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深化协同育人工作研究

2023-04-27 23:03郭勇朝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高校辅导员

郭勇朝

摘 要:“课程思政”强调所有的教师都要有育人的意识和职责,注重团队合作,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虽然职能内容不同,但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力量。当前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在评估体系、思想认识未达到一致、平台搭建等方面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论文从两者协同育人的现实意义出发,深层次分析了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其协同育人提出积极的建议和措施,以此提升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水平,最终达到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9.03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随即上海市在高校中推行课程思政改革。辅导员以及专业课教师在现在乃至未来很长的时间内,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改革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指的是在两支队伍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彼此交叉,相互补充,发挥特长和优势,使其育人的成效达到最大化,突破1+1=2的局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动者和实施者,两支队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形成协同工作效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阶段性比较强,这样更有助于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研究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也是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之举,实现铸魂育人的最终目标。

1 课程思政背景下构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重大现实意义

1.1 有效提升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各门的专业课程也应该要加强思想价值的引领,教师应该发挥教学的育人的作用。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辅导员通过对班级的班风和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中,努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恋爱问题等等,但是这些只是停留在一个初步的认知上。这时候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抓手,进一步以专业知识的讲授来细化学生对就业择业、心理健康及本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不再是“单打独斗”“孤立无援”,两支队伍的共同合力,及时的协商沟通,把各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深入地挖掘,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涵养,努力把个人的成才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

教学的协同育人效果还体现在教学内容之上,高校辅导员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等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通识素养课教学中,辅导员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把知识的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辅导员在社会实践环节做好设计,开拓思政的“第二课堂”,这样就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合力育人有效机制。

1.2 有助于把“阶段育人”向“全程育人”转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课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阶段,部分教师就惯性思维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这两个阶段。加之师范类专业学生大四要进行专业实习,学生不在学校,辅导员更加忽略了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提升和转变。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基本的活动,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集中在某个阶段,那么其余时间就会出现大量的空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而大学生复杂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再加之阶段性的外部环境不同,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完成其工作内容和要求,需要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持之以恒的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在大学生学习的整个阶段,还包括入校前和毕业后的很长时间,这样才能超越阶段性育人的局面,实现全程育人的目标和方向。

课程思政不是单开一门课程,而是在现有的课程中,挖掘其育人的资源,润物细无声地实现育人的引导。尤其是要注重思想政治理念的转变和创新,在内容上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方法上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实现全过程的育人大局面,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1.3 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当前高校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大学生的个性鲜明,思想非常活跃跳动,许多思想观念和文化激烈碰撞,这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尤其是西方媒体非主流价值观念和思想的影响。所以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除了在平常要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特别要注重对学生思想价值的引领和塑造。

我国高校的办学和发展方向,决定了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为谁培养学生,以及如何培养学生。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承担起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的历史使命。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不在于简单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解答学生在成长成才路上遇到的各种疑惑难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于学生的价值观之中,消除网络传播的各种错误思潮和负面影响,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塑造,将学生培养成“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发展困境

2.1 少数高校的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和践行把握不够准确、存迟疑,没有形成协同意识

什么是课程思政?有一些高校教师和辅导员对其概念模糊不清,只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粗略地去把握它的内涵。相对来说文科类的专业教师比较好理解,但是理工科类的教师就很难,概念界定不清晰。

当前课程思政的推行的过程中,各高校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深刻涵义也存在认知上的偏差,有的高校对其含义认识得比较全面,有健全的体系机制,对其推行课程思政有一系列细则,许多老师也能响应学校教学部门,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中来;而有些学校则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他的专业课程无需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部分专业课教师从固有的认知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辅导员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学生迟到、旷课,或者与学生发生争执,本能上还是联系辅导员,让辅导员进行教育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工作一分为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没有直接合作管理学生的意识,更产生了分歧和矛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单单是辅导员,或者是专业课教师。而应该是两支队伍的事情,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和思想价值观的引领,同样放在辅导员身上也是无可争辩的。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要侧重于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联系性,增强彼此之间的协作意识,发挥其各自的职能,一起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

2.2 部分高校对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评估体系和效果不够科学

現阶段高校对专业课教师考核机制主要还是集中在科研论文、教学成果上,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和评价研究和贯彻得不够。而对辅导员的考核主要侧重思想教育、工作的业绩上,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和激励性。一些老师的激励机制一刀切,片面化,导致教师忙于教学工作任务,集中精力做科研,评职称上面;辅导员忙于各种学生日常琐事,加之工作待遇和实际付出不成正比,辅导员无心在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应有的成绩。彼此各忙各的,信息沟通不及时,许多专业课老师认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只是成绩优异,而没有发现还有其他方面的特长,资源上无法得到共享。这种情况下很难建立长久的有效的协同机制,无法对辅导员的行政工作评估和对专业课教师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长此以往,得不到认同和肯定,两者对协同育人的热情和期望值大大降低。

