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黄河滩区脱贫成果巩固拓展研究

2023-04-20 03:16赵排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滩区黄河高质量

■赵排风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1]。要促进共同富裕,就必须重视脱贫成果巩固拓展问题。因此,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2]。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脱贫攻坚问题,2019 年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3]。2021 年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的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他进一步强调,“十四五”时期要抓好重大任务贯彻落实,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力争尽快见到新的气象[4]。黄河滩区过去是连片贫困地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和滩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虽然在2020 年实现了整体脱贫,但是由于地处黄河河道,产业基础薄弱,农户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抗风险能力弱,极易返贫。因此,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黄河滩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真正实现黄河滩区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生态美丽,成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坚持创新发展,走出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5]。创新是发展的动力。黄河滩区要实现脱贫成果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必须根据滩区实际,创新发展思路,走出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一)推进黄河滩区农业技术创新

1.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是将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3S 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农业的精准化种植、精准感知、可视化远程诊断和控制、智能预警、智能分析和决策。广义的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业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休闲旅游、食品溯源防伪等内容。智慧农业对提高土地、水等资源利用效率,充分挖掘滩区农业潜力,变弱势传统农业为高效现代农业,实现滩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国、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智慧农业发展实践证明,智慧农业在实现农业安全发展和效率提升方面作用明显,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存在缺乏顶层统一明确规划、关键技术和制度机制建设支撑不足、资源不能有效共享、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需要政府加快全局规划步伐,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大力推进重点问题技术攻关。通过综合施策,让智慧农业成为滩区群众脱贫成果巩固拓展的重要支撑。

2.加大对滩区群众的技术培训力度

根据黄河滩区资源状况、区位状况、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应引进、开发适合滩区土壤、水文实际,市场销量好、经济价值高的农副产品。为此,要加大对滩区群众的农业技术培训力度,通过智慧农业、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提高滩区群众脱贫成果巩固拓展技能,激发他们发展内生动能,实现发展的主动性和可持续性。

(二)加强金融科技创新

随着2020 年国内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农村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农村对金融业提出新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强金融科技创新,满足“三农”对金融服务的新期待。金融服务机构应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技术支撑,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为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加精细、多元的金融服务。政府应重视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重大问题的研究,协调、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在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加强对研究项目承担单位的资金支持,不断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采取有效激励措施,激励具有专业金融知识的科研院所研究人员、金融机构员工、高校教师等下乡进行数字普惠金融知识的宣讲和培训,提高农村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和基层金融机构员工对开展农村数字金融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时也要开展对农民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农民的金融素养和新时代运用数字金融进行融资的能力[6]。

二、坚持协调发展,注意解决好各领域、各地区、各产业之间的关系

协调注重的是发展中各方面的平衡问题,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方面的协调,又包括区域间的协调和各部门、产业间及其内部的协调。对于黄河滩区而言,一是要注重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改善之间的协调,促进滩区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是要注重产业调整过程中各产业间发展的协调,注意解决发展中各方面的平衡问题。三是在黄河治理过程中加强沿黄各省区之间的协调和协作。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和生态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由于黄河流经地域广,水土流失面积大,治理难度大,加上西部铁路、公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开发强度的增加,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的压力在不断增大。因此,要达到小浪底水库建成20 年后泥沙淤积量低于设计容量的最大限量,确保下游黄河安澜,使黄河真正成为人民的幸福河,必须进一步加强黄河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的绿化和水土保持。黄河流域各省区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克服本位主义,顾全大局,上中下游、各个部门相互协作,真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治黄指示和要求,上中下游之间,干流和支流之间,左岸和右岸之间,加强协作,共同谋划,协同推进,保障黄河持久安澜,造福流域人民。

三、坚持绿色发展,构建黄河滩区新的产业格局和发展生态

绿色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黄河滩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绿色发展。绿色是滩区最大的优势,绿色发展是实现滩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最佳路径。

(一)进一步加大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保护力度

1.继续加大黄河滩区生产建设项目专项整治

对黄河流域所有的工业项目进行拉网式排查,尤其是对那些未经批准先建、先变,建设项目未经验收就投入使用,未按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采取防治措施的项目进行重点查处。对于违法违规项目,一经查处,都要依法依规进行从重处罚。

2.加强水土保持监测

积极利用遥感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现代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通过卫星影像、无人机等,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定位,提升工作效能。

3.加大黄土高原地区林草保护力度

对于黄河中游土地沙化、湖泊萎缩退化等地区,加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对于水源涵养林建设区,要加大封育保护力度,促进生态恢复。

(二)支持滩区高效绿色农业发展

高效农业指的是产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农产品生产。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滩区建设中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大力支持高效绿色农业发展。要根据滩区不同乡镇、村庄的土地资源状况、生态状况、水资源状况和受洪水侵袭的风险程度,在保障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利用滩区资源,优化滩区空间,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提高滩区经济效益。

