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资本视角的张謇创业实践成功因素研究

2023-04-20 00:35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救国张謇实业

袁 小 平

(南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南通 226019)

张謇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以冷静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睿智的眼光,矢志救亡图存,进行了超越自我的伟大创业实践。张謇历时30 年经营实业救国大业,成就自己兴工建厂、教育救国、扶民安邦的伟大之举,这不仅缘于他的天资和勤奋,还得益于他善于开发、积累、经营、拓展和利用丰厚的三维资本(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分析张謇创业实践中利用三维资本的情况,可为当今在创业道路上奋力拼搏的大学生提供诸多借鉴,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经典案例。

1 人力资本是张謇创业实践成功的支点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存在的一种资本形式,是人们通过教育投资和学习培训提升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社会经验与健康状况等获得的。人力资本存量越高,经济价值就越高,个体价值也就越能凸显。

综观张謇一生,他能敏锐地捕捉到人力资本在个体或集体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抱着满腔爱国热情,理性选择践行实业救国,并竭尽所能通过学习、培训、考察、锻炼等途径凝聚个体或团体身上的人力资本,不断拓展人力资本存量,发挥人力资本的潜在能量,助力事业发展。

1) 自身人力资本积累。张謇十分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并将长期投入人力资本而产生的价值凝结在实业教育的思想与实践中,实现了他自身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与价值体现。张謇非常重视学习,一直主张“无知识即不能助人,无益于世,无益于人,无益于家庭”[1]。早年的他发奋苦学,励精图治,状元及第后兴办实业、教育、慈善等,不是为谋一己、一家之利,而是为谋全天下百姓、国富民强之本,“无学何以为国,此即小国犹然,而况于五千余年泱泱之古国乎!”[2]此外,张謇还指出通过后天习得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3]94可见,面对当时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局势,张謇深谙勤奋学习、知识更新、素养提升的要义。为了拯救风雨飘摇中的近代中国,每个国民都应努力探索救国之路,强身固本,厚养志气,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以增强国家持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张謇的睿智还在于他富有远见和魄力,为了创办实业教育,学习别人之所长,他孜孜不倦,亲渡扶桑,深入考察、学习和研究;他善于学习新事物,主张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知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加以革新。张謇认为:“人之长处,虽千里万里之遥,尚宜取法,苟人之短处,虽近在咫尺,亦不可学。”[3]204在张謇的视域中,人力资本的高投入可为实业救国带来更大的价值。

张謇创办实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纱厂、学校,他所办企业还涉及银行、交通、榨油、面粉、垦牧、盐业、火柴、照明和商贸等领域。要实现如此庞大的经营规模,需要创业者自身兼具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和灵活自如的掌控能力,可见张謇素日积累、勤于精业、知识渊博、能力超强的多面性,以及他为经营事业而投入的无法计量的“人力资本”[4]。总之,张謇不管是在多年求学、攀登科举巅峰的过程中,还是在弃官从商、选择艰苦创业的征程上,始终保持孜孜向学的心态,在知识的经久充盈中提升技能、丰富阅历、滋养身心。随着自身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等的不断丰富和提升,张謇对人力资本的理解愈加透彻,并不断积累人力资本,用来创造更大价值。

2) 人力资本的投资。张謇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生态,用于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利用与价值实现。张謇在学习观、成才观与幸福观方面有他的真知灼见。他认为:“学生入学校,以求知识为目的。如入校数年,于知识上一无所得,其个人将来之知能,何从发展?社会将来之幸福,何从创造?”[3]654知识与个人成才、未来幸福之间是紧密相连、一脉相承的关系,其中知识是前提,是基础。张謇勉励学生通过苦学获取知识,以改变个人命运,创造社会幸福。张謇创办职业教育,旨在学生接受教育和培训后能学习一技之长,“各本性所近,习一艺而专之;各本识所明、力所胜,习一事而勤之。信能如是,期以三年、五年、八年、十年,学生其必有成焉者”,努力成为既专又博的人,为今后个人成长成才储存丰厚的人力资本。张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也体现了他熟谙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他主张“教育强国”“人才立国”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新型人才,在创业实践中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并以先进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去塑造人才,他不惜重金多次派人出国学习先进技术、参观考察研习,“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5]“平日诵法圣贤,讲明义理,本源固已清明,不过见闻未广,世事未练。若令遍游海外,加意阅历,自能增长才识。”[6]由此看出,张謇始终肯定人力资本的价值,这也是他苦心经营教育事业以求救国的本心。

2 社会资本是张謇创业实践成功的支持力

社会资本是指存在于社会结构关系中的个人或团队所拥有的一种非物质性资源,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社会网络、信任关系、友情链接以及参与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共同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社会资本水平越高,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正向影响越强。

