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地质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分析

2023-04-27 23:03张治国魏海霞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基础思政科学

张治国 魏海霞

摘 要:“地质学基础”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对其课程思政的深入分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对“地质学基础”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进行重点解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提高了知识能力也提升了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为其毕业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地理教师打下思想人文基础。

关键词:地质学基础;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9.076

0 引言

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并充分认识思政育人的重要性,积极挖掘每一個学科每一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全方位提升培养人才的质量。这也是中国新时期教育的历史使命。

课程思政除了要重视课程的专业性之外,还要将思政教育以“如盐入水”的方式纳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之中,这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途径。专业课教师不能简单地将思政教育想象为政治教育,更不可在教学讲授环节中把有雷同的思政内容传递给学生,如此做无法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反而会降低教学质量。事实上,思政内容除了包括普适性元素(例如,家国情怀、知行合一等)之外,还包括其他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成长的特色元素。因此,这需要专业课教师重视课程思政学习,在育人思路方面多思考,增加所教课程的人文色彩。

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强调师范院校和其他高校要加强思政教育相关专业建设,大力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目前,我国中学地理教师的地理课程思政素养亟待提高。我们也认识到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思政对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可以起到重要引领作用。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以满足中学地理课程思政需求。另外,教育部目前正在实施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也对师范类毕业生思政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所以作为高等师范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的学科基础课,“地质学基础”课程承担了重要的思政教育任务。

1 “地质学基础”课程概述

“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开设的“地质学基础”课程共4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2学时,实践授课16学时,听课学生年平均人数约为40人。“地质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结构与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地球与生命起源与演化等。该课程在为学生传授基础地质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地质思维认识地球圈层结构、三大岩的形成转化和地质作用;能够运用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识别常见的主要岩石、矿物和化石;能够运用基本的构造地质学知识,识别和解释常见的构造变形和变位;能够运用地壳历史研究方法论解释地质历史和地球演化现象;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学地理课程中地质学相关部分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提供重要知识基础。

地质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高的抽象性、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漫长广阔的时空感和复杂的地壳演化是地质学抽象性的主要体现。地壳物质和演化是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这需要对野外不同地质现象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描述,这决定了地质学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地质学基础”课程内容广泛,包括岩石学、矿物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地层学等,几乎涵盖了地质学领域全部分支学科,因此,综合性较强。

2 “地质学基础”课程思政主要切入点与实施路径

作为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地质学基础”课程思政对坚定学生“四个自信”,增强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养成学生地理学家思维,提升学生追求真理与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等都起着重要作用。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和培养为党、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优秀地理教师的必然要求。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地质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体现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深刻意义。本文从“地质学基础”课程所蕴含的主要思政元素(科学精神、生态文明、专业认同、文化自信)来展开对思政切入点和实施路径的探讨。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教材是宋春青主编的《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即下文中提到的《地质学基础》一书。

2.1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指的是在科研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具备的科学理性思维,质疑批判精神,在勇于探究的同时,牢记科学伦理。“科学精神”也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关乎着国运,也关乎着处于这个时代里每一个人的未来。每个人都需要用毕生精力去培养科学精神。

在《地质学基础》第4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的第6节“大地构造学简介”中的“地质力学”部分中引入“科学精神”思政内容。李四光院士作为我国现代著名地质学者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面临着石油缺乏的状况。石油作为工业血液对工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建国初期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背景下,李四光成功运用地质力学理论于石油普查勘探中,摘掉我国“贫油”的帽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地质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李四光终生献身地质事业,报效祖国。周恩来总理曾赞扬李四光院士是一面光辉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曾把李四光院士誉为我国著名爱国科学家之一。李四光院士的地质思想源于对真理坚持和直面问题勇气的科学精神。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把李四光院士一心报国的精彩的科研人生当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同时,这也需要我们在“地质学基础”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大纲,将地质学领域前沿知识填补到教学内容里,打造具有时代性的先进课程体系。教师还需要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要经常通过网站和文献浏览了解地质学前沿信息,使学生逐渐养成质疑批判的科学精神。

2.2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一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顶层战略设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其本质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促进,和谐共存,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中国梦。2022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要求把绿色低碳理念作为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内容,通过普及双碳(碳达峰和碳中和)知识,开展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教师在课堂上要把绿色低碳发展内容融入知识传授中,使绿色低碳发展观念入脑入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性。