(三)推进滩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富裕的重要途径。目前,黄河滩区在产业发展上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是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因此,应加大对滩区现代产业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返乡创业农民工等根据滩区特殊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集现代农业、种植业、康养业、旅游业等一体的农工商紧密结合型企业,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例如,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的陡门乡在乡西部的大王庄村、黑石村、小闫庄村、黑圪村分别建立了0.1 km2葡萄园、1.33 km2晚秋黄梨、0.1km2苹果园、0.667 km2雪桃种植基地,打造了以三官庙控导工程为中心的5 公里“果园区”;以乡中部的闫辛庄为中心,建造了万亩油菜花、千亩芦苇基地,以陡东和回湾现代化蔬菜大棚为中心,建设了以蔬菜、食用菌等为特色的“菜园区”;在乡东部以仁村堤、大南村为中心,建造了由苗圃、樱花、海棠主题公园构成的“花园区”。在“建设滩区生态观光旅游业”这一目标的引导下,初步形成了集休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林果产业集聚区,实现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的有效衔接。

(四)支持滩区大力发展旅游业

1.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持续进行滩区生态环境整治,坚决杜绝滩区无序采沙、乱建乱搭、私自在黄河进行捕捞、进行灭绝性的电鱼等行为,以黄河河槽为中心建设沿黄旅游景观带。加快沿黄生态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景观农业建设,吸引市民来滩区体验农业耕作、进行农作物的收割和采摘,使其更深刻领会黄河农耕文化。定期举办花生开采节、小麦和水稻开镰节等活动,游客可以参与活动之中,使游客在体验劳动的快乐和丰收喜悦的同时,增强对滩区生态农产品的认知和品质的认可,同时借势打造农家乐、采摘园、田园休闲景观、农耕示范园、湿地公园、生态民宿,打造一批集休闲、游憩、康养、健身、科普体验、农耕体验为一体的高标准生态旅游基地,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玩得好。

2.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一是加大黄河滩区文化资源发掘、整理、保护力度。黄河是中华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在黄河滩区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革命文化、建设文化。例如,河南省新乡市平原新区的原武镇,历史上曾是原武县县城所在地,该镇有经历了九百多年历史依然屹立的玲珑塔,登塔南望,可以看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向西可遥望太行山脉。位于河南省台前县东南约10 公里孙口渡口的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馆、纪念碑、将军亭、纪念广场等,向人们昭示着1947 晋冀鲁豫野战军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强渡黄河壮烈的革命历史。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为更好地引黄灌溉,政府在黄河滩区的干河上修建了多个闸房并定期组织农民对河道进行清淤和整修,留下了特有的黄河滩区河道建设文化。当地政府和旅游、文化等部门应加强合作,加大对黄河滩区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力度和对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建设文化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从整体上布局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建设文化景观区,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打造滩区文化旅游精品,扩大黄河文化的传播度和影响力。二是挖掘整合当地特色文化。黄河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大力弘扬滩区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建设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整理、整合滩区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餐饮文化等资源,打造具有滩区特色的文化旅游带。三是整合黄河大堤内外文化资源,形成文化整体,避免文化旅游景点过度分散化和内容碎片化。四是统筹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景观农业、体验农业、农家乐等旅游元素,建立一体化、网络化、智慧化、便利化、高效化旅游服务体系,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五是打造黄河滩区生态经济和文化休闲旅游廊道,建设新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滩区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形成宜业、宜居、宜游的良好环境。

四、坚持开放发展,构建内外联动新发展格局

开放注重的是发展过程中的内外联动问题。一个开放的系统才具有活力,封闭必然导致落后。黄河滩区的发展必须注重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联系。一是注重与外部市场的联系,注重市场的变化,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二是注重与黄河滩外地区经济、文化、人才等各方面的联系,取长补短,促进发展;三是注重与沿黄其它省段滩区之间的联系。因为黄河是一条跨越九个省市的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河道的治理、滩区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全流域人民的共同努力。因此,沿黄各省区政府之间、各地的环保部门、水利部门、文化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共同将黄河流域治理好,造福黄河流域人民;四是注重对外开放。黄河滩区的产品不仅要走向全国,还要走向世界。要积极参共建“一带一路”,在开放中促发展,在发展中走向更高水平的开放。

五、坚持共享发展,推动滩区群众共同富裕

共享注重的是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因此,我国在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后,下一步要解决的是相对贫困问题,刚刚脱贫的贫困户和边缘贫困人口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重点关注对象。要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机衔接,完善帮扶机制、财政投入、返贫监测、易地搬迁后续帮扶、项目资金管理监督、特色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多元制度供给,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对滩区经济发展支持力度,推进金融资源顺畅流向农村,助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利益联结和合理分配机制,通过“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订单收购+分红”等模式,确保农民权益和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7]。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村容整洁,设施便利,生态宜居,生活美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黄河滩区中小学校建设和师资水平提升、幼儿园建设和滩区老人的养老问题。建议每个村建设一个老年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间托养、餐饮、健康娱乐等服务,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补贴,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在健全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同时,完善县、乡医疗卫生设施,不断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织牢社会保障网,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猜你喜欢
滩区黄河高质量
清代黄河滩区治理与区域社会研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黄河』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山东投资260亿元迁建黄河滩区6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