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任务群”中开创“文学习作”的新天地

2023-04-24 04:19周一贯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任务群寓言儿歌

周一贯

2022年版课标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提出了“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如果以为这是第四学段的任务,与小学作文教学无关,就有失偏颇了。这是因为在学习任务群中的各项学习任务并不是完全分学段割裂的,其前后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创作文学作品”自然是较高的要求,但在小学阶段也需有足够的铺垫。事实上,从统编本教材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训练,就是“我来编童话”。“童话”无疑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在三年级学生才开始习作不久,就列入了教材的写作要求,便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例证。可见,“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就应该在小学阶段起步。这无疑是对传统小学习作教学领域的挑战。小学生习作应该不限于只写看到的、听到的、说到的、做到的、想到的真人实事,也应该学写以想象、虚构为主的文学习作。当然,这只是起步,还不完全是“文学创作”,但笔者认为,这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大力提倡,以改善當下小学作文教学范畴狭隘、内容雷同、体裁单调,不利于解放儿童思想,提升审美情操的状况。

如果这样的观点是可以接受的,那么,小学作文教学便有可能获得一次大解放。在热火朝天地正在提倡“读整本书”的当下,更可以与开展“文学习作”,读写联动相呼应。

在小学作文教学领域里开辟“文学习作”的新天地,关键在于我们必须突破因对文学的崇拜而产生的畏惧心态。

什么是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也称“语言艺术”。文学通过作家的想象活动把经过选择的生活经验体现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之中,以表达人对某种生存方式的发现和体验。(参见《辞海》)这似乎很复杂,但其实也很简单。文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诚如鲁迅先生所认为,最早的诗歌流派应当就是劳动人民在从事集体的体力劳动时打的号子“杭唷杭唷派”。所以,文学不只是很高雅,更是很生活,为底层的劳动人民所喜爱,它本来就属于他们。

儿童确实还比较年幼无知,但他们对文学并不陌生。可以说孩子一出生就在文学的氛围里成长。妈妈的摇篮曲、催眠歌,就是最简单的文学作品;稍懂事,便听大人讲各种故事,这无疑是稍稍复杂一点的文学;之后,孩子或与小伙伴,或独自一人玩“过家家”,这更接近于文学创作;再大一些,又喜欢上了各种图画书,这就是文学阅读的起步了……一句话,儿童本来就是在文学世界里成长起来的。他们对文学的虚构手段不仅不陌生,而且自己就一直生活在这种生活里:和桌椅说话,与小伙伴过家家,哄布娃娃睡觉……这样成长起来的儿童,为什么作文就非写真人实事不可,不能也写写基于想象虚构的“文学习作”呢?

如再从读写结合的角度说,现行的小学统编本教材,基本上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生动形象,源于生活的艺术创造,活泼多样的文体形式,富于想象的丰富世界,和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这一切都特别适合儿童阅读。如一年级上册入选了大量的儿歌和韵文:起始教育“我上学了”中的《上学歌》《金木水火土》《对韵歌》、写雪花的诗谜、“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小白兔和小灰兔》等。以及拼音教学中的《轻轻跳》《说话》《在一起》《过桥》,还有《绕口令》《剪窗花》《洗手歌》《欢迎台湾小朋友》《家》等。当然,更有经典童诗《小小的船》。入选的古诗也有好几首,如《江南》等,还有童话诗《青蛙写诗》《雪地里的小画家》等。《春节童谣》,更是极富民间传统节日的色彩,因其特别的喜庆趣味而深受孩子的喜爱。就一年级下册来说,虽然文多了,儿歌儿童诗相对有所减少,但仍然占着重要地位。如第一单元是“识字”1至4课,就全部是韵文。《谁和谁好》《一个接一个》《怎么都快乐》等儿童诗和入选的古诗,也占了较大的比重,还专题出现了读读童谣和儿歌的“快乐读书吧”。

从二年级上册开始入编的课文主体由儿童歌谣到童话故事,三年级下册则比较多地入编了“寓言”,让儿童感受小故事、大道理的睿智。接着,便是四年级上册的“神话”和四年级下册的“科学小品”。第三学段(五六年级)更多涉足于小说,不仅有长篇小说的节选,还有白话小说(中国“四大名著”)的片断和一些优秀的小小说(如《桥》)。同时,也有与戏剧相关的初步知识(如《竹节人》《京剧趣谈》《藏戏》)。外国著名文学作品如《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等节选,也有初步接触。于此可见,小学生读的是文学作品,为什么就不可以写“文学习作”?这不就有违“读写结合”的原则吗?