身处时局动荡、内忧外患、岌岌可危的近代中国,张謇始终以实业救国为使命,在夹缝中求生存、促发展,他的创业实践推动近代中国、近代南通实业的迅猛发展。他的经营之道不仅在于他富有前瞻性的创业思想和理念、优秀企业家的精神和特质、投资人力资本带来的利益和价值,还在于他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寻求创业资源支持力和创业环境支持力,借助亲人、朋友力量并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在艰难曲折的创业道路上做到多有变通、化解困局,打开创业发展通道,使事业从实业、教育拓宽到慈善和社会公共事业等领域,对南通地方自治事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社会资本涉及关系维度、认知维度和社会结构维度,从多维角度将社会资本进行分类,可分为微观资本、中观资本和宏观资本,其中微观资本主要指个人自身的资本,即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中观资本主要涉及群体、团队的综合资本;宏观资本主要包括国家、区域与企业等组织的社会资本。[7]从微观、中观资本角度出发,稳定、紧密、支持度高的亲朋支持系统是张謇创业实践终极目标能够实现的基础和前提。这种由于地缘或血缘联结而成的社会关系,赋予创业者更高的物质、情感、信息和人力支持,这是创业者所拥有的无形的、可再生的社会资源,必然对创业者的创业态度和行为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有利于创业者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张謇创业实践的成功离不开亲朋所形成的微观和中观层面具有“强关系”的社会资本。张謇在总结一生成就时曾说,“贵赖于不绝贤人助阵”,特别是“一兄一友两弟子”的扶持,其中“兄”是三哥张詧,[8]“友”是大生纱厂董事沈敬夫,“两弟子”是婺源人江谦和江知源。①在亲人关系网络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张詧。张詧既是亲人又是张謇创业的合伙人,两人在创业过程中患难与共。张詧数十年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心力上扶持张謇践行实业兴国的政治抱负。②在朋友关系网络中,不得不提及被张謇誉为“始终忠勇可敬”的挚友沈敬夫(名燮均)。沈敬夫不仅是张謇在漫长科举考试生涯中结识的同路人,还是张謇创办实业的有力支持者。张謇决定弃官还乡、曲线救国之际,沈敬夫已成布业巨商,因施行减捐之劳惠,信誉和声望远超张謇。沈敬夫深深敬佩张謇的救国救民之志,全力支持张謇的各项事业。在张謇创业初期,棉纱出现滞销,沈敬夫及时为张謇解燃眉之急;在纱厂集资投股时,诸多股东举棋不定,唯独沈敬夫倾力相助,并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动员布商投资,为张謇解除后顾之忧;张謇办厂遇到困难时,沈敬夫又为他排忧解难,成为创办大生纱厂和推进南通近代化进程的中流砥柱;张謇筹办通州师范等学校遭遇资金紧张时,沈敬夫再次倾囊赞助,方使办校具备了基本条件。沈敬夫的患难相交、沥胆相扶是张謇创办实业、实现“父教育,母实业”的巨大助力。正是由于张謇在创业实践中善于利用沈敬夫、徐翰林、沙元炳、刘桂馨、沈寿、欧阳予倩、梅兰芳等挚友的社会关系,广泛拓展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优势,最终使得自身事业发展愈加成熟、规模日益扩大。③在师生关系网络中,昔日栽培的两名弟子江谦和江知源是张謇事业上的左膀右臂,不仅助力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还在大生集团以及通州师范的创办及发展中立下汗马功劳。在这种特殊的师生合作关系中,张謇巧妙地借助两名得意弟子(创业团队成员)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优势,为推进实业救国和实现南通乃至江苏教育事业的近代化进程加码。

从宏观资本角度出发,独特、稀缺、价值含量高的政界行政资源是张謇企事业发展和价值追求得以实现的关键和保障。毋庸置疑,拥有清末状元、翰林院修撰以及多种头衔和身份的张謇被赋予特殊的“身份资本”,名人效应产生“叠加效果”。尽管创业不易,但张謇在艰难的创业历程中仍彰显出高屋建瓴、运筹帷幄的气魄与胆量,他深知自身的使命与职责所在,将在企业中的职责定位为“通官商之情,规便益之利,去妨碍之弊,酌定章程,举错董事,稽察进退,考核功过,等差赏罚,下走之事也。”[9]“自任官有干涉,謇独挡之,必不苦商”[10],可见张謇广泛动用周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使原有的稀有资源增值,从而为他的事业发展寻求诸多机会、便利。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张謇凭借自身的人品、学识、才华与社会信誉得到政府高层的赏识和器重,无形中积累了丰富的官场人脉资源。在创业历程中,张謇受到洋务派要员张之洞的器重和扶持,他是张謇在政界人脉关系网络中的核心人物,一方面在幕后助推张謇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另一方面成为张謇出色担负“通官商之邮”这一使命的主要靠山之一。“通州在籍绅士前翰林院修撰张謇,向来讲求时务,情形较熟,当经函商力筹护持小民生计、杜塞外洋漏卮之策,属其邀集绅商,恺切劝导,厚集股本,就地设立纱丝厂,以副朝廷自保利权之至计。”[11]细读张之洞为张謇设厂专门上奏朝廷的奏折,不难看出这一特殊人脉为张謇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而这一关系在特殊圈层内将会衍生出更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使张謇创业的社会资本大大提升。在政府官僚内部代表不同利益派系的资本集团之间的角逐纷争中,张謇善于为企业寻找政治保护、经济惠利和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张謇还与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的刘坤一等政府官员保持要好关系,[4]他们在关键时刻也给予张謇很大的帮助,助力张謇度过创业困难期。