地理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所以,相比其他专业,地理科学专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观的树立方面有着天然的专业优势。作为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大一阶段开设的基础课程,“地质学基础”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地质学基础》第6章“地质学在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的第4节“地质灾害与地球化学环境”中引入“生态文明”思政内容,目前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遵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安全的原则,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标志着我国的地质减灾工作已经进入“康养减灾阶段”。

2.3 专业认同

在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师范生的专业认同感将对其未来事业发展和其所属高校的师范专业学科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专业认同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与认可过程,反映学生在熟悉所学习的学科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纳和积极投入的专业学习。专业认同可被视为对专业的一种态度,主要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学生与专业之间的情感联结会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行为,进而激发专业兴趣,点燃专业热情,产生强烈的专业获得感和责任感。这包括认同自己的专业身份、认同所学专业培养模式、认可专业价值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对师范生而言,还可以激发“教书育人”的荣誉感。

在《地质学基础》第5章“地壳演化史”的第1节“概论”里的“地层学理论的建立”部分,以王鸿祯院士的成长故事引入“专业认同”思政内容。王鸿祯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者,在地层学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王鸿祯院士的成长过程中,中学时代,深得临沂山东省立第五中学徐眉生校长的厚爱。大学时代,有幸在北京大学听了著名德裔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教授在中国讲的最后一次“地史课”。葛利普教授从历史和全球视角分析地质现象的思想方法让他终身受益。王鸿祯院士出国前,还深得黄汲清和李四光两位院士的亲身指导。这些名师“伯乐”深深影响了王鸿桢院士的学术成长。在学生阶段,有些人会有幸遇到影响其事业前程的好老师。老师如何观察问题、怎样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及其为人处世之道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作为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应热爱地理,热爱教师这个光辉的职业,立大志,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地理教师,做众多学子的“伯乐”和“领路人”。

2.4 文化自信

習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繁荣兴盛的文化息息相关。文化自信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这里所说的文化指的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指的是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极的心理认同,同时敢于客观辩证地看待自身文化的不足,并对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发展充满信心。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已成为我国高校思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通过课堂建设,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作用。目前,大学生普遍受到欧美日韩文化思潮影响而严重疏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地质学基础》第1章“绪论”的第2节“地质学发展简史”中融入“文化自信”思政内容。我国古代人民已掌握了许多地质、地理方面的知识,例如,古代风水理论强调“枕山、环水、面屏”,是古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追求,这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另外,我们还可以把地质“三光荣”精神融入到《地质学基础》第6章“地质学在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中的“矿产资源”一节中。通过讲解地质行业的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提升学生的中华民族尊严感和荣誉感。

3 结束语

课程教学并不能局限于传授知识技能,我们还应重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以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课程思政将课程功能价值、高校育人要求和国家意识形态战略紧密联结在一起,以实现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这也是新时代高等师范教育的本质要求。“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通过搭建坚实的思政平台,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学生的德育观,为培养优秀的地理科学人才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增礼,欧妍池.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实现[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1,1(04):115123.

[2]彭俊芳,李春莹,袁书琪,等.地理课程思政任务要求与存在问题分析—兼论对高师地理专业思政建设的要求[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1):6974.

[3]舒良树,王博,茆雅凤,等.2022.培养德识双馨的国家栋梁之才:《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有感[J].高校地质学报,28(3):294301.

[4]郑伟,白万备,刘顺喜,等.地矿类高校非地质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0,19(02):9599.

[5]陈洪凯.生态文明视角下地质灾害防治新常态[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7(04):5156+2.

[6]高云鹏,黄培森,万大卫,等.专业认同对特殊教育师范生学校社区感的影响:路径与条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7(09):7381.

[7]焦奇.地质鸿翼 科教祯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8]成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的文化自信探究[J].汉字文化,2022,(20):173175.

[9]孟宪来,段怡春,张中伟,等.用先进文化的力量推动地质事业的发展[J].地质通报,2006,(05):539543.

[10]刘铮,谈树成,何小虎,等.“地质学基础”课程融入“四个自信”思政元素的思考[J].高校地质学报,2022,28(03):302305.

[11]吴海中,田晓四,张乐勤,等.新时代思政教育融入地质学课程体系建设[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

猜你喜欢
基础思政科学
“不等式”基础巩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整式”基础巩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点击科学
思政课“需求侧”
科学大爆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科学拔牙
“五抓五促”夯基础