是小学生难以学习“文学习作”吗?这也缺乏学理依据。应当说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如果教师能作适当引导,而不以“文学习作”为禁区,孩子们是可以乐此不疲的。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认为:“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确实,也正因为孩子是最富于想象的,所以“文学习作”对他们来说应当是最富有吸引力的写作。问题在于儿童作文教学的传统领地里,一直缺失了“文学习作”这一块,小学生的文学天赋一直没有得到合理开发。

另外,“文学习作”之所以一直没有进入小学作文教学领域,还跟“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有关。当然,我国的语文教学在历史发展的复杂进程中,确实发生过缺乏对语文学科本质的认定和坚守,以致模糊了课程的本质特征,一度产生过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上成了文学课、科学课等情形。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语文课当然要以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作为中心任务,但也不能否认语文课的思想性、文学性。再说,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范畴里可以有“文学习作”的内容,并不等于小学作文只能是“文学习作”。

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范畴里,如何开创好“文学习作”的新天地?我们不妨从一些主要的文学作品体裁着眼,作些分析,以引发思考、探讨。

一、儿歌与儿童诗的习作

所谓儿歌,所指应当是民间流传的以儿童为对象的歌谣,但也可以是由儿童自己编唱或成人拟作,供儿童欣赏吟唱的歌谣。

统编本教材中,入编了大量的儿歌、童谣,这就为引导儿童模仿、试编创造了条件。

引导儿童编儿歌,必须十分重视其应用性。因为孩子是比较感性的,他们不可能像成人一样在苦思冥想中去完成创作。那么,如何体现其应用性呢?

一是在游戏中编儿歌。“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儿童最喜欢游戏,因为从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可以体验到成人的劳动、生活和各种思想。有些游戏如能配上几句顺口歌谣,可以大大提高兴趣,增强节奏感,如跳绳、跳皮筋、跳房子、踢毽子等。教师若能结合这些游戏,指导儿童自己写几句儿歌,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

二是用数数编儿歌。这是数学与语文的巧妙结合,也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编的。“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是一种,“一只青蛙四条腿,两只眼睛一张嘴,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八条腿,四只眼睛两张嘴……”依此加倍,口齿敏捷,思路清晰,也是孩子们特别钟情的。教师若能据此特点而引导孩子们去编这种带数字游戏的儿歌,他们也是勇于尝试的。

三是编“谜语歌”,这也是小朋友喜欢的。它的主要特点是抓住谜面和谜底方面的相通之处,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用押韵的话语写成。这虽然是谜语,但往往采用儿歌的形式,十分符合儿童好奇、爱猜的心理,无疑也是一种学写儿童诗歌的好形式。

当然,另外还有问答式的、顶针式的、绕口令式的儿歌。这会比较难写一些,但如果让孩子模仿着照搬,他们也会很感兴趣。

至于儿童诗从形式到内容当然会难写一些,但高年级的学生有兴趣的也可以学着写。实际上,有些孩子就在尝试着写,写得也不错。如冯致平小朋友写的《打仗了》:“打仗啦/打仗啦/天和地打仗啦/天空射下雨子弹/还好我有盾牌伞/哈哈哈/我都没射到/一颗子弹//”(《新作文》2022年第5期)叶灵睿是二年级的学生,写的儿童诗更有意思:爸爸一边吃饭/一边下棋/他右手夹口菜/左手吃匹马/他右手夹口肉/左手吃头象/你们说他的胃口大不大。(同期《新作文》)

二、童话的习作

“童话”一词是从清代末年才在我國流行。当时(1909年)孙毓秀主编的“童话集”,开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据说是从日本引进的。“童话”的原意就是指家庭、幼儿园和学校,专门对儿童所讲的故事。其实,这种体裁是早已有之的,但它总是与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混杂在一起,世世代代在人民的口头流传。其共同特点是以浓烈的幻想编故事。其中特别适合儿童阅读的,便成了“童话”。所以,“童话”就特别与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话语格调相切近。儿童天性富于幻想,喜好新奇,向往光明的不平凡的事物,而童话正可以张开幻想的翅膀,把他们带进一个超越时空的神奇境界,让他们在那里自由翱翔,从而使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一定的满足。这也正是童话始终对儿童有着巨大魅力的原因。

