字人民币红包,让港人得以在深圳使用数字人民币消费。这次活动更与八达通公司合作,仅凭八达通即可兑换并申领‘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卡,省去开户等繁复程序,加速推广数字人民币在港的普及率。此外,中银香港已经推出第二期的数字人民币体验活动,除了能够在内地消费使用以外,更能在指定的香港超市门市使用,数字人民币已初步落地香港。” 施荣恒认为,数字人民币在香港经过数次测试及模拟验证,且都顺利完成,相信在技术层面上并无太大阻碍。但目前有两个困难点——首先,如何让数字人民币接轨香港原有的“转数快”系统,降低港人使用新付款工具的学习成本,提高数字人民币在港落地的方便性;另一个困难点则是应该思考如何提高香港商户及银行使用数字人民币的积极性,加强推动香港银行为商户提供数字人民币的结算服务,为数字人民币在港落地提供实际应用场景。

在市政府港澳办、长宁区政府指导下,长宁区外事办与沪港青年会共同举办“沪港青年会走进长宁”主题活动。

黄书汉和他的“香港,侬好”作品。

施荣恒认为,上海作为第二批加入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城市,至今已有接近两年的使用经验。经过这两年的发展,数字人民币已开始深入上海居民的生活,使用场景涵盖了零售、餐饮、交通、智能合约、电话卡等等,使用领域已包括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可见数字人民币的生态系统良好。“上海宝贵的经验可以加速数字人民币在香港的实际推行,可以与香港研究跨境应用试点,争取在零售营销及金融服务方面探索数字人民币的实际应用创新,推动两地通过数字消费互通,这样亦能释放上海的消费潜力,提振两地国民生产总值。同时推动与香港‘转数快系统的互联互通,发展新的跨境支付机制,支持香港本地商户的业务需求,促进两地共同发展高品质服务消费。”

施荣恒还认为,香港在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方面具有政策优势、市场优势及区位优势,应当配合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利用好香港金融业的人才资源、创新产品及商业网络,上海应与香港联动,共同建设全球人民币资产管理平台。譬如继续完善“沪港通”“债券通”“互换通”等跨境金融服务架构,完善两地股票交易制度及金融基建,便利中外企业以人民币进行报价、交易及结算。同时推动沪港共同探索发展香港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个人客户提供人民币保险及投资工具,满足两地投资需求,发挥好香港及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优势。

在“进一步推动沪港高质量合作”座谈会上,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亚太区行政总裁顾问兼助理丁国良和香港信和集团总经理黄永耀在发言中希望沪港两地就产业链布局实现互补,全国政协委员、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其东提出,要重视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振民营企业信心。从中不难看出,香港企业界与内地的融合度亦是越来越深的。查毅超就表示,欢迎包括上海在内的内地科创企业到香港发展。“在国家及特区政府的支持下,我认为香港和上海都必须发挥好自身的独特优势,加强彼此之间的协同合作,达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为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更多更重要的贡献。”

长三角与大湾区的联动

就国家的“十四五”规划来看,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查毅超所提及的科创企业联动发展,是有政策面的支持的。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朋友对沪港合作有一个担心之处——毕竟,香港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且是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那么,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之合作,是否会冲淡沪港合作呢?譬如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在产业布局上与大湾区有相似之处——第三产业集中。

施荣恒对此解读称,就第三产业来说,长三角是全国金融机构的首要聚集区,拥有庞大的金融资产规模,能够与香港、深圳共同发挥协同效应,放大金融效益。他特别看重长三角的人才优势与香港对接。“长三角地区本科以上学历人口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拥有高质量人才库;香港亦拥有三所名列世界百强的大学,故加强推动两地人才交流能够更好地拓阔两地人才的视野及格局,提升两地人才的竞争力,从而推进两地高质量发展。” 施荣恒说,“长期以来,大湾区与长三角地区均致力于打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通过沪港龙头城市合作,能够起到很好的领头作用,吸引更多外资到沪港落地开业,提高贸易体量。”

在施荣恒看来,虽然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更为全面的产业链,但目前的发展并不均衡,而上海与香港分别作为长三角及大湾区的龙头城市,有着长期累积的人才、资本、技术及资讯资源,拥有强大的区域聚合效应,沪港的深度合作能够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本身都是国家战略。相互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陈强告诉记者,“譬如,就高校的聚集程度来说,香港地区高水平大学不少,然而从整个大湾区看,高校聚集程度仍然低于长三角、京津冀,甚至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地区。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注意到一些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高校到深圳办学,释放科教能量。未来,沪港高校之间要加强联动,并将联动效应辐射到长三角与大湾区。”

“香港,侬好”,这是前不久为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由香港特区政府驻上海经贸办事处与香港旅游局上海办事处合办的“国风港潮,艺文‘沪赏”活动现场出现的一个巨型手办上的字样。记者联系到这一作品的创作者黄书汉(Richard Wong)。黄先生表示:“我是作为‘港潮代表受邀前来参加活动的,但要形成‘国风的作品,我自然想起联系内地著名书法家朱敬一老師,来寻求合作创作。沪港合作,本身就是香港进一步融入内地的一种表现。让内地同胞感受香港城市文化的传承、包容、创新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回到祖国怀抱,我们才是自己人。” 在黄书汉看来,一句“香港,侬好”,道尽了香港与上海、大湾区与长三角的浓情厚谊。

猜你喜欢
两地大湾人民币
脚下较量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怎样认识人民币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你不了解的人民币
走近人民币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