2.3 尚未形成健全的平台搭建,教育资源无法充分利用

平台搭建尚未健全的第一表现为网络平台上,现如今网络平台的资源非常丰富,一些时事热点、红色资源等,没有充分地被调用起来,一些高校和院系的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基本的版块设置比较完善,但是对协同育人上却很匮乏,师生研学交流、讨论分享这些依旧以线下的方式进行,且时间短促。无形之中许多优秀的网络资源被浪费,更无法与学生进行分享,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鸿沟愈来愈大,缺少深入地了解和沟通。

第二表现在学校内的资源平台没有加以有效利用。相关主体的责任落实不够明确,导致程序复杂化、各自推诿。协同育人不止是“三类课程”(思想政治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类人”(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而是整个高校所有部门的责任,是所有部门相互配合、协作的责任担当。如果把校内资源的平台搭建起来,去繁从简,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规范、科学的流程,在资金、人才、政策等上面倾于投入,进行各方面的资源合理整合,进一步满足各主体的需求。这样辅导员可以获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高思政教育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专业课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效果。两者在协同工作中,让学生学以致用,共同推进学校的教育发展。

3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建议

3.1 积极打造“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形成“大融合育人”局面

课堂教学活动是高校课程思政的主阵地,想要破局,需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中找寻答案。首先要打造“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破除以往传统观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的育人模式,建构起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多方面立体型的育人大局面。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这些显性教育,更要结合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价值内涵,在能力培养中突出价值引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互相听课,了解学生基本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相互备课,积极反馈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家庭和经济背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辅导员通过下课堂的形式,及时做好信息记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及时将掌握到的一手资料准确无误地反馈给专业课教师,做到有效信息的共享共用。

在专业课教学中,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中最佳的结合点,使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一方面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育人观念,消除思想误区,提升教学的人文性、思想性。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要促使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社会时间不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着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性,各自要努力探索建立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的档案袋,在课程结束后或者在学期结束后分析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变化,并进行双向评价。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三方召开座谈交流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讨论,彼此交换意见,达成育人共识。

3.2 深化课程思政内涵认识,打通传统平台限制

想要推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机制,首先需要清晰地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不断开拓原先的工作边界,对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内在逻辑、推广模式和协同育人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在育人过程中要发挥其渗透性、实践性的特点,尤其是要注重实践层面的探索;在对内在逻辑研究中,要把握好三类课程的内在逻辑,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是更有效的,厘清楚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的具体问题,这样才能使课程思政的创新走向常态化,形成可寻的具体规律;第三要探索课程思政的推广模式,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对其成果进行提炼和总结,形成一套可以在全国进行推广和复制的模式;最后在协同育人的机制中深挖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元素,结合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渗入到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中去。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要积极搭建线上平台,利用好线上的有利资源。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紧紧结合国家热点话题,发挥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的优势,把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运用在课程教学中去,打造有特色的网上思政课程,线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的答疑解惑,增加协同育人的时效性。其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要着重于“自媒体”的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的严肃性弊端,也导致成效较低的情况。在自媒体的建设中,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首要确保自媒体的思想的端正,内容积极向上,再增加其吸引性和趣味性,把寓教于乐,他们喜欢的纳入自媒体的思政建设中。

3.3 夯实协同育人评价激励机制,激发两支队伍的内生力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原本的工作量已经非常繁重,如果再加上协同育人,极易造成职业倦怠、工作懈怠的现象。所以要把协同育人纳入两支队伍的职称评审、岗位晋升、薪酬待遇当中,对于在协同育人中表现优秀的要加以表彰,对其懈怠工作的,也要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内生力。

要想推动协同育人机制的落地,也需要在人员配备、资金扶持和外出培训上加大力度。招聘一批有能力和素质的队伍,充实协同育人机制的队伍建设;在资金配置上要重视,这样才能促使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转,加大两支队伍的外出培训,通过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起双向的沟通平台。

协同育人机制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完善的评价体系。目前各高校对协同育人的考核评价还停留在对工作成果上面,没有一个量化的考核指标。尤其在学生的育人成效这一块,应该多元性,是不是应该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或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也考虑进去,是值得思考的。同时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考核也应多元性,在原来各自的考核评价体系上,逐步拓宽两支队伍的考核体系,如辅导员参与专业课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活动,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指导工作等等,在学期期中、学期期末和年终各考核一次,以此来增加协同育人的自觉性。

4 结束语

当下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还有多方面的不足之处,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还未达到预期水平。积极推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同向同行,努力构建起两支队伍协同的有效机制,推进三全育人,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376378.

[2]陈华栋.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

[3]梅兰英.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华大学,2021.

[4]王茹.“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高校共青团研究,2021,(第11、12合辑):237241.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高校辅导员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