让孩子学写童话已列入教材要求。如三年级上册,七次习作安排中的第三次便是“我来编童话”,同时还提出了三组关键词作引领:第一组是“国王”“黄昏”“厨房”;第二组是“啄木鸟”“冬天”“森林超市”;第三组是“玫瑰花”“星期天”“小河边”。三组关键词,分别提供了每篇童话的“三要素”:“谁(主角)”“时间”和“地点”;而主人公又分别是“人”“动物”和“植物”。在如此精心的引领和铺垫下,让儿童尝试写童话,不仅可行,而且饶有意趣。这说明,在小学阶段开展“文学习作”是可行的。如一个三年级小朋友虞雅冰(浙江黄岩)写的童话《小波纹》(《新作文》2022年第10期)就很有意思,她先写“小波纹”从哪里来,也许是风儿吹来的,也可能是鱼儿唤醒的……接着写小波纹来去无踪,出现得很快,消失得也很快,每次都来不及和她聊聊天,说说心里话。有一次她说了两句话,一句是“我很小很小,我爱游泳”,另一句是说要和她做好朋友……她正想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小波纹又不见了。于是,小作者十分感慨,到哪里去找她呢,可能在湖面上吧,也可能在河流里,也可能在大海上……在这篇不长的童话故事里,小作者把想要找个好朋友,拥有一份真诚友谊的渴望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谁能说,小朋友没有能力从事“童话习作”呢?

三、寓言的习作

寓言是一种隐含着明显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寓”的意思是寄托,“寓言”也就是另有寄托之言。法国著名寓言诗人拉封丹曾对寓言作过十分形象的解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说的故事好比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训好比灵魂。”可见,寓言必须具备教训和故事两个方面,只有教训没有故事,不能构成寓言,至多是一条座右铭;没有教训,只有故事,也不是寓言,倒像是一种譬喻。当然,寓言是短小的,讲故事可不能娓娓道来,巨细无遗,必须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目的全在于作者想要说明的那个教训。

让小学生写寓言比较难吗?也不是,如果孩子们读得多了,是可以明白的,寓言就是写个简简单单的故事来说理。在习作过程中最好用“看图写话”的形式来推进,这样,儿童将图意简要叙说,再加上说明了什么道理,会写得比较到位。如“揠苗助长”“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等,都可以用四幅图加说明,来帮助学生各写成一篇寓言故事。小学生因为有图画加文字说明的启发,就比较容易改写成一个寓言故事。我读到过一个五年级小朋友写的寓言,觉得很不错:题目是《青蛙与老鼠》,内容为:“稻田里,一只青蛙一动不动地伏着,突然,它像箭一样跃起,捉住了一只飞虫,把正在偷吃稻谷的老鼠吓了一跳。老鼠说:‘你干吗不吃现成的稻谷,而要累死累活地去吃飞虫?像我这样生活多自在呀!青蛙说:‘我哪能像你这样活着!谁活得好,我们不妨上街去问问过往行人。老鼠听说要上街去评论,慌得扭头就逃。”

这说明,只要稍加提倡和引导,这种短小的寓言故事,小学生还是很乐于尝试的。

四、游记、散文类的习作

游记是一种记叙、描绘游历某处见闻观感的作品。它可以描写山河风光,名胜古迹,也可以记叙社会情志、风土人情。还可以是对某处某地政治、文化、经济和地理的考察。作者常常融主观感受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因此,游记的形式会很生活化,往往自由灵动、不拘一格。

小学生写游记,会觉得并不陌生、难写。这是因为参观、游览的记述,一直是小学生作文中的一种熟悉样态。学校里有组织春游、秋游的传统活动,出游之后,常得写一篇作文。平常,孩子如有机会随父母外出,游历某地,也会主动地把它写在日记或作文里。原因很简单,外出游历毕竟遇到的新鲜事多了,心中有想法,笔下便有话说。这比起平日的无故造文来,自然会顺乎许多。因此,游记类散文的文学习作,要比其他体裁的文学习作,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但在指导小学生学习游记散文类文学习作时,也要重点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要勤于观察。新到一处地方,许多未曾见识过的新鲜事物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但也正因为这样,往往会使我们在这种应接不暇的新鲜中忽略了仔细观察。这样,当事后要下笔为文时,你可能只会觉得很新奇,但要想细细描绘一下,却会后悔当时看得不细,也记得不多,没有什么话好写。于是游记成了一篇“走马观花”的流水账,缺少细节,缺少真情实感,而难以打动人。