此外,张謇一贯秉持“将信为本”的经商准则,他曾在上海织布交易所的题词中写道:“抱布贸丝,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成贾征偿,将信为本,循之以行。”这充分表明他不仅将信用置于道德的制高点上,也将信用上升到法律层面,推动了当时社会的信用制度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创业实践的社会资本。当然,张謇在创业期间还善于积极地调动各种资源,如地区资源、信息资源、行业协会、销售网络等,合理配置各类资本,使社会资本的利用率大为提升。

3 心理资本是张謇推进创业实践成功的动力源

心理资本旨在强调“你是谁”“你想成为谁”,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坚韧4 个维度。心理资本是促进个人发展和绩效增长的核心要素。

张謇历时30 年的艰难闯荡,创下丰功伟业,付出了巨大的“身心资本”。他的成功不仅在于积聚了颇有价值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还在于他拥有了可贵的心理资本,这是张謇“实业救国、扶民安邦”的创业愿景得以成功实现的关键资本。

1) 漫长的科举应试过程映射出张謇惊人的毅力和强大的内心。一次考试失利,排在百名之后,遭师傅斥责的张謇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绝招”来惩戒自己,后虽学业有所长进,失败却接踵而来,但他并未被困难所压倒,屡败屡战,历时26 年,最终摘得状元桂冠。数十年的考试历程使张謇积聚了坚定信念、耐苦毅力、超常韧性、执着追求等心理资本,这为他日后创下宏伟事业奠定了基石。

2)“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创业实践凸显了张謇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执着的信念和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心理资本”的内核强调富有自信心的人,即自我效能感强的人,会在未来不可知的情境下为自己设定高强目标,寻找并选择困难任务不断挑战自我,即使遭遇挫败,仍能自我激励,朝着自己预设的目标砥砺前行,直至成功。张謇毅然举起“实业救国”的大旗,选择了一条自己也无法预知的道路,而这一步走错将很可能使张謇成为“废弃之榱桷”[12]。毋庸置疑,当时的张謇一定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国难当头,看透世情宦情的张謇深感政局动乱,在强烈的民族情感、历史责任感的驱动下,深感“吾通因世界之趋势,知文化必先教育,教育必先实业”[13],“救亡图存”的信念与勇气鞭策着他不断突破和超越自己,尽一己之力救民于水火,服务于国家与社会。因而,高自我效能感是张謇成为优秀企业家的心理特征之一。

3) 创业实践虽历经艰难险阻但仍自强不息、笃定前行,体现了张謇具有强大的动因、坚忍的意志、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思想、开放的理念。1895—1925 年,张謇苦心经营,创办了20 多个企业、370 多所学校,为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事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他所承受的艰辛、困苦、重压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张謇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创下诸多辉煌,成就伟大事业,关键内因则是他拥有具备绝对优势的潜在心理资本,骨子里有着一种永不服输的企业家精神,“有志气,能勤苦,然诺不轻,取不与苟,此能成业之界也”[14]。办厂初期,集资受窘,步履维艰,无奈从商办先后改为“官商合办”“绅领商办”,遭遇外界冷嘲热讽,但张謇并未退缩作罢而是忍辱负重,抵制住各种挑战和压力。可是意料之外的事总是接踵而至,工厂出纱后再度遭遇经费短缺,张謇只能四处寻求帮助,“‘求助于南皮(张之洞)无效,急告新宁(刘坤一)亦委谢不顾’;求助于商人严信厚,严氏趁火打劫;连电股东,也无一作答,真可谓百计俱穷,一度徘徊于上海泥城桥电灯光下,仰天呼地,一筹莫展。”[15]面对此境况,张謇未有丝毫动摇,而是以无畏的胸怀、超强的韧性、先进的思想和开放的思维破解难题、化险为夷。正是由于张謇自身积极的修为、百折不挠的韧性以及对目标的矢志不移,让他顺利地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如建设垦牧公司遭遇的无情天灾、实现地方自治所面对的复杂人和事,以及从事慈善公益活动面临的资金短缺。拥有强大心理资本的创业者在困难面前会将心理资本内化为积极的心态,外化为强大的行动力,即使经受挫折和失败,也会超越自我和成败,获取更大的成功。张謇就是拥有强大心理资本的典范。

4 结语

张謇为了人民利益、国家发展奔走呼号,经历重重危机、艰难险阻,他对三维资本的积累、开发、利用为他实现创业成功、彰显人生价值、绽放生命精彩提供了强大助力。新时代大学生应从张謇的丰富思想和创业实践中汲取养分、获得启迪,寻求可资借鉴的经验,以为今后成就事业乘风破浪、蓄力赋能。

猜你喜欢
救国张謇实业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论张謇的日本观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心无旁骛做实业 扶贫助困为人民
一生践行“科技救国”
实业为何盯上了
联墨双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