二是细心观察游览地的关键,在于当时有没有引发思考。观察时的思考是十分可贵的,你会对此留下深刻印象。如必要当场还须有所记录。正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的虽然只是要点,但对日后的回忆却是重要的启示。

三是关注游记类散文的表达手法。如“景”与“情”的综合呈现,往往可以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情景相融;如“景”与“史”的相得益彰,许多“景”都有其历史故事,若能两者结合,自然会更见深邃;“景”与“思”的相辅相生,见“景”生“思”是人之常情,“思”因“景”而生,自然可以更见景的丰富;而“景”因“思”而“活”,无疑会带来更多的内容;“叙”与“议”的同生共长,写景以叙为主,但也可以叙中有议,这无疑可以成为游记中的点睛之笔。

五、故事、小說类的习作

故事以叙述事件为主,特别适合低幼儿童的听或读,当然也适合中高年级学生的读和写。

而所谓小说,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较大的故事。儿童小说则常常在一代代儿童中流传,它在培养少年儿童高尚的品质、优美的情操、娴熟的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开拓视野、丰富认知等方面,更发挥着“生活教科书”的不可或缺的价值。

正因为注重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的小说和故事有着相似之处,小学生从虚构的故事发展到学写短小的儿童小说,就不是不可能的。《重庆时报》曾经报道过“41名小学生写了40万字的小说”的事实。这本小说名叫《张宋演义》,全书共有277页,约43万字,分115回,是一本章回体小说。故事是一个夏天,为争夺一口水井,几帮人展开诸多争斗,衍生出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41名参与创作的小学生,全部来自重庆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四年级(2)班。书中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却充满了生命的朝气和活力。

据说这本由小学生创作的武侠小说是该班学生用故事“接龙”的方式,自2003年开始,耗时10个月创作完成的。2004年底被重庆出版社发现后出版,2005年正式对外发售。

《张宋演义》中的“张”“宋”是该班的学生张文杰和宋佳熹。说起这部小说的创作起因,竟然是两人在争斗中“斗”出来的。张文杰说,2003年4月的一天,班主任在兴趣活动课上出了道作文题《两败俱伤》。因为教师要求作文来自生活,张文杰便利用与同桌宋佳熹之间的“磕磕碰碰”编了一个故事,把宋佳熹教训了一番。宋佳熹当然不服气,也拿起笔在习作中和张文杰一决高低。

张文杰和宋佳熹的纸上争斗,引来同学们笑声不断。班主任灵机一动,就以两人的姓加个“演义”,取名为《张宋演义》,把打印稿张贴在墙上。于是,不断有同学创作的各路英雄增加到《演义》中来。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竟然串联成了一部集体创作的小说。

这个真实的事例说明孩子们的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教师的发现和引导,可以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有许多的有益收获,这当然也为他们的文学习作带来了更丰富的内容。正因为这样,在条件具备时,不要说写生活中的小故事,即使是写小说,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六、戏剧类习作

戏剧是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虽然小学生读得会比较少,但改写剧本的尝试,机会还是很多的。

将一些情节动人、场面集中的课文,改成“课本剧”,并参加文艺演出,现在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因此,改写课本剧,为学生试写剧本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有些课文的教学可以与学生课余的娱乐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也可能为学生试写剧本带来机会。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竹节人》时,抓住了大家对竹节人的兴趣,开展了一项“竹节人制作比赛”,并在此基础上试将课文编成“竹节戏”剧本,再组织全班会演。对于这样生动的课余活动,学生投入的兴致当然很高,同时也带来了将课文改写成剧本的自觉活动。

综上所述,足以说明,尝试文学习作不应成为小学生作文的“禁区”,在2022年版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启示下,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文学习作”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这既是有待系统开垦的一片处女地,也是小学生作文教学改革中的一方新天地。

(作者系著名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任务群寓言儿歌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阅读课探微
体察文言语气,感知语言魅力
任务群教学:小切口,大世界
基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阅读教学策略
睡觉儿歌
儿歌绝唱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